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窟山
文/刘春涌
月窟山又名月娥山、宝峰山,位于曹村镇与白庙乡之间,南距曹村镇2.5公里,富平县城30余公里,山体呈北北东走向,长约3.5公里,宽1.5公里,占地面积约4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295米,西连锦屏山,东接金瓮山和频山,北望群山叠嶂,南望一马平川。
月窟山山体岩石以距今4.4亿年前的下中奥陶系大理岩为基底,可能其下还存在元古界和寒武系沉积变质岩基底,其上有石炭—二叠系层状青灰色灰岩(当地人称为青石或青石板,可制作优质水泥,在月窟山东侧就建有一规模不大的水泥厂),而志留系、泥盆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地层缺失,而第四系疏松沉积物覆盖于山体表层。反映在奥陶纪时这里曾是较深的海洋,而志留纪时地壳抬升接受剥鉵,石炭—二叠纪时期地壳下沉形成浅海,沉积了大面积的薄层状、中厚层状碳酸盐岩沉积物。此后地壳一直处于上隆阶段,失缺长达2.5亿年的沉积,包括整个中生代和新生代古近纪、新近纪。从山体看,岩石的露头极好,可详细观察岩性及其特征,是野外地质工作观察描绘的好地方。
月窟山大部分岩石祼露,在山顶、沟谷、缓坡及岩缝处,长有树木、灌木及杂草,野生树木有松、柏、柳、杨、榆、槐等,灌木主要是枣刺及藤蔓植物,杂草有刺荆、毛娃草、藜、芦苇、蒲公英、蛇莓、马奶子等。当地农民为了节约和利用每一寸土地,除了陡崖、陡坡和岩石裸露处外,凡第四系沉积物厚度大土壤发育的地方,譬如山顶、山坡、谷地等均被开发利用,种植有花椒、核桃、柿子、梨、杏、枣、苹果等经济果木,地片较大的还种有玉米、葱、姜、麦子、大麦、荞麦、谷子、红薯、土豆等经济作物。
月窟山历史悠久,古代神话传说居多,著名的有嫦娥奔月(也是月窟山名称的来由)、后羿射日以及秦大将军王翦在苦耕洞中苦研兵书等。在周、秦、汉、隋时,这里曾是京畿之地,至大唐,视乔山为风水宝地,辟为皇家陵寝之所和禁地,在乔山山脉南麓雄建有唐十八座陵墓,且有重兵把守。继北魏以来至大唐盛行佛、道、儒教,在此建有崇圣寺(当地人称宝峰寺或宝峰禅院)。著名的大唐以及其后文人墨客曾光顾月窟山,留下了不少诗篇佳文。贾岛曾到此作《崇圣寺斌公房》:“近来惟一食,树下掩禅扉。落日寒山磬,多年坏衲衣。白须长更剃,青霭远还归。仍说游南岳,经行是息机。”
月窟山山体巍峨,形胜貌美,状如明月,嵯峨嶙峋,峥嵘峻峭,崔嵬崆峒,嵋嵌顶崮,岩崖兀突,山峦叠嶂,大势磅礴,古树临风,气象万千,风景优美,风光怡人。因属碳酸盐岩类山体,洞窟居多,有著名的仙人洞、黑风洞、玉女洞、玉石洞、苦耕洞等。旧时富平八景之“灵湫夜月”、“石洞书声”即出之月窟山。
1972年秋,曹村中学组织学生爬登月窟山为村民掰玉米。我们班在班主任武成茂老师带领下,我们50多个人,年轻力壮,纷纷欲跃,你追我赶,攀登起来,将我们的武老师和体弱的女同学甩在后边。我与杨海潮、葛亚平、王增峰等同学沿东坡而上,那里岩石祼露,枣刺斜生,杂草掩石,行进中被枣刺多次划破了皮肤。但见在祼露的崖壁上刻有不少昔日僧人或道家的诗词,当时还抄录了不少,但现在已经不记得了。上得山顶,轻风拂衣,但见香火不断的崇圣寺只留下了残亘断壁,所有的建筑和庙宇已荡然无存,可推测昔日寺庙的盛景。环视渭北平原,一马平川,大地染成了黄金色,夹带着星星点点的绿色,似乎也可望到西岳华山,那曾是不少关中人朝圣的地方呵!这是我第一次登上这么高的山顶,真有“会当凌云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我们等武老师和体弱的女同学上来后,直奔村民的玉米地,将扳下的玉米装入袋中,便奔下山来。
以后因我从事地质工作,徒登和攀爬过祖国及世界不少大山,但少年及中学时代爬凤凰山、月窟山的经历依然历历在目,挥之不去,尤其是月窟山。
2025年5月31日
END
作者简介:刘春涌,1955年重阳节出生,陕西省富平县宫里乡人,地质矿产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