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观察】禅定正念与幸福感

禅定与止观,有着共同的指向。定则身静,止则心静。禅定必须先由“入静”开始,而到“至静”,最后才能达到“寂静”的忘我境界,进入到虚空法界。禅要找回人们原有的单纯,在单纯中感觉周遭一切,并体悟生活的原有寂静,在寂静中聆听世界的声音。——纯道题记

禅定,又名“三昧”,所谓“念佛三昧,三昧之王。”“禅”“定”亦即“止”“观”,止是放下,观是看破。禅定是指“心一境性”,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禅定必须先由“入静”开始,而到“至静”,才能达到“寂静”,此时已经是忘我的境界,从“身空”、“心空”而进入到虚空法界。

然而坐禅要进入禅定的境界,也必须要具备“超越的精神”,才能突破一切生理、心理及潜意识的障碍。禅的意义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的智慧,这叫作禅。

禅修的具体等级是四禅八定,世俗的人如果修炼到三禅很不错了。能修炼到无色界天之四无色定的极稀少,能修到出世间禅的更少。

历代佛学著作对禅定作了实证的描述,例如《六祖坛经》的坐禅品:禅定者,外在无住无染的活用是禅,心内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谓外禅内定,就是禅定一如。对外,面对五欲六尘、世间生死诸相能不动心,就是禅;对内,心里面了无贪爱染著,就是定。参究禅定,那就如暗室放光了!”

最著名的佛经著作《心经》也作了非常细致的描述:“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谓“行深”,就是禅定、深定。观自在菩萨在禅定中发现,当五蕴皆空——也就是“无我”的时候,一切的烦恼与痛苦就解脱了,观自在菩萨就是在定中得到这个清净的大智慧而证得大自在成就。

一般来说,禅定不一定能悟道解脱,要悟道解脱却离不开禅定。在“戒、定、慧”的三个阶段中,“禅定”是“戒”至“慧”的桥梁。

禅定无固定之形式。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十字街头好参禅。”“如来於二六时中常起观照。”只要念念觉照,当下“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时时刻刻,修无修修,行无行行,修一切善而不执著所修之善,断一切恶且故不为一切恶所缚,当下这念心便是归於中道。

我认为佛教的禅定理论起源于《瑜伽经》。

《瑜伽经》所述内容和佛教禅定的方式是基本相一致,在古印度瑜伽是佛学的修行技法。唐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其中与禅定修持理论密切相关的著名译作是《瑜伽师地论》,现在一般大一点的寺院藏经阁均有,但阅读非常困难,不亚于四书五经。

瑜伽是古代人研究心灵的科学,是修行科学的总结,也是所有宗教人士用来养心保健的锻炼方法,佛教在修行经验、方法作出巨大的贡献。

瑜伽与婆罗门教密切相关,婆罗门教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印度河文明的时期,婆罗门教认为万物有最高实体 ----梵,修行者的至高境界是要“梵我合一”,与中国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相一致。

《瑜伽经》大约成书为公元前三百年,而历史文物研究显示:瑜伽在公元前3000年就有相关的修炼记录了。《瑜伽经》的作者帕坦伽利,他的伟大贡献:不偏不倚、系统整理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宗派,并结合古典数论的哲学体系,从而使瑜伽为印度正派哲学所承认,瑜伽也因此影响了印度的各种哲学,取得印度文明的核心地位。


《瑜伽经》的经文记载了古印度的大师们关于神圣、人、自性、物质观、身体、精神、梵文、语音等所有范围的内容,论述深邃。《瑜伽经》指引瑜伽者修炼者完成性灵的旅程和提升,书中充满对身心未知世界的探索,告诉人们最为根本的道德,书中的所有智慧并不能被后人完全解释,历代大师不断的撰写关于《瑜伽经》的书籍,瑜伽经的思想在瑜伽者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得到体现。

佛教的禅定虽然起源于《瑜伽经》,他们(高僧)长期的修炼达到了常人难以理解的境界。这也是佛教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也是迄今为至世界著名科学家、富豪们孜孜不倦追随、学习、修炼的原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06瑜伽派
《瑜伽经》
印度六派哲学,印度的古老智慧
符合这三个原则的,就是正法
印度哲学正统六派的瑜伽派
《世界哲学源流史》印度佛教哲学之一:原始佛教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