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28日,今年华北雨季已持续55天,较常年雨季长度(30天)明显偏长。持续降雨不仅影响日常生活,也对农业、交通和城市运行带来显著压力。不少人懊恼:“连绵不绝的雨下不完,误入梅雨季。”
“今年北方降水异常偏多主要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异常提早北移和长期滞留有关。”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在接受《中国报道》采访时表示,今年副高北抬时间明显提前,强度偏强,将暖湿空气提前输送到华北至东北一带,且稳定维持时间较长,这一系列异常行为共同导致华北、东北多地降水频发、持续时间长,部分区域发生了局部强降雨,打破历史记录。
副热带高压异常,北方雨季超长待机
北方的雨不仅下得早,强度也大。今年华北雨季于7月5日开始,比常年偏早13天,为1961年以来最早。
许小峰指出,今年北方降雨显著偏多,直接原因是副高的异常变动。
据了解,副高是一个庞大的暖性高气压系统,其位置和强弱直接影响我国雨带的分布。通常情况下,每年7月下旬副高才会北跳影响华北地区,但今年7月初副高就开始北抬,比常年同期偏早近半个月。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七月副高脊线位置达到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北水平,其西伸幅度也明显大于往年。
“在这一环流配置下,偏南气流沿着副高西侧持续将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至华北、河套及东北地区。这些暖湿空气与中高纬度不断南下的冷空气在北方地区频繁交汇,形成持续性的强降水过程。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河北中北部、北京、山西等多地出现多次区域性强降雨,不少站点单日雨量超历史极值。”许小峰说。
据中国气象局统计,华北地区共9个国家站日降雨量突破建站以来最高纪录,河北易县7月25日降雨量达212毫米,远超当地七月全月降水量平均值。
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密切相关
除了天气尺度的直接诱因,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着北方的降雨?
许小峰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北方降水增多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密切相关。
根据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自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范围内极端降水的发生频率、强度及持续时间均呈上升趋势。
“气候变暖导致大气持水能力提升——全球平均气温每升高1℃,大气中可容纳的水汽含量约增加7%,从近几年全球大气水汽监测的结果看,确实呈增多趋势。”许小峰分析道,更多水汽为强降水提供“原料”,在合适的动力、热力条件下极易诱发极端降雨事件。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支蓉表示,不仅仅是降水,高温、干旱、寒潮等极端事件的并发性和群发性也显著增强。她表示,气候变暖还通过改变海–气相互作用和大气环流型,间接影响副高等系统的行为和稳定性。近年来,副高北界扩展、夏季风环流调整等现象,均与全球变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观测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过去几十年,中国暖季明显延长,北方地区夏季平均相对湿度呈波动上升态势。以北京为例,气象部门统计显示2013–2022年平均相对湿度较上一个十年上升5%–10%,夏季极端短时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也明显增加。
北方出现“暖湿气候”是一个相对概念,目前尚未给出明确的的判定标准,但许小峰认为,在气候变暖持续背景下,北方出现湿度增加、强降雨增多的可能性会进一步加大。
年际波动还是气候新常态?
北方频繁降雨是否意味着气候模式发生根本转变?
许小峰明确表示,尽管今年极端降水事件突出,但仍属于年际尺度上的异常波动,并不能据此断定北方已进入“多雨期”或“南方气候北移”。他强调气候系统内在变率很大,副高异常、冷空气活动等因素每年不尽相同,今年雨带分布出现了较大波动或异常,明年或许就会向常年平均态靠近。
支蓉也从年代际变化角度给出解释。她指出,华北雨季长度存在明显的年代际震荡,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10年前后华北雨季偏短,而2011年后又呈现延长趋势。因此,未来的变化仍需持续观测,不能由单一年份推断长期走向。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原服务首席朱定真指出,认定某一地区气候特征转型需基于30年以上的气象数据。尽管近年华北夏季湿度有所上升、暴雨日数增多,但目前尚未构成统计学意义上的气候转型。他认为,面对复杂的气候系统,科学界需加强监测与研究,公众也应保持关注与适应。
如何应对极端灾害性天气?
面对极端天气频发趋势,加强全社会的气候环境意识势在必行。
许小峰呼吁,应进一步推进气候科普,提升公众对极端天气成因与风险的认知,同时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源头上减缓气候变化。
在政策与基础设施层面,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李超在8月29日发布会上介绍,多项应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首先,聚焦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能力,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中国气象局已联合制定《极端灾害性天气短临预警能力提升实施方案(2025–2026年)》,力争实现重点区域强天气的精准预报和无漏报目标。
其次,全面补齐防洪排涝工程短板。系统梳理全国江河堤防、水库水闸、蓄滞洪区中的薄弱环节,加快更新城市老旧排水管网,推动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智能化改造。
最后,加强跨区域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综合考虑灾害分布和救援效率,国家已在黑龙江大庆、甘肃兰州、河北张家口、湖北武汉、四川成都、广东潮州布局建设6个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执行就近调配、快速出动、高效救援的任务,提升全社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