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四片人才的摇篮|谷张中学

【新朋友】点标题下“富平人”订阅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分享或收藏


东四片人才的摇篮

谷张中学

崔意华

不管在何时何地,要说起谷张中学,一定得先说说东四片,否则就缺了轻摇摇篮的母亲,没了母亲,一切便无从说起。

东四片其实是四个村组的简称,特指位于富平县西北向三十公里的紫金山和锦屏山山脚下的四个连片村,分别是三条村、谷张村、杨家村和丑家村,不知道从哪辈开始,便已“东四片”一贯之,四个村组唯居于紫金山上唐懿宗唐王陵是瞻,连绵锦屏山脉,在两座山下由东向西一字摆开,与山势并行,吐纳着唐王陵的灵气,人老几辈、来来往往,基于一代代地姻亲而来的关系网把四个村组融汇在了一起,缔造了一个血脉相连的大村落。东四片区域内有山、有沟、有桥、有佛、有庙、有历史、有故事、有传说,尽管没有河但有一条近乎笔直的连通东四片的五级导人工渠,人工渠在临近三条村处钻入地下,径走暗流,可能是怕惊扰了皇陵的龙脉吧,说到人工渠就不得不提享誉东四片的“二十面窑”,二者都座落于三条村,“二十面窑”是用石头箍出来的窑洞,也是三条村的标志性建筑,人工渠走完“二十面窑”的窑顶开始钻入地下。若干年来,东四片人民在两座大山的庇护和皇陵的荫护下,靠山吃山,繁衍生息,把人类的文明成果继承并传承给一代又一代的东四片人,出身于东四片的优秀人才又把东四片人民的优秀品德散布到祖国的角角落落,在异国他乡闲暇之余回味和传播东四片人民的地域文化,把东四片乡情乡景终生镌刻在自己的脑海里。

东四片村组原属富平县长春乡,撤乡并镇后划归了庄里镇,早前可以说是沿山特困连片区,靠天吃饭,出行困难,白天靠太阳、晚上靠月亮,住窑洞啃蒸馍嚼面条喝面汤,标准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田园生活,就是这样一块落后的山野小村,却培育了多少勤劳勇敢、胸怀大志的父母,这些善良淳朴的农村父母毅然放下一切,竭尽全力与文化较劲,用省吃简用的资费一门心思让子女去寻找书里的黄金屋、颜如玉,为东四片人营造了良好的人风,把供孩子上学当作家庭发展的头等大事,几十年来,为祖国各条战线输送了大批的优秀人才,这是东四片父母的骄傲、也是东四片人的骄傲,更是东四片子弟引以为豪的资本。

回首今朝,如今的东四片村貌早已从窑洞到平房和楼房、从半山腰搬到大川里,水泥路、公交车、太阳能、自来水、有线网络小汽车,山村面貌焕然一新,国家建设新农村和城镇化的效果在东四片村组里一一显现,从家居家用电器到小汽车一应俱全,在东四片摩托车几乎淘汰了,东四片老乡完全摆脱了出行难、吃水难的困境,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但东四片村组终归是个特色鲜明的农村,高音大喇叭沿着山畔一响,东四片人几乎都能确切的知道某某家出了什么事、正在或即将举行的是什么仪式,大喇叭为东四片人的生活提供了头条和热点,凡此种种,都是城里人无法领略的风情,恰恰就是这种风情把东四片人的感情凝聚到一起,祈福祥瑞,一起迎接明早太阳在东四片的升起。

东四片村组就是这么几个小山村的组合,穷也好富也好,无论长到哪走到哪,最爱的还是生我养我的家乡和家乡的父老乡亲,东四片以其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情,让在外的游子魂牵梦绕,无时无刻不在想家乡、想父母、想兄弟姐妹,……

曾几何时,谷张中学可是东四片的最高学府和人才摇篮,成大事者必起于谷张中学。谷张中学始建于1947年,原址为一座庙(早期的不少乡村学校都坐落在庙址上),面积约50亩,南北向居于山脚和大川的中间地带,东西向坐落在谷张村上,恰好是东四片的中心地带,方便家住于东四片各方位的子弟求学。我印象中的学校古貌主要是几十孔半下地的土窑洞和大小6幢两檐流水的瓦房教室和一排露天厕所组成,起起伏伏的分布在高低起落的院落里,其中正中间的最大最体面的那孔与地面齐平的窑洞就是谷张中学的会议室,谷张中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决定都是在这个会议室里做出的。我上本村小学时,看着堂哥们奔波于家和谷张中学之间甚是羡慕,谷张中学那时在我心里的定位就是高等学府,去谷张中学读书就是我那一刻的梦想,去谷张中学读书那就是长成大人的标志。50年前东四片生人能从谷张中学毕业,那就是文化人,令人遗憾的是,东四片还有一部分人因各人和家庭种种不同的原因终生都未能踏进谷张中学求学,把自己的一生永远定格在了东四片的黄土地上,为东四片的繁衍生息默默地做出了巨大贡献。凭心而论,东四片生人都是谷张中学的毕业生,那时谷张中学的老师队伍由两部分组成,公办老师和民办老师,农村学校老师流动少,基本都在家门口的学校做教书先生,一教就是一辈子,所以不少谷张中学的老师都做过一家几代人的老师,教完父亲教儿子、甚至教完儿子教孙子,你若还在,我们便都是你的学生,就这么代代相传,东四片和谷张中学休戚与共、互为反哺、相濡以沫几十年,直到2016年的某一天,谷张中学关门大吉,从此,地球上少了大名鼎鼎的谷张中学,却凭空增加了几份东四片子弟对谷张中学的深深回忆。

2016年春节后,一部四集长的谷张中学78+79级学生聚会视频在东四片人的微信圈里密集传播,特别是在外生活的东四片学子圈里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勾起了不少大家对谷张中学求学往事的回忆。

我这人爱惜生命、很少熬夜,一般情况下每晚22: 00前是一定要躺床上的,睡不着也要闭目养神,2016年4月9日晚上22:11,听到手机从客厅发出一声信息声,不知道那一刻什么驱使,跑到客厅坐到沙发上拿起手机一看,是张同学发来的一则微信,一个链接和一张截图,后面补充了一句话“主要看第三第四集,学生谢老师的场景”,一下子睡意全无,顺手就点开链接看视频,第一集扑入眼帘的是谷张初中的水泥乒乓球案子和木制篮球杆,背景音乐是周传雄的歌曲《暖风》,视频的画风和背景都很宜人,确实吸引人,突然一个熟悉的面庞出现在画面,我一眼就认出了他,一位东四片走出去的人民警察,最后一次见他时刚好我在谷张中学读书,他在抓逃犯,当时他还是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如今已是知天命的年龄。越看越熟悉越是能勾起东四片学子的回忆,索性坐在沙发上一口气看了两集,全是熟悉的人,看着很亲切,学生里面相对我来说全是姻亲织起来的关系网,有我舅、我姐夫、我堂兄等等,从貌相上看聚会学生似乎不是78+79级,而是68+79级,其实不然,几十号人都是相差一两岁的同龄人,尽管岁月把一切都写在脸上,但是谷张中学的同学情谊吸收并美化了这个岁月刀痕,同学情让大家忘却差异,共聚一堂,忆往事话未来、携手并进。

恩师难忘,同学情深;

78+79级同学聚会让我认识了几位在我生命里曾经是传说级的人物,在这里我就简述一位老师。在我踏入谷张中学求学以前,时常能听到母亲和他人说起谷张中学的一位老师,人称“刘先生”,那时我还小,一听到母亲说起先生,在脑海里总是把先生和私塾和男人联系到一起,殊不知母亲提及的刘先生是一位女流,谷张中学的教导主任,长大后还知道了刘先生竟然还是杨家村的儿媳妇,这个惊讶呀,可能是因为当时小孩子操的心少没有关心这些事,其实我和她小儿子同年,总在一起玩四角,但那时竟不知玩伴的母亲就是我母亲口中的“刘先生”,年轻时的刘先生我记不起啥样子,这次通过视频才认识了刘先生,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夫人和受学生尊敬的老师,尽管刘老师没有教授过我,但从78+79级同学的发言里,特别是自幼丧母的老学长的字字发言里,我能感受到老学长发言时的心情,更能感受到刘老师是一位对学生充满母爱的人,因为母亲对一个孩子成长成才的引导是纲领性的,换句话说一个人将来要走怎样的路都是与母亲的谆谆教导是离不开的,刘老师教学生知识,带学生干农活克服困难,自力更生,这样的一幅场景,正如学长所言,今天的老师和那个年代我们的老师能同日而语吗!?的确,改开40年,我国经济实现了巨大跨越式发展,形成了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经济模式,人民生活大幅提高,但在不少领域滋生了一些与社会伦理道德相悖的市场行为和个人行为,部分职业人摒弃了职业操守,把向钱看这一合常理但不合道德的理念深深地植入了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和角角落落,特别是市场经济大潮对教育行业的冲击,使人们对老师这个职业和职业道德产生了严重诟病,本人没有深入接触,仅仅是道听途说,但几乎个个家长都在说,说的人多了我也信了。今天在这里以78+79级同学聚会为引子回忆谷张中学的师生往事,再一次感受当年谷张中学老师们无私奉献的忘我精神和舍身教育事业的高尚情操,一边教学一边务农,部分民办老师拿着低廉的薪水等等一切不公待遇和困难,都没能阻挡住谷张中学老师们抒发为人师表的情怀,都没能阻挡住谷张中学老师们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东四片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尽情地放大职业操守,把一代又一代东四片子弟送往了一级级高等学府,正如老学长所言,我们的老师都没有上过大学,但把大学的蓝图早早地绘给了我们,激励我们刻苦学习,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实现老师的理想,完成老师的使命,也完成谷张中学的使命。

悠悠学子情,殷殷园丁意。

“39年前,我们怀揣着报国志、家庭梦、个人梦来到谷张中学……”这是我记住的谷张中学78+79级同学聚会时说过地最深刻的几句话。尽管一个村子,但是发言者我至今还没见过真人,他也是一位东四片走出去的人民警察,也是我从小就听的励志故事的主人翁之一,幼年丧母、生活困苦、高考屡屡失意,不过成功最后还是青睐有志者,他成功了,从东四片飞往了京城,把东四片的文化带到了首都北京。谷张中学尽管是一所山区的乡村中学,地方不大但文化底蕴深厚,把东四片人民创造的地域精华从四面八方完全地沉淀到谷张中学,让东四片的子弟们把她当作心中的圣地、梦想起飞的平台。在那个年代,谷张中学能激发一个小学生发出“报国志”这样格局的家国情怀该是何等的魅力所在和何等的伟大!这就是东四片人民孕育的优秀子弟。与此话对应的是教化学的张老师对78+79级同学们讲的几句话“……把自己的力和热继续发挥给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谷张中学的老师不仅仅是手把手教学生知识文化,同时还在教学生怎么做人做事,如今39年过去了,年近古稀的老师还是这么勉励知天命的学生,有这样境界的老师怎么能没有有这样情怀的学生!谷张中学的老师和学生的一番话就充分显示了东四片人民的精神风貌,淳朴善良、不屈不挠、志存高远,无时无刻都在思忖家乡的未来、放飞家乡的希望,激励后代们奋力拼搏去实现鸿鹄之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考上谷张中学时,正值谷张中学的发展低谷,中考成绩一落千丈,劣名开始扬传,东四片人痛心疾首,整个东四片人都在呐喊,呼唤力挽狂澜的强人出现。就在此时,足以让我和我的同学们铭记一生的人出现了,新任校长陈科武先生,可以说陈先生是和我一起入学谷张中学的。陈科武先生是东四片的邻村人,大个子、寸头、冷峻,也有人说他为人随和,反正我是怕怕地,暑假开学前就传言他要来谷张中学当校长,并说他这个人不讲情面很严厉。直至现在,很多人不相信人治,总是把事情没办好的责任归咎于制度不好,其实不然,没有有力的人治、再好的制度也只是流落纸上,成了一纸空文。我认为陈科武先生治学就是典型的人治思维,执行校规校纪不容情份、说到做到甚至违背常理,在此强有力的高压态势下,再加上东四片人民的大力支持、学生们的刻苦努力,谷张中学很快就翻开了新的篇章。

88年我小学毕业,当年的9月份入学谷张中学,分到了六一班,班主任是新来的杨老师(女),那时开学第一天报到缴费、第二天打扫卫生发新书,我印象中当时的谷张中学的开学流程就是这样。

开学第二天早上全校师生集合领导讲话。同学们按班级站排集中在校长办公室门前的小操场上,至今我都记得很清楚,第一个讲话的是教导主任丑老师,白衬衫,棕色皮带面的凉鞋,嗓门很大,讲话时右手中指和食指并拢伸出举向空中,并来回晃动,眼睛环顾着人群,看着很凶狠,放学回去我还给我母亲说谷张中学那个主任讲话恶的很,母亲说那也是他的老师。时间长了才知道丑老师其实人很随和,就是嗓门大,讲话黑着脸,给学生的直观印象是凶狠、严厉,这也可能是他的为师之道,毕业后再次见到丑老师是我刚上高中不久的一个周六天,那天刚好是雷村的逢集日,我们几个同学放学回家在石滩村碰到了赶集回来的他,回家路和丑老师也顺道,我们就一起推着自行车前行,问了一些在曹村中学的上学情况,并旗帜鲜明的对我们这届毕业生划归曹村中学表示不满,曹村是个什么地方呀,言下之意我们要受苦了,更多地是说了一些鼓励我们的话,话里话外流露出对我们的关切之情。第二个出场的就是新任校长陈科武先生,表情和蔼,当时满脑子都是丑老师刚才严厉讲话的影子,所以陈先生具体讲了什么内容,如今快30年过去了,真的是记不起来了,就记得他讲话时间不长,最后介绍了几位新来的老师,分别是我的班主任杨老师(女)、田老师(女)、马老师、丑老师,据说都是刚从示范学校进修回来,后来知道只有马老师不是东四片人,杨老师是嫁到东四片的媳妇,田老师和丑老师不但都是土生土长的东四片人,也都是谷张中学的毕业生,只不过田老师是东四片嫁出去的姑娘而今回来反哺家乡、回报母校。这朴素简单的开场可能也算是乡村中学的开学典礼吧,简单明了,交代清了新学期的一切一切事务,新校长、新老师、新学生、新气象,一个新字翻开了谷张中学的新篇章,也开始了我们这批人在谷张中学的求学岁月。

东四片每个村组都有一所小学,这在那个年代是中国农村的标配。那时候上小升初需要考,考不上也就无缘上中学了,每年都有个别同学无缘,甚至是终生无缘。小学都在本村上,玩伴也都是本村的小孩,没上学就认识,上学后都无所谓,也都不叉生,但到了谷张中学就不一样了,学生们来自东四片,除了本村来的绝大多数都不认识,也可以说是不熟悉,但基本都是亲戚家门上的孩子,说之前认识也讲得通。我这人比较认生,天生谨慎,初来乍到,真的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如果换做现在,我想大家来谷张中学前应该都很熟悉了,因为时代变了。在谷张中学,其实不用问同学来自哪个村子,只需要听到他的姓氏你就能知道他来自哪个村子,因为东西片四个村组的姓氏特征都很明显,本土的人是搞不乱的,如果放学回家把某同学的事说给父母听,父母一下子就能说出该同学的父母姓名甚至他的七大姑八大姨关系,这就是东四片人的关系元,说一个人的不是可能就会牵动整个东四片,这也可能是中国所有乡村中学的特色。

那年谷张中学共有7个班,八年级两个班、七年级三个班,我们新升的六年级分了两个班,一个班60人左右,谷张村和丑家村来的学生最多,因为这两个村子比另两个村子大,杨家村最少。我们六一班63个人,教室就是和校大门正对的那一间两檐流水的瓦房,双人课桌分成四列摆放在教室里,第一天排座位,班主任杨老师把大家赶到室外男女成对按大小个分成四列,可能我那时个子小吧,被杨老师安排在了中间一列的第一桌,同桌是来自谷张村的一位美女,她学习很好,家离这么近,但初中毕业至今再没见过她。说到学生排座位,对学生和老师来说是入学首当其冲的事,再稀疏平常不过,杨老师当时的政策是座位半学期一轮换调整,老师根据身高、参考学习成绩和视力情况等因素主动调整座位,面面俱到,不落下任何一个同学的实际情况,没有任何的私心,然而听说今天老师排座位的猫腻可不一般,掺杂进去了不少老师个人因素,比如学生家庭条件、和老师关系远近、给老师是否送过礼物等等因素,所以老学长说今日的老师和我们过去的老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是有充分的道理的!

开学第一堂课是班会,也是六一班同学第一次完全和班主任杨老师正面交流。杨老师是一位漂亮的女性,瘦高个、花眉大眼、留着卷发、衣着得体,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当时觉着很洋气很时尚,反正我是感到吃惊,普通话那可是城里人和播音员才说的话,对我们这些农村孩子来说,东四片方言说得更流利些,杨老师既是我们六一班的班主任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杨老师当时要求我们也说普通话,至少在语文课上说普通话,当时整个社会比较封闭、人们观念陈旧,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差,开口一说普通话,我们不但说不好,而且自身感觉浑身不自在,回答杨老师提问时笑场是常有的事,谷张小学来的同学普通话是说得最好的,因为杨老师之前是他们的老师,杨老师安排了班里杂七杂八的事,班会就这么结束了,这次班会也是我上学生涯中的第一次班会,好不稀奇!那个时候我们中学才从字母开始学英语,英语老师也是一位漂亮的林姓女老师,除了英语外,课程里还多出了《青少年修养》这门政治课,数学加入了代数这个概念,其他的和小学课程大相径庭,中学的生活就这么拉开了序幕,慢慢适应了陈先生治下的严肃而又活泼的谷张中学的校园生活,在校园里经常能碰到我的表兄弟们,安全感也有了,同学们也都慢慢熟悉了,人也放的开了,一切又回归了往常,上学、上课、放学、吃饭 ,两点一线,和小学没啥区别,最大区别就是上学路远了,同学们的家和学校的距离东西跨度在7-8里范围内,一袭土路全靠步行,无论春夏秋冬还是阴晴雨雪,没人放弃上学,那时放学时学生按路线方向站队由远及近出校门,学生队伍主要按东西北三个方向进发,三条村的学生队伍向西、谷张杨家村的向北,丑家村的队伍最庞大,黑压压的人群沿着人工渠岸向丑家村方位开进,一路上打打闹闹、前呼后吼,好不热闹,每天两次放学都是这样的场景,看到丑家庞大的队伍,再看着自己稀疏的队伍,内心里飘过一丝艳羡,慨叹谁让咱不是丑家村人呢。

新学期的学习在紧张有序中飞快地度过,不知不觉就到了期中考试,成绩验证是一个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高分的学生总想着让更多人知道,既是对自己努力学习的肯定又能得到学校和老师的表扬,而低分的同学顾及面子生怕别人知道自己的成绩,但陈先生初来乍到对百废待兴的谷张中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制度创新,张榜公布期中考试成绩就是创新举措之一,三个年级的红底黑字的榜单就张贴在一进学校大门最醒目的六一班教室的墙面上,张榜公布学生期中考试成绩一下子在由姻亲关系纽在一起的东四片人民中炸开了锅,每个学生的成绩和全年级排名在张榜的第二天他的所有老老少少的亲戚就都知道了,反正当天晚上我外婆舅舅等都知道我们几个表兄弟姐妹的成绩和名次了,其中六年级就有我表兄弟3位,还不说别的班级和年级,这是何等的影响力!六年级120多名学生我考了20名,算是面子上过得去。在我们那个年代,学生们的自尊心跟今天的学生一样要强,但是内心的强大远胜过今天的学生,张榜展现出来的效果更多地是对学生的鞭策和激励,没有因此产生任何负面影响,充分证明了那个年代里学生受到的教育和学生的精神世界是多么地积极向上,对生活是多么地乐观面对,而反观今天,一次较差的考试成绩有可能让一个学生寻死觅活,生活水平搞上去了、物质极大丰富了,但学生们的压力增大了、内心脆弱了、精神紧张了,这到底是教育的进步还是教育的倒退,也成了当今教育工作者热讨的话题。陈先生的这一创新举动一下子推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学风也一下子也好了起来,谷张中学的向好面逐渐显现出来,陈先生首任,谷张中学中考就取得了大丰收,学校的教育水平一下子就获得了整个庄里片教育系统的认可,陈先生赢得了更广泛的赞誉。

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农村虽说各方面条件好了不少,但农村的穷酸相还是没能尽数褪去,温饱问题的特征在一些偏远山区还有残留,改开的春风还没有正式掠过东四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还是东四片人民日常生活的主色调,贫瘠的土地在落后生产力的经管下依然没能显现出更大地勃勃生机,整个东四片的气色犹如一张陈旧的黑白照片,苍白而无力,家里有台黑白电视机就够得上有钱人家了,我等穷家的孩子只能通过听收音机播放的流行音乐获取娱乐和快感,甚至可以风趣地说四大天王红能遍全中国,东四片的小伙伴们也是出过力的。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着眼于穷苦二字,谷张中学的教育事业硬是在陈科武先生的严治下再露锋芒,说到陈先生的严治,我们可都是深有感触地。

严师出高徒!这就是为什么谷张中学多好高徒至今都要感谢陈科武先生。记得那一学期开始,陈科武先生的第一道令——谷张中学到点就锁大门,没按点进出的一切老师和学生就只能望锁兴叹了,门里门外呆着去,还不许离开门,这明显是不顾人的颜面嘛,是的,这就是陈科武先生,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就是规矩得遵守,这一道令击中我了。我记得很清楚,早上6:35锁大门,我一路跑到大门口,赵天培老师正在锁门,透过校长室外悬挂的灯泡泛来的光看见陈科武先生铁着脸、背着手笔直地站在既是他卧室又是办公室的门口,就这几秒之差,眼睁睁地看着我被锁门外了,就这么无情,大冬天的早晨天黑咕隆咚的,荒郊野外不怕学生被野狼叼走呀。与我一起迟到的还有另外两名一男一女同学,其实那时我家没个钟表,判断时间早晚全靠鸡叫和月亮,大冬天天亮地晚再加之年轻人贪睡,脆弱的生物钟撂挑子也很正常,所以谷张中学发生过著名的半夜一点半上学的故事,那时候污染少无雾霾,夏天晚上的月光如同白昼、越照越亮,据说该同学一觉醒来看见窗外大亮以为天不早了,爬起来就往学校跑,生怕迟到了,到了学校让看门老师大吃一惊,只能留宿该生在校过夜。言归正传再回来说我,就这样被关在门外等下早读,下了早读门开了,我们几个进去,原以为就这么结束了该去上早操了,谁知被叫到校长室门口继续站,早操的队伍从我们几个面前蜂拥而过,我的表兄弟亲戚朋友们从我面前一一走过,着实是感到很害臊,其实我就迟到了几秒钟,唉,没个说理的地方,早操后还继续站、上课后还继续站,陈校长理也不理你,一副反贪局的工作作风,就这样一早上,直到中午放学才彻底终结了这次迟到事故,一个午饭时光,我的迟到事故就传遍了东四片,当时看来是个耻辱,现在看来就是上学期间的小插曲,做学生哪有不犯错误的,也理解了陈科武先生治学的良苦用心。类似的事情发生了不少次,但在陈先生的严厉治理下愈来愈少。

班主任带领下以班为单位的课间劳动是乡村学校的特色,就读谷张中学期间,大大小小的课间劳动不在少数,时常会看见学生肩扛一件农具去上学。学校没有配备那么多工具,劳作的工具全是学生从家里带来的,比如下午有劳作,上午放学时班主任会安排班里学生下午上学带多少把铁锨、多少把锄头、多少把镢头等,遇到需要特殊的工具时,家里有的同学们都会毫不吝啬地报告给老师,请求完成这个任务,多么纯朴可爱的学生,多么丰富的校园生活,当然这当中也有精明古怪的学生,可是却遇到了更加精明古怪的陈校长,一场场斗智斗勇的较量就在精明古怪的人之间开始了。事发是因学校安排下午劳动,班主任安排下午上学来拿农具,但到下午干活时,全校只有某同学一个人没拿工具,该同学学习很好,是班里的好苗子,又和陈先生很熟,但是陈先生知晓后一视同仁、不讲情面,张贴告示全校通报批评,并罚该同学带农具上学一星期,考虑到家里农忙,陈先生特别开恩不拿工具也行,拿根棍子当农具带上,棍子上下学路上必须全程携带,不得中途卸放棍子于半道,并派几名同行同学沿途监督,而且陈先生要求到校后必须放到他办公室门口,上学带来放学再带回家,一天来回全程携带四趟,周而复始一星期,中间因该同学没按规定拿棍子,被多罚拿了几天,这场“斗智斗勇”的较量以该生的大败收官,通过该事件大大警示教育了同学们,这就是陈校长的严治。其实小孩子偶尔翻翻天调皮捣蛋,也不是什么大事,陈先生心里有数着呢。在八九十年代的农村,学校教育是伴随着一定程度的体罚的,罚站是常事,甚至偶尔发生个别更简单粗暴的体罚形式,最终也都得到了家长们的谅解,想要小孩子们茁壮成长就是要营造一个不断鞭策的环境的,我们反对老师体罚学生,但我们更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玉不琢不成器但鱼和熊掌不能兼得,适当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话说回来,出身农村的孩子不热爱劳动、逃避劳动、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简直是对父辈们的一种讽刺,父辈们是地道的农民,一生都在用勤劳的双手没日没夜地耕作在东四片的土地上,努力地改变着东四片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作为他们的后代,有什么理由藐视劳动,不管走到哪、工作到那,勤劳在我们农村子弟心中都是崇高的、无限光荣的事情,也是人生做一切事情的基石,谷张中学不但培养爱学习的孩子,也要培养爱劳动的孩子,这不但是谷张中学的使命,而且是新科校长陈先生的责任所在。

其实陈科武先生也有温情的一面。家不在东四片的老师周内都住校,陈先生更是不例外,沉下身子狠抓谷张中学的教学工作。每天早上6点左右,东四片人就能听见谷张中学大喇叭放的音乐,歌声回荡在东四片的上空,大山的相映更是让歌声响彻东四片。我记得最清楚,那时主要播放几首歌,分别是《射雕》系列主题曲和《红楼梦》系列歌曲,这几部电视剧播放时,东四片电视机拥有量还是个位数,人均拥有量还只能以二极管数量来计,每晚黄金时段东四片万人空巷,甚至上百人在大院子里围着个小小的黑白电视机,不知道站得远的人能看清不,反正都看得津津有味,跟别人聊起来也是唾沫星子乱溅。在那个娱乐匮乏的年代,这样的几部电视剧就足以让老少爷们产生共鸣,更何况好奇心厚重的我的小伙伴们,陈先生就抓住了学生们的这个心理,于是每天到了起床时间就放这么讨人心的歌曲,既娱乐了大家的精神,又叫醒大家起床,一举两得。大山脚下静谧的山村、黑漆漆的天、不同方位的个别农家窗户发出的灯光、大喇叭高唱的影视歌曲、人工渠岸走读学生发出的呼吼声、夹杂几声狗叫和手扶车的爬坡声,而此时的谷张中学已是灯火通明,早到的学生已开始了认真的晨读。今天再回味那个场景,不由得让人心旷神怡,原来旧时东四片的时光也能这么美好,武侠小说也好、古典名著也好,都是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结晶和人民的精神食粮,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这一系列言行都大大提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让文化把一切人和物都凝聚起来,可见文化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聚焦到东四片也一样,几首有历史背景的当红的电视剧主题曲是今人对历史的再次赏析、凝练成词,也成了当时东四片人享受的文化大餐和精神食量,在当时乡村娱乐匮乏情况下,听当红影视局歌曲更是当时东四片子弟自娱自乐的首选,陈先生适时地选择在清晨播放,瞬间抖擞了孩子们的精神,一下子唤醒了沉睡中东四片子弟们求知的欲望,循着歌曲的曲调,走向灯火通明的谷张中学,一副美妙的传统文化和乡野民风的结合画,陈先生的每日一歌,点亮了东四片的中心——谷张中学,提振了一个乡村的精气神,让东四片子弟们知道了自己肩上的家庭使命、父母嘱托和个人梦想,也感知到了一个背着历史驰聘的世界、产生了走出去的欲望,于是在这样一个风雨无阻的清晨,精神饱满的走向知识的殿堂,明白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

陈科武先生治学谷张中学期间也吸引了不少东四片以外的学生前来借读,陈先生的儿子也来投奔父亲借读了,除了专门的宿舍外,不少本地老师的办公室晚上也开辟给借读生住宿,这期间谷张中学白天晚上人流不断,一片繁荣,下了晚自习,走读生回家了,住校生还在教室学习,住校的老师还在辅导,打更的工作人员时常从教室往外赶学生回宿舍休息,这种积极的学风吹动下,谷张中学的教育能不上新台阶!?但恰恰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大事,足以震动东四片乃至富平县,陈先生的儿子严重违反校规校纪被陈先生开除了,天大的事!当时陈先生非常生气,坚决按原则办事,开除了自己的儿子,据说家里人都搬出了老母亲说情,但是陈先生顶住压力,六亲不认,切实维护了校规校纪,让人敬畏,强化了学校的规纪,树立了威信,这严厉的作风怎么能不出成绩?面壁思过几周后,据说包括儿子在内的所有家人向陈先生立下保证,这才让儿子重回学校,儿子经过此事的教训后彻底改过自新,后来也考取了一所著名的中专学校,总算对得起自己的父亲,此次事件,使得陈先生再一次赢得了东四片人民肯定和学生的信任,为谷张中学校风的扭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时的谷张中学几乎要沸腾了,好的学风校风都快要溢出来,教学工作热火朝天,老师和学生共同奋进,陈科武先生也认真地投身于教学工作,教授七年级的《动物学》课,刚好我在列,这也算是和陈先生接触最多的场合了。通过上课我认识到,陈先生不仅是一位严厉的让人生畏的校长、也是一位讲课风趣的老师、更是一位治学严谨的老师。《动物学》课在当时我们就叫副课,换句话说就是正式升学考试不考也不计分,重要性极低,所以也没人愿意好好学,因此上课时坐没坐相趴没趴相,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但是陈先生代课就不一样了,鉴于他的严厉,同学们上课时也规矩多了,上了几节课大家发现陈先生讲课十分风趣,把大家熟悉的牛马骡都能讲的高大上,陈先生独有的我字体类隶书板书工工整整也吸引了大家的兴趣,慢慢地就喜欢上了《动物学》课,陈先生作为校长但是百忙之中一节课也不落下,这或许就是人格的魅力。我们当时的同学们都爱在文具盒的盖子里铺上一张纸、上面写一些名言警句,一则保护文具盒,二则用来勉励自己,不管起不起作用,反正几乎人人都有。我本意就是写严文井的名言——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中午放学我回家吃饭了,书本文具等学具基本都放桌上,饭后返校,一同学说陈先生动过我的文具盒,还说当着别人的面给我纠正了文具盒上的名言警句,说我写的不对,我打开一看,的确是陈先生用我字体类隶书修改的,原来我把后半句“能保持我们的青春”误搞成了高尔基的“人类进步的阶梯”,原来陈先生吃过午饭后经常到各个教室转转,看望下路远吃饭不回家的同学,结果就顺手纠正了我的错误,这件事虽小,但我至今都记得很清楚。这就是陈先生,从细节做起,一位治学严谨的教育工作者。

说到路远吃饭不回家的同学,多是家住三条村西小山和丑家南垚的同学。他们的确较我们更辛苦一些,不回家吃饭就是冷馍当午饭、连口热水也没有,在当时那个条件下,常态下是没水喝的,除非硬着头皮去老师办公室倒,可惜那时大家连个水杯都没有,再加上大家当时都很胆小腼腆没胆量去老师那倒水。那时候的谷张中学没有学生灶,只有老师灶和一个水灶,学生们想喝水难度很大。我记得谷张中学的水灶是一间独立的瓦房,房前就是一口水窖,烧水锅也是一口杀猪锅,烧水的师傅外号人称“老计划”,家住谷张村,此公时而和同学友好相处,时而对学生骂骂咧咧,有时候学生们也故意逗他,但是学生们想喝水却是难于上青天,尤其是夏天,有时口渴得都能冒烟,就是讨不到一口水喝,好多次同学们实在口渴地忍无可忍跑到水灶碰运气,常常可以看到有同学双手握着窗格子趴在窗户往里看,这一场景和渣滓洞的革命先烈趴窗的情景无异,这份水难也让我想起了小时随父辈去山泉挑水的场景,如今再回忆这段经历,除了回忆母校、老师和同学外,重要的是激励我们忆苦思甜,砥砺奋进;另外,这一切更应该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水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水资源大国,资料表明,我国人均淡水资源仅只占世界人均淡水资源的四分之一,人口与水资源拥有量严重不平衡,而东四片更谈不上水资源拥有量严重不平衡,直接就是水资源严重匮乏,因此,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我辈义不容辞的责任,东四片地处黄土高原上的渭北山区地带,是靠天吃水的典型缺水干旱区,尽管现在通了自来水,但节约用水这四字的深远意义要永远镌刻在东四片人民的心中,深深地根植于东四片子弟的脑海中,养成好的文化传承,要把节约用水这一历史使命走到哪、宣传到哪、节约到哪,既是责任又是义务,坚决做到不要让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是人类的眼泪。

谷张中学的生活是艰苦的,同时又是快乐的。淳朴善良的东四片人民、传统教育统领的山村学校、没见过大世面的学生,三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虽然生活困顿,但精神是富有的、学习是有味的,但孩子嘛,天生是贪玩的,总有个别不好学的同学闹出不少教学笑话,在此与大家分享回忆几起比较著名的教学笑话,需要说明的是,当年谷张中学的师生关系是这么这样的——铁打的老师流水的学生,老师就像流水线的操作工一样固定在一个年级,学生像流水线上的零件一样从六年级上升到八年级,一年又一年。事发在初三物理课上,当时老师讲述的是电流的三大效应,为了加深同学们的理解,物理课老师分别举了好多身边的例子,到提问环节时,让大家举例生活中用到的电流的热效应,老师提问了坐在教室后面的某同学,结果这同学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电壶”,惹得大家哄堂大笑,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竟让他给连系到了一起,东四片人对“电壶”一点也不陌生,他不等同于今天的电热水壶,而是中国人用了数十年、毛主席桌上常常摆的竹笼外壳的瓶胆式热水瓶,它原理不是电流的三大效应而是充分规避了热传递的方式而达到保温;同样还有一件类似的事发生在马老师的英语课上,马老师正在讲困难(Difficulty)和容易(easy)这一对反义词,坐在教室后面留着长发的某同学一直没注意听讲,低头看着脚下方向,马老师发现了他,突然提问他,他慌慌张张站起来不知所措,胡乱的从嘴里吐出来几个字“我是男的”,瞬间哄堂大笑,估计是逮了个“nan”音,以为自己留着长发老师不知道自己性别呢, 闹了个大笑话。都是一些发生在14、5岁孩子身上的小事,今天看来了无足道,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无足轻重,但却足以反映出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的重要性,认真听讲既是对老师的尊重又是对自己负责,一堂课45分钟,没抓住课堂上这45分钟,就是浪费了人生最关键的45分钟、浪费了自己在谷张中学的45分钟大好时光,知识就是由课堂45分钟堆积起来的文化殿堂,浪费的多了,堆积的殿堂就矮了,殿堂矮了人生就难免会有黯淡的一面。

到了谷张中学才有了正规的体育课和专职体育老师,小学和中学唯一相同的是雨雪天都不上体育课和早操,因为都是土操场。小学也有体育课,基本上都是文化课老师兼任体育老师,我印象中小学体育课几乎没啥教授内容,尽管有个木制的篮球杆和水泥制乒乓球案子,但是球类等运动器材似乎没有,上体育课顶多也就是练练齐步走等,跳绳、踢毽子、老鹰抓小鸡、丢手绢就算是不错的运动项目了,大家追着疯玩基本是我小学体育课的主流内容,一堂课下来,满头大汗不说,从头到脚也是一层灰土,偶尔也发生一些人人间磕碰级别的流血事件,没啥计较的,那时候的农村学校操场就是一个小孩子在野地里撒欢的场地,体育课不疯玩还能干啥,所以说农村孩子相比更具自立自强、扛风险能力,更能出人才,这些能力源自农村子弟从小都是在不规则的环境中成长,从小练就了一身化解逆境的能力,这也是艰苦环境送给我们终生受用的一笔巨大的人生财富。到了谷张中学,体育课开始有了正规的教学内容,我记忆中除了没有足球,其他球类运动几乎都有,老师们窑洞宿舍的顶面就是我们的大操场。因为有了专职体育老师,体育课的内容也丰富了起来,开始接触了排球、篮球,并学习了广播体操以及后来动作优美的韵律广播体操,早操也都是伴随着运动员进行曲进行的。每天的早操时间也正是东四片拉石头的手扶车的出行高峰期,当7个班的学生队伍从学校大门相继开出、途径一段校外路去操场早操时,南来北往途径该路段的手扶车司机都会驻车让道,在人群中寻找自己认识的孩子,观看一路尘土飞扬、喊着口号、跑步前进的学生队伍,这个场景让刚来谷张中学的我深深地爱上了谷张中学。谷张中学是一所地地道道的土质学校,土路、土房、土操场,到处透露着土气,校园和农村的院子没什么两样,一排排白杨树、梧桐树,土操场周围是一圈柿子树和几排柿子树,这一乡村气息搭配上老师的讲课声、学生的读书声,45分钟响一次的铃声,学校一下子就洋气了不少,变成了教书育人的圣地。春夏季节,晚上放学后同学们都不立刻回家,因为晚上放学后操场上多会有老师们的篮球赛,时常也会看见陈先生参加比赛,引得的大家驻足观看,期间发生了一件陈先生打篮球的趣事,这件事谷张中学的老师同学印象都很深,一次老师们晚上放学打全场时,陈先生发球时直接从对方场地端线发球发到了己方的蓝环里,引得全场大放喝彩,这得是什么样的球技和臂力呀!一件偶发的趣事,也从侧面反映了陈先生干事精准发力,创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记录。在这同时,体育老师也会拿出篮球排球让大家玩一会,我印象中基本上都是几十人争抢一个篮球,抢球是学生们玩球时的重头戏,几乎花去了玩球的大部分时间,一个人抱着球,后面一大堆人追抢,尽管没有头破血流,但时常是抢的人仰马翻,篮球在人群中被传来传去,就是不让你好好投篮,带头争抢的永远都是那么几个人,在这里用傻字形容是最贴切的,因为球技离帅字还差得很远。现在回想起来,估计大家都觉得自己当年很好笑,也不能怪大家,十三四岁,本身就是一个调皮好动的年代,娱乐又很匮乏有限,第几次见真篮球还不知道呢,趁老师不在这个时间段不赶紧抢过去把玩几下,平时哪有机会见到篮球。一座时常尘土飞扬的操场,一个纯真的年代,一群虎头虎脑的中学生,俨然就是一副描绘乡村学校的油画,记录着那个年代谷张中学的一幕幕影像,供大家回忆。

1991年3月份,路遥先生的小说《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也是路遥先生自己的人生经历的写照,小说来源于真真正正的现实生活,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这股影响力也波及到了我们谷张中学的同学们,虽说当时我们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和小说中的描述类似,但比小说里的讲述的生活不知好了多少倍,小说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大的影响,归根结底还是真实,是六七十年代生人的生活岁月的真实再现,在一个较大的群体中形成共振、产生共鸣,人人的生活经历都是平凡的世界,人人都是有志青年,都有改变世界吃苦耐劳开创新生活的勇气,我辈也是如此,小说背景地陕西一下子拉近了我们和作者、和主人翁的距离,禁不住把自己放到小说中去。谷张中学当时一下子被《平凡的世界》的影响力攻陷,期待阅读小说的渴望一浪高过一浪,不说经济允不允许,单就去一趟庄里镇都难上加难,何况还是买小说书更是何其难也!恰就在此时,丑家村某同学破天荒的购得一套小说,一下子就成了谷张中学的名人和红人了,想第一时间一睹为快的学生就得围着他转,我也不例外,这也是我初次认识和接触《平凡的世界》最后总算借到手草草浏览了几眼,模糊地认识了下小说的主人公,直到高中才有幸通读了全部小说并手抄下不少经典情节,我印象最深的情节之一就是田润叶进城后首次在田福军家与孙少安见面,路遥先生在此用了“堆”字来描述田润叶给进城的孙少安准备的要吃的馒头数量,一方面刻画出了孙少安的饥饿和当时农村人的饥饿现状,另一方面通过侧面重重地展现了田润叶对孙少安的深深的爱,生活是穷困的,精神是富有的,这一刻,爱情就是打倒穷困的力量源泉。小说就是用这么一些朴实无华的词语把一个个情节串联在一起,这就是小说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发力元,也是小说吸最引人的地方。《平凡的世界》按时间顺序分为第一、第二、第三共三部,叙说了自然环境和国情环境双重大弱背景下主人公们从一个学生到成年人10年的人生历程,经过了来自学业、事业和家庭的艰难复杂地多重考验,小说深刻描述了农村老百姓生活的“穷困”,但是小说更突出了人与命运的“抗争、积极向上”以及人性的善良淳朴,充分彰显了官员为民服务的情结,全面展现了当时政治主导一切的国情现实,通过小事小情反映生活在平凡世界中的人的伟大,今天站在一个过来人成年人的角度来看《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她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适合各阶层人学习的人生教科书,懂得了艰苦才能更珍惜生活。上大学后花10元钱买了一本盗版的,重读了好几遍,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每一次都是另外一个味道的《平凡的世界》,而且每一次重读小说,都要情不自禁地回忆我的中学生活,特别是谷张中学的学习生活,都要在内心里轻轻感谢那位丑同学,是他让《平凡的世界》走进了谷张中学、走进了谷张中学学生的心里,在心里,这一放就是半辈子。

谷张中学老师是很反对学生看小说书的,认为看小说书影响学习,抓住看小说的同学不但要没收还要严厉批评,甚至撕毁小说书,现在看来是很不当的,应该鼓励学生阅读、特别是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谷张中学也没图书馆和阅览室,本来就地处偏僻的穷山沟,家长不是村干部连份报纸都没的读,老师再以影响学习来打压小说阅读,就极大地压缩了学生涉猎课外知识的空间,那时候通讯设施等覆盖面极小,信息渠道狭窄,学生涉猎课外知识的机会极少,尽管反对读小说与那时的学习考试相适应,但是现在看来是与社会脱节的,降低了那个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我在谷张中学求学期间,正是武侠小说和古装武侠剧最火的时候,其中以金庸先生的小说最火,“飞天连雪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小伙伴们张口就来,看《射雕》时,东四片各个村子万人空巷,远超今天看欧美大片的人数。这个时候,谷张村谷同学买了一套《神雕侠侣》,影响力不输买《平凡世界的》的丑同学,借阅的人排队等候。一天化学晚自习我有幸借来了,便迫不及待的翻看,完全忘记了教化学的张老师是一位十分严厉的老师,正在我看的尽兴的时候,一只大手突然间把书掳走了,我抬头一看,吓傻了,张老师正怒目瞅着我,还好这次没动手(呵呵),啥也没说张老师拿着书究在教室里巡视了,我趴下身子在课桌上当时完全忘记了害怕,满脑子都是该给谷同学如何交代,人家刚买的新书,淡定之后做出决定,下课后去张老师办公室承认错误并要回书,怀着忐忑的心情好不容易熬到下晚自习,大家都在看我咋办呢,我硬着头皮走向张老师办公室,门虚掩着,我打报告,敲了几声门,不见张老师应声,就大着胆子推门进去,一看没人,小说书放在张老师的办公桌上,怎么办!?豁出去了,拿着书轻轻虚掩上门撒腿就溜,之后的最后一节晚自习以至于第二天第三天等若干天内都没见张老师找我,期间见了几次面也没问我,我的心才彻底放了下来,不知是张老师忘了还是原谅了我,按理说以张老师的性格非得好好收拾我一顿,我也做好了迎接一切暴风雨的准备,结果让我“大失所望”,几十年过去了,这件事至今我记忆犹新,谷张中学人人都说从没见过张老师的笑容,张老师从来都是严厉甚至动手的,这次却放过了我,我是幸运的,几十年也没见过张老师,直到78+79级同学聚会的视频上见到了他,看见他我就想起这件事,心里很感激他当时没计较这件事,也不知道他心里咋想的,反正这本书那时候我是赔不起的。如今再想起类似的事情,不说事情本身,单说老师严厉甚至动手,但心底里还是爱护学生的,老师对学生偶尔采取这种非常手段也是在那种艰苦环境渴望学生成才的一种极端手段,恨铁不成钢,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下,老师和家长观念一致,认为成为人才的人和成为木材的树是一样的,都是养护人一刀一剪修剪出来的!这就是当时农村人培养人才的理念,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简单、手段粗暴但符合当时的社情人情,没有一位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留在东四片,开手扶拖拉机上山挖石头,数年来,东四片人谁不知道有多少人将生命断送在了紫金山和锦屏山的数个采石场,紫金山和锦屏山虽然养护了我们,但孩子们上山采石始终是家长们心里永远的痛!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那个年代,知识让谷张中学树立了强大的文化自信,东四片父母重重地认识到知识是一种生产力,科学将引领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没文化就是落后、就要受穷,因此虽然紧靠大山、靠山吃山,但走出大山永远是东四片父母为孩子们一生树立的第一面大旗,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业有成,光宗耀祖,子孙后代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尽管这一最原始的树人理念放到改开40年的今天来看似乎非常狭隘,但在当时绝对是最明智最有远见和最正确的思路,也是做有眼光的父母才能做出来的决定,于是乎20多年前,东四片不少家庭都是举全家之力供养至少一个孩子努力上学考大学,供出一个大学生来“老带新”,形成良好的家风,逐步让一个穷困的家庭实现良性发展,摆脱窘境走向幸福,东四片不少家庭就印证了这一事实,至今都被传为佳话,演绎成一个个励志故事,激励后来者。

谷张中学的求学经历不但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也镌刻在每个东四片子弟的心里,时空的变化,常居省城的我们几个人每次聚会总要提及谷张中学的岁月点滴,如今虽奋战在祖国的各条战线,但谈论谷张中学这段人生常常把我们的聚会掀向高潮,三条村同学总以紧邻皇陵风水好,祖坟在皇陵为傲,巧合的是三条村出的大学生最多,个别村组家家都有大学生甚至兄弟姐妹全部考上大学,更骄傲的是东四片考上大学的多是三条村的外甥等等,迷信也罢、巧合也罢,人才汇聚、姻亲渊源却是事实;丑家的同学总是忘不了生长在谷张段渠沿边土台子上那颗外形酷似黄山迎客松的柿子树,柿子树像一尊大神一样长年累月地站在高高的土台上为丑家村学生上下学路上望风;最后大家都是忘不了陈科武先生,亲切地回忆陈科武先生执教谷张中学的二三事,等等与东四片和谷张中学有关的话题,感恩老师、感恩父母、感恩母校,无限牵挂生我们养我们的东四片大地。

如今,中省政府致力于城市化建设和发展,东四片业已从隶属长春乡变成了隶属庄里镇,庄里镇也升格成了庄里试验区,东四片的行政也已重新布局,三条谷张合并、杨家丑家合并,未来要建成大的居住社区,靠山吃山的日子已成了过去,新经济、新农村、新业态,在各级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坚定支持下,东四片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根本性改变,吃住行为主的民生大事也实现了根本性改善,农业生产也实现了一铲子机械化,漫山遍野的花椒树和柿子树,既装扮了东四片的沟沟卯卯,也极大支撑了东四片的经济发展,花椒柿饼已成了东四片的两大主业,许多家庭依靠花椒经济打了翻身仗,改变了过去一穷二白的面貌,要致富先修路,一条横贯东四片的省级公路已建成通车,她的建成将把东四片与外界的联系提升到了省级层面,崭新宽阔的大路和辐射更前沿的电商平台,两条通道合力让一切东四片的优质农林产品和勤劳勇敢的东四片人民的优秀品德走向更广阔的天地,造福一方、服务八方。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东四片人民切身感受到了精准扶贫带来的巨大好处,村道加宽了、生活现代化程度更高了、收入大幅提高了,传统的家庭经济发展模式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单纯依靠体力搞经济的模式也被脑体联合出力所替代,尽管我常说如今勤劳不能完全致富,但是勤劳是致富的基础手段,不劳而获永远都是空想,世上根本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财富往往降落在勤劳的双手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到这一切,总觉得有说不完的话,总之家乡一切都好了,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了。

校门旧址上新建的村名,如今是大队部所在地

与东四片大踏步发展不相协调的是东四片失去了所有学校,整个村落有学校在就会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就会有朝气、就会看到更大的希望,东四片的下一代从小学开始就扛起行囊步入借宿的求学之路,尽管谷张中学是一块求学宝地,但谷张中学在政府教育政策的影响下无奈关张,更何况弱不禁风的村小学。东四片最高学府谷张中学没有了,这是所有东四片人心里的痛,但谷张中学的每一页辉煌发展史都将会永远驻留在东四片子弟的心坎里,活到老说到老,把谷张中学发展中浓缩出来的东四片文化传承下去,把谷张中学的故事永远讲下去,把谷张中学历史上彰显出来的巨大生命力延续下去,伴随着东四片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希望有朝一日,在东四片有识之士的带领下,新谷张中学卷土重来,在这块学问气息浓厚的大地上,站上更高的起点,再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教书育人做学问,再造一所现代化的谷张中学继续做好东四片人才的摇篮。

仅以此文献给为东四片教育事业献身的广大教育工作者们!

仅以此文感谢东四片父老乡亲们为东四片子弟的教育事业舍小家顾大家的家国情怀!

仅以此文让东四片子弟们永远怀念谷张中学求学的艰难历程!

仅以此文激励东四片子孙后代们永远勇于担当敢于吃苦,争当时代的弄潮儿!

仅以此文纪念谷张中学留给我们东四片人的美好记忆!

让我们东四片子弟永远铭记在谷张中学教书育人一辈子的老师们,他们是:

张中华  杨中召  刘亚玲  温志杰  黄彦吾  张国栋  赵天培  崔永志  丑先春  杨映阳  杨怀璧  陈科武  张文武  胡润民  杨建文  田云龙  张卫锋  景八一  崔  憬  惠胜才  张旭文    赵莲英  崔军虎  崔怀明  陈维义  杨  牢  杨  静  焦立新  刘军科  乔保义  田小玲  马润丽  马润婷  丑俊熙  张西安  张克强  马博阳  黄品婷  吴增胜  张咪

(时间原因,想不起很多老师,欢迎补充)。

感谢为本文创作提供历史资料的张建涛老师和渭南人大崔晓民同志,感谢为本文写作期间提供信息的同学们!(于2018年8月13日于西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同学和赛先生的那点校园情事|教师节特刊
初三学生从5楼坠下重伤 留遗书称想让学校关门|万顺|农安县|学校
张求会:《陈寅恪授史图》初探
小故事:16岁,不知道会分别这么久
【江苏】《我的老师》|| 五年级 陈惠鹏​
【西南作家散文】关腾云/记忆中的成都市八里庄中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