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品味林黛玉进贾府时“并不轻易”而“多说”的那几句话

阅读《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我们往往会被这一段“纲领性”的文字限制住了思维:“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无论一次正规的学术报告、一篇正式发表的论文、还是一个公开的讲座亦或一堂中学语文课,只要涉及到这一章节,几乎都会从这一句生发出种种黛玉之性格和贾府之性质的“定论”。然而就《红楼梦》而言,仅仅浮于对显性文字的正向理解,往往会给人一种隔靴挠痒的不痛快、不通透之感,而恰恰是这种不痛快、不通透造成了理解的障碍,说多了就会让人耳朵起茧,渐渐的失去了阅读的兴趣。

所以,就这一段文字,我是“反过来”读的:黛玉有没有“多说话”?如果有,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是否能反应出黛玉复杂性格的某一真实侧面?

我们不难看出,自从林黛玉“弃舟登岸”一直到众人问其:“常服何药?”,作者都没有正面描写黛玉的语言,无论是见贾母、见邢、王二夫人、李纨大嫂子、三春姐妹还是贾母问母丧,黛玉几乎都是回答问题式的“完成必要的流程和任务”,因此作者此处用了略笔,并没有详细黛玉答话的内容,因为这些答话的内容本身并不能真实反应黛玉的性格,而这种答话的方式却能让读者充分感受到黛玉当时是拘谨的、是“端着”的。直到众人问其:“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治疗?”时,黛玉在这样的场合才有了第一次的“笑”和一小长段的“儿时传奇经历介绍”:

黛玉笑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了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可能会有读者这样理解:之前贾母问黛玉之母如何得病,如何请医服药,如何送死发丧。”的话题时,黛玉自然也会一一详禀,但是这与黛玉的传奇经历并无关系,作者之所以将上述一段文字详细描述出来,是为了借黛玉之口向读者说明黛玉刚出生那几年的经历,也起到一个补叙的作用。诚然这样的理解并无不妥,但是从我们一开始的思维定式——黛玉“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到“突然说了那么多话”,是否感觉有些突兀?这又如何理解?

如果说作者仅仅为借黛玉之口向读者传递某些信息,那么上下文之衔接则是非常生硬突兀的,就行文过渡来看,应该是个小小的败笔,但是如果我们透过文字去揣摩黛玉当时的心理变化,也许会发现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文字:黛玉初见贾府,那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不仅仅有其自尊心、自卑感和自幼家教等等后天因素,更重要的是因为尤其是对小女孩而言的那种强烈的陌生感和贾府那种大场面透出的强烈的气场使得黛玉本能的产生警觉和自我保护意识。因此我非常不同意在此就用“寄人篱下”四个字来做定论(试想,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会突然就有这种非常理性的成人式体验吗?),而比较倾向于小女孩的“天性使然”。所以黛玉一开始是与贾府的一切保持距离的,其本质是将真实的自己“保护”起来,外在就表现为“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然而第一次让黛玉身心舒放的却是和贾母刚见面时的抱头痛哭。作者写贾母的哭是“心肝肉叫着大哭起来”,黛玉则是“哭个不住”,可见在当时那个节点,祖孙俩是“放开大怀”的、是“真情尽情”的(此时的黛玉绝不会有“寄人篱下”的体验!)。当“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见拜见了外祖母”,这一“拜”字让黛玉这短暂放开的内心再次封闭了起来,一切又回归到场面上的那套流程。

但是流程毕竟会有节点,至少会暂告一段落,当贾母询问黛玉母丧时,虽然作者没有直接详细描写黛玉的答言,但是透过常人的生活体验,在这些充满着平和、亲切和关怀之感的问答之中,黛玉的内心自然是越来越放松的,以至于在谈及其服药一事时,黛玉会“意犹未尽”的向大家详细的分享自己的传奇经历,所以她是“笑道”,这一“笑”意味着黛玉的“主动”,甚至有点“迫切想让大家知道的那种得意”。

而这种似乎有点忘我的小小自得被王熙凤的一阵爽朗的笑声打断了(多么精彩的设计,要是黛玉继续忘我自得下去,一定是会喋喋不休了,这将成何文字,可见凤姐的出场于人于己都恰到好处)。凤姐泼辣自然将黛玉惊到不小,于是黛玉又将其内心“保护”了起来,这时黛玉退到了舞台的一边,凤姐则在舞台中央尽情的表演了起来(这又是非常精彩的设计,使得贾府舞台的层次感凸显了出来)。由于凤姐一时成为主角,黛玉的则暂时居于次要地位,在此作者并未着落太多笔墨于黛玉之言行,只一处细节,值得一品:当众姊妹向黛玉表明凤姐身份时“黛玉忙笑见礼,以嫂呼之”,这一“”足见黛玉之自然、大方。

之后便是邢、王二夫人携黛玉正室见舅,二舅均未得见(若得见,成何文字?),邢夫人留饭时,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黛玉此答,大方自然、简洁得体,并未多说一句话,只是这一“笑”字,足见黛玉内心之放松,并非程式应答,故首曰其“大方自然”。至于在王夫人处,先是荣禧堂的陈设、王夫人起居之所的装饰和丫鬟们的妆容之与众不同到让黛玉又有点“严肃”起来,指导王夫人说道宝玉,小女孩天生的好奇心以及木石前盟的线索导致了黛玉又一次“话多起来”——因陪笑道: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

接着便是贾母赐饭,这顿饭吃的是鸦雀无声、甚至有点透不过气,饭毕又是一套极为规矩的漱口、盥手、吃茶的程序,在这种场合下,黛玉自然又是“端着的”,直到和贾母、姊妹们聊起话时才再次轻松起来——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这段问答亦颇有味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只需回答自己念过什么书即可,为何会反问姊妹们读何书?从黛玉的身份和上下文分析,黛玉这一问显然不是礼节性的客套寒暄之语,而是真心的询问(可能也有点好奇心的驱使),因此这又是一句“多说的话”。这还没完,姊妹们未及回答,贾母倒先帮着回答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就非常有意思:贾母是出于怎样的想法和心态“抢答”的?一曰长辈代替晚辈的谦虚(正如小时候,外人带有夸赞的问询时,父亲总是代我“谦虚”的回答了);二曰长辈给晚辈打的圆场(小时候,当外人流露出质疑或无心造成诘难是,父亲会帮忙打圆场);三曰长辈向晚辈委婉却又鲜明的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此时,以我的见识尚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三论亦供诸君参考,或有他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黛玉当时听到的是第三种声音。因此直到宝黛相见、宝玉摔玉,黛玉再也没有“多说一句话”。

综上,黛玉在进贾府这一段中,一共“多说了”三次话,而每次都是在心情比较放松时的真情流露,或来于自得、或出于好奇、或因于木石前盟,而无论哪种,皆因“天性使然”,是一个小女孩的纯情心灵的外化,不带任何的矫揉造作和成人自以为是的穿凿附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林黛玉8个细思恐极的情节
《林黛玉进贾府》课文解读
林黛玉何曾目无尊长?
林黛玉进贾府课堂教学实录
红楼梦节选(一)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进贾府:和林黛玉学处事,向王熙凤学说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