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先祖遗墨,赓续中华文脉
——观富平版《淳化阁帖》
文/梁学院
端午闲暇,陪母亲去富平老城游玩。母亲说这是她第三次来老城,一次是年轻时当老师来县上开会,一次是陪二妹参加中考。由于时间尚早,几处馆舍还未开门,我和母亲便信步随处走走、随处看看。
当我们漫步于老城记忆馆――富平藏书楼前,立即被两旁廊屋内的精美石刻所吸引。只见镶嵌在木质方框内的一幅幅石刻书法作品,像严阵以待的士兵,整整齐齐的排列在操练场上,静静地等待将军的检阅。陈列有序的307块“楷、行、草、隶、篆”墨玉臻品,与远处藏书楼上“万卷书楼”“图书馆”七个金光灿灿的大字遥相呼应,显得更加磅礴大气、庄严肃穆。
为了弄清这部书法大成的真象,我慢慢移步至廊屋的最南端。在前言的引导下,我才逐渐理清了思绪。这是一部由富平县石刻名家刘柏龄先生耗时三年、用本县得天独厚上佳珍料“铜磬石”雕刻而成的巨幅书法作品――《淳化阁帖》。
《淳化阁帖》(下称《阁帖》)是中国书法史上极具里程碑意义的法帖。宋初,太宗赵炅命翰林侍书王著甄选内府所藏历代帝王、名臣、书家墨迹作品,于淳化三年(992年)摹勒刊刻。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汇集历代名家书法墨迹的官刻丛帖,被后世誉为“法帖之冠”“丛帖始祖”。收录先秦至隋唐103位书法家的420篇作品,涵盖帝王、名臣及“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等名家墨迹。记录了秦汉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发展历程,是现存第一部关于中国书法史的大型图典。
该帖共十卷:卷一:汉章帝至唐太宗等19位帝王书法;卷二至四:历代名臣书法;卷五:诸家古法帖;卷六至八:王羲之书;卷九至十:王献之书。以行草书为主,“二王”作品占比近半(王羲之墨迹入选161帖),奠定了王羲之“书圣”地位。作为首部帝王主导的书法集成,《阁帖》的刊行,开创了皇家摹勒书法法帖和法帖传播范式的先例,开创了书法从宫廷秘藏走向公众研习的先河,对我国及世界书艺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至今仍是研究古代书法的主要文献。其核心价值就是确立官方刻帖范式,掀起宋以后官、私刻帖之风,主导当时书法发展方向;其中保留了大量的失传书迹,如王羲之《兰亭序》虽无真迹,但《阁帖》摹本成为最关键的溯源依据,对后世书法史的发展变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这部富平《阁帖》,珍藏于老城藏书楼大院内,在东、西两厢廊屋白色墙壁表面分上、中、下三层依次排列,十六个(左、右各八个)层序分明、古香古色的原木方框内,整齐的镶嵌着墨玉刻制而成的307块《阁帖》作品,其中东侧154块、西侧153块,每块29cm×38cm×7cm。《阁帖》以《肃府本》[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肃宪王命金石摹刻家温如玉、张应召等人将“肃府底本”双钩上石,于天启元年(1621年)刻竣,前后共历时七年,耗用富平石材144块,大都两面刻文,共计253面,世称《肃王府遵训阁本》或《肃府本》]和上海博物馆新购本(2003年4月,上海博物馆从美国重金购回四册《阁帖》)为祖本,刻制参照唐代《万岁通天帖》及其他版本,题跋参照《肃府本》和西安碑林所藏。卷四、卷六、卷七、卷八摹刻上海博物馆新购本,卷一、卷二、卷三、卷五、卷九,卷十使用《肃府本》。其中卷四版式作了调整,原来的版面文字行数太多,按现在石块尺寸无法容置,调整后每块刻石排列八行字。由我县石刻镌字名家刘柏龄先生精心摹刻而成。
纵观富平《阁帖》,笔法精准,摹勒逼真;形神兼备,遒劲秀美;笔锋到位,韵味十足;格调高逸,气势亨通;神彩泛溢,精妙入微;字骨相同,精神俱佳;文不按古,匠心独妙。它不仅保留了原帖的书法风貌,还通过精湛的石刻镌字技艺,使书法的神韵得到最佳展现,给人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感和身心愉悦感。作为历史文化的独特载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珍藏价值。这幅宏伟巨作,版本精良,摹刻细腻,名品荟萃,每一幅都散发着古朴而深邃的艺术气息,每一幅都显现出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有的文化魅力,给素有石刻之乡的富平优秀传统文化宝库再添一件靓丽瑰宝,使富平文旅又多了一处新的网红打卡地,必将成为助推富平文化事业高质量创新发展的珍贵名片。
徜徉在这座书法艺术殿堂的廊沿下,置身于琳琅满目的帖山字海当中,仿佛看到刘柏龄先生伏案疾书、挥汗如雨、刀耕不辍、呕心沥血的身影,不由得耳际也传来斧凿敲击“铜磬石”天籁般的铿锵声,同脑海中闪现宛如灵动的音符和跳跃在笔墨刀石间灵性的文字,也就迅即编织出一副美妙的艺术韵律穿越而出:帝王书法庄重大气,敦朴厚重;晋代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唐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宋代书法纵横跌宕,意境俊逸;“二王”书法字体豪放飞扬,结构缜密协调,更是“飘若浮云,骄若惊龙”……这场惊艳绝伦的视觉盛宴耐人寻味,这对持续拓展学术视野、延展学书路径、提高书法造诣、创新创作思路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文以载道,石以传情。瞻观古遗墨,赋予新灵感。当我伫立在这艺术长廊,触摸千年遗痕,感应上古灵气,无不为古人的智慧所折服,他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可思议的技艺手法,精雕细琢,千锤百炼,化腐朽为神奇,将一块块粗糙石头雕琢成一件件美伦美奂的艺术珍品,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举世无双、弥足珍贵的旷世杰作和精神财富。这里不仅镶嵌的是阁帖,却承载的是故事、流动的是文脉、弘扬的是文化、彰显的是实力。
盛世修史,明世修文。富平《阁帖》,博采众长,荣耀诞生,自成一体,将富平传统镌字技法与富平独有优质石料完美结合,既填补了我国《阁帖》石刻的空白,又弥补了《阁帖》拓片与《阁帖》石刻完美结合的缺陷。同时,也让世人更加清晰地了解到中国书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嬗变,进一步激活了书法文化普及与传承的新动能。追寻先祖遗墨,唤醒沉封记忆,赋能传统技艺,推动文化振兴,厚植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让这部承载着千年书法文化精髓的瑰宝在新时代创造出新的历史伟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阁帖》赏析
(唐太宗《江叔帖》释文:不审夜来胸气何似。想当渐散。痢复断未。江叔所患竟不痊除。奄然逝。闻问。悲痛哽咽。)
(梁高帝《众军帖》释文:众军行人最今封如别曹,郢州近遣樊士真领三百人,犹在渔湖,其应用行合,应有四千人,故指白,萧衍疏。)
(秦丞相李斯小篆《田畴帖》释文:秦丞相李斯书。田畴耕耨,为政期月而致法令,使父子为邹鲁。)
(王羲之《适得书帖》释文:适得书。知足下问。吾欲中泠。甚愦愦。向宅上静佳眠。都不知足下来门。甚无意。恨不暂面。王羲之。知欲东。先期共至谢吴处。云何欲行。想忘耳。)
(唐褚遂良《潭府帖》释文:潭府下湿,不可多时。深益愦顇,况兼年暮。诸何足言,疾患有增,医疗无损。朽草枯木,安可嗟乎。自离王畿。)
作者简介:梁学院,网名孝梁,陕西省富平县流曲镇昌宁村人。退役军人,热爱山水。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青海省摄影家协会、PSA(中国)摄影协会、风马旗摄影沙龙会员,昆仑拍客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副主席,多幅作品曾见报刊和杂志、获奖。现供职于青海省阜阳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