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胜利 | 关中农村三夏大忙场景,你可记得?

三夏大忙 

文/李胜利

提起人民公社那会儿,"三夏大忙"算是最热火朝天的年代,所谓"三夏",是自夏收、夏播和夏管三项十分重和紧迫的农业活动,而且要齐头并进,环环相扣,重要无比。

在这个季节,不管男女老少,全民动员,全体参战,是一年当中最团结、最严肃、最紧张、最忙碌、最吃苦、最齐心协力的时候。

全村男女老少,骡马牛驴,不怕吃苦、不怕烈日、不怕流汗、起早贪黑、忍饥挨饿、出大力、流大汗,共同奏响三夏大忙的激情燃烧岁月。

三夏的序幕是从光场开始的。那时候,生产队的大场是夏收碾晒粮食的主战场。五月下半月开始,天降小雨后,早上生产队安排中年男社员,套上青石碌碡,给大场撒上草木灰或麦衣子,吆着老牛马光场,而青壮牲口,正在蓄精养锐,准备大干三夏。

大场是土底子,在雨水滋润下变得松软,碌碡压在有草木灰隔断的湿土,而不会被粘上,反复的碾压使泥土成浆,泥土粘结成板,瓷实而没有缝隙,有经验的老农,拿捏的恰到好处,吆着碌碡,不紧不慢,嘴里吼着"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的秦腔,悠闲的把麦场碾的和明镜一样,平坦而光亮,这以后,每有雨下,必然要光场一次,一直保持到收麦入场。看到平光如镜的麦场,孩子们在上面打滚,仰面朝天或爬来爬去,尽情贴近泥土,闻不够泥土的清香。心里美滋滋在想,用不了几天,就能吃上新麦面馍了!

麦场打理好了,开始安排给防火准备修复水池,或拉几个大老瓮在麦场的入口和四角墩上,给担满水。三夏最重要的是防火,这是每年三夏前宣传和准备工作的重点。墙上、大木牌上写满"防火安全,人人有责""严禁烟火出城""麦场重地,严禁烟火"的警示标语,麦场边插上迎风招展的红旗,这更给严肃的三夏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看着日益临近的夏收,麦子一天天的变黄,气温一天天的炎热,人们一天天的开始忙碌准备。收麦镰刀开始准备磨快,生产队安排能工巧匠购买或修理木扠、木锨、木推耙、木尖杈、扫除等工具。人们戴的草帽、嚜窝子镜或老白水石头镜准备就绪,这些是社员们自己准备的防护用具。姑娘们穿出了花衬衣,小伙子们白衫子蓝裤子格外精神,中年妇女长衫长裤,配上花毛巾,中老年老农民白粗布衣裤,戴老石头镜。一个个武装齐整,摩拳擦掌,只等一声令下,奔赴三夏战场。孩子们学校准备放忙假,真是"喜看“金麦”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关中平原,基本上六月就开始开镰收麦了,伴随着"黄盼割"的欢快布谷鸟鸣,逐步把社员们的夏收热情推向高潮。生产队长看好成熟的地块,吆喝一群叽咋的像“唱戏”的妇女,开赴夏收战场。妇女队长率先开镰,随后精壮妇女挨个扑入麦行,一人摊半米宽麦子,猫腰挥镰梯队向前,只听得沙沙割麦镰刀声一片。金黄的麦田,女人排成大雁,奋勇向前,她们身后是堆堆“小金山”。生产队的几百亩麦子,全靠这些妇女人工收割,他们是一线最脏、最累、最热、最辛苦的夏收大军。

而姑娘小媳妇们正花枝招展的在棉花地里忙碌着。三夏的夏收重要,而夏管丝毫不能放松。麦子黄了,害虫们直奔幼小的棉花苗而去,加上天气炎热正是病害虫的生长繁殖高峰,要保证棉花丰收,先保幼苗茁壮。所以,姑娘媳妇们担水打药、除草防病,给棉花"脱裤子"、"打衩子",也忙的不亦乐乎。她们担水扭腰、莲步轻摇、嬉笑追逐、花巾飘飘,在棉花地里“手舞足蹈”也是三夏大忙天的一道迷人风景。

而夏收最博眼球的是大马车,三四头高骡子大马,拉着像小山包一样麦子,缓缓从麦地移动到麦场。夏收,长的再好麦子,妇女收的再干净,但拉不到场里,都不能算收获,只要麦子进场,丰收才有保障。所以,把麦子运进场里,是生产队最精壮的生力军---由青壮年小伙子组成。七八个高挑精壮的小伙子,他们跟随一挂马车,个个头戴竹凉帽、黑窝子镜,袖口扎紧,裤腿绑严,把麦地里的堆堆麦子,用铁杈扎紧挑起,堆放到马车上,马车上的两个装车能手,一前一后,把车下挑上来的麦子,紧紧实实地装载在马车上,这是一项高难度的技术活。想想看,马车箱仅长宽不足两米,车上要装的多,前后左右要平衡,而且车行地里到凹凸不平的土路,途中要不掉落。我很佩服我们队里的几个能人,拉麦马车装的实在好,远远看去,马车像一个金元宝,底小、腰粗,两头高高翘起,中间绳捆结实,三匹大马拉起来平稳自如,两边跟着装车的小伙子"保驾护航",赶马车的吼着秦腔"王朝马汉站两边",马鞭子甩的啪啪乱响,摇头晃脑的大马时时发出一声声欢快的嘶鸣。而有些生产队就缺少这样的能人,马车装的七扭八歪,不是车倒就是掉下一大块。

拉麦马车到了场里,小伙子们拿起大马瓢,在水桶里舀起凉开水,美美喝饱,摸一把嘴,把身上的汗雨擦擦,拿起麦钩,开始卸车,他们已经与装车的把式达成默契,从收尾处和关键部位扒开,满车的麦子很快卸完,这些小伙子们挥汗如雨,个个衣衫能拧出水来,几趟回来,衣衫上白云朵朵,身冒甜汗味,是荷尔蒙与汗水混合的特有气息。而姑娘们欣赏的就是这些小伙子,远远看他们过来,像迎接凯旋的勇士,目光温柔热切,小伙子们也雄雄赳赳、气昂昂,把劳累全忘。这是那个时代的爱情特点和追求。

收到麦场的麦朵从圆圈堆起一条条高高的山脊,像一条条金色的黄龙,盘踞在麦场周围。把旱塬地和成熟早的麦子尽快收割拉回场里,而水浇地和成熟晚的麦子可以缓几天收割。

在此期间,要尽快碾打场上的麦子,一要堆积的麦子很快发烧,加上天会下雨,会霉烂变质;二要尽快腾出地方,堆放尚未收回的麦子。边收边碾,要龙口夺食。

每天天不亮,生产队长就在各条巷道吆喝:"摊场了! 摊场了!",这时全村劳力齐动员参战,青壮年劳力把把麦朵拉开,用尖杈运到场中间,妇女媳妇们用木杈把麦杆扬散混乱,再倒立起高过人麦堆,由场中央向外围摊晒麦子。这些活在早饭前要基本把场摊完,太阳也高高升起,贪婪的暴晒着麦子。人们尽快回家吃早饭,然后还要去地里收割,去拉地里的麦子回场。姑娘小媳妇们还得去经管棉田。

学校的小学生们,排着队,唱着歌,个个手提笼笼,去拉过麦的地里拾麦子,要做到"颗粒归仓"。他们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挨个弯腰在麦地里捡拾遗落的麦穗,真正体会到"粒粒皆辛苦",奖励孩子们的是发给每人一粒"薄荷片",以及称重比赛看谁拾的多,拾回来的麦子全部倒在生产场里,归集体所有。

中午炎热的麦地里,收割拉运正适合,干到大中午一点多,大家集体回大场里翻晒麦子,这大约一个多小时完成。随后回家吃中午饭,稍事休息,这要看天气如何了,如果晴空万里无云,可以三点碾场,如果北边山头有云头翻滚,就要提前碾场,一切看老天爷的脸色行事。

碾场是中老年男人们的活计。酷热的中午,艳阳似火,正是碾麦的好时候。他们给大碌碡上套上骡马牛驴,一个个从场中央转圈碾场,因麦子堆晒高,加上尘土飞扬,开始看不见人马牲口,碾完一遍,才露出牛马碌碡和人,随后碾场就轻松自如,偌大的麦场,他们手摇鞭子,牵着牲口绳子,口里大声吆喝,时不时吼上几句秦腔《梁秋艳》"叫秋艳阿!你往世上看,那家女子不嫁男……"。惹得旁边准备翻场的姑娘媳妇们窃窃私语乱笑。麦场碾上两三遍,头遍麦子已碾透,碾场的大叔大爷们开始牵着牛马离场休息,青壮小伙、妇女媳妇们进场翻场,把麦秸翻个过,抖擞开来,叫太阳再晒一哂,就开始碾二遍。碾二遍相对轻松干净,碾得也快。这时,麦场白生生的麦秸已见,麦秸散发出特有的麦甜清香,令人陶醉。麦秸上麦粒碾的基本干净后,碾场结束,碌碡被牛马拉到场边,卸了套的牛马被牵回饲养室,牵马的壮汉,把马拉到土场上,让马打上几个滚,起来抖擞掉身上的尘土,打着响鼻,栓到槽头去喝水吃料。

起场是又脏又累的苦活。麦秸高高挑起,抖擞净麦粒麦衣,也抖起了尘土飞末,加上木掀全堆飞舞,竹子大扫帚飞扬,满场弥漫着浓浓尘埃,人们忍受着或用毛巾捂嘴,尽快堆积起如山包麦堆。这时候才叫全了场,再看大家全身盖了一层灰,仅见眼睛嘴巴露出白色,好在大家回家清洗去了。

而另一些人,一些扬场的把式们,吃完晚饭,提壶茶,来到场里,等夜里风来。他们三四个人一组,两三个人借着风势,迎着风头,扬起一掀掀麦衣子,麦衣和麦芒连大小麦秸随风飞走,而麦粒在木锨的扬抛下,飞落在一堆,另一个人头戴草帽,光脚踩在麦堆上,挥舞扫帚,把没有被风吹走的大秸秆扫去,麦堆上留下金色的颗颗干净麦粒。

扬场也是技术活,好的把式,借助风力,麦衣分离,效率高,麦粒干净,无麦衣裹子,而浪费麦子。如果风顺,扬场早早结束,如果风吹吹停停,或漩涡转向,那扬场就费时费力,有时一个晚上也扬不完。后来有了电风扇,还算好点。

三夏的另一个重要农忙是种地,这时正直值芒种节气,麦子收了,尽快把玉米、豆子、谷类种上,早种一天,收成加半,不仅抢收,还要抢种抢播,不误农时,“芒种”就是忙中,农谚语说的好“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抢种抢播,讲究是抢时间,在天下雨间隙,在早晨天麻麻亮时,社员们扛上犂耧耙磨,拉上仔种肥料,牵上骡马牛驴,来到地里,开犂播种,前面犂沟开起,后面种地把式给犂沟撒种子,稀稠行距要把握得当,另一沟撒进化肥,一般四犂一沟玉米,中间有时套种黄豆小豆之类。看看,昨天还是麦茬地,今天一大早,玉米播种进去,而且土地耙磨的平整细碎,讲究的是精耕细作,只等种子发芽破土出苗。

今天有人说当年人民公社收成不行,你没有看看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化肥的使用像点眼药,品质也差的远,土地贫瘠,干旱且灌溉不方便,种子单一不够高产,农药叶面肥更是缺乏。凭着人民群众的一腔热血,起早贪黑,任劳任怨,不怕风吹日晒,团结协作,拼命苦干,才为中国国民经济做出突出贡献,为国家换回大量外汇,才有今天的现代化建设。

再看看当年交公粮的场景。麦场上,晾晒干净的小麦,用口袋装满,端直直的成排站立,像一排排等待检阅的士兵,端“装”精神,几辆马车赶过来,小伙子们侧腰扛起,甩上马车,搭摞整齐,几十口袋粮食堆满一大车,车把式鞭子一甩,车插红旗,马挂红缨,小伙子们喊着"走,交公粮去",是满满的自豪。社员群众把最好的粮食交了公粮,无怨无悔,那时候的阶级觉悟是多么的高尚。谁说农民下贱、谁说农民觉悟低、谁说农民拖社会主义后脚,看看解放后三次农民救中国的壮举,你应该为八九十年代前的农民致敬! 他们也是中国早期的最可爱的人。

为了记住这个光荣而伟大的时代,我们同时代出生的孩子,大多取名为王公社、杨公社、张公社、党公社、胡公社、孙公社等等,不胜枚举,听到他们的名字,见到他们的人,不禁使人怀念人民公社的三夏大忙历史瞬间,永远也抹不去他们的名字。

作者简介:李胜利,富平庄里人,高校科研人员,热爱文学,爱好写作,有百十篇论文发表,获多项省部级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轱辘麦秸 丰收的重头戏
钱万昌|儿时的记忆——话说三夏大忙
记忆中的生产队打麦场
【散文】侯延廷:夏收记忆
高 涛:颗粒归仓 ​
稷山 杨爱兰//布谷声声(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