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敖包”的那些事……

敖包圣堆

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有一种建筑被赋予了神圣的灵光。

这种外表看起来很普通的尖顶石堆,名字叫作敖包,翻译成汉语是“堆子”的意思。

但是它却承载着一个民族波阔壮阔的历史,它是蒙古民族的精神家园,它是民族凝聚力的图腾,它代表着幸福、美好和希望。

01

大山的子民

如果你奔驰在蒙古高原上,几乎随处可以见到敖包的身影,在山顶、在路旁,在边界、在嘎查旁,敖包与草原上的人们朝夕相伴,保佑着牧民们平安吉祥,六畜兴旺。每逢祭敖包的日子,是草原上最盛大的节日,人们观歌乐舞,敖包上经幡飞扬,人们以最美好的语言赞诵敖包,用最丰盛的美味佳肴祭奠敖包,以表达对敖包圣堆的感恩之情。

那么蒙古族为什么要对这座石堆顶礼膜拜呢?这座看似普通的不能普通的石堆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玄妙的秘密呢?

对于敖包崇拜的起源《蒙古风俗记》中有这样一条记载叫作“垒石像山,视之为神”。也就是说它是大山之神的象征物,敖包崇拜起源于古代对大山的崇拜。可是蒙古族所居住的蒙古高原坦荡而辽阔,哪里有大山的踪迹呢?当我们沿着岁月之河追溯蒙古族源流时却有了一个惊奇的发现,蒙古族的祖先最初并不是马背民族,而是生活在大兴安岭森林里的狩猎民族。

在遥远的古代,分布在西伯利亚和北极的蒙古人种族团(现在爱斯基摩人的先祖)开始南迁,他们来到了大兴安岭的北段居住了下来,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室韦。蒙古族的起源传说中曾反映了这一迁徙过程,相传在远古时期,蒙古族的先祖被其他部落打败,整个部落被杀的仅剩下两男两女,开始进入额儿古捏屁的大山里,后来繁衍成两个氏族,又发表壮大成两个部落:乞颜和捏古思,成为蒙古族的祖先。这个额儿古捏昆就是现在的额尔古纳河上游的大兴安岭。

处于人类黎明时期的蒙古族先祖,混沌初开,对世界万物都感到新鲜和困惑,在对自然现象无法作出科学解释的思维躯使下,只能归结为一个超现实的神灵在冥冥之中作祟,于是万物有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仰产生了,世间万物都是神,自然界也成为鬼神横行的世界。在大山怀抱里的蒙古族先祖,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皆取于山,认为这一切都是大山的恩赐,于是便以感恩的心尊崇山神为世间第一神仙,于是对山神的崇拜油然而生了。生活在大兴安岭里的蒙古祖先各个部落都尊附近的一座高山为保佑神,四时祭祀,顶礼膜拜,崇山这一原始宗教信仰构成了祭敖包的惟一精神源泉。

02

多元文化的圣坛

蒙古族的先祖在大兴安岭韬光养晦,一呆就是几千年,终于在唐朝时期独立的登上历史舞台,唐代文献将它们称之为蒙兀室韦,这标志着蒙古族正式脱离了突韦,以全新的民族共同体屹立于中国历史的大舞台。封闭的大兴安岭再也关不住蒙古民族那颗经天纬地般胸怀的心,一批又一批操蒙古语的部落开始走出大山,迁到蒙古高原,完成了由森林民族向马背民族转变的历史大跨越。

公元840年以后,随着回鹘汗国退出蒙古高原,蒙古族成为这里的新主人,到了一代圣雄成吉思汗时期,成吉思汗用武力征服了漠北草原上所有操蒙古语和突厥语的民族,并于1206年创建大蒙古国,受蒙古族统治的诸民族部落均成为蒙古族的一部分,共用蒙古名称,一个统一的蒙古民族共同体终于形成了。

成吉思汗

蒙古族虽然离开了大兴安岭,但是祭山习俗却被完整的保留下来了,但是在微起伏地形的蒙古高原很难找到高大的山峰,于是各个部落便发明了用石堆作为圣山的象征物,成为崇山的延续。

当蒙古部落进入到蒙古大草原以后,也就标志着走出封闭融入到民族交往的大熔炉中,这就致使崇山的习俗也融汇了各草原民族的宗教色彩。

那么从敖包的祭祀中我们能从中找寻出民族文化融合的痕迹呢?来到草原上的蒙古族祭山仪式又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古代生活在草原上的鲜卑人和匈奴人有一种祭神树的习惯,称之为“蹛林”。将居地的一片森林封为神树,每年秋夏牛羊肥壮之时,举行蹛林大会,绕神树转三圈,并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后来这种祭祀神树在辽金时期演变成插柳祭祀。蒙古族祭敖包活动也将柳枝成簇的插在敖包上,象征生命之树万古长存。祭神树后举办的娱乐活动也演变成敖包大会,即现在的那达慕大会,都是受鲜卑、匈奴和契丹等民族宗教文化影响而形成的新的内容。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创立蒙古帝国的宏图伟业,成了蒙古族崇拜的神灵。后来蒙古族便将崇山这一最高的宗教崇拜和成吉思汗连系起来。《蒙古秘史》中记载:成吉思汗早年被蔑尔乞特人追杀时逃到不尔罕山,山神将他藏匿起来,敌人搜遍了山上所有角落也没能发现成吉思汗的藏身地,成吉思汗下山后说:神圣的不而罕山掩护了我,保护了我,我将每天祭祀,每天祈祷,让我的子孙后代都铭刻在心里。说完他“挂其带于颈,悬其冠于腕,以手椎膺,对日九拜,酒祭而祷。”后来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遵嘱制定典章规定皇帝及诸天侯每年必须致祭名山。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将祭山固定了下来。

在专门用于祭祀盛典的大敖包顶端,往往插着一根三股钢叉的兵器,它到底是象征着什么,为什么要在敖包顶上放置这种兵器呢?

原来这是一件将祭敖包和成吉思汗崇拜相结合的圣物,它的名字叫“哈尔苏勒得”,汉语翻译过来是“战神”的意思,它曾经是成吉思汗的战旗,跟随成吉思汗征战欧亚大陆。它的实物至今供奉在成吉思汗陵园内,敖包崇拜又增加了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内容,使敖包超越了宗教信仰的范畴,成为蒙古族凝聚力和精神的象征。

03

心灵的家园

由于时代的演进,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敖包也由早期单纯的祭礼功能向多元化发展变化,现在蒙古族地区的敖包不仅形制多样,数量和规模也千差万别,而且分布的地形特点也不尽相同,那么这些不同类别的敖包究竟是作什么的?它的功能又是如何演变的呢?

蒙古族迁到草原上居住以后,最早出现的敖包作为祭礼神山而延续下来的“垒石象山”敖包。每个部落、氏族和居民点都要堆积敖包作为圣山加以祭祀崇拜,这类专供祭礼的敖包通常选址在明快、雄传、视野开阔且水草丰美的高山丘陵顶端,敖包建筑规模很大,顶部还要插上柳枝簇和哈尔苏勒得等装饰。藏传佛教传入蒙古族地区以后,相当巧妙的将藏传佛教的内容渗透了进去,使敖包成为藏传佛教宗教活动的一部分。敖包的数量也由最初的一个增加到十三个,即由中央大敖包为轴心,两边各建六个小敖包组成敖包群。十三敖包象征的是佛教心目中的整个世界,中间大敖包相当于佛教的须弥山,其他十二个小敖包称为“提布”,是世界的其他组成部分。在祭祀仪式上也相应增加了悬挂经幡,喇嘛诵经,祓除仪式等佛事活动,祭奠的供品也由萨满教的杀性畜祭祀改为酒祭、奶祭和果祭等,祈祷和祭祀的对象也大大超出自然崇拜和地方保护神的意义,佛教似乎成了敖包祭祀的主导。

在蒙古族地区岔路途经的高处。路边常常筑有1——2个敖包,这种敖包的功能的用途主要是保佑牧民们行路平安的保护神敖包。牧民们大凡骑马、乘车乃至步行经过这里,不管位尊卑践身份地位如何,都要下马、下车拣一块石头恭恭敬敬的放在敖包上以示尊崇,希望敖包神灵保佑行人一路走好。这类敖包在经历漫长的岁月长河里聚沙成塔,无形中增大了许多信,远远望去好像大海中的灯塔,指引着行路者们的方向。

敖包的第三个功能是界标,清代对内蒙古实行盟旗制度以后,各旗的边界划分的十分严格,在各旗之间的边界线上,双方往往堆砌敖包作为界碑,一但建成双方均不可挪动,利用敖包神圣的地位使边界固定下来,以神的操守制约人的道德规范。

清代实行的盟旗制度大大限制蒙古族的游牧生活,各个旗的扎萨克均在旗境选择高大的山峰作为旗王爷祭祀的敖包,敖包所在的山一般称为罕山,即至可天上的可汗之山,这座神山也自然成为该旗的保护神。所以在内蒙古地区称为罕山的山名相当多,其根源就在于此。

在旗以下的行政区划所属的苏木、嘎查、独贵龙和一些散居的浩特,都各自有独立的敖包用于祭祀,形成各自范围内的保护神,但这类敖包数量多为一个,规模也依行政级别而依次梯减。在蒙古族地区的藏传佛教庙宇也都有自己的敖包,数量一般为十三敖包,但是规模较之王爷级别的十三敖包为小,主要是喇嘛们借用蒙古族祭敖包的习俗宣传扩大喇嘛教的工具。

在封建社会敖包也不可避免的打上了封建专制的烙印,在内蒙古各地的王府的大门前,一般都建有规模宏大的十三敖包,建筑雄伟,装饰华丽,登记活动仅限制于王府家人,俨然敖包成了王爷的专属品和统治的象征。

敖包从最初单纯的自然崇拜物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最终演化为包容天下万象,洞察世间百态的神坛圣物,成为汇聚多元文化的集大成者,蒙古族的精神家园。

流光无痕  转瞬即逝

我们将会随风而去来一次时空旅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内蒙古民俗文化
敖包——牧民心中的神灵!
蒙古族祭祀风俗
呼和浩特新闻网
祭敖包,草原文化的一种传承
蒙古族的重要祭祀文化:敖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