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举办国外蒙古学研究概况系列学术报告 .
    为了进一步活跃学术气氛了解国内外学术动态,从2010年5月份开始,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举办了以“国外蒙古学研究概况”为主题的系列学术报告。由色·楚伦博士(蒙古国)、周太平教授、乌力吉陶格套博士、苏德毕力格教授和宏英博士等人分别以“俄罗斯之行”、“日本之行”、“蒙古国之行”、“美国之行”和“比利时之行”为题目作了研究报告。报告以讲解、观看音像资料、自由讨论等形式共进行5次,与会师生人数达350余人次。
   
    俄罗斯之行:由色·楚伦博士做报告。色·楚伦,于2004年在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东方学专业获科学博士学位。现任蒙古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他首先向大家介绍了自19世纪以来的俄罗斯研究人员研究中亚、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地区的研究概况。并谈到自1780年开始俄罗斯进行了有关成吉思汗的研究。此后分别进行了中亚与蒙古、内亚与柬埔寨、东北亚与朝鲜等的研究。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地理学会等研究机构主要研究远古时期和蒙古帝国时期的蒙古历史与文化。在俄罗斯的莫斯科和彼得堡、布里亚特的乌兰乌德、卡尔梅克的埃利斯塔,图瓦的克孜勒等地也有有关蒙古学和汉学的研究机构。
   
    他在“青衮扎布的历史与传说”报告中指出:随着时代的演进,有关青衮扎布(?--1757)的传说故事也逐渐演化。从而,在历史文献上记载的青衮扎布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成为了另外的形象。作为一名研究人员,如果想让历史更加真实化,就应该结合史料记载和传说故事,再进行一些田野调查。也就是说,除了史学研究方法以外,再运用一些社会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是值得提倡的。色·楚伦博士认为1945年出现的朝克图台吉的电影和1951年出现的乔巴山的电影并非在弘扬新兴的英雄人物,而是在口承资料的基础上渲染的具有神秘色彩的历史形象。
   
    蒙古国之行:由周太平教授做报告。周太平,于2002年在日本国立大阪大学东亚地域文化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近现代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周太平教授介绍了蒙古国立大学、蒙古科学院和蒙古教育大学的主要几个研究机构有关蒙古史研究状况。尤其对近年来的研究趋势、学术气氛及挖掘整理文献史料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讲解。评价蒙古国新一代研究人员特别注重利用各种档案文献的对比研究,并指出历史研究创新的主要基础是新史料的发掘和利用。如:蒙古国近代史领域的研究人员对清末以来的远东国际关系和蒙古地区所处的内外政治环境、近代民族解放运动等问题进行了创新性研究,改写了一些历史知识和观点。这对我们研究清—近代内蒙古地区史具有重要的学术借鉴意义。周老师还结合介绍国际蒙古学研究前沿动态,从唯物史观和文明史观相结合的崭新视角,对“内陆亚细亚文明与蒙古高原”命题的含义、“蒙古”及“蒙古人”的概念定位、蒙古帝国扩张所带来的国际影响和蒙古高原左中右三极构造以及蒙古史的研究框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释。
   
    日本之行:由乌力吉陶格套博士做报告。乌力吉陶格套,于2003年在内蒙古大学专门史专业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近现代史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他首先向大家展示日本的纪录片《蒙古横断》,继而详细介绍了日本的蒙古学研究机构、蒙古学研究人员及其相关论著。
   
    据介绍,无声电影《蒙古横断》是当时的日本浪人薄益三、薄守次等人在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提供的器材和资金支持下,于1925年拍摄完成。片长约两个小时。该片以旅行纪录片的形式拍摄了薄益三等人陪同时任昭乌达盟巴林右旗扎萨克郡王的扎噶尔从白音太来(今通辽)起程,途经科尔沁左翼中旗、阿鲁科尔沁旗,到达巴林右旗的过程。再拍摄了他们从巴林右旗出发,途经赤峰、喀喇沁右旗王府、承德等地由古北口越过长城进入内陆的经过。其中,在巴林右旗境内拍摄的部分尤为详细、突出,包括:巴林王府人员和旗民的迎接仪式,各寺庙及各种宗教仪式,庙会及商品交易方式,羊毛、甘草等蒙古地方土特产品,全旗范围的狩猎场景等。可以说,该纪录片是第一部以内蒙古为背景,以蒙古人生活为题材的电影。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内蒙古的草原、道路交通、蒙古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许多情况。对于了解当时内蒙古的社会生活等方面有着很好的参考价值。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乌力吉陶格套博士以自己整理的论著成果目录为基础,向大家介绍了战后日本的内蒙古近现代史研究概况。介绍内容涉及吉田顺一、中见立夫、二木博史、森久男、广川佐保、布仁赛音等50多位学者及其相关研究成果200多篇。
   
    美国之行:由苏德毕力格教授做报告。苏德毕力格,于1999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近现代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首先介绍了美国社会多民族概况。继而详细介绍了印第安人的历史与现状。最后介绍了旧金山的华人和蒙古人的生活状况。报告中谈到: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目前,西班牙裔美国人有4200万,占总人口的14%。至2006年,华裔美国人有349万多,占总人口的1.2%。其中,从中国大陆前往美国的华人占60%,台湾占16%,香港占9.4%。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原住民。15世纪末,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抵达美洲,误以为那是印度,将这里的人称之为“Indians”,即 “印度人”。中译者将其翻译为“印第安人”。印第安人分布在南北美洲各国,属蒙古人种,有十几个语族。至今没有公认的语言分类。但是一些印第安人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字。历史上信仰萨满教、图腾崇拜、守护神崇拜、太阳崇拜和星辰崇拜。目前,他们受所在国家的宗教信仰,大多信仰基督教。但仍旧是游走于现代与传统边缘的游牧民族。他们在就业、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面临着许多严峻的考验。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美国政府逐渐意识到印第安人在美国历史中的重要性和保护多元文化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但是印第安人的土地和自治权、生活方式和多元文化之间存在的问题是由来已久的矛盾。
   
    比利时之行:由宏英博士做主报告。宏英,于2009年在内蒙古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同年荣获比利时法语鲁汶大学(http://www.uclouvain.be)博士后基金资助,前往该校学习。她首先向大家介绍了比利时法语鲁汶大学概况,继而向大家展示和讲解了法语的《HISTORIA SPECIAL:LES EMPIRES DES STEPPES DE GENGIS KHAN A TAMERLAN》(历史特刊—从成吉思汗到帖木儿的草原帝国)期刊和《TOUNG PAO》(通报)期刊,最后介绍了比利时的居民生活和前往该校的联系方式等等。她在报告中谈到,西方入华人员主要包括最初的传教士、探险家和近现代以来东方学家。东方学家们以佛教国家、伊斯兰教国家和非宗教国家为中心,从事着各项研究工作,被后人称之为蒙古学家、汉学家、伊斯兰学家、伊朗学家、印度学家等等。从《HISTORIA SPECIAL》期刊发表的论文来看,该刊物从宏观视角分别介绍了蒙古帝国、帖木儿王朝、莫卧儿王朝等蒙古人和受他们影响的欧亚大陆腹地的历史。该刊物刊载了一些珍贵图片。《TOUNG PAO》期刊于1890年创刊,为西方的著名汉学刊物。该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中有关中国境内的研究主要包括藏族、彝族、蒙古族和汉族的历史与文化研究论文。分别由荷兰的施古德(Gustave Schlegel 1840-1903)和法国的高第(Cordier Henri 1849—1925)、沙畹(Chavannes Emmanuel-Edouard 1865—1918)、伯希和(Pelliot Paul 1878—1945)、戴密微(Demieville,Paul 1894—1979)和谢和耐(Gernet Jacques 1921~)等人担任主编。他们所从事的东方研究中有关中国境内的研究分别以藏学研究、彝族研究、《史记》研究、蒙古学研究和汉学研究等著称。
   
    总之,在境外有关蒙古学研究的成果和资料非常之多。自19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将亚洲和北非国家的研究称之为“东方学”。日本学者又将以亚洲为中心的研究称为“东洋学”。而有关研究中国境内各民族历史文化的“蒙古学”、“藏学”、“汉学”等研究是“东方学”和“东洋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一百年前东方学者们在中国境内进行了大规模的人文地理考察、植物标本采集等活动,并收集和掘走了很多珍贵材料。这些材料值得我们珍视,而他们的研究成果也值得我们借鉴。
   
   
网站编辑:胡小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心主任齐木德道尔吉教授参加日本昭和女子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6-12-16 点击:[109] ---------------
去了蒙古才明白人民币多值钱!一百块玩到不想走,看完太心动
曾是清朝的领土,蒙古国过得有多惨?内蒙古为何让外蒙古羡慕?
中蒙学者发现《燕然山铭》摩崖石刻:记载东汉大胜匈奴历史
驴友:刚从外蒙古回来,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蒙古国,和传闻不太一样
科学家全面评估过去30年间蒙古高原湖泊的变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