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听于夫子讲苏东坡

2019年11月17日下午,立冬已过,温暖如春,明月湖上跳跃着银色的光,城展馆稻读基地内暖阳如沐,一切都是最美的等待。新旧稻友相携而至,虽未谋面亦如挚友,无分职业与年龄,每一位稻友都是真爱书的人,每周读书、笔记,不为功名利禄,为的只是汲汲人世间还有一些别的追求。

于夫子,观城中学教师也,他的一句话笔记总能在文学群泛起阵阵涟漪,如同明月湖上的滟波,琉璃生姿。他读《春江花月夜》,“无与伦比的美丽忧伤,独步千载的生命颂歌。亦真亦幻,亦近亦远,亦喜亦悲。盛世之慨,永恒之美。常读常新,不知岁月之长逝,但求人生之无悔。”他读《红楼梦》,“功名何所道?爱恨难分明。爱深长遗恨,情重久伤心。未若乘风去,无喜亦无悲。若果无悲喜,登仙复何益?世间悲欢处,梧桐听雨声。”他说人生,“乐固可喜,悲亦有味,人生在知足达观、收放自如之中不以忧乐为别,则心易得自由,无惧沧桑。”

这样一位谦谦君子,又会为我们讲述怎样的苏东坡呢?

于夫子说,苏东坡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是一个在精神和物质领域能够自由出入、发挥自己才干的人。对于东坡先生,跨越时空相识已久,仰慕已久,而今日谈起,亦是忐忑。桌上,放置着一份份诗词,那是于夫子精心挑选的苏东坡的作品,他将带领我们通过这些诗词,走进苏东坡,感悟苏东坡。


于夫子的讲座从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开始。这首诗写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61)冬。苏轼时年二十六岁。为什么把这首诗放在最前面呢?于夫子说,这首诗虽然是苏轼年轻的时候所写,却极富诗意与禅意。无论是哪个年龄阶段的人,细细品读这首诗,都会有深刻的人生感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于夫子说,大学时读这首诗的时候,也曾怦然心动,却也仅仅止于心动。五十岁时重读这首诗,突然发现,自己还不及苏轼二十多岁的时候,对人生领悟得深刻。我们每个人从父母那里得到了我们的生命,来到了这个世界。我们在苍茫的天地之间,于千万人当中,碰到某个人,跟某个人成为朋友,成为夫妻,成为父母与儿女。是不是一种偶然的相逢?就像偶然之间的一只飞鸿,它飞累了,就要到地上来停歇一下,歇够了再离开,继续飞往别处。浩渺宇宙,苍茫大地,谁也不知道这只飞鸿会飞向何处,下一次又会在何处停下自己的脚步。我们不也像飞鸿一样,因偶然而降生于人间,留下爪印于雪泥之上?

天纵奇才的苏轼于宋仁宗皇帝景祐三年(1036)降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的苏家。他的祖父苏序是一个不通文墨却乐天知命、乐善好施的人。他的父亲苏洵是一个二十七岁才想到要发奋的另类天才,年少之时天资过人,却不好读书,不求仕途。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是属于那种不长进的人。他的母亲程氏,出身于书香世家,贤良淑德,知书达理。对于苏轼、苏辙兄弟而言,程氏既是慈母,亦是良师。知书达理、品性纯良的母亲给予苏轼的不光是母爱,还有学问和美德,是他人生第一个优秀的导师。一个天才的降生也许是上天偶然的恩赐,但天才的真正闪耀却常常凝聚着很多人的期许和心血。

苏东坡

从他出生到参加科举考试,经历了二十一年的等待。二十一岁那年,苏轼和弟弟苏辙在父亲的带领下来到京城应试,兄弟二人同榜考中进士,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个年龄考中进士,在唐宋时期算是年少得志,殊为不易,算得上是高开的人生。但是一个杰出的天才,高开的人生却未必是好事。孟子早就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可这一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是一天,是一年,还是一辈子?实在是难以预知。

平日里,我们安慰别人或者自我安慰,常常说会雨过天晴的。但是我们这一辈子能不能等到雨过天晴,不好说呀!自然的阴雨连绵,十天半月已经算得上漫长,而人生的风风雨雨,也许会伴随一生。我觉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两句诗洞察了人生的偶然性,和这种偶然给我们带来的种种不确定。这种不确定,既是诱惑,也是忧惧。

考中科举,对于读书人而言,无疑是春风得意的高光时刻。苏轼兄弟金榜题名,而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他最爱的那个女人离开了这个世界,再也不能享受儿子的荣光和孝敬。而苏轼刚刚有机会踏入仕途,便被这件意外的事情所打断。苏轼和苏辙踏上了回乡守孝的路途。

也许,在苏轼的心中,母亲也像这只飞鸿,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只留下雪泥上深深浅浅的爪痕。来年春风到处,雪泥上的印痕只怕再也无处寻觅。


关于这首诗的缘由,苏辙写过一首《怀渑池寄子瞻兄》诗,自己在注中说,以前和兄长参加科举考试,过渑池(在今河南省)时,曾在佛寺中住宿,在寺壁上题诗。苏轼在嘉祐六年(1061)冬写下这首答和诗,回忆当时过渑池的情景和对人生的感叹。庙里的那位僧人已经离世了,当初僧人热情的款待,他兄弟二人跟随僧人的过程,却记忆犹新。再次来到这里,已然物是人非。寺庙依旧在,高僧已西游。逝者的骨灰被安放在新建的佛塔之中。内心丰富而敏感的苏轼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生出了无限的感慨。

而这首诗也似乎成为了他人生的某一种预示。鸿鹄之志常常被形容一个人有高远的志向。但古往今来,怀有鸿鹄之志的人,又有几个能一生风平浪静?你的志向比别人高远,你的才华比别人杰出,你经历的风雨,也常常比别人多。“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鉴不远,覆车继轨。”年轻的苏轼能在偶然的人生际遇之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写下如此感慨万千、而又意味深长的诗篇,真是令人感佩!更令人感叹的是后来苏轼人生的跌宕起伏,印证了诗歌中的真意。

孔子在回答弟子如何侍奉鬼神的问题时曾经说过:“未知生,焉知死?”孔子相信天命,提倡君子修德,以顺应天命。天命在孔子眼中,是至刚至大、至公至正的终极权威和主宰者。而天命所降给人类的,不论是福是祸,一切依据其实都是人的行为道德。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不是祈求鬼神的护佑,而是依靠自身修德施仁。人的最终归宿都是死亡,但是怎样行走在人世间却大有不同。苏轼以孔孟的儒学为根基,以老庄的道家思想为羽翼,既终生致力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儒家理想,又追求“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远离尘世纷扰、天人合一的道家境界。从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正式入仕担任大理判官、凤翔府判官,到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复任朝奉郎,苏轼历经40年跌宕起伏的仕途人生。变化的是沧桑世事,不变的是苏轼对家国情怀的执着和对人生自然的热爱。

从苏轼和他的诗文中,我们读懂了生命的奥义。我们的生命是如此短暂而珍贵,每个人只能活一次,也必然要死一回。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我们的人生应该怎么过,应该如何规划,我们的一生才能活得更加厚重?才能更有意义?所以,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在人生的黄金时代,我们可以从别人的身上懂得:我们的现在应该怎么度过。对于人生有高远追求的人来说,就应该明白“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道理。人的一辈子,要从年轻时候开始努力。因为你的努力,以及现在所走的这条路,就是将来你的回忆。你将来的回忆里是色彩缤纷,还是像一张白纸;是两手空空,还是内心充满愉悦自豪,取决于你今天的选择和一生中自己和自己的约定。但愿我们每一个人没有愧对自己这一路走来的人生,没有愧对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没有抛弃自己的初心。

于夫子选讲的第二首作品是词,这首词是苏轼悼念亡妻王弗的深情绵邈之作《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于夫子说,苏轼娶王弗为妻,年方十九,而王弗十六。二人相知相爱,佳偶天成。原本像《诗经》中的恋人一样希望“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曾想相伴十一年而中道永诀。苏轼之痛又何止切肤而已!后来,苏轼在给苏辙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几句诗道尽了东坡先生对于人世间的深深眷恋。这眷恋来自生他养他的故乡,来自一路相伴的亲人故旧:乐天好施的祖父,博学刚直的严父,知书达理的慈母,情深义重的爱妻,练达重情的兄弟,慧眼识才的恩师……那数不胜数的人,那温暖人心的情,怎能忘怀?又如何能舍弃?于夫子说,陪伴天才成长是件辛苦的事情。王弗、王闰之、王朝云,三个温柔美丽的女子,三个相依相守的多情伴侣。苏轼的跌宕起伏的人生因为有了她们接力式的陪伴,才不至于黯淡无光,悲观绝望。


人生的成功不能仅仅是由事业来定义,

人求的应该是心安理得。

在诗文里去寻求古人的心迹,我们会明白人生的真谛和深意。于夫子说他母亲猝然离世,未曾留下任何遗嘱,他在翻阅母亲随意写下的文字中,看见了这样一段话:“志恒性格单纯、善良,将来谁来照顾他呢?”于夫子轻轻言及,而听者无不静默动容。于夫子说多体会别人在失去珍贵的人和事物之后的心迹,在感伤中去体会温存,学会如何对亲人好一些。“小轩窗,正梳妆”不仅仅是一首爱情诗,更告诉我们怎样爱身边的人,在自己能够爱的时候,去表达爱;在亲人不在的时候,去缅怀爱。

于夫子挑选的第三首词是《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于夫子说他喜欢李白,也喜欢苏轼。但李白是天纵奇才,难以捉摸,而苏轼的天才在于接地气。李白不可学,而苏轼可以学。“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酒醒回家,却被酣睡的家童拒之门外。苏轼居然不嗔不怒,恬然行至江边赏景。或许只有苏轼才能做得到如此吧。


在苏轼眼中,
这世界是可爱的,
这世上无不是好人。
他的诗词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他始终能以待己之心待人。“爱人者人恒爱之”,苏轼无论是为官,为学,抑或是做人都是我们的导师。

于夫子又挑选了《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他说,词中的“缥缈孤鸿影”,正是苏轼自己的人生写照。苏轼喜欢“鸿”这一意象:高傲孤独,而又绝不苟且。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最好的诗句是能点到人生中最真实的一部分,领悟我们的日子应该如何度过。于夫子说如果一定要给今天的讲座拟个题目,他觉得不妨就用“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因为苏轼是个活在天地之间的人:向往脱离凡尘遨游宇宙的自由自在,又深深眷恋着温情脉脉、多姿多彩的人间。

于夫子说正因苏轼这种饱受苦难依旧旷达的心态,赢得了世人对他的喜爱。稻友陈医生颇为认同。他说作为医生,最担心病人患得患失的心理,往往越是担忧,越是朝不理想的方向发展。陈医生常常规劝患者要积极看待自己的病情,他说近日来一位病人从刚刚入院时天天抱怨担忧,到临近出院遇见陈医生就能开心地说:“陈医生,我今天这个指数又下降了几十点。”陈医生说,这便是他最为乐见之处。

稻友羽说:“觉得于夫子身上就有苏东坡的影子,才气,孩子气,接地气。他滔滔不绝讲,我专注万分听,惊叹于他肚里文墨的量,动情于他对人生的感悟,受教于人生的道和义。


于夫子在开讲之前还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不顾及家世背景,问我们愿意嫁给这位思想单纯的天才吗?

稻友浓说,“其实我挺想大声回答我愿意嫁的,因为我喜欢和单纯的人终老一生。或许于老师的性格有点像苏轼吧,说话也很风趣好玩,没有架子,和谁都可以聊得来,语气也很温和,一直和蔼的笑着。如果在读书时遇到这样的一位语文老师,那也是做学生的福气啊!


主老汪说,“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成年男人面对陌生人可以做到如此不设防,如此坦率和纯粹!他笑得像个孩子,他的心里驻扎着个孩子。而生活是如此的丰富多彩,遇见不同的人,遇见不同的生活,感悟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或许这就是生活的意义!
不知不觉中,城展馆的落地窗上洒满了落日的余晖。大家起身告别,于夫子逐一起身相送。而江陵雨注意到,在每一位稻友到来之时,于夫子也都是逐一起身致意。我想到了《唐顿庄园》里一再出现的场景,格兰瑟姆伯爵在就餐时,无论是妻子还是女儿到来或离开时都要起身示意,这是贵族礼仪的体现。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东坡先生已逝,但在所有喜欢其人其文的读者身上,依旧感受到他的存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手足情深——读苏轼(兄弟篇)
苏东坡:宋代诗坛达观不屈的灵魂
苏东坡的这些哲理诗,给你关于人生的大智慧
苏东坡的另类贡献
付国斌:苏轼与苏东坡
人间有味是清欢--访黄州东坡赤壁之感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