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11103教学手记——现代文阅读,应该这样玩玩题目

不读文本,只看题目,是不是个很好玩的事!
不妨试一试,看看,会想到些什么?
于是,我让学生直接看看一些题目,试着想一想这些题目该如何思考。
为此,我作了如下的试验。
 
2017全国一卷
5.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有何好处,该如何思考?其实,对于一篇小说来讲,能够思考的常规角度是有限的,无非是对情节发展有何好处,对主旨揭示有何好处,对人物刻画有何好处等。
但仅仅知道这些基本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清楚该文本情节的基本特征,这些基本特征与这种谋篇布局的关系在哪里。因此,阅读的方向是,探求小说围绕“渴”字而展开的情节有何特征。
赵长天的《天嚣》情节特征非常突出,极像一篇剪裁过的记叙文,小说从被大风困在小屋的科学研究人员的“渴”起笔,极力渲染渴的感受与痛苦;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来敲门,本着救助他的心情打开门,却是蒙古朋友送来了西瓜。小说的编写痕迹较重:人们在大风之中的渴——求援的敲门声让“渴”的困境再加剧——开门后“渴”的困难得以消解,无私的友爱拯救了生命。从简单的情节梳理可以看出,这些人在做什么研究、是在什么背景之下被困的都被删除了,甚至把送瓜人也设置成了不用说话的蒙古人,只留下他的行为,把一些本该交待的事情完全遮蔽掉。这就是本篇小说的特征。
请看答案:
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状态与感受,使主题突出。
如此看来,答案就是按着分析思路走的,知道这种思路的考生未必能拿到高分,只有会研究答案具备概括思维能力的考生才有可能拿高分。一般化的考生会怎么答题呢?
他们往往处在具体内容的复述上,而缺乏再上一层次的概括意识和能力。比如,“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的“叙述交代”与“特定环境下状态与感受”,“状态与感受”,都不是能轻易写出的。因为,这种概括是对文本通透后的提炼而不是机械的公式记忆。考生复习不能停留在套路的记忆上,最终考的依然是深入文本的能力。只有对全文的情节作了全盘梳理通明后,才能看破省去的内容,即“叙述交代”;也只有对“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这些句子有真实的感受与理解,才能知道这些语言的目的就是要刻画那些人的“感受与状态”。
猜想思路,可以给我们指明方向;读透文本,可以让我们无限接近答案。
 
2019全国一卷
8.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取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脊梁”的。(6分)
简析:这个题目的指向非常清楚——“如何具体塑造”。其实不读文本,我们也能会想到这种题目无非是让我们读懂文本刻画人物形象的一些手法。刻画人物手法也无非就是: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等。当然,还是那句话,还是需要考生到文本里去具体分析。
让我们来看看答案:
形象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艰苦卓绝地实干家形象。言行描写。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旦说话刚直有力。对比手法。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显其“中国脊梁”形象。
从答案来看,一般同学拿到题目后的基本判断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偏差。
那么,我们应该从这个答案上读到什么呢?
表述,表述,还是表述。表述的本质是阅读视角与理解层次的问题。比如,对比,能否读出大员们与禹及随从的对比;形象描写,答案并未深入到一些具体的细节上去,而是从整体形象着眼的,这确实是鲁迅《理水》的特征,但考生很容易陷入到一些具体内容上去;“言行描写”,可能只能提这个角度,而难以落实在言行的准确概括上,“坚毅寡言”“刚直有力”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是非常难以达到的认知高度。
由此可知,命题的方式,答题的走向,并不难把握,但要驾驭答案,则须从根本的阅读能力入手,这就是从真正的阅读做起。
 
2019浙江卷
13.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6分)
 
19年浙江卷选了《呼兰河传》里写冯歪嘴子的一个章节内容,不看小说,只看这个题目,我们能想到什么呢?命题者的意图是什么,他用这个题目想考查考生的什么能力?
“磨房里外”,即使不读小说,我们也能想到小说的故事发生在磨房之里与之外,这是故事发生地点;“冯歪嘴子”是小说的主人公,转化一下,这个题目的实质就是,是以小说故事的地点为题目呢,还是以小说的主人公为题目呢。
再进一步想,以哪一个因素为题目,就是强化了这一因素,也就是说,只要把强化这一因素的理由说清楚,就完成了答题。
那么,我们以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冯歪嘴子”为题,会有哪些理由呢?
以主人公为题目,当然是突出了主人公这一人物形象。
小说之所以写冯歪嘴子,是因为这个人物身上负载着萧红要揭示的生活内涵,也就是小小说的主旨。
如果以“磨房内外”为题,显然,它首先交代了小说故事的地点;磨房内外,发生着让人感慨的故事,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小说世界,作者赋予了这个世界一定的内涵,只要从小说里读出其具体内涵,就可以答出对小说的价值作用。
按照这个思路分析,这个题也并不难。
让我们来看看答案:
参考答案:
选“磨房里外”。
理由: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空间。小说通过“磨房里外”来架构故事情节。③富有意蕴:磨房外的后园是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磨房内则是艰难的现实世界,但“我”与冯歪嘴子能够友好相处。
选“冯歪嘴子”。
理由:①他是本文的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本文通过冯歪嘴子这一形象牵出小说其他人物,串联故事情节。③关涉小说主旨:寄托了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
从这个答案来看,小说命题,不论怎么换,总是脱不了小说三要素这一基本框架,显然,这也成了小说阅读的魔障。命题水平期待提升。
 
 
2020年全国三卷
9.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
 
这个题目的关键点在“如何统摄全文”,看到这个题目,我们必须立即意识到,何谓“统摄”,何为“如何”。其实,凭直觉思维也可以理解出,就是:这个题目与全文各部分保持着怎样的关系。
这需要考生读清楚文本的每个部分内容,并能理清与题目的关联。具体内容不再分析。请看答案:
参考答案:
①“记忆里的光”,指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图标”,即镰刀锤头,是本文的核心意象。②围绕这一核心意象,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我”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片段,每一个片段都同“镰刀锤头”相关。③最后,以“全科人”的身份表达出“我”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从答案看,这个题目难吗?不难,也无非基本内容的把握而已。
 
从以上试题的直接读题分析可以看出,高考试题指向的是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概括理解。因此,可以反复体悟这些高考命题的基本形式,并反复演习其答题的思维方式,驾驭高考便不再艰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00424高考复习系列:一文多练
名师四个提醒:让语文阅读不再丢分!
小说百练:呼兰河传2•冯歪嘴子(萧红)
教你高考语文如何突破140分:现代文阅读技巧篇
文学类阅读:分点作答,“点”从何来?
高考现代文“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答题指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