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00319教学手记——文言文:学出央广的味来

文言文教学的文、言之争被专家学者写了很多论文,我只想说一句话:文言文也须用阅读来落实文言知识。再补充一句,文言文比现代文更有琢磨的滋味!

《廉蔺列传》老课文了,我让学生抓住“勇、智谋、让与不让”这些点来自我解读。解读的前提是解文句、明角度、立观点,总之有自己的阅读所得。

网上授课,口头表达的机会相对少了,为此,让一部分同学把自己的作业录了音,这样既可以作口头表达训练,也可以让其他同学以听的方式来学习。感觉不错。

请看学生作业

相如之智勇

刘锦阳

蔺相如能够完成“完璧归赵”这一壮举,一定离不开他的“智”和“勇”

我们先从“智”的方面来看看蔺相如:

首先,蔺相如初见秦王时,他通过“视”,看出来秦王不合礼数的三个方面:章台非接见使臣之地;美人非接见使臣之人;侍从狂喜非接见使臣之礼,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于是急中生智,假称和氏璧“有瑕”,得以拿回和氏璧,获取与秦王继续谈判的资本,为之后成功“完璧归赵”打下基础,此是一“智”。

其次,蔺相如通过举出,赵国群臣众议出“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的推论,先使秦王感到难堪,获取继续谈判的时间,又在秦王发怒之前,用“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既给了秦国台阶下,又展示了蔺相如献出和氏璧的诚心,也暗示了秦王,如果他欺骗了赵国,那么他秦王就连一介布衣都不如了。蔺相如通过极具智慧的话术,使得秦王进入了蔺相如的节奏,进一步巩固了“完璧归赵”的基础,此是二“智”。

接着,蔺相如采取缓兵之计,他通过之前的基础,举出“赵王斋戒五日”的例子,使得秦王也不得不“斋戒五日”,才能得到和氏璧,为成功“完璧归赵”获取了最后的宝贵时间,最终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此是三“智”。

最后,其实蔺相如的“智”,反映的是他的外交态度,众所周知,外交是春秋战国最闪耀的特点,而在赵惠文王十六年时,受齐国的影响,秦赵联盟开始崩塌,但赵国实力不济秦国,所以秦昭襄王提出用十五城换和氏璧,实质是对赵国的一种外交试探,因此对赵惠文王来说,他不仅要考虑交易与否,还要考虑以何种姿态来应对秦国的试探,正巧,蔺相如通过他的“智”,分析出了赵惠文王的渴求,于是通过“抗秦”的外交态度,获取了出使秦国的机会,也获取了一步登天的机会,随后,蔺相如更是通过“抗秦”的外交态度,使得秦国对赵国有所顾忌,不想过早引发战争,以至于两败俱伤。最后使秦昭襄王放走了自己,进一步促进了“完璧归赵”的成功,并使得他本人一跃至上大夫,此是四“智”。

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蔺相如的智谋,已远超常人,可空有“智”,是无法顺利完成这一系列计划的,所以蔺相如的成功,必定离不开他的“勇”。

首先,初至秦国朝堂,蔺相如“持璧却立”,怒斥秦王,使得秦王难堪,又通过“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和“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来威慑秦王,获得继续谈判的底气。他不畏惧秦王的权势,也不担忧秦王的暴怒,流利地完成这一系列动作,此是一“勇”

其次,蔺相如孤身一人,独立于秦国朝堂,不卑不亢,不慌不忙地施展出自己的话术,“勇”于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使秦王随意受蔺相如摆布,迫使秦王效仿赵王“斋戒五日”,得以换取送回和氏璧的时间,这背后没有“勇”的支撑,是万万无法达成的,此是二“勇”

接着,蔺相如在已经派人送回和氏璧之后,毫无依仗,却没有偷偷逃离,反而“勇”于前往秦王面前,通过“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来义责秦国历史以来,言而无信,以“秦强而赵弱”的客观事实,指出只要“坚明约束”,则“赵立奉璧来”,给予秦王获得和氏璧的希望,又主动承认错误,要求接受“汤镬”。他的种种行为,皆透露出不畏惧生死,视死如归的情感,此是三“勇”。

最后,其实蔺相如的“勇”,可以说是一种大胆的博弈,在明人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中,也提出了另一种更符合赵国利益的方案,纵观蔺相如的智谋,这样的方案,他不难想出,但蔺相如为什么不采用明人的方案,这就关系到蔺相如的个人利益了。蔺相如是一介布衣出身,在春秋战国的年代,寒门子弟难有出头之地,蔺相如好不容易得到了出使秦国的机会,为了使自己可以一步登天,蔺相如选择了风险更大的方案,成功则名垂青史,失败则牵连上赵国的国运,这也是为何王世贞对蔺相如进行批判的原因。所幸,蔺相如是幸运的,他的博弈成功了,他的“勇”将他从低贱的门客,一跃晋升为赵国上大夫,此是四“勇”。

通过我“四智四勇”的推论,可以看出蔺相如不愧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家、政治家,他的种种行为、情感,环环相扣,使秦王难以抵抗,最终完成“完璧归赵”的壮举。

醉骑白花骆,西走邯郸城。扬鞭动柳色,写鞚春风生。入郭登高楼,山川与云平。深宫翳绿草,万事伤人情!相如章台巅,猛气折秦赢。两虎不可斗,廉公终负荆”— —《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登城楼览古书怀》

2020年3月17日写于苏州

相如之智勇

苏州中学园区校高一(4)班 史儒

观其文章,我认为,相如之大才在于“急而不疏,勇而不莽”。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刚一照面,时间应当还没过多久,相如就从“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这一个举动里看出秦王的狼子野心。秦王这一番动作,无外乎就是以为和氏璧已经到了自己的手上,便百无顾忌。于是相如以“要给秦王指一下玉璧的瑕疵”的理由,将和氏璧重又拿回到自己手上,等于说是掌握了主动权。此番思量与动作,在短短时间内完成,此为“急智”。相如心中很明确,对于他而言,最重要的筹码就是和氏璧,若直接向秦王索要,秦王想必并不会允许。只有关于和氏璧本身的理由,才会引起秦王的重视,“壁有瑕,请指示王”这样一个攻击性并不强,但又足够引起重视的理由,不仅能够麻痹当时已经有恃无恐的秦王,而且能达到自己将和氏璧拿回手中的目的。短短7个字,足以见相如心思之周全、缜密,方为“不疏”。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这一段的重点在我看来,其实不在相如的一番话,而是在于他“持璧却立,倚柱”“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的举动。在秦国的朝堂之上,在秦王的眼皮子底下,周围全是对于自己不利的因素。然而却仅以一块和氏璧当作筹码,以命相博,此不可不为“勇”。但是相如并非就是一个真的只能做到玉石俱焚的莽夫。他此番一串动作,其实完全建立在和氏璧在秦王心中的重要性,大有文章。“怒发上冲冠”我觉得是很有意思的一部分。愤怒,在通常情况下都会显得人不理智,但同时也能增强气势。此时,相如利用愤怒来作为自己的伪装,达到了一种先发制人的效果。便是为了让秦王的所作所为在情理上落了下风,“曲在秦而不在赵”,使赵国看上去就像受害的一方。心理博弈最忌露怯,以愤怒之情来提高,自然比一味的质问和怯懦的服软来的更有气势。再以这样一种“愤怒”,易怒来让秦王降低对于相如的忌惮。再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质问,“赵王乃斋戒五日”压之,“严大国之威以修敬”来加以奉承,起到了1+1>2的效果,是经过一番缜密思量并非是真的只靠“一腔孤勇”,此为“不莽”。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此番话,于轻描淡写之间,不费吹灰之力,为自己留出了5天的时间,让下面所有的安排得以进行。还以“赵王恐”来降低秦王的疑心,令其麻痹大意。使者得以乔装,以径道归赵。留下相如在秦国,既为了不引人怀疑,又能将这件事情圆满收尾。这既是相如之“智勇”,同样也是他对于自身能力的信任。

“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最后这番结果,与其说秦国是真正相信了赵国会因为弱小而乖乖在之后送来和氏璧,不如说秦王已经发现事情再无法挽回,想卖相如一个人情,放他回赵国,或许还会因此与赵王离间。而此番种种,皆是由于相如之“急而不疏,勇而不莽”不仅完璧归赵,更为自己赢得全身而退。

2020年3月17日写于太仓

“让与不让”

苏州中学园区校高一(4)班马思钰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 欲与王为好, 会于西河外渑池。居心叵测,名为“为好”,实是借武力开展外交攻势,乘两次伐赵获胜之余威,以胁迫其投降,不从战而胜之。赵要与会抗争,委实相当困难,所以“赵王畏秦,欲毋行”,处于战败国地位,不敢赴会,足见形势险恶之极。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这时就可见相如的“不让”了,为了在秦国面前不示弱,相如此刻显得强硬极了,但也可以猜测,一国之君冒着生命危险敢去赴秦国的鸿门宴,定是相如向赵王证明了信心,做了保证。

在渑池之会上,“秦王饮酒酣”,酣的意思是酣畅,痛决,可见面对战败者,秦王的得意之情油然而生。一个“酣”字,用得精妙无比,将其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描摹毕肖。“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后来秦王倚仗强势,乘着酒兴,蓄意进行侮辱。这时相如的“让”与“不让”就交织在一起。秦王让赵王鼓瑟,相如为什么没有阻止呢?是因为他清楚此时秦王酒意正兴,让赵王鼓瑟不过是为了彰显秦国的强势,忍一时风平浪静,没必要一开始就驳了秦王的面子,但没想到秦王变本加厉,竟让史官记下了这件事,一国之君的屈辱史就这样留在了史册上,这让相如如何再忍下去。司马迁三步就将相如的“不让”表现出来,首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瓶秦王,以相娱乐”;其次:“前进瓯,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大长弱赵之志气,大灭强秦之威风。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相如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大智大勇,力挽狂澜,这让秦王吃了一个大瘪。后来“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秦国恃强胁迫,不战而胜的如意算盘,被相如彻底挫败。

归国后论功行赏,相如官阶再升,由卑而尊,由贱而贵,地位大变,并特别点明“位在廉颇之右”,以此交代了矛盾的根由和故事的起因。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可见其居功自骄,唯我独尊,计较名位,气量狭窄,因忌恨而愤愤不平。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可见意气争胜,不顾一切,使关系紧张,团结垂危,矛盾尖锐,一触即发。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 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nì)。一再避让,同与秦之针锋相对、寸步不让恰成鲜明对比,见其识大体、顾大局、克己宽人的高怀雅量。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看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请辞去。”“庸人”与“将相”对举,更显其“高义”;以舍人之一般见识,烘衬出相如胸怀之博大。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相如明知故问,循循善诱。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独畏廉将军哉?可见忍让不是由于畏惧。反诘有力,令人深思。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顾”字意转一面,揭示“两人”团结合作之重要。与前文“秦不敢动”句相应。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互相火并,后果不堪设想,揭示“两人”分裂内讧之危害。设喻切贴,寓意深刻。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可见其顾全大局,不计私怨的襟怀,直接说明了避让的原因,也揭示出斗胆斗秦、大智大勇的思想基础,以及后来廉颇能勇于改过的根本原因,有力地突出了中心思想。

2020年3月18日写于苏州

蔺相如的“让与不让”

苏州中学园区校高一四班 宋计遥

在我看来,蔺相如无论是让还是不让,其行为选择的中心只有一个,即赵国的利益。

九、十两段蔺相如的行为核心是“不让”。

“不让”,第一是在于他的针锋相对。在秦王让赵王弹琴以侮辱赵国,而赵王又因形势所迫不得不照做时,蔺相如的反应是极其迅速的,并且字字都落在对方的要求上——您“窃闻”我也“窃闻”,您说赵王“好音”我说您“善为秦声”,您让赵王弹琴我请您敲瓦器,这就使得秦王无所反驳。秦臣又要求赵进献十五座城池,蔺相如反而进一步要求秦国拿出都城咸阳。对方如何提出要求,蔺相如就如何回击,丝毫不留余地。

“不让”,第二是在于他的态度强横。在秦王面对他的要求已经发怒的情况下,他没有畏惧退缩反而是进一步以死相逼,甚至于能直接大声呵斥到秦王的侍从都不敢上前。蔺相如所表现出的强横的态度,是其“不让”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此时的赵国与秦交战处于弱势,他们此行的目的不过就是谈判。要让秦国退兵的方法无非两种,一退让割地求和,二让秦国明白继续攻打赵国并不能轻易得获得更多的利益从而退兵。显然,蔺相如选择了第二种对于赵国利益更大也更难以实现的方法。而这种方法的关键就是要有足够坚决的态度,要表现出强硬的底气。因此,蔺相如越是针锋相对,越是强横,秦国越是会有所忌惮,从而达到蔺相如的目的。

十二段蔺相如的行为核心是“让”。

“让”,一层表现在行动上。蔺相如在听闻廉颇对他有意见之后,不与他见面,不与他争位次的高下,甚至于看到廉颇的车来了都要主动避让,这是在行为上表现出的非常明显的“让”。

“让”,第二层表现在语言内容上。在门客请辞时的一番对答我们就可以看出,蔺相如“让”廉颇的根本原因是在于赵国而非廉颇本人,而这其中含有的弦外之音就是“廉颇是针对我而非赵国,我两都有一颗为了赵国的心。如果廉颇认错,不为的是个人而为得是国家”顺势就给廉颇“让”出了一个他可以“请罪”的台阶。

从某一方面来讲,蔺相如其实完全可以在一开始就与廉颇解释而大可不必有躲让廉颇的行为,但蔺相如采取的是先行动后解释。因为一开始廉颇眼中蔺相如功不配位,这是蔺相如“过”了一步,这时的廉颇对蔺相如是带有偏见的,而如果蔺相如上来就对廉颇说一番大道理只会更让廉颇觉得蔺相如只会说话。所以,蔺相如要先通过行动“让”出一步,先淡化廉颇的不满,再将国家利益的理由摆上台面,使得廉颇可以顺利地接受。

这两件事,无论是面对秦国的“不让”还是面对廉颇的“让”,究其根本都在于保证赵国的利益。让与不让,怎样让与怎样不让都只是达成目的的手段,利益才是其中不变的目的。

2020年3月18日写于吴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将相和缩写作文400字
【值得收藏故事】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资治通鉴卷四之六)
“完璧归赵”的真正赢家究竟是哪国?
【战国四大名将】揭秘廉颇和蔺相如的将相和之误的真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