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穷不丢书


                                      穷不丢书

       作者:  邹云治

“古语说:‘穷不丢猪,富不丢书’,随便怎么样,你们要读书。”这句话,在我记事起,一直萦绕耳畔,伴我成长。说话的是我的父母,引用的话很简单直白。他们的意思大概是再穷也要养猪,再富不能丢掉读书。中国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家同大多数中国农村家庭一样,都是穷的。那时,父母却没有像大多数家庭一样,放弃了孩子读书。我家不富,也靠养猪硬是把我们兄弟俩推出了“农门”。

以此为源头,我就说说我的家是如何重视读书的吧!家学无渊源,解放前乱世中成长的父母,或许上过几天私学,或许没上过,户口页上文化程度一栏写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从认字来看是没进过学堂,但从算账、算事来看,又似乎是有些文化。但有一点,他们认识到他们的子女应该读书。给孩子取名,依次用的字是“书、笔(碧)、字(治)、有”。而我也正赶上文革结束后中国的大好日子,顺理成章地,在读书这事上,虽历经困苦,常遇艰难,但始终没能够也没得到松懈,直到工作,乃至现在。

哪个娃儿不调皮呢?听话如我,也曾课间追打中不小心把同学弄骨折,也曾未完成学习任务被留到天黑而回家看不清路,也曾摸鱼捉蟹惹得父母动用黄荆棍子。但儿时的记忆,常常停留于在垫雪的田坎上提着火篼穿着绑上草码的胶鞋上下学的场景,常常停留在屋檐下油灯下坐矮凳在高板凳上写作业的场景,常常停留在父母在耳边唠叨“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场景。小学毕业后,很荣幸地,很必然地考上了初中。犹记得当时我们乡十个村小,其中五个村小上一年五年制毕业,我们五个村小六年制毕业,有幸遇上小学考初中轻易不少,尽管这样,仍有近一半同学未能圆初中梦。

初中时,正赶上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好武。那时,武侠小说流行,但我一本没看;电视剧《霍东阁》正映,但全乡也没几台电视,少地方看;记忆深刻的就是看教室门前草坪上同学们课间的“操拳”了。初中毕业,三分之差,落于中考线下,没能上县里的师范,也没能上更难考的中专学校。正在犹豫是复读初三还是务农兼学手艺之时,录取通知书来了,两份,一份是綦江中学,一份是东溪中学。当时的高中录取通知书,也如现在的中专录取通知书一样吧,可以让人随便乱扔而不受重视的。好在我家是一直重视我们读书的,或许是父母正壮年,姐姐未出嫁,家里尚不缺我这样的半大劳动力,也或许是父母本身就重视教育,或许……反正,当时多少还是倾向于让我读高中的。但没有人敢决断,包括我自己,毕竟,家里太穷,无法支撑。这时,曾经有过“高中”经历的大姐夫建议,干脆去算算命,看能考上就读,不能考上就不读罢。因其时家乡正驻了一个颇有些名气的算命先生。于是去算命,意外的是,在我到前半小时,算命先生已换了驻地到另一个较远的地方测命去了。回家路上,心里很是担心,怕阴差阳错读不成高中了。回到家,决定权亦如生活的重担一样,落在了父亲身上。他的决定是:既然通知书都来了,读高中,但只能读东溪二中,可以走路去来。现在回想,1989年53岁的父亲的决断是何其出人意料而正确。因为当时,我们熟知的几个读了高中的都没有出息,全村乃至方圆所知,当时还没有出过新一代的大学生;因为当时,他作为当地很有些名气的建房木工,尚差一个中意而又乐意授艺的继承人;因为当时,初中没有正规接受英语教学的我是不敢上綦中的(坏在綦中的俄语班取消了)。于是,我挑上了父亲给我备的一副担子:一头是装了衣物杂物的木箱,一头是铺盖卷。在父亲的陪同下,走了六十余里的山路,经过高青、高庙、镇紫三个乡场,来到了更为广阔的东溪。到得学校,失望但自豪的是,如我一样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另几个同学都没有来读高中;平衡而放心的是,班上多数同学都是如我般穷,纯朴,偏科;沉重又痛心的是,父亲备给我的那副担子,我要继续挑着,而父亲回去后有了更重的担子。

高中三年,有学校生活尤其课堂教学的丰富,有周末同学偕游东溪近郊的多趣,有月假偶或结伴常常个人往返六十里山路的艰辛。高中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当然,更多也更让人有干劲的是可以由此途径跳出农门过城里人的生活。然世事多与愿违,高中毕业时,与三年前巧合而雷同的是录取线又高于我的分数三分划定。

三年的奋斗,命运又回到三年前,抉择也同样回到三年前,但这次不同的是:二姐的出嫁,家里的劳力缺了很多;弟弟将上初中,开销会增加不少;父亲因操劳衰老,身体毛病日渐加重。一大家人给我设定的前路有三:到邻乡学习木工兼漆工手艺或许还可顺便娶了师傅的独女成家;按伯伯的安排去到县里学习会计并且回乡接替他在乡办企业当会计;参军。然而他们万万没想到,在外开阔了视野的我,漠视了娶妻成家立业的诱惑;漠视了不用跳农门而可在乡镇工作的厚赐;更无情地漠视了家庭处境的困苦和需要人支撑的现状,毅然决绝地要补习。父母姐弟及一大家子乃至邻里亲朋为此不解。现在回想,我也不知道当时的我会在那样的境况下会作出如此的决定,或许是父母“穷不丢书”的理念影响,也或许是老师临别一句“你补习一定能考上”的鼓励,更或许是读书比干其他事从其他业都安逸。反正,我是补习了高中,一年后也考上了大学。弟弟也在我上大学之后一年考上了中专,走出了农门。许多人想不到更做不到的是,几乎从高中补习直到大学完成,我的所用全是借债,我一边借,父母靠劳作收入逐步还,直到我工作后,工资收入除了负担弟弟一年学业所用,还还了几年账。工作中,常有同事在我面前叫苦他们的零起点。殊不知,他身边还有人负起点。

我家的家风也没成什么气候,只在读书一事上,从少小时父母要我们读书的严苛和祈盼,以致长大后我要读书的执着与坚持,而今,孩子也高中了,或许是一直生活于学校耳濡目染,抑或在家的言传身教,到目前于学习之事都欣然前往,倒不用我们念叨“穷不丢书”了。

作者简介邹云治,綦江高青人,曾于高青中学工作,现东溪中学工作。



《僰俗》征稿启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父亲藏女儿高中录取通知书17年,致女儿初中毕业就进厂打工,女儿发现后心寒
【安徽】黄英 |我为什么读书?
收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的会宁杨集女孩刘佳维的心里话
【名人诵诗刊】力子: 我曾经以为:我和他的距离很远很远(散文)
最牛考生:班级倒数14岁少年594分考上哈工大
四十三年前的高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