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大境界方有“真语文” ——晋诺工作室成员著作掠影

假的泛滥了,真的就模糊了。当越来越多程式化的“应试”教学,眼花缭乱的“创新”教学充斥于语文课堂时,人们对于真正的语文教学概念也就愈来愈把握不准了。教育部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曾鲜明地提出:真语文就是语文;真语文强调回归传统,找回本真。其基本要求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语文课一定要培养学生自然、健康的表达习惯,一定要培养学生自由、个性的心理品质,一定要培养学生独立创造的人格特征;语文课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了解国学知识。

这一主张提得非常好,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很多语文教师已经无法真正实现“真语文”教学,究其原因,外部因素固然存在,但其自身由于底蕴不足,学养不够,对文本解读不到位,与学生无法形成有价值的对话。

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的语文特级教师孙晋诺是个真正热爱阅读钟情教学的语文教师,在他身边麋集了一群同样对语文对教育有热情有情怀的语文教师。笔者有幸参加了他的工作室,有幸与孙老师及其他成员密切交流,通过阅读他们的著作,便可窥见他们的学养,也正是有了一种“大语文”的境界,才能教出真正的语文课!

教学宝典:孙晋诺之《我教语文》

关于语文教学方面的著作,我以前也读过不少。有的书,作者故弄玄虚,专业名词堆砌,让人读了更加云里雾里;有的书,作者弄虚作假,用“春秋笔法”来记课堂实录,毫无参考价值。而孙老师这本著作,像他的为人一般,质朴、真诚,还有一点,实用。语文界的新手也罢,名师也罢,都能从书中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

该书第一部分是“对话课堂”,听过孙老师的课的人都会发觉他的课堂内容很密,他往往会提出许多问题,让大部分的同学都参与回答。这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他的提问往往基于文本的阅读,这体现了“以语言为核心”的教学思路。

黄厚江老师提出“共生课堂”,说老师要带一颗种子到课堂,然后通过与同学的对话,让它生根发芽成长。这样的课堂不会枯燥,不会呆板,不会低效,不会偏离语文。而孙老师与其不谋而合,他的课堂亦正是这样。观其课堂实录,会发现一个又一个问题之后,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热情被点燃了。接下来,便是心与心的碰撞,思想与思想的对撞。《石钟山记》中“苏轼跑题了吗”的讨论,《哭亡女苏菲》设计“答诗”环节,《琵琶行》中白居易究竟为何而泣,《乡土情结》围绕“也许”开展辩论等,无不体现孙老师对教学的智慧。看他提问时的循循善诱,举重若轻,总给人感觉,仿佛是设计好了一般。但孙老师说自己从不试上课文,每一次上,都是第一次,都是全身心地投入。我曾问过他,万一学生不那样回答怎么办。他笑着说,我会换一个问题再问他。课堂的“天衣无缝”,原来是源自于他的胸有成竹!

孙老师的底蕴来自何方?来自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个性解读。孔子曾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惜,很多语文老师会背这些句子,却做不到孔夫子倡导的学和思。孙老师在“感受文本”这一部分中,与我们分享了许多他的阅读心得体会。他抓住《沁园春·长沙》中的一个关键词语“自由”,从多方探究,对文本的解读愈来愈深入;解读《相信未来》,他则依据文本与食指进行心灵交流,对作品进行审美赏析式解读;解读《江南的冬景》,他与作者一起去感受江南冬景的可爱、生气、悠闲、诗意之美;从“杨绛给的是什么钱”这一疑问中,他读出了《老王》中包含着深深的同情与关爱,还有那份多年以后才明晰的“愧怍”之情。孙老师虽不擅文学创作,但是他的阅读非常专业,非常到位,能读出不少作家的“匠心”。与一些语文老师一辈子奉教参为圭臬不同,他对文本的解读,源自内心,源自成熟的阅读技巧,是真正的阅读。

有人向孙老师请教,为什么你给学生提的问题这么“狠,准,猛”?孙老师说,我只是按我的阅读方法来教他们阅读,提问无非引路而已。确实,只有自己真正掌握阅读之道的老师,才能指点学生走上语文学习的正途。而那些指望靠自己的解读来代替学生阅读的老师,也是走上了歧途,因为学生该走的路,谁也无法代替,他们离开了阅读,语文学习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如同吴非老师“不跪着教书”一般,孙老师也拒绝成为教学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在教学教育生活中,他“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写下了诸多反思随笔,这些都在“思考与写作”与“体悟教学”两个板块中体现。无论是《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还是《选修课教学的“三多”与“三少”》,都体现了他对语文教学研究的执着与痴情。他曾用“痴迷”二字来形容自己对语文的热爱,其实一点都不为过。

书中的内容并没有过时,不过几年过去了,孙老师又新修炼了“基于言语形式的专题阅读”这一新的武功,倘若汇编成册,恐怕又是一部新的教学宝典,将使吾辈受益匪浅。

经典解读:白坤峰之《你我依然在红楼》(春、夏、秋、冬卷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阅读经典的能力越来越弱,一本10万字左右的《论语》,只能靠听着大学教授的解读,方才能明白其中的大意。《红楼梦》虽然已作为文科生必考篇目,但仍然有许多学生抱怨:看不懂。基于此,白坤峰老师写作此书的目的是:“让从未看过《红楼梦》的人尽快爱上《红楼梦》,让读者不必看原著直接看此书稿就可以入门。”

白坤峰老师爱读书,也爱写作。他不仅是苏州市名教师,还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与他在一起聊天是一件惬意的事,他博闻强识,谈古说今,臧否人物,酣畅淋漓。这本名著解读也写得妙趣横生,光看个标题,便可窥见一斑,比如“宝钗与袭人:大奶二奶的最佳搭档,大观园文学社第一次会议顺利召开,赖大请客引出的那些事儿”等,这些颇具时代感的表达,一下子拉近了读者与《红楼梦》的距离。

我曾问过白老师,书为何取这个题目。他说中国人的许多劣根性并没有因为时代发展而消弭,很多恶迹都能在《红楼梦》里找到印证,我们仿佛仍活在那个世界里。书里曾有一节专门谈“国人劣性”。他把国人劣性分为四种,第四种是:信奉精明自私、奸诈残忍、笑里藏刀、委曲求全、同流合污,蔑视质朴热情、诚恳善良、表里如一、正直率真、特立独行;少阳光之态,少高尚之追求。并举了傅家老妈妈为例,她们看不明白贾宝玉的关心他人,反而要讥诮他。“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白老师阅尽人间沧桑,方能看透其中的人性。难能可贵的是,白老师依旧能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他是冷眼热肠。

该书不仅读起来,有意思,还有意义。更难得的是,白老师不仅评点,还教读者阅读经典的方法。他说:“正如初读《瓦尔登湖》应该倒着读一样,《红楼梦》开头的神话故事、一僧一道的对话你当然可以不读……你读我的书,我也希望你坚持看完前五回的有关评论。”

我的一位朋友,也是语文老师,他翻阅此书后,感叹如今能静坐书案前,一页一页真正品读名著的人愈来愈少了。白老师当是其中楷模。假如你我都不曾读透《红楼梦》,那么不妨好好读读白老师的这本书,然后亦可按此法,来解读《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名著。

下水范文:沈周霄之《黄昏的意义》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提倡语文老师写“下水作文”,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语文老师或者不愿或者不能写“下水作文”。一个不会游泳的教练去教游泳,效果可想而知。不过,在晋诺工作室中,愿意写甚至擅长写“下水作文”的老师,有很多。张家港暨阳高级中学的沈周霄老师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不仅是市学科带头人,而且还是市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黄昏的意义》是他的一本诗歌散文随笔集。书中收录了不少他根据作文题目而写的“下水作文”,比如《笑对人生》《心态与境遇》《只要不拒绝》等,这些议论性散文,文质兼美,是学生学习的最佳范文。他曾和我说,以前教学生写作,总觉得这么容易的题目,怎么学生就是写不出什么内容来。后来自己写了“下水作文”,才晓得看人挑担不吃力。他现在布置作文题时,自己基本上都会先写上一篇。这样,哪里是写作的难点,心里便会清楚,讲解时,有的放矢,学生容易听懂,提高也非常快。此外,他的文章亦可当做范文,让学生模仿借鉴,用处很大。

当然,如果语文教师仅仅写点“下水作文”,是无法称之为“作家”的。业余时间,沈周霄老师笔耕不辍,创作了不少诗歌、散文。那些作品发表于《扬子江诗刊》、《鸭绿江》、《散文百家》、《北方文学》、《南风》、《牡丹》《参花》《唐山文学》等省级文学刊物,一些小品文散见于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张家港日报等报刊。

我最喜欢他的那篇散文《黄昏的意义》。“我在《黑夜礼赞》这首小诗后写下这么一句话:‘每一个黄昏都是一次洗礼/不想被黑夜吞噬/就让自己成为更为明亮的白天!’黄昏,是白天的收束,是每一天的谷底,是生命的洗礼,没有黄昏的世界是浮躁的,至少缺少了深邃和沉思。”他曾遭遇过事业、家庭最黑暗的时期,但是他终于挺过来了,犹如凤凰涅槃一般。之后的他,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勤奋,从而赢来了事业与家庭的双丰收。

著名作家巴金曾说过,人不是单单靠吃米活着。沈周霄老师之所以能“守得云开见月明”,靠的是一种信念。他曾自比追梦人,教育与文学是他的梦想,正是靠了这个梦想,才点燃了他人生幸福的火光,如今他希望用自己的文集去点亮读者们的人生。起码,我在文字中,感受到了这种温暖与赤诚。

文化读本:徐樑之《溪山琴况》

民国时期,在中学语文教师队伍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大师,他们中的许多,都善于跨界,对中国传统文化都颇有研究。朱自清工于诗词格律,叶圣陶擅长表演昆曲,苏雪林能诗善画。如今的教师队伍,难以出大师,或许和教师自身的修为与眼光有限有关。很多教师只盯着语文学科的“一亩三分地”,成了井底之蛙。然而,在晋诺工作室中有一位年轻的大师,他年届不惑,却已是古琴界的翘楚。他便是徐樑。他曾是苏州中学园区校的语文教师,是沪上一所著名高校的本、硕、博毕业生,如今在上海某高校任教。

《溪山琴况》为明末清初古琴家徐上瀛所著。因时代久远,很多学琴的人,已读不懂原文。徐樑因其扎实的古文基础,及良好的学术素养,对其加了注释与译文,并根据自己的操琴心得,写了点评。

笔者曾有幸聆听过徐樑老师操琴,弹《高山》时,琴音低沉,宛若巍峨泰山;弹《流水》时,琴音婉转,仿佛洋洋江河。根据《溪山琴况》所说,一首美妙的古琴曲应符合“和、静、清、远、古……”等二十四况。吾辈是音乐的门外汉,对于古琴术语,云里雾里。读此书,只能读一些徐樑老师的点评,看一些他对文化的赏析。比如谈“雅俗之分”,他举了张岱的《西湖七月半》这个例子,最后下结论:则“雅”欲人知而不为真雅。我曾质疑他操琴时为何不穿件汉服,穿了羽绒服去操琴非常煞风景。现在明白了,他不注重形式,沉浸于艺术本身,是真雅。

这正如他教书一样。有些同仁曾质疑他,名校高材生,居然来高中屈就。他不为所动,操琴,挥毫,舞剑,用自身的文化气息感染着学生。所以他上的语文课,总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

这本书,是不能翻,而只能“啃”的。工作室的QQ群里有一位年轻的老师说每天“啃”一下这本书,齿留余香。或许,徐樑老师看了,也会有伯牙之乐吧。

工作室成员的著作,从教学随笔,到经典解读,到诗歌散文,到文化专著,看似越走越远了,然而,正是这种愈走愈远,让工作室的成员们视野开阔了,境界提升了。初入杏坛,或许“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自己一番摸索,发觉“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到群里的老师们聚在一起,研究探讨,努力提升自我,终有一天,会“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有如此之境界,还愁教不了语文,教不好语文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202期【学员作品】读以积淀、写以提升
【甘宁界·评论】:石头 ‖《生命体验当是写作的血液 》
群英荟萃彰雅礼,写作直击亮语文
专家引领明方向 教师收获长精神
刘冬梅主任名师工作室观摩中的思考
聚焦中考,期待花开——长沙市名师三口工作站三月活动侧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