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自然活法》五十六讲(06):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userphoto

2023.05.24 山西

关注

△点击播放音频

亲爱的灯芯,

吉祥如意。

当下,

您的感觉如何?


《传习录》第140(2)条

【原文】

来书云:“谓《大学》格物之说,专求本心,犹可牵合。至于《六经》、《四书》所载多闻多见,前言往行,好古敏求,博学审问,温故知新,博学详说,好问好察,是皆明白求于事为之际,资于论说之间者。用功节目固不容紊矣。”

格物之义,前已详悉,牵合之疑,想已不俟复解矣。至于多闻多见,乃孔子因子张之务外好高,徒欲以多闻多见为学,而不能求诸其心,以阙疑殆,此其言行所以不免于尤悔,而所谓见闻者,适以资其务外好高而已。盖所以救子张多闻多见之病,而非以是教之为学也。夫子尝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是犹孟子“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之义也。此言正所以明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耳。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专求诸见闻之末,而已落在第二义矣,故曰“知之次也。”夫以见闻之知为次,则所谓知之上者果安所指乎?是可以窥圣门致知用力之地矣。夫子谓子贡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非也,予一以贯之。”使诚在于多学而识,则夫子胡乃谬为是说,以欺子贡者邪?一以贯之,非致其良知而何?《易》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夫以畜其德为心,则凡多识前言往行者,孰非畜德之事。此正知行合一之功矣。好古敏求者,好古人之学,而敏求此之心理耳。心即理也。学者,学此心也。求者,求此心也。孟子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非若后世广记博诵古人之言词,以为好古,而汲汲然惟以求功名利达之具于外者也。德性岂可以外求哉?惟夫知新必由于温故,而温故乃所以知新,则亦可以验知行之非两节矣。“博学而详说之”者,将以反说约也。若无反约之云,则博学详说者,果何事邪?舜之好问好察,惟以用中而致其精一于道心耳。道心者,良知之谓也。君子之学,何尝离去事为而废论说。但其从事于事为论说者,要皆知行合一之功,正所以致其本心之良知,而非若世之徒事口耳谈说以为知者,分知行为两事,而果有节目先后之可言也。


01

阳明先生接着又说,“夫子尝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所以孔老夫子就讲,“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不知而作”,不知就不智慧。当然这个智慧是说了解真相。
 
他说也有哪种人呢?也有那种我还没有闹清楚真相,但是我就愣说自己了解真相了,愣说自己“我是明白了”。所以这种情况,这种事儿我是不干。那么这一段呢,是《论语·述而篇》里面的一段。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孔子讲,说有的人他没有那个智慧,不了解真相,他还要做一个了解真相的样子;或者说他还老觉得自己懂了,还满世界跑出来做什么事儿。他说“我无是也”,这种事儿我不干啊!就是你什么意思呢?你没有开悟,没有了解那个真相。你不要到处老就觉得自己不含糊了。
 
说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叫“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听你觉得好的东西,你要照着这个样子跟着去学,叫“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就是多看。完了干嘛?“识之”,“识”是干嘛?“识”是体会,就你思考它。
 
你有没有看见这个时候“从之、识之”,就是放在行动上、思考上,不在原来的“知”里头了,所以他就讲“知之次也”,说这个不是智慧。多闻多见不是智慧,多闻多见比智慧要低一层。这叫什么?叫“第二义”,叫“知之次也”。这说清楚了吗?
 
我重说一遍,孔子讲你要知道了,你就知道该干什么。换句话叫什么?叫“知之而作者”,知行合一了。我的智慧,我的良知,我的本觉引导着我的行动。但是我没有那个东西,我就跑出来做,我不做那样的人。

接下来又说“多闻多见”,就多闻、多听、多见,照着人家去学。这种也不错,但是这种不是智慧,这是靠知识、靠信念的,这种不是智慧,这种叫“知之次也”,就是比那个又低一档。这说明白了,它不是真正的智慧,它是信念、行动。


02

夫子尝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是犹孟子'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之义也。”这句话就像孟子说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个事儿你一做,对呀、不对呀?感觉好还是不好?你自己就知道,不用人教自己就会。

 
但是我们很多人已经习惯了,很多人已经习惯到什么程度?就是他觉得这个东西不学我怎么能会呢?我一定是通过“学”才会的。

我们曾经讲过那个例子,就是你这儿过马路,你这儿等那个两边的车,车流“哗哗哗”等过马路的空档呢。结果这时候有个小孩,他“噔噔噔”横穿马路。你是不是一把就会抓住他?

请问,这个你在哪儿学过?你没有在任何地方学过!但是,“啪!”你一把就会拽住他。为什么?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就这个事你一做,自己就觉得有一个标准。“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叫什么?“之义也”,良知嘛。
 
接下来又说,“此言正所以明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耳。”他说,这正是讲的明德性的良知,而不是说你从哪儿学的,从哪儿听的——“由于闻见”。

这儿讲“明德性”是《中庸》里边的提法。《中庸》里边讲说“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什么意思呢?


“尊德性”是你回到“德”的本体里头,就是你还是得悟了,了解本心了。“道问学”是干嘛?是你还反映在你的学习啊,咨询啊,什么推敲呀,反映在这些地方。


 
换句话说,你里面那个东西是明白的,外面这个东西,你是会有各种各样的表达的。你可以通过逻辑表达,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可以通过行动表达,各种各样表达的。所以《中庸》这一段儿,它是这么说的。
 

03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中庸》第二十七章。
 
这一段我们就简单地把它翻译一下。他说君子应该尊重“德”的本体。“德”的本体是啥?是道。道、德。“德”是表现形式,“道”是它内在的核心,内在的主导,内在的决定因素。
 
说“德性”,“性”是什么?“性”就是它作用,它的本体。换句话说,“尊德性”是你要靠良知,“道问学”是你反映出来“道”在这个学习上。

刚才讲了这一段,君子应该是这么的,然后干嘛呢?再讲“致广大而尽精微。”就是你无论多大的,无论多小的,一切的行动,一切的生命体验全在良知上,叫“致广大而尽精微”。说道呀、德呀,得有多大?得大到无边,小到无处不在,叫“致广大而尽精微。”

极高明而道中庸。”“极”是它的极致,它的极致是个什么样子呢?“高明”,不是我们今天说这个很了不起的人,很聪明叫高明。“高”是说它的立意很高。我问你,谁能站在比“觉”更高的位置?“明”是什么?“明”是清晰。“高”是高远。“明”是明白,真明白。“高”是说它的立足点很高,它不是纠结在事里头,这叫“极高明”。

然后讲呢,“道中庸”。可是它用起来的时候,它是个中庸之道,就是它用起来正好。“不偏之谓'中’,不易谓之'庸’。”它这个事儿出来正好,做得恰到好处。因为啥?良知最佳利益嘛。
 
然后接下来讲,“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所以这个人他做完了以后,他是个什么样子?“温故而知新”,他经常对过去的事情,过去的学问,有一个回味。每次回味,每次观照的时候,同时他又知道那个心。什么意思?他既有回顾,又不执着于过去。他“知新”,新的出来他也知道,他能观照到。

然后又讲“敦厚以崇礼”。“敦厚”是说这个人的心量很大,做人、做事很扎实。“崇礼”是说他的心态很谦虚。

然后讲“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就这个人,如果给他一个高的位置,那他不觉得自己很牛,不骄傲,不傲慢。

“为下不倍”。“倍”是通假字,通“违背”的“背”。他在下面,他没有那么多抱怨情绪。这个“倍”的意思,是“违背”,或者“造反”这种意思。他在下位的时候,他不干这个事儿。为什么?人家心态好。“为下而不倍。

“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如果这个国家,这个形势,这个大的气候,是朝有道的方向发展的。“有道”,就像现在国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就叫“国有道”。那么这儿讲,说“其言足以兴”,这个时候,这个人讲的这种话能推动社会进步。

“国无道”,这个时候国家不讲什么传统文化,不讲道德仁义了,我们今天讲经济利益、讲人我是非、讲斗争、讲竞争,讲这个呢!

“国无道,其默足以容。”就这个时候我不言了,我闭住嘴。但是我闭着嘴呢,我又不是觉得他做的多么得不好,我没有情绪,我还能把这个状态能包容进来,叫“其默足以容”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咱不有个成语,“明哲保身”。“既明”,是你又明白;“哲”,是处理事情又方便。是你既清楚,做事情又处理得很周到。这样一来,正是因为你是这样的状态,你自己没有危害——“以保其身”。

这个明哲保身,你可不要以为就只有行动,我老好人:“没事儿,我没看见!”可不是这个,是说你自己证到那个高度了,你自己就是安全的。

那么“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说这个讲的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大概就说这么一个道理。

这是关于“明德性”的这段,这个提法。

根据2021年8月21日在太原市素清松茶餐厅的讲座整理


您的每一句话  我们都会认真听

欢迎留言分享 点击这里,说你想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____1____去之,____2____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A.庶民;君子 B.君子;庶民
孟子“四端”读解
《孟子》成语俗语大全(收藏版)
【来稿】“四书”是国学的基础——民权86岁退休教师冯韬
傅佩榮_孟子的人性向善論
张翼远:孟子对"人"的界定,正义心是照亮人类精神的明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