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水寄情 树木印象

山水寄情   树木印象

——作者的心灵自述

    在我的画中一眼看到的是无限美妙的景致风光,画中常常是高高的树木擎起,叶丛厚密,或枝叶松放如羽状展开,蓝天白云,衬托出美丽轮廓,亮绿色的中景,深远的天空概括出蓝色的远景;野外田园,草坡和远山,河流,桥与农舍都常在正午和午后的明亮光照下,或浸染在黎明或黄昏半透明的光中,晕染出美丽的轮廓。以求呈现出宁静高远的诗情。

   画好树,成为了我毕生的艺术追求,在我看来,树木也有灵性,树木有着无比坚强的个性和不朽的生命力,显现出强大、顽强而生生不息。树木没有任何索取之意,没有任何故作的姿态,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只要有块立命之地就会勃然生长,成为参天之木。

   我画树,常常是为其多姿的态像,鲜明丰富的色彩所动。在《村头老树》、《原野》、《小溪》、《丛林》、《夏》、《雪松》等作品中,树都以鲜活的姿态和挺拔,坚强而立于画中,无论是在《晨》、《海湾的树》、《天水蓝蓝》、《公园》一系列画中,树都占据主要位置。纯粹的风景画似乎没有主题,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纯真,没有人为的鸡犬穿插,没有厌倦的人物点缀,但是我真心地希望,这些画能给人带来宁静致远的愉悦,给人以美丽的视觉冲击,同时更渴望能以大自然的纯粹美打动人,也期盼人们能从树木的精神中有所反思,从中获取灵性。

   道法自然,万物莫不遵道,在宇宙中存在着自序性的规律,其规律组合了无与伦比的自然之美,只有崇尚自然才能从自然中撷取景致,通过艺术的再现,进而才能创造出比自然原型更具有神韵,更具有灵性的作品。外师造化,中得心厚,守望田园在静谧的、寂然无声的画面中要体现东方油画的魅力,以古木相拥,原野静默、蓝天下小溪潺潺,树木昂然,描绘大自然的勃大精深,正是我所要通过我的画传达给人们的一丝愿望。

所谓美在形象与心象之间,实际上即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所说的“意”与“象”的和谐融合,是主观情志与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是艺术创作中“物我融一”的呈现。一条在追求意象审美上一以贯之的清晰脉络。从另一种角度来说,我之所钟情的风景画,只是承负审美追求的一个载体,而这个载体又最适宜于体现心灵感悟和审美意趣。

以丛林瑰丽多彩的树木为意象,提炼出极为概括的形式,立象以尽意;又通过形式本身的张力,高扬了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精神。这样的作品便能引人注目,重要的并不仅是所表现的题材,更是它们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是从具体的形象脱颖而出不断向心象靠拢,凝聚着意象审美的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也可以说是要把每一个形象看得见的外表上的每一点都化为眼睛或灵魂的住所,使他的心灵显现出来。”这样的作品在形式语言的背后,人们分明能够感受到属于心灵的潜在话语。这也正是风景画作品的审美价值之所在。
  在风景油画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意象审美境界和形式语言,既非一蹴而就,也非无根之木,而是有其历史渊源可循。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就能寻找到参照,在作品中营造出一种大写意的、一气呵成的审美效果,显示出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的笔墨韵味和意境。在创作中追求中国油画本土化的影响。

中国画有“搜尽天下奇峰作草稿”之说,我在作画之前总是要跑遍各大名山大川,将其精神阳光的、形象优美的一面排列在画布上,以不真实的景观塑造一副“真实可信”的画面。尽管油画不论从材料、工具、绘画语言,还是美学价值和判断标准,与中国绘画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是这两者在艺术精神、文化意义和审美意蕴上,依然有着诸多相通之处。几乎每一位有为的中国油画家,都有一个如何汲取中国文化丰富的滋养,将西方油画赋予具有中国特色和鲜明个人风格的“移植”过程。努力地将其植入中国这块沃土,把中国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蕴融入到了自己的创作中去。

挥洒自如的线条,酣畅淋漓的笔触,绮丽明快的色彩,支撑起风景油画语言的构架;而其核心,则是依托融于光色表现的书写性。由此形成的独具一格的语言形式,正契合在风景作品中表现生命情感的旨趣,达到外在的形式语言与内在的审美意蕴的和谐统一。

风景油画作品,既讲究线条节奏舒展的韵致,笔触肌理错落的美感,又追求色彩浸洇游动的意境,从而表现出一种飘逸而不浅显,瑰丽而不浮艳,巧构而不造作,丰富而不芜杂的审美视觉效果。通过富有书写感的线条的动态组合构成画面的骨架,多变的色彩又是对线条的一种补充、强调和渲染。这种由线条、笔触和色彩组成的既有对立冲突又深蕴和谐的“力态”和“情态”的互补结构产生出巨大的表现张力,让人们能够从中“意会”出物象的精神内涵和作者的心灵律动。在这种显现出鲜明的表现主义艺术特质的语言形式背后,蕴藏着一种“形而上”的生命情感,是一种生命模式的动态呈现。令人仿佛感受到在画面的深处正栖息着艺术灵魂。

良好色感,以及在作品中由色彩赋予的形式美感,能把复杂的物象色彩中最具视觉感受和情感意义的部分抽绎出来,充分地发挥视觉主导作用,并且有意识地强化色彩的个性倾向和感情因素,即把物象本身的色彩转换成自己的情感力量。在画面上,运用笔触分割,使色彩达到互补,并且往往在大的色调对比关系下,重视细微的协调,间或是在同一色调中寻求多层次的丰富的色彩变化。在浑厚凝重的笔触铺陈画面时,显然有一种不可遏制的冲动和快感,也更有一种自我纵容的率性和放松,此时色彩便成为富有精神性的情感载体,画面也便成为生命本原的自然流露。

东方式的、以“意”作为主体精神活动的“写意性”,与西方式的、张扬个性和宣泄情感的“表现主义”,在油画作品中邂逅,一起融汇糅合在由线条、笔触和色彩组合成的语言形式之中,得到了和谐的呈现。油画艺术,抑或是一个颇有研究价值的案例,通过对这一个案例的剖析和探究,从中可以证明东西方艺术不仅在本质性的艺术精神上有着许多共通的元素,而且在由情感决定形式的因子中,同样可以寻觅到暗合相契之处。
  一个人就是一个完整自足的世界。在几十年间坚定执着地游走在形象与心象之间,艰难坎坷地跋涉前行,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山水寄情,树木印象。希望我的山水风景画,以及画中的树木能将我所追求的传达给广大读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画油画辨别行画
杜泳樵绘画作品
论肌理在油画作品中的审美情趣
有关形式与“精神”的融合
油画色彩的教学表现,世界古典油画,文化复兴时代经典人物画鉴赏
梁勤丰写生作品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