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思想王国的受难者——作为天才的维特根斯坦

天才并不比其他任何正常人有更多的光——但是,他有一个能聚光以至燃点的特殊透镜。

——维·特根斯坦

哲学从来不是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遁,而是以其独特的方式思考和把握最普遍的东西。哲学家之所以为哲学家的唯一标志是思想。然而,思考的紧张性、严肃性、急迫性在维特根斯坦那里,达到了一种十分强烈的程度,以至于本来想把哲学作为一种从现实生活中逃遁出来的避难所的维特根斯坦,又成为哲学本身的受难者。透过他的《逻辑哲学论》《哲学评论》《哲学研究》《文化和价值》,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这位哲学王国的受难者的独特的思想和个性,也能看到他对哲学、宗教、美学、艺术、教育、历史、科学的精辟见解,和他在求解这些问题途中所遭受的折磨。

维特根斯坦读的哲学书不多,他更多地是思考,他写道:“只有甚至比哲学家们还更加疯狂地进行思维,你才会解决他们的问题。”(《文化与价值》)他爱在哲学思考和游泳之间进行类比,正象一个人的身体有一种浮上水面的自然趋势,他要作出努力才能达到水底——进行思考正是这样。维特根斯坦对事业的这种力求彻底、无限和绝对的精神、一种极端庄严和神圣的责任感使他对自己的思维要求过于严苛,这就使思考在他那里呈现出异常的艰巨性,甚至于使思维成为苦刑,一种巨大的折磨,以致不时出现怀疑和感恩参半的心境:“我所从事的活动真是值得努力的吗?是的,但是只有当来自上苍的光芒照耀着它时才会如此。……如果我写的东西真有某些价值,那么任何人会怎样从我这里窃取呢?如果没有来自上苍的光芒,那我无论如何不会更为聪慧。”他甚至不无遗憾地说:“我从没有一半以上成功地表达我想表达的事物,实际上还没有一半,只有十分之一强。这仍然有些价值。我的作品经常只是‘结结巴巴’。”他认为他的讲课也只是播下了“一堆莫名其妙的幻语”。

尽管维特根斯坦对自己苛求、怀疑,甚至抱怨自己的迟钝,可是他取得的哲学成果,却使他的同代人及后人难于望其项背。他的思想对逻辑实证主义、语言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也因此与海德格尔一同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

然而,真正的哲学思考是一种受难,又是一种享受;是一种苦刑的折磨,又是一种快乐的源泉;是地狱,又是天堂。这不仅是指那种在思考中豁然贯通的喜悦;不仅指还有一种更带诗意,比较怡然自得的哲学思维,不仅指他面对自己思考的巨大成果时的欢欣,而且指那些把哲学当作自已生命的人在走完自已人生的长途时最后的感觉。“告诉他们,我度过了极其美好的一生。”这就是维特根斯坦临终时说的话,而按照梭伦所表达的古希腊人的幸福观,他是够格被称为一个幸福的人的。

天才的命运几乎总是孤独的。维特根斯坦告诉人们:“几乎我的全部著作都是我对自己的独白。我听说的种种事情都是我与我自己的密谈。”

维特根斯坦面对的是整个文化和哲学问题,他本人和他要解决的难题,都不是自明的。在他看来,人们应该说且可以说清楚的东西没有从哲学角度去说,或者说得糊里糊涂,而不该说,归根结底也说不消楚的东西却在哲学中大谈特谈!

因此,必须对传统哲学进行“治疗”。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说清楚。而凡是不能够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他对不可说的形而上学问题加以拒斥,他认为,真正的发现才能“给哲学以平静”,使哲学不再受那些使“哲学本身”成为问题的问题的折磨。他说,“我的理想是沉静,”“探讨哲理的人渴望思想平静。”

正是从上面的区分出发,具有浓厚的德国思辨性和哲学气质的维特根斯坦认为形而上学(传统哲学)的错误根源,就在于语言的误置错用。在维特根斯坦的心目中,真正的哲学应该只是“语言批判性哲学的目的是使思想在逻辑上明晰,哲学不是理论而是活动,哲学工作主要是由解释构成的,其成果也并非一些哲学命题,而是使命题明晰,由它来划清可说的与不可说的、可思考的与不可思考的东西的界限。”在《逻辑哲学论》中,始终贯穿着这样一种反对“形而上学”,反对传统哲学的精神。

基于这种反形而上学的哲学观,维特根斯坦对于本体论、人生哲学、美学、伦理学的根本问题,除了从知识论的立场对其非理论性质予以澄清并指出其不可说以外,就沉默而不再说什么了。然而,沉默并不意味着不再想不再思,他没有停留在这一步,他还一直往深里想、往深里思,从而进入语言分析之路。他通过可说的与实际应说的这二者的差异去追求言词的意义来自何处。在语言的现实运用中看到词的意义并不在词本身,也不在词的一般意义上,而是在词的用法中,在词所处的具体语境关系中。语言的用法产生语言的意义,同一个词,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关系中有不同的意义。这样维特根斯坦完成了从前期向后期的转向。

维特根斯坦并没有把他对生活的体验、感受和紧张执着的思考化为一种人生哲学,按他的智力和毅力,他是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的。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而对于维特根斯坦而言,没有创造力的生命如同虚无。他质疑形而上学一蹴而就的缥缈,他反对实证主义的毫无起伏的平庸,他抵抗理性主义将事物简单化理想化的诱惑,于是他选择让逻辑与伦理交融,让哲学成为人类的慰藉,推开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大门。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与其时代、文化、生活并非相游离,只是由于思考方式本身和他对本体论的拒斥。

显然,正是这种思考本身阻止他将自己对生活的情感意绪和紧张执著的思想化为一种人生哲学。

他选择哲学,选择认识的生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为了逃避不幸的生活而去争取幸福和宁静,正如他笔记中写到的:

“人怎么能完全幸福呢,既然他不能排斥这世界的神秘?

通过认识的生活。......

认识的生活是不管世界的神秘而幸福的生活。

然而,认识并非是去认识至善、认识生命的意义,这些恰恰是神秘而不可认识的。意志的主体是伦理学的承担者,而这个主体、这个我是深深的神秘!善等于神圣,是不可企及的,维特根斯坦说这就是他的道德观的总结。

尽管维特根斯坦在其公开出版的著作中不说什么,我们还是可以从维特根斯坦遗留下来的一些私人笔记中,隐约窥见到他内心的深处。比方说他在自己灵魂深处执著地追问自己:上帝是什么,信仰上帝是每一个痛苦的灵魂所需要的,当维特根斯坦说:“宗教信仰和迷信是非常不同的。迷信是由恐惧所引起,是一种伪科学,而宗教则是可信的”时,我们甚至在他身上发现某种宗教的可能性。“基督教只是对需要无限帮助的人来说,对经历了无限痛苦的人来说,才是唯一的。”

“人是人的心灵的最好图画。”从维特根斯坦身上,可以看到一个真正的人,一位真正的把哲学当作自己生命的哲学家能够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凝聚、压挤、利用到何等惊人的程度。维特根斯坦骄傲地说:“我的思想的欢乐是我自己的奇特生活的欢乐。”维特根斯坦从来不屑于对某一哲学体系修修补补,以作为栖身之地,而是以集中全部意志力去洞察和批判,以巨大的牺牲精神投身于哲学,去打破旧哲学的籓篱,创立自己新的哲学体系。他敢于直面真理,而不能容忍任何一点虚饰作假。维特根斯坦当然有他不可逾越的界限或局限性,但他以其独特的富于个性的哲学赢得了世界的瞩目。

让我们以维特根斯坦的一句箴言作结吧:

“假如某人仅仅超越了他的时代,时代总有一天会追上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怡:分析哲学的自识与反思
普特南:亲历美国哲学50年
逻辑实证主义
哲学家最后的挣扎:逻辑实证主义
维特根斯坦与《逻辑哲学论》
维特根斯坦10大哲理句子,你能看懂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