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10312教学手记——在学生面前,我不敢说我读过《史记》

在学生面前我不敢说我读过《史记》,实际上真正的教学,不论哪篇文章,可能我们都不敢说我们比学生读得好,但长期以来,我们总以为我们比学生读得好,造成这种错觉的是,我们死死地控制着学生,让他们在我们画定的圈子里跑,最后我们还欣喜说:看,他们永远也跑不出我的圈子。

其实,2017版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是:你把学生放出去,敢吗?

何谓任务群教学?就是要把学习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其形式就是让学生完成一定的学习项目;教师指导他们去完成,但教师未尽比学生完成得更好!古人的这句话——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老师——早已参透了教学本质。

《史记》如此博大,我们该教学生怎样读?思考了好久,我想,这恰恰是我们要让学生明白的:《史记》该怎样读。

以前教学,总是带着学生脱离文本反复梳理那些文言现象,不是说文言知识不重要,而是说百分之九十五的文言知识完全可以凭工具书自己解决,教师已掌握的那点知识炫耀于学生实属无用之举。或者,讲传记总是离不开分析人物形象,刘邦、项羽的人物性格年年如是分析,教了很多年,不需要备课都背得出来。把这些东东西灌输给学生真的有用吗?我们会发现最终的结果,你教的《史记》,学生最终还是还给了你,在学生那儿几乎没有痕迹。道理很简单,那不是他们的《史记》,那是你教给他的《史记》,你教给他的《史记》并没有进入他的认知体系中去。

那么,《史记》该如何读,是不是先让学生想一想,试一试,让他有切身体会,原来《史记》还可以这样读。当学生在迷茫之中找到了一个入口,进而顺着这个入口走进去了一点、一层甚至是多层,他真正发现了《史记》本来的样子,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真的很好玩!

我让学生带着“可以这样读《史记》”的任务自己走入《史记》,学生给我打开了《史记》的若干个大门。

当然,有的同学逡巡于门外找不到路径,但那只是极少数;当然,也有同学只是刚刚打开了一条门缝,还未看到内部的情景,这也不要急,只要开启了门,就有走进去的机会;让你惊喜的是,大部分同学给你打开了若干神秘的暗门,这是你原来从未意识到。当你随着学生的引领进入这些《史记》内室的时候,你会惊讶:我何曾读过《史记》!

请看学生给我们打开了《史记》怎样的大门。

如何制造悲剧

                     ——评《李将军列传》

苏州中学园区校 高二(4) 谭欣

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的结尾部分记叙了李广自刎的悲剧。下面我将讨论这场悲剧的机制。

一、克制笔墨,叠加厚度    司马迁在叙述中多以动词替代形容词,而且用词精炼。相较于形容词,动词的好处是什么?动词隐去了作者,更加客观,增加了悲剧的真实性。另外,为了增强悲剧的厚度,司马迁还以明暗两条线索叙述。例如在写大将军和李广的针锋相对时,李广“固自辞于大将军",只用一个"固"字表现他的态度坚决。另一边,大将军的反应是"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甚至,大将军做事更绝决:从广“固辞于大将军”起,他就再没和广正面接触,而是“令长史封书”“使长史持精酿遗广”“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李广的怨怒显在表面,大将军的怒火藏在内里。明暗双线笔法不仅更为符合史书记实性的特性,而且增添了文学趣味;更重要的是增加了悲剧的厚度,一明一暗,重重叠叠,暗处生花。

二、制造矛盾,增加张力    司马迁并不将人物符号化,故事简单化,而是为冲突双方搭建了动机背景。好比是王府里京剧大戏开场前必定要搭建精美的戏台子,而乡间社戏只需要一个草棚子。李广请求当先战单于的理由令人感动:忠君报国,杀敌圆梦。另一边,大将军拒绝李广也情有可原:于公是皇命暗嘱,这是忠君;于私是报答友恩,这是信义。当矛盾双方的价值观相同,并且各自占据正义的高岸时,一场鱼死网破、慷慨悲壮的战争就在所难免了。在李广和大将军的对峙中,对错胶着,黑白糅杂,构成了这场悲剧的灰色内核。

三、突出必然性,简略偶然性    李广的死有偶然与必然两重因素。对比两者的篇幅,可以发现司马迁的笔墨着重于必然。作者细致交待了李广和大将军的冲突原因与李广的自尊心,而将李广大军迷路延期的过程两三笔带过。这样处理是为了将李广钉死,突出他不得不死的命运,从而将悲剧之悲推向极致。李广因为那场冲突和他的自尊心,是必然会自杀的。假设李广大军未延期,而大将军带着公孙敖大败单于,以他怒斩霸陵尉的狭隘心胸,能咽下这口气吗?所以“亡导失道”只是一根导火索,只需寥寥几笔。

四、实录精神,塑造人间英雄

在悲剧的高潮,司马迁没有让李广成神,而是以他一以贯之的实录精神为其增添了人情味。观李广的自杀,他在这生命的荣光时刻仍旧是人间的英雄。读广临终时的慷慨之辞,固然会对李广包揽过错的义气、英雄迟暮却不老的傲骨折叹。然而,细想“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再联系李广不久前因为调令与大将军的冲突,“幸从”“岂非天哉”就难免不像是带着怨气的反话了。此时的李广是一个必胜的赌徒,掷出自己的性命搏大将军万世骂名,他以卑劣的动机站在道德至高点上。然而,劣根性却没有减损李广的英雄气概,反而增添了真实性。司马迁证明了劣根性与神圣性能够共存于一个英雄身上,人间英雄的悲剧力量亦能震撼人心。    悲剧之所以成为悲剧,是因为它的核心是终极矛盾。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中凝练出李将军这一人间英雄自刎的悲剧,这使得李广已经超然于历史人物之限,而成为“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一类的哲学象征了。                                                  2021年3月11日写于苏州

可以这样读《史记》

苏州中学园区校高二(4)班   黄天馨

司马迁在《史记》之中不仅能秉笔直书、冷静地刻画人间真相,而且将自己悲天悯人的情怀、伟大的人本精神寄寓其中。《史记》之情深,藏得深远,抒得真切。因此,读好《史记》离不开一个“悟”字。

一、感悟真实:不虚美、不隐恶

《史记》中的赞美从来不是简单的褒义形容词的垒叠,而是于细节之中的自然流露。以《高祖本纪》为例“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外南止军……”“用张良计,于是朝信、彭越皆往。”一段之中,两次写“用张良计”,虽是简单的白描,却将刘邦的知人善任写得到位、真实、有说服力。    古人称赞《史记》为“实录”,其中的人物都性格饱满,没有人尽善尽美。无论是美,还是恶,司马迁都以尊重史实的态度真实地呈现了出来。《李将军列传》中李广斩霸陵尉、公报私仇的情节向我们展示了勇武的李广亦有心胸狭隘的阴暗面。    《史记》之真实就在于其不虚美、不隐恶的记叙态度。     三、领悟感动:触往事、动人心

《史记》轻触往事,记其情深。《管仲列传》中“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对管仲的语言描写排比成文,叙事笔墨经济,抒情意味亦浓:写管仲达而念旧,富贵不忘本;更写鲍叔之仁义,管鲍之交的真挚……    《史记》之绝在于其拥有以白纸黑字动人心弦的魔力,当得起“纸短情长”四字。《屈原列传》中“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二十二个字,诉尽屈原之衷肠,道尽屈原之困窘,倾尽太史公之惺惺相惜……如此动人心弦的力量引得多少人洒泪案前!   《史记》之感动就在于其触往事、动人心的精神力量。    三、体悟美妙:有详略、有意韵

《史记》对人物形象的完美呈现得益于其详略得当的言说节奏。《李将军列传》中运用超过三百字的篇幅写李广射虎,却仅用二十三字写出击匈奴之事,前为日常,后为战事,司马迁为何如此叙述?通读全文后,不难发现前者衬李广之勇武,而后者则是暗示李广缺少”大将军”的谋略,战略才能平平无奇。如此一来,不仅规避了繁文缛节的赘述,而且将李广之勇武强有力地衬托了出来。    《史记》对情感的完美呈现则得益于其极富意韵的语言艺术。《屈原列传》中“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族之外,不获世之滋垢,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段文字以极美的词藻与绝妙的节奏写屈原“出淤泥而不染”,可敬可叹;更抒太史公之惺惺相惜,令人景仰。    《史记》之美妙就在于其有详略、有意韵的语言艺术。

英雄本色已绝迹,因为神往的缘故

           ——原来可以这样读《史记》之我读《项羽本纪》

曹竟

“对伟大的悲剧人物来说,有罪是一种荣誉。沉重的负罪感,使得后来的和解成为可能性。”——黑格尔

也许他的梁父会告诉他,他的童年竟然与一些没有缘由的噩梦完全相符:也都是仓皇奔逃的经验。他,项籍年少,不曾为“金鞭美少年,去跃青骢马”,却意气风发,锋芒毕露,“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一双重瞳子里倒映的不过是他漫长人生一个没有根系的梦想,是可以随着高贵一起坠落的血色与气。“从来名士皆耽酒,自古英雄不读书。”一个极端的恨,一个极端的爱,因为大部分人做不到纯粹,只能选择游走,所以星星点点的历史中,落满了一只只平平无奇的锚。却偏偏是他,选择的是覆舟前行。

他的“才气过人”只有在一次次刀光剑影间不可鄙视,也许就是“不可竟学”那致命的傲气,他将生命一次次置于生与死之间,却又一次次全身而退,他是天才,是疯了的那种。冲突、割裂、颠覆,他的矛盾使一位王应运而生,也使那位英雄轰然倒地。

巨鹿之战,“沉”“破”“烧”“持”,毫无拖沓,以示士卒必死,无以还心。他是一个以生命荣誉信念都下了注的赌鬼,也许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说他有勇无谋,说他刚愎自用,是因为人类总是乐于抱着恶意,他们把所有自己看不见的未来称为可能性,预示他们“无不人人惴恐”“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对于这一个触目可及的神明,小心翼翼地收起了自己弑神的欲望。也许小小的慈悲会是那样的脆弱,鸿门宴上人心躁动,下一刻“地崩山摧壮士死”,那人道主义啊,多么不堪一击,他的信仰被击垮,如同一座被遗弃的城,他逃跑了,把玻璃心碎成了一地的渣。

可美本身极为柔弱,但不可征服,无数次“大破”“杀”“虏”的戎马生涯让他忘记了流血的痛,他是不可一世的王,是大喜大悲的英雄,是最后被他的信徒亲手谋杀了的神明。明知主流价值标准易于往愚者方面倾斜,他却变现得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当初那个以为不值得被爱的人找到了归宿与救赎,山河破碎,胜利是血腥肮脏的,失败是高贵的脆弱的,英雄陨落,美人迟暮,江东岸上百姓犹自凄歌,留下一段动人的挽歌,纵然也不会沦落孤魂野鬼,归路难觅。

生与死的问题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痛点,是一个感情思想上的死穴,是一个无法说得十分清楚点的话题。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曲绝唱;有人因之而得出人生荒谬,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有人犯了自恋者的谋杀案,殉道殉情;有人及时行乐来埋葬那求得亦求不得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还是楚霸王说得好“天之往我,非战之罪也”,人世沉浮,如野草亦犹蜉蝣,究竟有几个人出来承担人的责任,又有几个胜者不是借天唬人,败者不是借天赦己的?

他最后的死源于他年少时射来的一支利箭“彼可取而代之”;也许在一出悲剧中,悲剧性的命运占据着前景。而在这一场名为“项羽本纪”的悲剧里,只是在隐隐约约的后景中才可以见到它一闪而过,一道没有方向的微光,却一道道地撕裂着每一个触摸他人生的读客的心,而第一个为他付出生命之热忱的人,抱着《史记》在地底下呼呼大睡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司马迁,别样的人生,凄惨的悲剧!
“李广难封”的悲剧,究竟是谁造成的
读《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 ...
《史记》十则传世名言,经典有哲理,引人深思
龙城飞将 --- 李广 (为什么"李广难封"?)
全国文凭考试“大学语文”精读课文习题 -- 《李将军列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