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些花儿:当年赤峰文学爱好者的自办刊物

     改革开放后,迎来了文艺解放的春天,文艺园地百花齐放,除了文化局、文化馆、文联、作协等文化事业单位创办的期刊外,一些校园文学社团和民间的文学社团创办的期刊也纷纷涌现,这些刊物都是文学爱好者们的自办刊物,仅内部交流,也可称其为“民刊”。这些刊物就像百花园中的小花,在姹紫嫣红中静静绽放,并不显眼,但对文艺青年也产生过深远影响,许多文艺青年就是从此走向文学创作道路的。在赤峰这片文学沃土里,就生存过这样一些期刊。

      这些刊物以校园文学社团创办的刊物居多。上世纪八十年代,许多学校都自办过这样的刊物,我见过的最早的校园文学社团创办的刊物是昭盟师专中文系小溪文学社创办的《小溪》,所见为第四期,16开油印本,印刷精美。小溪文学社是七九级中文系同学创办的,《小溪》的创刊时间应该是1980年。从《小溪》文学社简章看,文学社成立了由主编、副主编、编辑若干人组成的编委会,聘请夏天、马粟原、胡文贵、吴风相、常宇等老师为顾问。本刊以刊登校内师生文学作品为主,办刊宗旨是:“配合专业课学习,努力提高写作水平。”从第四期目录看,有散文、小说、诗歌、杂文等多个栏目,所刊习作有:八零中文一班吕秀芬同学的散文“儿女情”,八一音乐郝淑燕同学的散文“观舞记”,八一物理一班朱新林同学的小说“城里来的瓜把式”,姜黎梅的诗歌“我发现了一条小溪”,顾慧田的诗歌“园丁:我的心愿”“写给远方的朋友”,张立明的诗歌“眼睛”等34篇。上述作者有的毕业后成为我的高中老师,有的成为我工作后的同事,读他们的作品,分外亲切。《小溪》文学社的社址在昭盟师专中文系319号房间,当时昭盟师专位于园林路南侧,迎面是1980年新建成的五层教学办公综合楼,319号房间是三楼最北头的办公室。


       1984年师专中文系迁入新址,赤峰师范学校延续办刊传统,于1989年10月成立了红山文学社,同时创办油印文学刊物《红山》。《红山》为16开油印本,双月刊,主编张海昌,副主编车秉辉,顾问王庆震、戴育民、顾会田,指导教师王素珍、吕俊。创刊号封面设计杨文学、刻写邹吉武、吕双友,收入学生作品38篇,有散文、诗歌、小说、“祖国在我心中”征文选登、读书报告会征文选登、兄弟院校作文选登等栏目。1989年12月,出刊《红山》第二期,收散文、诗歌、小说等40篇,本期的封面设计是刘宝玉老师。1989年8月,赤峰师范学校已更名内蒙古幼儿师范学校,但创刊号在主办单位上仍署名赤峰师范学校,第二期虽然封面盖着一枚“内蒙古幼儿师范学校”的大红印章,但内页简讯仍题名“中共赤峰师范首届党员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或“赤师女子环城赛胜利且圆满结束”,可见“赤峰师范”是师生们难以割舍的情怀。原赤峰师范(内蒙古幼师)旧址即现在的金百合东区,改建成小区时保留了学校礼堂前的几棵大柳树和路边长廊,成为小区景观和历史记忆。

      当时与赤峰师范学校仅一墙之隔的赤峰二中, 文学社团活动也很活跃。在学校社团或班级所办的众多刊物中,最负盛名的是赤峰二中团委、语文组等主办,赤峰二中未名文学社主编的《未名世界》。该刊1986年创刊,创刊号为油印本,16开40页,封面题字盛小臣,封二是刊首寄语,扉页是萧圣赞校长的发刊词“走出未名世界”,封三是禾名作词、雪洁作曲的“未名之歌”。创刊号虽然是油印本,但字迹清晰、墨色均匀,装订整齐,没有油印本常见的漫塗不清、版式不一等现象。创刊号的封面设计也很精美,刊名的上面是一丛小树的图案,黑蓝色对比,淡雅别致,左上一枚“赤峰二中”的红色戳记是印刷后盖上去的,与主图案相呼应,布局恰到好处。萧校长在发刊词中热情洋溢地鼓励同学们:“投身到《未名世界》中来吧,这世界,是我们的天地。这里没有巨匠的神圣,没有名家的威严,尽可以说说悄悄话,纵然是幼稚的,却也是可爱的。我深信投稿者之中,走出这未名世界的,会记得这促使种子发芽,生长的第一捧家乡的泥土。”语文组李廷志老师在“说给《未名世界》的话”中明确本刊性质和办刊宗旨是:“《未名世界》是赤峰二中有史以来第一份全校性的正式文学刊物,是我校群众性的文学团体,“未名文学社”建立、活动的必然产物。《未名世界》面向全校,将为全校同学提供练笔的场所,开辟展示写作成果的园地;她是未名作家的未名世界,是由未名登上有名高峰的阶梯。”创刊号的栏目有小说、散文、议论文、各班小报佳作选登、我心目中的老师、问题讨论、教工园地、作文选评等。其中小说和散文栏目有王丽娟同学的“我和我的朋友们”和岳晓含同学的“海的女儿”等九篇,诗歌栏目有叶锦伟同学的《课本的联想》和薛丽艳同学的《梦雪》等五篇,议论文栏目有韩大庆同学的“藏虱与捉虱”和白洪涛同学的“短评二则”等两篇,各班小报佳作选登栏目刊载了来自班级小报《种春者》《星星草》《火柴盒》的佳作,我心目中的老师栏目刊登了高为华和赵岩同学的“胡家奇老师剪影”、王宏梅同学的“蒋效进老师二三事”以及“苏荣生老师谈珍惜黄金般的年华”“梁兰珍老师谈学校与社会”两篇访谈记,校外佳作栏目刊登了桥西中学凌宇的“智力并用、何时无成”,教工园地刊登了于文涛的杂文“琴声”。当年未名世界的小作者们,现在早已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才,你们还记得当年的《未名世界》吗?《未名世界》发展到今天,依然是二中文学爱好者的重要活动园地,被评为全国优秀中学文学社示范报刊。未名文学社还推出优秀学生的作品集,还出版过未名丛书,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校园文学刊物往往传达着本校的教学理念,翻阅二中的校园文学刊物,能感受到二中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自由宽松、鼓励创新创造的精神。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级各类学校成立文学社、办文学刊物是比较普遍的现象。重点学校办,普通学校也办;城里学校办,农村学校也办。木家营中学小帆文学社主办的《小帆》就是普通初中的一本普通刊物,但却是一本编印精美、内容精彩的优秀刊物。《小帆》,1986年创刊,16开油印本,所存1986年第一、二、三期,每期封面都是扬帆远航的画面。创刊号“编者的话”是这样说的:“小帆文学社是我校第二课堂活动的一个小组,社员是本校学生。《小帆》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这个刊物即是作文园地,也是文学爱好者的园地。”本刊编辑朱玉芬、范书成,美术孙国华,封面题字陈光武,刻写唐小辉、胡春会、蒋广利。栏目有观察日记、日记摘抄、寓言与生活、讽刺与幽默、诗歌、讲演稿与书信、散文、优秀作文选登、语丝集、阅读与欣赏、讽刺与幽默美术专页等。陈光武致发刊词,称赞“小帆这诱人的取名勾起人们多么丰富的联想!一叶扯起帆蓬的扁舟驶入浩瀚宽广的海洋,劈风斩浪,多么深邃!”《小帆》每期有刊首寄语,第二期刊首寄语是:“一群爱好文学的伙伴走到一起,我们扬起这一片风帆。我们的一切都不成熟,然而我们正携着这年轻的生命所赋予的全部执着和真诚,无畏和激进,扬帆起航了。”


      那时候的校园刊物以师生自己动手油印为主,甚至有的还是学生们用钢笔一笔一划手抄的,乌丹二中雏鹰文学社主编的《雏鹰》就是这样的刊物。《雏鹰》,1985年1月创刊,创刊号16开51页,由高二班候云峰、韩丽华、朱柏丽、朱雪峰、许小娟、张海军、王文中七位同学利用寒假编辑抄写而成。范玉林老师在前言里称赞说:“几位志趣相投的同窗契友,不是把寒假时间消磨在谈笑嬉闹之中,而是提起笔来写改革之年中的人和事,讴歌新生活,抒发青年人的理想与壮志豪情,这样的事很值得我们提倡,很值得我们支持。”《雏鹰》的出刊计划是:“每月出版两期,两星期一期。”《雏鹰》左上角还砸着一个“封眼”,从这里穿绳系扣,便于把刊物挂在教室的墙上供同学们翻阅。同学们的认真和热情,使你由衷地感到:无论在哪里,都活跃着一些执着、热爱文学的青少年,他们就像刊物封面苍松翠柏之上欲展翅飞翔的小鹰,总是仰望着天空。


     进入新世纪前后,校园文学刊物告别油印时代,升级为印刷精美的图书。所见新创办的校园文学刊物有以下一些:《知春》,赤峰市纺织工业学校团委、图书馆主办,1995年创刊。《红山石》,赤峰四中红山石文学社主办,2000年1月创刊。《中国结》,赤峰三中中国结文学社主办,2001年创刊。《丑小鸭》,赤峰市回民实验小学丑小鸭文学社,2002年创刊。《绿野》,赤峰八中绿野文学社主办,2002年创刊。《方舟》,赤峰英才学校方舟文学社主办,2002年创刊。《心语》,赤峰市民族特殊教育学校心语文学社主编,2009年3月创刊。《小荷》,八里罕中学小荷文学社、语文组主办,1994年创刊。《沐伦河》,林东一中语文组、沐伦河文学社主办,1999年9月出刊五十年校庆专辑,创刊时间不详。《蓓蕾》,林西民族中学主办,1995年出刊第七期,创刊时间不详。上述校园刊物,大部分只出几期就停刊了。


      校园文学期刊主要以刊登学生习作为主,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写作能力。与校园文学不同,民间文学社团创办的期刊更具有文艺性的特点。受八十年代文学思潮的影响,民间文学社团创办的刊物最早以诗刊的形式呈现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赤峰地区民间社团创办的刊物也有这样的特点。

     在赤峰民间文学社团创办的期刊中,所见最早的是红山诗社创办的《红山》,主编是驻赤81583部队的王万江。该刊1985年6月出试刊号,1985年7月出创刊号。试刊号11页,创刊号22页,均为16开油印本。本刊名誉顾问、诗人阿红在致本刊的一封信中鼓励说:“学诗是艰难的,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就。”本地作家张向午为本刊题词:“红山诗社应成为文坛中的一块沃土,在春风的吹拂下,开出更多绚丽得花朵,结出更多丰硕果实,为社会主义百花园增添秀色。”创刊号刊登了杨智、刘海邻、崔友、江波、董延维、王万江、颜兰桥等人的诗作。


      赤峰地区与八十年代文艺思潮最为契合的刊物是《北中国诗报》,为赤峰市红山区文化局、赤峰市青年诗人协会主办,1989年10月创刊,16开本,创刊号97页。八十年代是一个用诗歌抒发情感的时代,更是一个用诗歌表达思想的年代。对现实和人生的反思和忧患,对社会和国家的担当和关切,构成了诗的意识流,诗歌不仅仅是诗歌本身,更是灵魂和精神的拷问。《北中国诗报》的作者是一群忧国忧民的年轻人,他们用诗歌“表达信念表达爱、表达希望。”创办人、诗人独桥木站在北方苍劲的大地,用发自心底深处的强音呐喊:“我们的事业:诗的事业。”高天厚野,诗的星辰冉冉升起,尤为引人注目。在来自各方的致词中,方竹在“读后简记”中惊叹:“《北中国诗报》的问世是一种奇迹。”诗人徐敬亚则断言:“中国的物质希望在其南,中国的精神希望在其北”刘湛秋也恳切地表示:“北方,正如苍劲的大地,应成为诗的强者。”而中国作家协会内蒙古分会云漫的致词则鞭辟入里,直击命脉:“你们举办诗歌大展和《北中国诗报》实属悲壮之举,我之所以称悲壮,是谓一切开拓,都含有悲壮的牺牲精神。我祝你们成功,也祝你们失败,因为不论成功与失败,都将是铁干银枝的沃土。”诗毕竟是诗,远方也未必就是精神的沃土,尽管诗歌能表达钢铁般的意志,但存在是更为坚硬的存在,存在中有精神穿透力无法逾越的屏障,《北中国诗报》仅出了一期就停刊了。尽管如此,它毕竟是八十年代诗歌天空中一颗闪亮的星。


      当八十年代的激情和呐喊偃旗息鼓后,先锋诗人们低下了高傲的头颅,但文学青年继续寻找着他们的作家梦,文学与写作依然有着广泛群众基础。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沃野》诞生了。《沃野》,文学爱好者协会主办,1990年3月创刊,16开铅印本,创刊号32页,内部传阅,以文学青年为阅读对象。文学爱好者协会的创办人是娄焕国先生,曾在松山区木头沟乡文化站和当铺地文化站工作过,热爱文学事业,有丰富的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经验。协会是以文学青年为对象的团体,每月举办文学讨论会,并举办培训活动。协会成立的目的是培养文学新人,提高文学素质,协会联系地址为赤峰市郊区当铺地乡美阅图书社。协会发展的第一批会员以郊区当铺地中学为主,成立了郊区当铺地中学分会。除当铺地中学外,还有昭盟师专文学活动小组、赤峰市各地临时小组、呼市大学组、甘肃天水地质学院组、东北工学院组、郊区当铺地乡大兴隆庄村文学活动小组、郊区当铺地乡当铺地村文学活动小组,形成了以当铺地乡为中心,又联系遍布各地的文学爱好者乡友的文学团体。本刊主编为吕景尧老师,几年前我收集当铺地村乡土文献资料时,吕老师给与笔者热情帮助,并将自己的打印书稿赠送笔者。文友情深,没齿难忘。

      继《沃野》之后,娄焕国先生1993年12月又创办了基于《沃野》而产生的《文苑晨报》。该报为赤峰市文学艺术爱好者协会主办,8开四版,时任市文化局副局长于雅舟题写刊名,协会聘请王燃、于雅舟为名誉会长,聘请王栋、予舒、孙百通、贾云鹏、潘国连为协会顾问、聘请赤峰作家孟庆增为副主编。《文苑晨报》出版四期后,改名《文苑周报》,总期号为第五期。如果说《文苑晨报》是试刊阶段,《文苑周报》则是创刊的开始。在《文苑周报》创刊号上,娄焕国先生如是说:“搞了十几年的创作,没有成绩,一怒之下,想大刀阔斧为千千万万文学艺术爱好者辟出一条新路来,于是手举文学艺术爱好者这面旗,在社会上东南西北寻找开垦的土地。几年的探索,终于打定主意,同爱好者们在这里——《文苑周报》和赤峰市文学艺术爱好者协会安家落户,辛勤耕耘,无其它想法,愿与天下有志者、实干者促膝谈论。”作家张长弓为本报题写刊头,并致信祝贺。协会成立后曾举办“松山笔会”和“协会成立一周年创作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九十年代中后期以后,纯文学的发展步履维艰,自办文艺杂志纷纷转型,或者走向通俗文学,或者转型校园文学、作文指导,《文苑周报》也不得不适应市场需求,将读者群定位为中小学学生,自1996年到1998年先后举办了三届全市中小学“文苑杯”作文大奖赛,1998年3月以《文苑》之名出刊,1999年1月《文苑周报》正式更名《文苑》,与本市另一家报纸《作文报》一样,成为作文辅导报和中小学生学习报。当众多的文学期刊沦为作文训练营时,是文学的悲哀,也是文学创作的没落。


      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赤峰文学爱好者自办刊物还见过以下几种:

     《紫花》,赤峰市邮电局紫花文学小组主办,1987年创刊,作者是赤峰邮电部门文学爱好者的业余作者群,立足邮电行业特点和地方特色。《紫花》的创刊得到了《人民邮电报》的关注和扶持,选登了《紫花》的一篇文章,并配发了短评。第二期刊登了马雪梅的散文“秋天的启示”、马久文的诗歌“线务员的歌”、张秀英的诗歌“祖国母亲”、闫桂君的小说“第一印象”。 闫桂君的这篇小说以新上班职工的路上偶遇做为故事铺垫,幽默风趣。封三是集邮人张学宽的篆刻作品。


     《马兰花》,敖汉旗文学爱好者协会主办,1995年11月创刊,主编张国星、责任编辑杨庆发。16开铅印本,有小说、诗歌、散文等栏目,创刊寄语说:“马兰花是塞外的一种多年生植物,耐碱抗旱,生命力极强,茂密地生长在野草滩、碱草甸子上;剑一般狭长的叶片茂密簇拥,挺拔向上,开着淡蓝色的小花,不娇不媚,纯朴淡雅,亭亭玉立,给人一种娴静的纯美,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取其为本刊的刊名,寓意为我们业余文学创作队伍象马兰花一样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紧密的团结精神和动人的花姿。”创刊号收入张国星的小说“马兰花”,杨庆发的小说“旷野新歌”,石伯令的散文“庐山行”,孙立梅的散文“永远的琴声”,崔振爽的散文“小院情思”,周海燕的诗歌“追求”,刘梦琼的诗歌“秋蝉”等。


    《桥》,松山区教育工会文学社主办,1996年创刊,总编陈光武,责任编辑陈明新、刘慧玉,16开铅印本。有中流砥柱(报告文学)、桥工心曲(小说)、河畔漫步(散文)、桥工号子(诗歌)、浪花朵朵(学生习作)等栏目。松山区教育局局长孙儒贤在创刊词中说:“《桥》为有志于文学创作的爱好者开辟一块绿荫,并为他们铺路架桥,托举文学新星。通过这座《桥》,找到一条通向文学殿堂的小径,是本刊的最终目的。”《桥》编印精良,作者多是松山区各学校的语文老师,文章质量高,深受松山区教育工作者的欢迎。

      这些新世纪之前赤峰文学爱好者的自办刊物,无论是来自校园,还是来自于民间,都对文学青年产生过难以磨灭的影响,虽然它们在文艺天空中寥若晨星抑或短若流星,虽然它们像原野上的那些花儿,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但它们曾经承载过伊甸园里的青春梦想,曾经追求过生活中的诗和远方。泰戈尔说:“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蓦然回首,我不是怀念,我只是记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316期〗《大西南文学》纸刊创刊号(2022年第1期)目录•社长木斧‖纸质刊物《文学中国》《大西南文学》选稿地•投稿征文征稿
写出我心631:文学梦少年初体验
林杞权作品《母校》
评论 | 孙涛:一份刊物的往昔岁月
《文学寻葩2022(创刊号--问初)》--“社团方阵”潇湘诗社
【我有嘉宾】曹腾|文苑咀英两地书 黄鸡报晓丑时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