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矫饰主义︱为风格而风格的复合创作

04

在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格之间,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流派,他们追求变化和夸张,突破了作品一定要“完美、优雅”的限制,它被称为矫饰主义。

画家帕米贾尼诺的这幅《长颈圣母》可以说是矫饰主义画作的典范之一。在这幅画中,我们依旧可以感受到拉斐尔式圣母的优美。他的圣母,从小小的头、长长的颈、纤纤的手、拉长的肢体(左侧抱瓶的疑为施洗约翰的长腿同样如此)、精巧的发型和头饰,到矜持的神情和摆出的姿态,无不流泻着一股清冷的优雅气息。这就像它那瓷器般光洁的画面一样,也属于样式主义的特征。在圣母优美的手势衬托下,画家让人注意的东西,那就是圆圆的乳房,尤其是轻薄衣服掩盖的乳头;说得更确切些,这种掩盖实际是一种强调的方式,从艺术上说,它比直接的袒露更富于诱惑力。表现圣母,却让人留心她性的特点,使作品的内涵显得更暧昧,不管恰当否,终归是个特点。史家正是从种种不同于盛期文艺复兴绘画的特点上,确定上了矫饰主义的存在。

矫饰主义的特征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拉长的人体比例、不平衡的姿势、丰富夸张的表情,以及缺乏清晰的透视。在绘画的色彩上,矫饰主义一改文艺复兴时期的沉闷色调,色彩更加丰富、艳丽,还常常有一些怪异的光影效果。除此之外,在绘画题材上也多是偷窥、阴谋等相对晦涩的话题。

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在一般大众心目中,它几乎一度成为了西方艺术的代名词,《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大卫》……这些名作都出自这个时期,它崇尚的是一种均衡稳定、优雅和谐之美。

佛罗伦萨巨头梅迪奇家族的陵墓位于圣洛伦佐教堂的一座小礼拜堂内,断断续续地前后施工长达15年之久。米开朗基罗为这座陵墓制作了几尊著名的雕像,成为他创作盛期最后阶段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尼摩尔公爵朱利亚诺·美第奇陵墓前的一对男女人体雕像《昼》与《夜》和乌尔比诺公爵洛伦佐·梅迪奇陵墓前的一对男女人体雕像《暮》与《晨》,这是脱胎于古代河神的四件象征性雕刻。《夜》是一个身材优美的女性,但身体的肌肉松弛而无力,她右手抱着头,正在深深地沉睡着,脚下的猫头鹰象征着黑夜的降临,枕后的面具则象征着恶梦缠身,她似乎已经精疲力尽,只有在梦境中才能得到安宁。这四个人物形象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寓意,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感,他们辗转反侧,似乎是为世事所扰,显得忧心忡忡,既象征着光阴的流逝,也代表着受时辰支配的生与死的命运。

在文艺复兴晚期,画家们对这种理性美感到了“审美疲劳”,且觉得在这种画法上很难再超越文艺复兴的那些大师们,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拳脚、展现自己的才华。于是,他们便有意识地创造新风格,组成了一个新的画派,创作那些惊人的、富有幻想的作品——“矫饰主义”就由此出现了。

在16世纪,“样式(man-iera)”一词等同于“风格(stile)”:瓦萨里在他的《艺苑名人传》里将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的“当代样式”与过去的艺术相比较,并认为艺术发展的高峰始于乔托,而高潮之后只能伴随着收敛和衰退。

事实上,这个画派也的确很长一段时间内在西方美术史上饱受非议,它曾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渐趋衰落后出现的一种故意追求造作形式的画派。直至后来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矫饰主义才被客观地界定为是一个全新、独立且有着很大影响力的流派。

拉斐尔死于1520年,留给门徒们的正式遗产是他的画派的繁荣发展和他对米开朗基罗艺术模式的建议,在包括帕尔米贾尼诺、罗索·菲奥伦迪诺、朱利奥·罗马诺和波利多罗·达·卡拉瓦乔等一批年轻艺术家的推动下,这些理念在16世纪上半叶引领了一种复合式艺术创作:即放弃对自然的完美模仿,转而进行放纵和异想天开的构建。

17世纪初由大师们奠定的固定造型语言开始瓦解,为新的形态构建提供了空间。艺术更注重“式样”和“风格”的完美和极致,经典元素被重新优雅地拼凑,现代元素也被引入其中,当然还有充满幻想的灵感和怪诞的个人发明。

矫饰主义建筑(Mannerist architecture)的特点是视觉欺骗和意想不到的元素挑战文艺复兴时期的规范。 佛兰德艺术家,其中许多人曾前往意大利并受到那里的风格主义者的发展影响,负责风格派风格在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欧洲蔓延,包括进入建筑领域。 在此期间,建筑师尝试使用建筑形式强调固体和空间关系。 文艺复兴时期的和谐理想让位于更自由和更有想象力的节奏。 最著名的与风格主义风格相关的建筑师,以及Laurentian图书馆的先驱,是米开朗基罗。他发明了一个巨大的秩序:一个从底部延伸到顶部的大型壁柱。 他在罗马的Campidoglio设计中使用了这个功能。

在执行创作的过程中,对于优雅、精致、技巧和速度的追求在此种艺术语言的形态特点上找到了表达渠道:人体动态如蛇般复杂地扭曲转动,呈现一种夸张的视觉效果。

优雅和精美的结构反映了高超的技术、奇特的发明、异端的古怪,以及对技巧和形态变化的追求,对“风格的风格”的追求。画面色彩十分显眼,几乎不真实,闪烁而透着辛辣,与拉斐尔笔下和谐的配色相去甚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外国美术史:第四节 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杂谈】文艺复兴诸神画No.4(西班牙站)
“最”有名气的西方绘画作品——惊世骇俗那种
乔凡尼.贝里尼Giovanni Bellini (1427—1516)意大利
意大利画家——贝利尼
【文艺复兴艺术】契马布埃:什么是拜占庭艺术?与文艺复兴绘画有什么不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