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由《妇女夜校点名簿》所想到的

      这是一本五十年代赤峰地区妇女夜校识字班的点名簿,它是把大白纸裁切成32开,用手搓的纸捻装订成册的。虽然这只是一本普通的村办夜校的点名薄,但封面上却工工整整题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夜校点名薄”,下属时间:“公元一九五三年一月一日修订”。一笔一划都透出题写者的认真、骄傲和自豪。翻开点名册,是一页页出勤记录。出勤记录做成表格形式,横格是每个学员的姓名,纵格是学员们每天的出勤情况,表格里画着密密麻麻的出勤符号。从点名簿看,这个班共有34名学员,其中有些学员的姓名还是张王氏,李马氏这样的称呼。这些在旧社会连自己姓名权都被剥夺的人,在新社会能踊跃参加学习,不能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妇女夜校识字班的点名簿)

     清末维新运动以来,倡导妇女解放、鼓励女性接受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知识分子更是提出教育兴国的口号。民国时期的教育家晏阳初就认为,“愚贫弱私”是中国社会四大顽疾,以目不识丁的民族和饱受教育的民族相竞争,就像瞎子斗不过明眼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使所有人都接受教育,并提出了“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的教育改造方案。就连偏居一隅的喀喇沁旗王爷贡桑诺尔布也开办女子学校,动员女孩子入学,并采取许多鼓励措施。比如:入学学生食宿由公费解决,学习用品由学校免费发给,离校十里以内的女生用花蓬轿车接送,午间在学堂吃饭,住宿生每日每日半斤肉。虽然待遇优厚,但并未得到积极响应,主动入学者寥寥无几。甚至许多人认为王府聘用的日本女教师河原操子是个极端丑陋、居心不良的妖婆,对办学怀有敌视的态度。由此可见,旧中国知识分子的呼吁、开明人士的兴学,至多就是在平静的湖水里泛起一片涟漪。而新中国诞生仅仅三年多,就有这么多普普通通的女性参加文化学习,是什么力量使她们有这么高的学习热情呢? 为什么在旧中国想办而办不成的事,在新中国却能不断掀起高潮呢?掩卷沉思,有如下感触:


   (一)新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空前提高。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妇女只有参加劳动,取得经济自主权,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得到解放。在旧中国,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封建礼教的传统势力,女性被束缚在“家”的范围内。封建卫道士们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说什么“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说,挑动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无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为愈也。”女性就这样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并被排斥于社会生活之外。新中国成立,消灭了阶级压迫,妇女获得的不只是个体独立和个性解放,而且作为无产阶级翻身成为社会主人。广大妇女作为社会劳动者投身到新中国建设中,“妇女能顶半边天”成为最扬眉吐气的口号。同时,婚姻法的颁布打破了封建婚姻制度,为提升妇女家庭地位写下成绩斐然的一页,男女同工同酬,使妇女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经济权利。所有这一切,使妇女解放进程空前推进,妇女社会地位大幅提升。她们不再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小家碧玉,不再只是洗衣做饭的“屋里人”,而是走出家门,投身到波澜壮阔社会生活中的劳动者,怎么能不由衷地喜悦和自豪呢?因此,当工工整整地写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夜校点名簿”这几个字时,这是为新生的共和国而自豪,为妇女的翻身解放而自豪。

(新中国妇女形象都是“高大上”的劳动者)

   (二)新中国识字教育是群众性运动,不是一小块的“乡村实验”。在旧中国,教育主要依靠有识之士的呼吁和行动,很难获得全社会的普遍参与。梁漱溟的乡村教育运动,晏阳初的平民教育,陶行知的晓庄实践,尽管他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但在旧的社会体制中,也只是偏居一隅的自我安慰。新中国的教育,不是靠几个文化人的“实验”来进行的,也不是靠几个武训式的人物来救济的。新中国所倡导的人民教育,是建立在天翻地覆慨而慷的社会革命中,是放手发动群众、完全依靠群众,是全民动员,开展大规模的社会教育。正如毛泽东所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只靠自己单枪匹马,即使是杰出人物,也只不过是唐·吉诃德式的虚妄。

   (三)新社会追求男女平等蔚然成风。在新社会,像《夫妻识字》《兄妹开荒》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在《赤峰市志教育志》里也有一段这样的故事,是以快板书的形式来叙述的:“我社有一对好社员,男的朱云久,女叫张桂兰,夫妻入睡后,梦中把话谈,桂兰说,这个字八成是念红,云久说,不念红还能把它念成蓝?妈妈炕头上听的真,当成笑话满街传。”这段快板书不仅仅是文艺宣传,而是切切实实的社会存在。同时,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为实现男女平等奠定了法律基础,促进社会风气发生了巨大转变。“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的刘巧儿,在集体活动中展现妇女力量的李双双成为喜闻乐见的银幕形象,成为广大妇女追求的榜样。

(电影《李双双》剧照:双双给喜旺的留言)

    (四)妇女参加文化学习不是单纯的断文识字,而是和提高思想觉悟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知识转化为思想,才能产生更大的力量。《夫妻识字》中,有一句唱词说的非常好,“庄户人为什么要识字,不识字不知道大事情。”在一张1960年温州市扫盲大会考试卷里我们看到,听写的词语有“人民公社”“鼓足干劲”“大跃进”“总路线”“共产党”“毛主席”“标兵”“除四害”“勤俭”“计划”“恩情”“苏联”“政府”“幸福”“食堂”“破除迷信”“高速度”“克服困难”等,这些词语都是新语词,通过学习这些语词,她们成为关心国家大事的人,并在作文里决心“争当先进生产者,报答党恩。”而旧社会的看书识字是从哪里开始呢?启蒙教育是从“人之初,性本善”这样的思想开始的,是立足于修身养性,首先做好自己,提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四言杂字》的首句往往是“盐鱼米谷,香油纸烛”,强调“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日常。新旧对比,学习的思想境界高低立判。

     (1960年温州市扫盲大会考试卷)

      不难看出,新中国妇女能广泛参与学习,源于新中国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源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也许在那个时代,刘巧儿、李双双并不知道“女性意识觉醒”、“妇女权利”等名词,但她们在劳动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她们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因此,当我们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这样的问题时,新中国妇女解放的伟大实践就是最好的证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莫小新眼中的中国男人问题
Happy Women‘s Day
伟大的女性——三八妇女节演讲稿
中国妇女“伪解放”
民国时期的“天乳运动”是啥?严查妇女束胸,发现一次罚款50大洋
幸福女人之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