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富平乡土记忆 | 逮蛐蛐

逮蛐蛐

文/彭辉

蛐蛐是一种古老的昆虫,学名叫蟋蟀,又名促织,古人喜好玩蛐蛐由来已久。《国风·唐风·蟋蟀》诗云:“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意思是说,要珍惜时光,不能因玩乐耽误了事业。唐人张乔《促织》云:“念尔无机自有情,迎寒辛苦弄梭声。椒房金屋何曾识,偏向贫家壁下鸣。”


清人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了一段寓言讽刺故事《促织》:说的是明宣德年间,皇室盛行斗蛐蛐,每年都向民间摊派。陕西华阴县穷秀才成名,常因捉不到珍奇蛐蛐而遭县衙责打。后经巫师指点,终于捉到一只金翅膀蛐蛐,视若珍宝,不料被小儿偷看时不小心捏死了。小儿惧怕父亲责打,便逃出家门掉入枯井昏死了过去,变成了一只蛐蛐儿。夫妻二人呼天喊地,悲痛欲绝。正哭间,忽然听到门外有蛐蛐叫声,循声而去,墙角果然有一只梅花翅蛐蛐儿,甚是健壮威武。第二天,成名将此蛐蛐献给县官。这蛐蛐果然十分了得,竟然能斗败公鸡。县官连忙呈报府台大人,用金笼盛了晋献给皇帝。当场与其它蛐蛐搏斗,梅花翅均占上风,皇帝大喜,重奖州县官吏,成名也因此飞黄腾达。
富平乃古雍州之地,斗蛐蛐之风雅流传数千年到如今,已无往日之辉煌。我们一伙碎娃逮蛐蛐,并非为了斗蛐蛐,而是喜欢听蛐蛐的叫声。蛐蛐喜欢潮湿环境,生活在田野草丛或瓦砾堆中,尤以瓜地最多。瓜罢了之后,地里堆了很多瓜蔓。我和胜录、坤元、胜文、胜才、同同、夏收等一伙碎娃,便结伴去逮蛐蛐。掀开瓜蔓,蛐蛐们四散逃去,一伙碎娃手忙脚乱的抓,竟逮了圆头的,平头的,黑褐的、褐黄的,沟子(尾部)长刺的,沟子无刺的,各色各样蛐蛐,用火柴盒或墨水瓶盛了。接着再掀开一堆瓜蔓,继续逮蛐蛐。不大工夫,每个娃的盒或瓶里,就有了三五个或七八个蛐蛐。平头蛐蛐的头形,类似电影里国民党兵的大盖帽,一伙碎娃就把平头蛐蛐叫“官官蛐儿”。这虫形瘦精干,灵活好动,又沾着官气,娃们都爱逮。沟子后头长刺的是公蛐蛐,个体较大,翅膀小,不会叫唤,娃们一般都不喜欢要。沟子后头没长刺的是母蛐蛐,振动翅膀可以发出悦耳的声响,是娃们的最爱。
有了这蛐蛐儿,小伙伴们便爱不释手。平日里娃们的衣兜里,是揣着蛐蛐盒或瓶的。我没有空墨水瓶,火柴盒里装着一只母蛐蛐,一只“官官蛐蛐”。见天揣在身上,遇到娃多的地方,我就拿出来炫耀。当我静下来的的时候,母蛐蛐偶尔会叫唤,声儿好听极了。一日,我把蛐蛐盒揣去了学校,语文老师正在讲课,蛐蛐叫了。老师问,谁的蛐蛐?同学们眼睛齐刷刷地看我。老师没收了蛐蛐,又罚我背书。打那以后,我再不敢把蛐蛐带到学校了,但逮蛐蛐的兴趣,仍乐此不疲。

讲述富平人的故事,

凝聚富平人的力量。

弘扬富平人的精神,

打造富平人的品牌!

富平人投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爱斗蛐蛐的皇帝朱瞻基
乡野小秋虫,竟有大妙用
鸣虫文化--谢玉海
玩鸣虫——蝈蝈、蛐蛐、油葫芦,其中多少乐事
北京的秋天,就是一蓬衰草,几声蛐蛐儿叫!
【老北京】 养蛐蛐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