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91020教学手记——“体育式教阅读”的结果来了

17日手记《像教体育一样教阅读》得到了很多朋友的肯定和支持,非常感谢大家。学生自己动手是什么样子呢?先不做总结分析,还是看看学生的成果吧。

李清照是诉说忧愁第一人

通过学习七篇诗词,我认为李清照是诉说忧愁第一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一个空荡荡的屋子里,只身一人四处寻找,还有人与我陪伴孤独吗?可是夫君病逝,再也没有人陪伴了。空虚无助时如梦初醒,忧愁之感油然而生。

由于心情不好,身体也不好,她将身体不好闷在心里,偏偏却说:“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一个人在忽暖忽冷时本来就睡不着,再加上忧愁还怎么让人睡啊!这种想睡却睡不着的痛苦可想而知。可偏偏唯以能让她解忧的酒也解不了愁。大雁,这种南飞的候鸟,往往在秋天之际飞往南方。这里点明了时节是秋天。秋天,自古逢秋悲寂寥。独自一人伫立在天地间,天高,地广,可形单影只;望着大雁归乡,自己却羁旅他乡。前不见父君,后不见母国,能不愁吗?

菊花满地,和作者一样,愁得花都谢了,这么好的一位女子凋零了。原本以为可以拾起花来的心情也没了。这代表着诗人自身凋零也不想的自暴自弃。在忧愁苦闷的环境中,每一秒都是一小时,天黑是熬不到的。整首词都充满了落魄感,愁到想轻生的感觉。岁月已然无情远去,抛下她一人在孤寂中打发清冷时间。种种不同的愁,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总结“愁无法了得”。

于是作者终于将内心的情绪发泄出来,大笔一挥,写下了千古绝唱——《声声慢》。

对比一下其他几首,为什么说写《声声慢》的李清照是忧愁第一人呢?我重点与《登高》相比较。孙老师说《登高》篇幅短却内含很多愁,但是我认为篇幅长才能体现出更多愁。假设回到千百年前,杜甫非常忧愁,为了发泄情绪写下了《登高》短短几行,而李清照同样发泄情绪,可她写了几行,没写完还要发泄,用字里行间来发泄,是以知道李清照的忧愁,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啊!

老师说杜甫愁得借酒消愁,可是身体原因不能喝酒,所以更愁。这样写更能写出作者的愁。他不同于曹操,因为他连“何以解忧”的杜康也没了。但我不这么认为。我想,如果杜甫身体好能喝酒,想必不会这么忧愁了吧。而李清照的词中,上片写明了她身体不好,本应不喝酒,可她却喝了,但是喝了还是“怎敌他晚来风急”的愁,这种愁上加愁的情感诉说,让我认为李清照是诉说忧愁第一人。换成我是杜甫,我会写自己身体不好,本应不喝酒,可是在想解忧,便忍着自己的病痛喝酒,却更愁了,这样不喝酒,身体不伤,喝了酒,再加上愁,身体一伤再伤,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愁”。

《短歌行》中,作者再三强调要贤才,没别的愁苦思想。《归园田居》只有前半句写出了作者的愁,后面主要写了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有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流露。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也只是开头含蓄地交代了政治上的失意,报国无门的哀愁。可全诗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向往神仙生活,而神仙自然没有什么忧愁,所以在这七首诗词中,诗仙李白也称不上第一人。苏轼和李白同样政治失意报国无门,但全篇大气豪放,淡淡的忧愁仅仅夹杂在旷达中,并没有像李清照那么绵长的愁,自然也不是什么第一人了。辛弃疾和苏轼一样,二者皆为豪放派诗人,他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也是被豪放、乐观所掩盖。他对国家对人民的忧愁仅仅在权、欲与社会的对比中出现,没有像李清照这么直抒胸臆。

像豪放派的诗人愁苦靠写诗发泄情绪,因为豪放,他们一下子就走出来了,释放出来后就没那么忧愁了。李清照作为婉约派代表人物,她发泄情绪都绵长,讲不完,诉不尽,那种才是真正的憋在心里,才是实际意义上的“密不透风”。【高一(2)班  祝子涵

李清照诉说忧愁第一人

说到李清照,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近些日子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部电视剧,主题曲副歌中选取了这首词,本就婉约典雅的词,再配上婉转动听的旋律,着实让人沉醉。

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交替时期,经历了北宋灭亡,南渡避乱,因而构成了他的前后期两种不同的写词风格。

相比后期写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尽显一种出乎女子的豪迈气概,本词更像是一个小女子的倾诉。

大概是因为我也是女生,所以,与前几首诗词比较,我更喜欢,也更能懂得李清照的忧愁。这诗词写于李清照晚年,大家都应该知道,李清照跟她丈夫赵明诚十分恩爱,关系密切,但就在此之前,李清照遭遇了丧夫之痛,再嫁之后,生活也并不幸福,再加上国家灭亡,逃难南方,可想而知,李清照的晚年生活是十分孤独凄凉的。

与前几首诗词不同的是,本词开篇并没有格调雄浑的笔法,气势磅礴的语句,只是连用了七组叠词,反复低吟,宛如小女子独自倾诉困苦,让人顿生怅然低迷、婉转凄楚之感。“寻寻觅觅”给人以空虚无助之感。紧接着“冷冷清清”,仿佛如梦初醒,堕落现实。“凄凄惨惨戚戚”道出了作者的悲哀苦痛。三句看似普通,实则逐层深入,层次分明。

“乍暖还寒时候”表面写天气忽暖忽冷,变化无常,实则描写的是心情不好,身体也不好,一语双关,尽显小家碧玉的暗羞。

和其他女性不同,李清照格外喜好饮酒,早在《如梦令》中,李清照便已写过,自己在亭中畅饮,直至黄昏,后又划船误入了莲花潭,惊起白鹭,在本词中,李清照借酒消愁,却难消愁,嗷,以淡酒不敌疾风为借口,尽显举杯独伤。

“雁过也”描写北雁南飞,却实际在暗示北宋的灭亡,凸显气氛之悲凉,让作者联想到在北方,替自己和夫君寄情的飞鸿。“归时相识”指故乡,也指丈夫,我对往日欢快生活的眷恋。要知道,在诸多事故之前,李清照的生活可谓悠然自得,幸福美满,也用对昔时事物的怀念,来反衬出现在日子的悲凉困苦,让人心痛,又心酸,更令人心碎。仿佛应了那句“物是人非事事休”。

下阙开篇便以菊花开头,暗示了季节,也烘托了气氛。“憔悴损”表面上好像是在描写黄花凋零,但细细思考,明明菊花盛开,但为何又写其凋零呢?其实是描写作者自己的心境,悲伤孤凉。“如今有谁甚摘”实际上并不是没有去采摘,而是忧愁的情绪,使人无心看花,更别提赏它摘它了,从而反映出李清照忧愁之深。

 “守着窗儿,独自忿生得黑”充分的写出了李清照无人可依,无人做伴的生活,延伸出对丈夫的思念,丧夫之苦,孀居之孤。

“梧桐更兼细雨”暗用了《长恨歌》中的诗句“秋雨梧桐叶落时”,来表达作者的愁绪。“到黄昏”与上句呼应,暗示了作者独自守坐窗前的时间之久,还体现了作者百无聊赖的心情,更渲染了氛围,加深了环境的凄凉,来衬托作者的心境。“点点滴滴”照应了“细雨守着窗儿”,突出了环境的寂静,也暗示作者内心也正如此,衬托了作者及气氛之孤寂。那细雨好似打在梧桐树上,但实则滴在作者心间,寒冷而萧瑟,让其更苦闷,孤独,凄凉。

 结尾作者只以一个“愁”字为中心,烘托出他的愁绪,全词也只在此处,点出了作者的内心情感,抛去前面暗示似的抒情,直抒胸臆,把所有凄凉孤苦,无奈化为一个“愁”字,没有过多语言,仿佛诉完苦后的那一声叹息。

上阙以北雁南飞的仰视镜头结尾,下阙却以满地菊花的俯视镜头开篇,绘一幅完整而萧瑟的晚秋画面,秋日高空对自家庭院,一广一窄,一大一小,仿佛是在讲作者从无忧自由的生活,转变为无奈困苦的生活。

全词没有豪迈的词句,也没有华丽的手法,只是用平常简练的笔调,写出了小小女子在这乱世悲凉中的一丝愁绪。

无助的寻觅,现实的冷清,内心的凄惨,绘出了一位女子在国土沦丧,流离失所,无依无靠的生活下,娓娓道来的悲哀苦恨,却又无奈沉郁。女子好像在这乱世中渺小的存在着,但他们却用自己的声音述说着天与地的故事。【作者:高一(3)班 徐萌优】

苏轼是诉说忧愁第一人

我认为苏轼是表达忧愁第一人

既然要评选表达忧愁第一人那就要分两个层次——忧愁和表达。先从忧愁本身来说,陶渊明含着三十年的官场忧愁,李白有着对世俗的鄙夷失望和对权贵的怨恨蔑视(表现较少),曹操是人才缺乏的愁闷,辛弃疾是国土失守的交际和古杰已逝的感慨,李清照是亡国丧夫之哀恨,孀居和晚年孑然的郁结以及思念故乡的愁闷,还有杜甫对韶光易逝,人景惨淡,孤独难耐,病痛交加和壮志难酬的忧愁。而辛弃疾则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主要表达了诗人青丝已白却无功无绩的忧愁。

在我看来,最忧愁的忧愁是具有时间跨度的。举个例子,比起李煜“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人生瞬间大起大落的悲凉,我们更会为诸葛亮一句“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鼻头一酸乃至落下泪来。为什么?因为诸葛亮为蜀国效命一生“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为了他追随一生的先帝,他生怕漏了哪个细节,只希望刘禅治理好国邦,而他将抱着必死决心出征。在那一刻的感情无言以说,那可是跨越数十年的情怀,所以感人,所以“出师一表真名世”。

这么说来,只有李清照与杜甫能与辛弃疾相比,而似乎李清照与杜甫的情感层次远多于苏轼,那为什么说苏轼是表达忧愁第一人呢?那就是生在了第二点——表达。

李清照和杜甫都直接抒发了多层次的忧愁之情,尤其是李清照最后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留名千古。那你可能又要疑惑了,直接地表达难道不好吗?他们的情绪的确强烈的感染到我了呀!朋友,那你忽略了一件事——情绪的深度。表达的直接势必是情绪迸涌而出,但情绪来的快去的快,再回味几次,便不如当初有滋味了。而例如苏轼这种含蓄甚至自嘲的表达,则会使情绪只显露冰山一角,越回味越有滋味,越思考越身临其境。这两种表达我是倾向于喜爱后者的,你看,“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这是洒脱的,这是自嘲的,这是比哭天喊地来的含蓄的多的。尽管是词人有意而为之,但你的确感受到语气的轻松并且同时为他感到伤感,甚至忍不住一读再读。这就是这两种表达性质的体现——前者多半是为了自我情绪的宣泄,而后者是为了读者的体验,为了文本本身的。一个自私,一个广博,没有对错。而我认为苏轼的优秀在这里,悲而能抑笔墨,奉情于文本。实在是神来之笔,让人回味无穷。

再来说说手法。你是否感到苏轼仅仅一句的吐露让人深感忧愁呢?其原因就是表达的强度大。上阙虚实结合,运用夸张与比喻,描绘了赤壁之战与“赤壁”之景的交重,渲染了一个壮烈的历史氛围。下阙描绘周瑜春风得意雄姿英发,与我的“早生华发”形成强烈对比,再加上这个历史氛围背景与现今“我”境遇的窘迫,更是反差强烈。所以可以看出,苏轼巧用手法技巧层层铺垫,直到最后一句出现。也就是说,这篇文章所有描写的出现,实际上都是为了突出最后一句。这就像一柄重剑深深的插入人性中的怜悯之情,让人感同身受。大家笔法如武侠剑式,化繁为简,一招胜负。

真可谓一句传神,字字扣心。苏轼,实乃表达忧愁第一人。高一(3)班 周彦伯

李白是诉说忧愁第一人

诉说忧愁,不在文词的华丽丰富,而在能与人产生共鸣,触动人的心灵使人有感同身受的悲伤。在这里,诗仙李白无愧于众星中最明亮的一颗。

贵在经历。诗仙李白在诗中有明显的道世思想,这一点和陶渊明大致相同,陶诗固然有超脱世俗的正气,但情感的经历未免显得过于单薄。李白虽消极,可是消极有了后文,他向虚幻和山林寻求解脱,政治的失意,将他的人生阅历带到了一个高峰,他对社会本质认识得更透彻,更清晰,他脱离凡尘并对权贵者大胆地表示蔑视。曲折而悲惨的阅历并没有使他放弃,他获得了精神上的丰盈。褪去了身份对他的束缚,他大胆地站出来,不再受制于人,勇于发出自已的声音。

贵在笔法中体现的严密之美。李白的诗是充满诗意的,其中不难会被人误解为吃语的散乱和杂芜。然而其结构之严密却从一字一句中动情地展现,诗分为三个层次,引子——梦游正文和结语,清清楚楚地,逻辑架构有条不紊,层层铺进,无断气之扫兴,畅读全文,一气呵成,有本有末,严丝合缝,又在着力打造一个虚幻的世界,其想象和思考中蕴含的价值是杜诗所不能比的,李白的诗胜在大手笔,营造了一个完整的朦胧、虚无的梦境,有浑然天成的壮阔之美。

贵在韵律之美。全诗富有多个韵脚,韵脚变幻多端,句式连贯而不单调,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富有变化,无重复之烦琐,亦无散乱之感。韵律中处处体现天姥山的空灵、虚幻之美。时而轻盈,时而愤慨,韵律的一顿一挫随感情的变化而一起一伏,给人身临其境之感。韵律贵在能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李诗能让整篇诗作中处处洋溢其情感变化,是很不容易的。相比之下,短歌行的韵律由一条感情线牵引着,就显得单调而乏味了。读者的感情也就比较平淡了。

贵在变化多端的情景间交替之美。李诗正文中“千岩万转路不走,迷花倚石忽已螟。”变化万千,多少丰富的情感都韵含在内。移步换景,给人切身的体验。下文中“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又把晦晦的情景重新转变为光茫万丈,恍然间重现的样子,让人有震憾的感觉。后文“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又将人从仙境中叫起,如此一急一缓,一暗一亮,让人的感情跌荡起伏,涌起万丈波澜,而不似一潭死水,令人陷入其中。这一点较李清照一昩缠绵悠伤,柔情似水大有可赞之处。其中又包含一柔一刚的变化,如此变化交错,让人的心情泛起阵阵涟漪,给人已久久的震撼。

贵在情感之绝决。诗人最后对权贵的不屑和鄙夷,那种不畏权贵的大义凛然的胸襟有如韩愈般坚决,那种胸襟,那种凛然着实令人佩服。比起永遇乐中借古讽今,更有一种代入感,一种切身感觉到的动人之处。苏轼将周瑜与自已相比,无过于表达自已壮志难酬的感伤,是痛苦,但我终究觉得,其缺少了一种自命不凡的信心和绝决,一昩地隐忍和退让,化解烦难,始终不如那位衣袂飘飞的仙人的勇敢与自信。

我真心觉得,李白,是当之无愧的诉说忧愁第一人!【高一(2)班 陈沁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恰当运用148句诗词,可以让你的文章更出彩
百科知识和古诗词自测题
关于《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的37首诗词排行榜》的分析
你心目中唐诗、宋词作者前三甲分别是谁
水载诗流·酒的诗话
名人对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