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11214教学手记——努力把一个毫无个性化的作文命题写出个性来

2021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与1985年时的高考作文命题相比,可谓是有着天壤之别,尽管孙绍振教授用“活的灵魂”来卖力标榜,但也难以遮掩其命题理念不可抑制地断崖式下落的状态。让我们来看看《语文学习》上何文老师提供的优秀作文片断吧:
四顾乾坤开阔,撸袖以攀日月
大江流日月,慷慨歌未央。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正所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中国共产党跨越百年,创造出开阔乾坤,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众业可为,百业可兴,社会可进。周国平曾言,越是先进的文明,人们越自由,可能性越丰富。诚然,我们将汗泪结晶,凝结成先驱所愿的盛世,使各行各业,百花可绽,百家争鸣;浩瀚穹宇,“天问”携手“嫦娥”,等待新的宇宙探索;鸿蒙之芯,闪耀世界,亟待更快的速度进阶;幽幽山间,桂梅之香点亮学生的课本,等待知识向林间涌流。从百废俱兴,到众业可为。
这样的文章除了亢奋状态下的词汇罗列之外,有真情实感吗?有独立见解吗?满纸口号标语,到处是排比俪词,这将引导怎样的文风呢?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吗?
显然,这是与命题有关系的。关键是考生无权质疑题目,只能依题写作。那么我们能否把这种公共话语式的命题写出考生的个性化来呢?
2021年全国卷一的命题是这样的:
[材料]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导语]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如何读这段材料?命题者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劲编这么一段材料
因为,它在不停地在告诉你,作文向什么方向写,总是害怕你写偏了。
命题给的是“可为与有为”,材料告诉你,“可为”的具体所指。
为什么说“可为”呢?因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深入血脉与灵魂。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具备“可为”的精神资源和灵魂支柱,也就是拥有这两种文化。
为了让考生具体理解两种文化的内涵,从五个角度列举大量事例:
节日、歌曲、文学作品、烈士、榜样。
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理解层次上,审题还不够深入。因为,既没审清“可为”的条件,也没审清“有为”的路径。
“可为”的条件在哪里?就在那五个角度的事例中。
五四、七一、八一、十一,实则是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建国执政的完整过程,这一过程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五四时期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科学与民主的精神、为民族利益团结协作的气度等等。
《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国歌,这首歌里包含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强大的人格平等意志、毫不畏惧的斗争态度、奋起反抗的果敢行为等。这些精神正是我们今天得以开拓进取的精神支柱。
《为人民服务》倡导脱离低级趣味的低俗人生,《沁园春雪》抒发的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迈气概,《荷花淀》里饱含着的乐观主义精神、《红岩》表达的在极暗时刻对光明到来的坚信意志等等,等等,对当下的青年具有重要的人生导航作用。
雷锋精神的实质具有温暖的人性和同理心、慈悲心、推己及人之心;焦裕禄精神的实质是无我有人、以人为我的大爱品质;钱学森的精神实质是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等,这些精神也是开拓未来重要精神资源。
当我们细致解读了这些材料的两大文化的内涵之后,还要明晰“可为”与“有为”的关系。显然,这是一个关系型话题:“可为”与“有为”的关系。
在命题材料里,命题者用“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与激励”来表明前面的材料价值是给“我们”提供了“可行”的基础、动力、方向。然后又说,“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心中”指精神灵魂层面,“脚下”指实践行为方面。这句话实则是在告诉我们前面的那些精神文化就是这阳光,因为有这样的阳光所以脚下有力量。再接着指出,前进方向,即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写作的落点在这里。最后指出,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显然,这个“可为”是指向我们现在拥有的时代环境与背景,而有为,则指向我们的实践行为。因此,写作的框架已基本固定了,就是在诸种可为的基础上做出切实行动来推动新征程。
但文章若仅仅停在“可为”“有为”的大概念上滑行,则必然滑向笼统肤浅的口号式文章,如何让文章既符合命题的设计框架,又能具有独到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呢?这就要在“可为”与“有为”的内涵上下工夫。
如果能从这些材料中抽取出若干文化概念、精神内涵,构成立论的要素,并以此展开,论述在当下如何让这些精神、文化成为干事创业的理论支撑,从而有所作为。这样,作文就不会虚浮在笼统的大概念上。
请看同学们的论点句。
杨蕾:可为与有为,既有辈们披荆斩棘的开拓精神,又有新时代青年继承前人梦想,敢于创新的奋发精神。可为在脚下,有为在心中。
陈沁悦:可为旨在以一种价值观引导的身份帮助人们实现有为的具体目标,在时代洪流中成就自我。
徐然:有了可为的路,有了想为的心,方才能有为。
徐孟麒:在自己个体“可为”范围之中,以革命烈士为榜样,以红色精神为基石,以复兴征程为梦想,凭借我们的血脉、灵魂,在大有可为的时代将“可为”转为“有为”。
邵嘉乐:百年前,炎黄子孙以炽热精神点燃星星之火,百年后,身为国之“后浪”的我们面对着大可有为的最好时代,当怀“上青天揽明月”之志,拥“十年饮冰,难凉热血”之心,以大有所为回报祖国。
王晨岩:大有可为不等于定有所为。以史为鉴而取其精华,化为精神力量为己用,不为身边消极者化成的条条框框所拘束,方有可能有为。
唐铁峰:可为之事众多,但比之更高层次的是有为。有为需要我们坚定理想(沁园春雪),胸怀家国(钱学森)忘我投身(黄大年),将可为晋升为有为,让我们当下的时代成为最好的时代。
蔡翁杰:“心存梦想,不惧路途之远”作一颗“可为之种”;“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作一句“有为青年”。
杨喆:可为因于前人的有为而可为;有为则因为可为的存在与选择而成为有为。
丁曦菡:“可为”是一种光明,“有为”是一种燃烧,只要牢牢抓住心中“可为”的光亮,才能以“有为”的方式点燃自己。
陆竞择:新的时代给予我们“可为”的环境,而“有为”的充要条件在这大有可为的未来,将我们的理想,我们的能力,我们的坚持融入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的远大道路。

这些同学准确地把握了可为与有为的关系,并且没有仅仅停在可为与有为的概念层面,而是结合材料,赋予了可为与有为具体的内涵,论点与个人的见识紧密结合,使这一宏大命题被人性化的解读带上了亲切自然的气息。这是非常好的写作倾向与习惯,公共话语式的命题需要用我们独个性的视角来解读,不能人云亦云,只会喊口号。
 
祝子涵:在这个大有可为的时代,当代青年需找劳可为之机,投身有为之中,方能将我们的未来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刘弘泰:可为与有为虽一字之差,但性质全然不同。我们须树立中华复兴的决心,用实际行动做于国有为的有为青年。
赵艺:可为是时代特性,有为是时代要求。在可为时代做有为的人。
熊振祺:在这个大有可为的时代,我们唯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能力,方能成为一个有为的人。
万心羽:我们应把握时代赋予我们的条件,汲取优秀的历史文化,结合先进的现代精神,在可为的时代争做有为之人。
汤雨心:吸取榜样的精神,将时代与文化融入灵魂,从可为走向有为。
泰舟舟:我们有着最充满可能的时代,有一个正蓬勃崛起的祖国,有无数先烈和前辈领路,时间,地点一应具备,静待我们做出一番事业。
吕平: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时代给予我们许多机会大有可为。然而我们不仅应该可为,更应该把握当下,在这个时代大有作为。
金菁:处在发展时代的我们,应将毕生精力投入于可为之事,以有为的身份迈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查依帆:“有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已创造的令人触动的“历史”,“可为”是等待被我们开拓的精彩未来,以“有为”为前路的明灯,坚定前行。
方嘉:现在是实现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有千万的“可为”等待被发现被践行,作为新青年,我们需以“有为”的决心与毅力,用汗水将“可为”变为“已为”。
张金诺:时代给予了我们大有可为的平台,我们更要把握机会,承先辈之伟业,创当代之有为。
 
这些同学也能紧紧把握可为与有为的关系,并且能够从不同的视角分多个层次来丰富论点的内容。只是在概念内涵的明确化上稍欠缺些,在写作过程中稍不注意,可能会在概念的表层滑行而不能够深入。这是这部分同学的需要特别注意的。
当然,要写好这篇文章并不容易,审题只是走完了第一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作文指导:自我始
高考线上作文辅导:我心中的中国味!命题作文的立意开放角度有哪些?
社区工作者考试申论技巧:文章开头不同写法示范
作文——青春激扬
【作文365】八省联考:铭记历史,迎接挑战
李展飞:点评2021年高考八套作文题目之全国甲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