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服务2700万聋哑人!国内唯一手语律师唐帅希望不再是“唯一” | 律新社律界公益

“您好!现在通话吧。”

下午3:15,重庆鼎圣(大渡口)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唐帅向律新社发来了如上的微信消息。事实上,这比约定好的采访时间晚了15分钟,因为唐帅临时处理了一个紧急案件。对于这样的突发工作,唐帅早已习以为常。

三个多月前,在聋哑人群体中稍有名气的律师唐帅不会想到,他会因重庆市大渡口区委政法委发布的一段7分多钟的宣传视频意外“走红”。这个戴着黑框眼镜、头发有些自然卷的85后手语律师还被媒体冠以“国内唯一手语律师”称号。

面对“唯一”这个称号,唐帅表现得很谦虚,“在近14亿人口的中国,肯定还有其他的手语律师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只是他们还没有被关注到而已。比起我,全国2700多万的聋哑人群体更需要社会关注。”

唐帅也是重庆市大渡口区的人大代表,在今年的人民代表大会议案上,他这样写道:“当法治社会的阳光普照大地的时候,聋哑人却仍旧处在法治光芒的阴暗面。”当时有“好心人”提醒他删掉这句颇受争议的话语,他却坚持保留下来,“我的父母都是聋哑人,从小生活在聋人群体,从事执业手语律师十余年,那就是他们的现状。”



手语翻译陷“方言窘境”  聋哑人权利难以保障

“如果聋哑人打官司没有职业手语律师提供帮助,那么他们的维权之路会举步维艰。”唐帅说,在他成为职业律师之前,因为通晓国家普通话手语(又名:中国手语)和自然手语(注:各地方言手语)使他得到当地相关司法机关领导的发现和认可。从2005年开始唐帅便一直协助重庆市公安局各区县局办理聋哑人刑事案件,十余年如一日的一线工作,早已使他对聋哑人的维权之苦颇有感触。

(唐帅在庭审现场)

聋哑人在维权时候到底会遇到何种困难?唐帅表示,从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来看,他们的艰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当他们涉及刑事案件时,根据我们国家关于刑事案件诉讼的相关规定,司法机关应当安排知晓手语的人担任翻译参与到案件审理当中。通常配备的手语翻译都是来自聋哑学校的老师,他们知晓的是国家普通话手语,用在官方新闻报道、特殊教育学校教学等方面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聋哑人使用的都是方言手语,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明显,使手语翻译与聋哑人无法达到无障碍交流,有时甚至会依据聋哑人的手势猜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 。

另一面,法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对专业的要求很高,但是担任手语翻译的聋哑学校老师并非法学专业出身,他们对于法律上的一些专有名词和专业概念,自己本身不明白,自然就无法给聋哑人提供一个有效的解释。唐帅举例说,在刑事案件诉讼过程中,被告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相应的诉讼权利。这些诉讼权利是一些法律专有名词,手语翻译自己不是很懂的时候,他们就会选择不翻译这些名词,这就意味着聋哑人自始至终都不知道自己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在法学界有种说法,叫“程序不公正,实体就不公正”。诉讼权利得不到保障,就会造成实体不公平,聋哑人在面临诉讼的时候,因为不知道自己所拥有的诉讼权利、义务,那么在整个案件的实体部分既不公正也不公平,这样就极易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他认为,律师可以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这也是他选择做律师的初衷。

唐帅称,手语翻译在案件诉讼过程中充当一个桥梁的作用,他们先将聋哑人的手语翻译成语言给办案人员听,再把办案人员的语言翻译成手语给聋哑人看,最终形成证据和笔录。在这一过程中,手语翻译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部分翻译人员对整个翻译过程并不重视,很多细节都不和当事人及办案人员仔细确认,使得很多聋哑人的案件诉讼丧失了原本该有的公平和公正,冤假错案也因此增多。”


“聋人治聋” 他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

当全国2700多万庞大的聋哑人群体与寥寥无几的手语律师这两大现实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唐帅感到了深深的无力感,他时常觉得自己像是在“孤军奋战”,如大海里独自漂游的一方小舟,看不见彼岸和同伴,对于很多事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唐帅在用手语进行交流)

现在的他每天只睡觉四个小时,已经很多年没有过周末了,为聋哑人服务工作就是他的生命。哪怕是中国人最看重的春节,他也不能放下他的工作,连续三年的大年初二,他都是在办公室中度过。在他的办公室里摆放着茶台和砚台,茶台用来喝茶,砚台则用来抄写经书。这两项看起来都是“老一辈”的兴趣爱好,却让这位85后青年律师颇为痴迷,“压力大的时候可以借助这两样东西轻松一下。”唐帅这样告诉律新社。

他曾自己花钱把自己律师事务所的律师,送去进行手语培训,因为都是半路出家,培训了几个月,发现效果不大,也就放弃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想到“聋人治聋”的想法,让聋哑人跟聋哑人交流、维权,他觉得会是切实有效的做法。于是他就去重庆师范大学,在特教班招聘了五个大学本科毕业的聋哑人到律师事务所,教他们学习法律,把他们培养成律师。

考虑到有些聋哑人的住处较远,为了能够帮助人家进行有效的解答。两年前他做了一款名叫“帮众律师”的APP,主要以“一问一答”方式为路途遥远的聋哑人提供免费的解答服务。

去年唐帅开通了“帮众法律服务微信公众号”,这个公号最大的亮点不再仅仅停留于提供“一对一”的文字解答,而是在于提供线上视频来进行手语解答。具体的操作就是利用招聘的五名本科毕业生,为每一个毕业生配一个律师,两个人一组,向全国的聋人进行线上的法律知识普及,这样利用视频呈现的效果就很直观。在公众号收费方面,按照司法部和重庆市司法局2018年规定的律师收费咨询的标准是每小时200-3000元,而他只收39.9元/小时,这些q全部用来补贴给解答的律师以及五个聋哑本科毕业生。


在今年市人民代表的议案中,唐帅建议成立一个独立的手语翻译协会,希望能够对涉及聋哑人的司法审讯录像进行鉴定,让手语翻译的权力受到监督,杜绝手语翻译成为“事实上的裁决者”的可能性。同时,这个协会还可以对手语翻译进行培训,让他们学习法律、医学等专业术语,制定翻译规范。



自掏腰包开办国内首个聋人普法栏目

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广告?“不靠残联不靠政府,我就是毛主席再世”、“拯救聋人,脱离贫穷,龙盈包某带领大家奔向致富路”、“聋人创富机会即将迎来更大爆发”,就是这样的虚假广告,全国已有几十万的聋人上当受骗,受骗高金额达数十亿。“有些聋人是把自己的房子拿去抵押、信用卡提现才凑出这些钱。”

对于今年1月份发生的全国特大聋哑人被集资诈骗的案件,唐帅直言一开始听说这个消息的时候忍不住哭了出来。他痛心于聋哑人近乎“法盲”的现状,“他们就像是生活在我身边的外国人一样,因为语言的问题和外界不能很好地交流,想要为他们科普法律,就更难了。我每天都在想,到底自己怎么样做才能改变聋哑人如今的现状。”

在唐帅最新的朋友圈里,转发了一条《手把手教你吃糖》的栏目消息。栏目名字听起来温馨又美好,但背后却掩盖了唐帅多年来的心酸与苦涩。这是他自掏腰包开办的国内第一档聋人普法栏目,唐帅表示,“我会结合自身特长将普法全面覆盖,让聋人朋友学法、用法,是我当前的首要任务。”

(唐帅《手把手教你吃糖》普法节目视频截图)

而对于栏目名称中的“糖”字,唐帅说有三层意思,第一层,因为他姓唐,亦是栏目的主讲人,而“唐”与“糖”谐音;第二层,他希望这个普法栏目跟糖一样是甜的、有营养的,聋哑人”吃完后“可以甜在心里,有所作用;第三层,希望栏目的普法形式可以让人感到愉悦,并且可以很好地接受。

此外,唐帅已经连续5年担任区残联的法律顾问,每个月他都会给区里的178名聋哑人开讲座,向他们普及基础的法律常识。

“这是一个法制社会,作为一名手语律师,我的职责就是要让每一位聋哑人都享受到法制所带来的公平和正义,我愿意尽我所能,将我的特长发挥到极致,甘愿一辈子做聋哑人的法律代言人。”

唐帅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不让自己成为那个“唯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用手语打官司、破案上千件,这个征服BBC的中国小伙用热血守护公义!
聋人如何在无声世界里跃迁
属于2700万人的“唯一”
2000万聋人里出了一个叫谭婷的律师
每一步都万分艰难,这位聋人女孩依然做到“中国首位”
2700万人里,她是唯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