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用心灵倾听“呐喊”之声——《呐喊》导读

《呐喊》是鲁迅先生写于1918年至1922年间的十五篇小说的结集,同时,也可以说是鲁迅先生的精品小说集。从“呐喊”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初步感受到鲁迅先生的创作意旨。要想快速把握这部小说的灵魂,掌握鲁迅先生“呐喊”的意义,我们可能要弄明白三个问题:谁在呐喊?在向谁呐喊?都喊了什么?

谁在呐喊?

当然是作者鲁迅先生在呐喊。鲁迅先生在自序里把当时的中国比做一个万难毁坏的铁屋子,他要通过自己的呐喊,把这铁屋子里沉睡的人叫醒。鲁迅先生把自己呐喊者角色贯注在小说中,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呐喊者。我们应该听到《一件小事》中车夫沉稳而有力的呐喊声,也应该能听到《祝福》里祥林嫂在万般屈辱之中声嘶力竭的愤怒与怀疑;我们应该听到《狂人日记》中的狂人直揭世俗本质的大笑,也应该能听到《药》中夏瑜那为了这个民族而用生命发出的炽热的呼救之声!鲁迅先生所发出的呐喊之声,并不是他一己的认识与表达,而是透过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发现了一个个鲜活的为他人呐喊的生命。因此,读《呐喊》,我们时时能听到蕴藏在字里行间、各个不同人物身上的呐喊之音!我们不能仅仅理解为鲁迅先生自己在对着这悲凉的世界呐喊,还应该从他所塑造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身上听到高低不同的呐喊之声!

在向谁呐喊?

鲁迅先生曾非常哀伤地感慨到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这里的“生人”是指谁呢?我们课本中的《社戏》只选了原文的一半,这里呈现了全文,从全文就可以清晰地看出鲁迅先生在向那些沉溺于旧文化的人们呐喊;在《孔乙己》里,我们既可以听到对以孔乙己为代表的所谓读书人的断喝,也能听到对“店内外充满了笑声”的人们的质问;在《祝福》里他让祥林嫂发出对地狱、灵魂的疑惑之声,借此展示了最底层人们的灵魂深处对着这广漠的人世发出的愤怒的质疑之声;《阿Q正传》里,可是,即使是这个满身“阿Q”气的阿Q,在他在内心深处也在做着“老子要谁便是谁”的梦,他在对着自己的命运发出连自己也无意识的乞求之声!围绕着“呐喊”这一核心词语读《呐喊》,应该把呐喊的对象读清晰明白。

都喊了什么?

这个问题应该是阅读《呐喊》这本书的核心问题。鲁迅先生写自己的呐喊,写民众的呐喊,究竟在喊些什么呢?

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这些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为什么是这样的生活状态,这是鲁迅先生意欲探求的问题本质。我们可以看到,孔乙己因崇拜着科举进身的思想而迂腐不自知;阿Q的健忘、自我意识的缺失、自解自嘲等精神胜利法思想可能不仅是中国人的人性弱点,甚而可以推广到整个人类的人性弱点;人应该如何更像个人?在《祝福》里,鲁迅先生用祥林嫂之死这一命运悲剧在向人们提问:谁一步一步地把祥林嫂推向了死亡的人生悲剧?有人提出是四条绳索夫权、神权、族权、政权把祥林嫂给活活地捆死了;她并不是一个懦弱的人,她曾用生命的代价来维护改嫁不洁的封建观念,她曾用所有的积蓄去捐一条门槛来救赎自己,这正说明了她骨子里的封建礼教、神权思想与最基本的人性的矛盾冲突,把她逼到了人生悬崖边上。然而,不应该忘记的是,最后把祥林嫂推向深渊的还有一个重要的推手,那就是生活在祥林嫂周围的人们。用钱理群教授的观点来说就是那些“看客”。对“看客”们无动于衷的思想,麻木不仁的人生态度,鲁迅先生最为痛苦。因此,阅读《呐喊》,我们要时时注意,在那些悲苦人生的周围还活着一群怎样的人,这些人构成了怎样的社会形态,这样的社会形态会使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小人物走向怎样的人生结局,由此而深思:鲁迅先生所期望的社会形态是什么样子。在这些问题上作深入探究,则会更接近《呐喊》的意义。

《呐喊》是语文学习的典范之本,鲁迅先生用极精简的笔墨把人生的内心世界白描出来,却让我们感受到五彩缤纷的艺术之美。向鲁迅先生学习景物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领悟其一二,则可以使语文大成。

名师导学

阅读要点(阅读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每条50字以内)

1.《呐喊》是悲剧,因为其中的人物不是疯了,死了,就是分离了,探究这些悲剧的原因是阅读的重要目标。

2.钱理群先生用“看|被看”提炼出鲁迅先生小说的建构模式,极为精确,可以从这一视角来解构文本。

3.鲁迅先生的小说具有“见微知著”的特点,其中每句话、每个细节都具有象征意义,读懂其中的“影射”内涵非常重要。

4.鲁迅先生小说的价值在于其永恒性,阿Q精神历经一段时间,又有了新的发展,结合当下情景解读文本更有意义。

5.鲁迅先生选取的写作对象都具有典型意义,读完整本小说,把所有人物梳理总结一下,看看这些人物都有什么代表意义。

知识要点(写作方面的,每条100以内):

1.人物的性格让人物自己呈现。中学生最喜欢把人物的性格特点直接告诉读者,而鲁迅先生让人物自己去说、行、想。比如孔乙己的“排”、阿Q的“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了”等等,一举止、一句话,则可见人物之精神。

2.让人物在人物和人物的关系中呈现。没有店内外的笑声,孔乙己的悲剧意义可能无法如此鲜明;没有祥林嫂周边人物的表现,祥林嫂的悲剧价值可能单薄了许多。因此,要认真学习鲁迅先生借人物写人物的方法。

3.具有内部冲突的人物更可贵。《呐喊》中的人物都具有多重性格,祥林嫂是软弱的而又是刚强的;阿Q一会是虚幻的,一会又是非常现实的;涓生子君是勇于走出第一步的勇者,也是退缩无力的弱者。

考点知识

一、填空题

1.鲁迅先生说“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比如在《         》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         》里也不叙主人公竟没做到看见儿子的梦。

2.“一代不如一代”是               说的,这个人物出自《              》。

3.“你还不配”,这句话是               说的,反映了他                的精神。

4.“那里去呢?”这是鲁迅先生在《         》里提出的一个社会命题,尊崇个性解放的前途在哪里,极有深度。

5.《铸剑》表达了鲁迅先生一贯主张的                 思想。

二、判断题

1.《社戏》中回忆儿时与几个小伙伴去看戏的情景,其时,那次的社戏本身也并不好看,只是看戏过程中的生活情景是令作者非常愉快的。

2.《孔乙己》中的“我”与《祝福》中的“我”都是一样的线索人物,没有太大作用。

3.《狂人日记》中的狂人确实是个精神病患者,巧妙的是借这个精神病患者之口恰恰有利于揭示“人吃人”的封建本质。

4.《风波》借用“辫子”事件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5.《弟兄》这篇小说争议颇大,有人认为是赞美亲情的,有人认为是借沛君这一形象揭示了人性中亲情外衣之下的冷酷。

三、简答题

1.祥林嫂的死因分析。

2.《铸剑》“三头并葬”的情节有何内涵。

3.鲁迅先生小说的写人艺术简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鲁迅小说为何成为永恒经典?鲁迅精神为何永不过时?
说说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些人物形象
呐喊》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形象
郭进拴|试论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呐喊》——再读大师经典
绍兴七日 | 走进鲁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