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美人请客更注重吃“情”而不是吃“物”

    我不知道现代本土欧洲人是否还十分坚持自己民族的饮食传统,保守地依循传统的菜谱和规矩,但我认为现在有些北美欧裔的饮食文化已经被北美这新土地之特殊的、多种族的饮食文化背景而同化,行成了适应现代生活步伐的衍生饮食文化。有些年龄稍大的欧洲裔,尽管他们已经很难确切地说自己是哪个国家的后裔,但他们还是保持着传统欧洲人的基本饮饮食文化, 只是在菜式和形式上有所变化,可称之为传统派饮食文化。在此,我暂且不谈快餐店的饮食文化和正而八经的宴会,只谈谈普通家庭的请客与做客。

       据国内的一本书介绍:被请到洋人家做客,有几点注意事项和礼节,一是要准时,不要提前到,好让女主人有时间简略收拾一下房间;二是要有一些酒或糖果之类的礼物;三是注意用餐的礼节,诸如右手拿刀,左手拿叉,餐巾铺在大腿上等等。        

        可是,当我生活在北美一些年头,经历过多次被邀请与邀请之后,感觉却与那本书所写的很不相同。

        欧裔北美人的请客似乎更注重于吃,而不太注重于吃。第一次到洋人家做客,多少是有些不知所措。去做客之前,我急忙翻书,动用一切背书的本领,背下关键的部分,买上一合名牌的巧克力,还老在担心礼物是否够丰厚,穿得正而八经地,算着时间,准时到达。到了主人家不多会儿,我心里大呼上了那本书的当。那已经有个别客人前来了,还挺自觉地帮女主人做准备,大家都衣着宽松、舒适,他们有带自己做的面包做礼物的,有带自己种的新鲜瓜果做礼物的,也有的送一盆主人喜爱的花做礼物,大家都显得很亲切、自然和有人情味,那情景倒像是一家人回老家过年似的。幸好女主人恰是特别喜欢那个牌子的巧克力,使得我那局促的心还有少许安慰,不然,我倒是觉得我太做作了。

       虽然他们并不如我们华人般,会把食物的本身价值,按营养功能、按外形的艺术形态、按天然的味道而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甚至有时可以说,他们简直在糟蹋了食物本体最美妙的味道和意义。然而,传统派们却天生具有一种把饮食文化与相融合的本领,他们会把并不美味的菜式,盛入精美的碗碟,配上讲究的餐巾,雅致的高脚酒杯,艺术品般的刀叉,还有那一定不会少的鲜花摆设,那各式讲究的餐桌用品,早就把客人的注意力从舌头转移到了眼睛,仿佛大家不是在品尝菜,而是在欣赏满桌的、不能解饥的艺术品。遇到主人有兴致,或许还会听到一些眼前关于某一样餐具的历史故事。有时,喜好音乐的主人会播放一些轻松、浪漫的音乐,大家还会有一种想跳舞的冲动。无论主人做出的菜如何,客人都会诚心地称赞和感谢。整个宴请过程似乎都是一个感情交流的过程,大家都比较轻松。至於刀叉的用法,即便在传统派的家庭聚会里,客人也不必很严格地、循规蹈矩地使用,因为连他们本人也觉得麻烦。

        但是,餐桌上的礼貌是显示出个人修养的窗口。我特别欣赏的是,大家讲话声音不大,清晰、柔和,恰到好处,既亲切,又不会让人有受冷落和被打搅的感觉。当嘴里有食物时,讲话是最含糊不清的,且也是嘴形最不雅观的时刻,若此时说话,既是增加了听话人的听力负担,又是给人带来一种不雅观的印象。至於劝酒、夹菜之类,倒是在话里,而不是在手上,一切都是按个人意愿,传递菜盘,各自取量。谈话的内容都是比较轻松、幽默,少有争执,因此,整个就餐过程给人的感觉都是比较轻松和平和的。

       我最不能接受的就是餐后的甜点。开始做客于洋人家庭,因为不知道甜点的份量和内容,一开始就把正餐吃了个饱,没想到当诱人的甜点端上来时,已经是没有空间储存了,内心不禁叫苦:早知道还有如此一招,就预好内存空间了。不过,为了礼貌着想,这第一次,我还是完成了主人给我的甜点,于是,我也才有资格如其他人般,赞赏主人的手艺。然而,慢慢地,我意识到,这餐后甜点也是导致西方人发胖的原因之一,且客人可以向主人礼貌的婉拒,因此,为了保持那中国女人特有的、还没严重横向发展的形状 ,我不再勉强自己吃甜点,也不想接受餐后甜点的风俗了。

        至于新式的自助餐或Pot-luck,那更是受我推崇。在现代社会,人们用于休闲和娱乐的时间并不多,许多工薪阶层人士都处于一种浮躁、忙碌的时间运作之中,然而又不能没有娱乐和与朋友相聚,于是,一种适应北美社会的衍生形饮食文化就应运而生了。这种请客模式是非常随意和自由的,烤些牛扒、鸡腿、香肠之类的东西,买些现成的面包、薯片、饮料、沙拉菜、酱和现成的甜点,还有各位客人带来的菜,统统往桌子上一摆,大家就随意不客套地各自取用食物去了。也许是在北美居住够宽敞,人们都喜欢三三俩俩的聚在一起,坐在沙发上、地毯上、院子里的太阳伞下和草坪上,聊天、吃东西,这种自由自在的模式让人与人之间很易交识新朋友,且主人家也不须太劳累、压力也不会太大。

        说到请客,可以说在出国以前我从没有在家请过客,因为在中国,厨艺高手四处可见,价廉味美的餐馆到处都是,不需要花很多钱,就可与朋友们在餐馆美美地、轻松的相聚,品尝厨师的杰作,因此,我的厨艺总是没法进步,仅仅处于填饱肚子的水平。然而,北美的情况与在中国时不同,这里人都住得比较宽松,在家请客显得更有家庭气氛和人情味,且费用比在餐馆实惠。然而,这对一个厨艺不精的我是一种考验,幸好在出国前有朋友送给我一句极为实用的鼓励:外国人都认为我们中国人个个都是厨艺高手。这得感谢那些在世界各地开餐馆的中国人,他们把我们的美食带到了国外,尽管很多菜式已是变得不中不西了。于是,在请洋人做客时,我凭着回忆在国内吃过的食物,把大江南北的菜谱混为一起,有时自己也发明了一些在中国都没有名字的菜式(至于英文名字,那更是无法翻译了) 。几个回合下来,不但赢得了我那些加拿大朋友的赞赏和传颂,而且已经是练就了一番脸不红心不跳的请客本事,尽管至今回到国内时,我根本还没有勇气站在我娘家的厨房,为亲戚朋友们做菜。

       中国人的好客和热情,是祖传的精品。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然而,中国之大,民族之多,也是形成了林林种种的饮食文化和各自的菜谱、风格,于是,当中国人请中国人做客时,主妇们边吃边切磋厨艺就成了请客的其中一项内容。来到了北美,我们的同胞自然也把我们好客的美德原包装地带来了,只是相比起这里的饮食文化,我们的传统请客模式就显得热情、真诚有余,自由轻松不足,有时还会形成一种压力。其中劝酒、夹菜、浪费就是我所不能崇尚的,有时还得有一些关于面子的微妙问题在缠绕着整个聚餐过程。偶尔可也真觉得有那么些悲哀:何不把相聚弄得轻松快乐些,尤其在这离乡背井之处。

        无论如何,请客做客于北美,对于我们这些游子来说,是一件温馨而快乐的事。我们不必背负为了高升、就业、调动、入学而请客做客的沉重包袱,我们只需为友情、为快乐、为享受人生而相聚,这本生就是一种天赐的快乐和福气。

  我不知道现代本土欧洲人是否还十分坚持自己民族的饮食传统,保守地依循传统的菜谱和规矩,但我认为现在有些北美欧裔的饮食文化已经被北美这新土地之特殊的、多种族的饮食文化背景而同化,行成了适应现代生活步伐的衍生饮食文化。有些年龄稍大的欧洲裔,尽管他们已经很难确切地说自己是哪个国家的后裔,但他们还是保持着传统欧洲人的基本饮饮食文化, 只是在菜式和形式上有所变化,可称之为传统派饮食文化。在此,我暂且不谈快餐店的饮食文化和正而八经的宴会,只谈谈普通家庭的请客与做客。

       据国内的一本书介绍:被请到洋人家做客,有几点注意事项和礼节,一是要准时,不要提前到,好让女主人有时间简略收拾一下房间;二是要有一些酒或糖果之类的礼物;三是注意用餐的礼节,诸如右手拿刀,左手拿叉,餐巾铺在大腿上等等。        

        可是,当我生活在北美一些年头,经历过多次被邀请与邀请之后,感觉却与那本书所写的很不相同。

        欧裔北美人的请客似乎更注重于吃,而不太注重于吃。第一次到洋人家做客,多少是有些不知所措。去做客之前,我急忙翻书,动用一切背书的本领,背下关键的部分,买上一合名牌的巧克力,还老在担心礼物是否够丰厚,穿得正而八经地,算着时间,准时到达。到了主人家不多会儿,我心里大呼上了那本书的当。那已经有个别客人前来了,还挺自觉地帮女主人做准备,大家都衣着宽松、舒适,他们有带自己做的面包做礼物的,有带自己种的新鲜瓜果做礼物的,也有的送一盆主人喜爱的花做礼物,大家都显得很亲切、自然和有人情味,那情景倒像是一家人回老家过年似的。幸好女主人恰是特别喜欢那个牌子的巧克力,使得我那局促的心还有少许安慰,不然,我倒是觉得我太做作了。

       虽然他们并不如我们华人般,会把食物的本身价值,按营养功能、按外形的艺术形态、按天然的味道而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甚至有时可以说,他们简直在糟蹋了食物本体最美妙的味道和意义。然而,传统派们却天生具有一种把饮食文化与相融合的本领,他们会把并不美味的菜式,盛入精美的碗碟,配上讲究的餐巾,雅致的高脚酒杯,艺术品般的刀叉,还有那一定不会少的鲜花摆设,那各式讲究的餐桌用品,早就把客人的注意力从舌头转移到了眼睛,仿佛大家不是在品尝菜,而是在欣赏满桌的、不能解饥的艺术品。遇到主人有兴致,或许还会听到一些眼前关于某一样餐具的历史故事。有时,喜好音乐的主人会播放一些轻松、浪漫的音乐,大家还会有一种想跳舞的冲动。无论主人做出的菜如何,客人都会诚心地称赞和感谢。整个宴请过程似乎都是一个感情交流的过程,大家都比较轻松。至於刀叉的用法,即便在传统派的家庭聚会里,客人也不必很严格地、循规蹈矩地使用,因为连他们本人也觉得麻烦。

        但是,餐桌上的礼貌是显示出个人修养的窗口。我特别欣赏的是,大家讲话声音不大,清晰、柔和,恰到好处,既亲切,又不会让人有受冷落和被打搅的感觉。当嘴里有食物时,讲话是最含糊不清的,且也是嘴形最不雅观的时刻,若此时说话,既是增加了听话人的听力负担,又是给人带来一种不雅观的印象。至於劝酒、夹菜之类,倒是在话里,而不是在手上,一切都是按个人意愿,传递菜盘,各自取量。谈话的内容都是比较轻松、幽默,少有争执,因此,整个就餐过程给人的感觉都是比较轻松和平和的。

       我最不能接受的就是餐后的甜点。开始做客于洋人家庭,因为不知道甜点的份量和内容,一开始就把正餐吃了个饱,没想到当诱人的甜点端上来时,已经是没有空间储存了,内心不禁叫苦:早知道还有如此一招,就预好内存空间了。不过,为了礼貌着想,这第一次,我还是完成了主人给我的甜点,于是,我也才有资格如其他人般,赞赏主人的手艺。然而,慢慢地,我意识到,这餐后甜点也是导致西方人发胖的原因之一,且客人可以向主人礼貌的婉拒,因此,为了保持那中国女人特有的、还没严重横向发展的形状 ,我不再勉强自己吃甜点,也不想接受餐后甜点的风俗了。

        至于新式的自助餐或Pot-luck,那更是受我推崇。在现代社会,人们用于休闲和娱乐的时间并不多,许多工薪阶层人士都处于一种浮躁、忙碌的时间运作之中,然而又不能没有娱乐和与朋友相聚,于是,一种适应北美社会的衍生形饮食文化就应运而生了。这种请客模式是非常随意和自由的,烤些牛扒、鸡腿、香肠之类的东西,买些现成的面包、薯片、饮料、沙拉菜、酱和现成的甜点,还有各位客人带来的菜,统统往桌子上一摆,大家就随意不客套地各自取用食物去了。也许是在北美居住够宽敞,人们都喜欢三三俩俩的聚在一起,坐在沙发上、地毯上、院子里的太阳伞下和草坪上,聊天、吃东西,这种自由自在的模式让人与人之间很易交识新朋友,且主人家也不须太劳累、压力也不会太大。

        说到请客,可以说在出国以前我从没有在家请过客,因为在中国,厨艺高手四处可见,价廉味美的餐馆到处都是,不需要花很多钱,就可与朋友们在餐馆美美地、轻松的相聚,品尝厨师的杰作,因此,我的厨艺总是没法进步,仅仅处于填饱肚子的水平。然而,北美的情况与在中国时不同,这里人都住得比较宽松,在家请客显得更有家庭气氛和人情味,且费用比在餐馆实惠。然而,这对一个厨艺不精的我是一种考验,幸好在出国前有朋友送给我一句极为实用的鼓励:外国人都认为我们中国人个个都是厨艺高手。这得感谢那些在世界各地开餐馆的中国人,他们把我们的美食带到了国外,尽管很多菜式已是变得不中不西了。于是,在请洋人做客时,我凭着回忆在国内吃过的食物,把大江南北的菜谱混为一起,有时自己也发明了一些在中国都没有名字的菜式(至于英文名字,那更是无法翻译了) 。几个回合下来,不但赢得了我那些加拿大朋友的赞赏和传颂,而且已经是练就了一番脸不红心不跳的请客本事,尽管至今回到国内时,我根本还没有勇气站在我娘家的厨房,为亲戚朋友们做菜。

       中国人的好客和热情,是祖传的精品。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然而,中国之大,民族之多,也是形成了林林种种的饮食文化和各自的菜谱、风格,于是,当中国人请中国人做客时,主妇们边吃边切磋厨艺就成了请客的其中一项内容。来到了北美,我们的同胞自然也把我们好客的美德原包装地带来了,只是相比起这里的饮食文化,我们的传统请客模式就显得热情、真诚有余,自由轻松不足,有时还会形成一种压力。其中劝酒、夹菜、浪费就是我所不能崇尚的,有时还得有一些关于面子的微妙问题在缠绕着整个聚餐过程。偶尔可也真觉得有那么些悲哀:何不把相聚弄得轻松快乐些,尤其在这离乡背井之处。

        无论如何,请客做客于北美,对于我们这些游子来说,是一件温馨而快乐的事。我们不必背负为了高升、就业、调动、入学而请客做客的沉重包袱,我们只需为友情、为快乐、为享受人生而相聚,这本生就是一种天赐的快乐和福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北美做客请客与在中国的差别
浅谈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别
在美国,烧烤是一种文化
陕南传统宴席
酒宴上的礼仪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有哪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