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问禅】峨眉山一代诗僧----怀古禅师

怀古禅师,峨眉山僧,宋初“九僧诗”之一。

“九僧诗”是中国诗歌史上唯一形成体派的诗僧群,诗学以“晚唐体”的风格,载入《中国文学史》宋诗三大流派(白体、晚唐、西昆)的史册。按理怀古禅师应该有所传记。然而,无论是《大藏经》、《续藏经》及与宋僧有关的《僧传》、《灯录》等书,都没有禅师事迹、寺里的记载,就是《峨眉县志》、《峨眉山志》等地方志也都是片言只语,无具体详录。如:《嘉定府志》载:“怀古,峨眉山僧,九僧之一也。”同书《艺文志》:“僧怀古(诗一首)《送田锡下第归宁》”。这些记载是似而非,残缺不全,令人深思。

有幸,阅《圣宋九僧诗》(民国九年宜秋馆)一书,得知“九僧诗共一百三十四首”,其中,录有怀古诗九首和一句。这对于我们研究“九僧诗”,尤其是怀古禅师及诗之创作,提供了充实的依据。

一、怀古禅师与“九僧诗”

 “九僧”,早见司马光《温公续诗话》曰:“所谓九诗僧者:剑南希昼,金华保暹,南越文兆,天台行肇,沃州简长,青城惟凤,淮南惠崇,江南宇昭,峨眉怀古也。”九僧除希昼、惟凤、怀古是西蜀人外,其余六位分别是今冀、闽、江、浙、皖等地。他们能形成同一诗僧体派,其原因为: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薄的隐逸生活,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创作风格一致,即“晚唐体”。对此,历代文学史家均有其共识。如:宋末元初方回编《瀛奎律髓》曰:“有宋国初,未远唐也。凡此九人诗,皆学贾岛、周贺,清苦工密。所谓景联,人人着意,但不及贾之高、周之富耳。”明都穆《诗源辩体》曰:“宋初谭用之、胡宿、林逋及‘九僧’之徒,五七言律绝尚多唐调”。清《四库全书总目·南阳集提要》纂官纪昀说:“元方回作《送罗寿可诗序》,称宋刬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其晚唐一体,‘九僧’最迫真。”

“九僧”之得名来自北宋陈充所编的《九僧诗集》。成书于宋真宗景德年间(1007年前后)。对其最初所载者,当数欧阳修《六一诗话》。文曰:“国朝浮图以诗鸣于世者九人,故时有集号《九僧诗》,今不复传矣。……其集已亡,今人多不知有所谓‘九僧’者矣。”欧阳修所谓“其集已亡”并不准确,因为司马光作《温公续诗话》,这部专门为欧阳修《六一诗话》而续编的诗话中说:“欧阳公云:《九僧诗集》已亡。元丰元年秋,余游万安山玉泉寺,于进士闵交如舍得之。……直昭文馆陈充集而序之。”到南宋,目录学家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录:“《九僧诗集》一卷。……陈充为序。凡一百十篇。”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九僧诗》一卷,……凡一百七首。景德元年直昭文馆陈充序……”晁、陈二氏所录之本,都为陈充序,说明编者相同,但后本比前者少诗三首,不知何故。

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末年杭州著名书商陈起,他专为“江湖诗派”刊刻书籍,编《增广圣宋高僧诗选》,其中,“前集”即录《九僧诗集》,人称《圣宋九僧诗》。我们之所以要提到《圣宋九僧诗》,那是由于现流传于世的“九僧诗”皆源于此版本。此书分《圣宋九僧诗》和《九僧诗补遗》二卷,并附四篇跋文。具体为《圣宋九僧诗》:希昼十八首、保暹二十五首、文兆十三首、行肇十六首、简长十七首、惟凤十三首、惠崇十一首、宇昭十二首、怀古九首,“右九僧诗共一百三十四首。”《九僧诗补遗》录有怀古“雾开离草迥,风逆到花迟”一句。这便是我们现在竟能看到的,怀古禅师的九首诗和一句。

二、怀古禅师生卒年之探讨

 “九僧诗”虽然载入了中国文学史册,但是,“九僧”之生平却是一片空白,甚至连生卒年都找不到,迄今仍是一个谜。怀古禅师也不例外。

然而,李豫川《禅宗在峨眉山的足迹》一文载:“自宋至清,峨眉禅僧中诗人辈出。如北宋初年中峰寺之怀古禅师(950——1010年)……”。就是说:禅师生于五代十国后蜀广政十三年(950年),卒于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计60岁。骆坤琪《宋代峨眉三高僧》一文:“他(怀古)生活清淡,不喜交游(有误),六十岁时圆寂(无生卒年)。”对于这一重要的信息,我们不知其资料的来源,也无法判断其真伪。

台湾学者吉广舆《宋初九僧诗研究》则断定:“惠崇、保暹、行肇、简长四僧于天禧四年(1020)还上过‘声诗’;简长、行肇于乾兴元年(1022)还在世;希昼、惠崇、宇昭、怀古于天圣元年(1023)仍然住世。”其依据是从“九僧”诗作的内容,尤其是当时往来题赠赋诗为重点。即刘筠(971~1031)有《赠希昼》诗,智圆( 976~1022)有《次韵酬邻僧昼上人》诗,林逋( 968~1028)有《酬昼师西湖春望》诗,而希昼则又有《寄怀古》诗,故年岁应该和他们相当。同理,“惠崇、保暹、行肇、简长四僧同寄‘声诗’”赞美四明知礼,于天禧四年(1020)仍然在世;并且行肇与简长于乾兴元年(1022)同兼“缀文”之职,同校《大藏经》,而行肇又有《送怀古师归蜀》诗,其生卒的差距应该也不会太大。这种推断是否准确,不敢肯定,不过有其合理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清光绪《峨山图说》载:长老坪“由寺左而上,有万寿坡。坡下宋绍兴间,怀古禅师创修正殿三楹,奉古佛、蒲公像。明正德初,宗宝禅师重修,额曰万寿堂,命徒会贤理之于坪侧。元宝山别建净室寻改永明万寿禅林。今废,故址尚存。”新编《峨眉山志》也沿袭此说。宋绍兴间(1131--1162年)为南宋,如此推算,怀古禅师至少活了一百五十多岁,恐怕有误。我们断想可能是字误,也就是将“宋乾兴间”(1022~1023年)误写为“宋绍兴间”,将“乾”写“绍”,一字之差,百年之别。如果是宋乾兴间,并修建万寿堂,则与吉广舆的推断一致,即1022~1023年间怀古禅师还在世,这与李豫川先生所提卒年(1010年)相差十多年。

至于怀古禅师六十岁之说,假设以乾兴年间推算(此时怀古还在世),生年为乾德元年(963年)后,而怀古《送田锡下第归宁》诗又作之何年?田锡(939——1003年),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三年(978)榜眼,后擢右谏议大夫。即“下第归宁”之事应发生在太平兴国三年(978)以前,也就是说怀古在十五岁前作此诗,显然不太可能。故对六十岁之说则有所疑。

三、怀古禅师诗作之品赏

从怀古禅师现存的九首诗(见附),谈其诗之创作显然有些局限,但如果依据整个“九僧诗”的艺术特征,反过来赏析怀古之诗,就容易多了。

1、诗之意境:怀古之诗奉行超尘脱俗的禅宗哲学,酿成虚融清静的审美观,追求一种平静淡泊的心境。即“以诗明禅”或“以禅入诗”。往往透过宁静、平淡、悠远的景色,显露出无心淡泊的禅趣,或移情于空旷、幽静、寂寞的山水来表现宇宙的空无永恒。如:怀古《烂柯山二首》。诗并没有描写烂柯山,而是从烂柯山传说故事发其感慨:人生易逝,成仙无门。充分体现了“三法印”之“诸行无常”之谛,佛陀曰:“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著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乐。”只有具备这种境界,则遇事才会有平常心,即处之淡然。所以,禅师把人间的喜怒哀乐死化解为“烟霞无处寻”的诗句。

2、诗之题材:以山林泉石、风霜雪雨为主。禅师认为万物都是“法身”,修炼便是以一个“真心”去感悟客观世界,求得与自然的混一,自然物象便成为其“静悟”的意象依据。写景以现佛理,咏物闪现禅意。如《寺居寄简长》诗。此诗表现出了隐逸山林之寺,看破红尘之逍遥。颇有几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让心灵除去杂念,远离世俗,做最自然、最本真的人。其源为佛陀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一切相,即是诸佛。”不为什么,不想什么,抛弃红尘所有的烦恼,这是一种境界。

除此,怀古禅师在题材上,还有忧亲虑国之语。如《草》一诗。战争之乱,满目凄凉。虽有些悲哀,倒也寄寓了兴亡之叹。另《赠万年胡主簿》一诗。吟清官廉洁,有谒言之意,但也寄托了怀古禅师对官吏廉洁之看法。

3、诗之风格:禅师之诗,格律精严,长于五律,工巧精致,苦吟以求语句,语言简洁平淡,时有精警之句。如:《闻蛩》一诗。长夜之静,蛩声催去了岁月,催白了鬓发。诗将尘俗世界与禅静世界作一对比,成为诗中的特殊情趣。诗字句精炼、细腻,极其雕琢;构思新巧、深沉,曲尽其妙;苦心孤诣,以求精深的意旨或“味外之旨”----空寂。静则思,思则灵;躁则乱,乱则愁。光阴似箭去难留,寒来暑往催人老,何不及早修行。

怀古禅师具苦吟之风,尤其专注于五律颔、颈二联对偶的精雕细琢,可谓格律精严,字斟句酌。方回评介了怀古《寺居寄简长》诗时说:“人见‘九僧’诗或易之,不知其几锻炼、几敲推乃成,一句一联不可忽也。”可谓“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

附:怀古九首

送田锡下笫归宁

念别孤亲久,无成万里归。

算程芳草尽,去国故人稀。

栈合浮空险,刀州入望微。

前期有公荐,莫愧老莱衣。

原居早秋

秋生深径里,老病眼慵开。

户外行人绝,林闲朔吹回。

乱蛩呜古堑,残日照荒台。

唯有他山约,相亲入望来。

闻蛩

幽虫侵暮急,断续苦相亲。

夜魄沈荒垒,寒声出壤邻。

霜清空思切,秋永几愁新。

徒感流年鬓,茎茎暗结银。

寺居寄简长

雪苑东山寺,山深少往还。

红尘无梦想,白日自安闲。

杖履苔花[宋诗略作痕]上,香灯树影间。

何须更飞锡,归隐沃洲山。

灞陵秋居酬友人见寄

灞陵秋负期,独客自怀悲。

远水去无极,离人来几时。

暝烟沈古道,寒日堕乔枝。

寄信遥天外,殷勤说白髭。

漠漠更离离,闲吟笑复悲。

六朝争战处,千载寂寥时。

阵阔围空垒,丛疎露断碑。

不堪残照外,牧笛隔烟吹。

赠万年胡主簿

廉可继悬鱼,官清术有余。

民田侵废苑,公署似闲居。

草长通囹圄,花飞落簿书。

见君松操直,经考只如初。

烂柯山二首

仙家轻岁月,浮世重光阴。

白发有先后,青山无古今。

局终柯已烂,尘散海尤深。

若觅长生路,烟霞无处寻。

王质烂柯事,传闻不在疑。

百年容易客,一局等闲棊。

此着有谁见,无言祗自知。

石桥南畔路,依旧日斜晖。

作者简介:周聪,号觉宇,网名葱姜园子,任《峨眉山志》编辑部副主任编辑,峨眉文史研究员,峨眉山楹联协会副会长。曾参与《峨眉文物》《峨眉山志》《中国风景名胜故事词典》等专著的编辑。先后出版《诗与禅-峨眉山诗词》《韵-峨眉山诗》《葱姜园子诗文集》等书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山水画大家笔下的峨眉山(图)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峨眉山万年寺对联实拍抄录
七绝诗·峨眉山 【旧照重题】
峨眉山下佛门寻古问茶
峨眉山诗词楹联赏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