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童蒙养正之成人 | 邵雅忠

黄石头·学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智慧”系列之十九

《童蒙养正之成人

 春耕园 | 邵雅忠老师

(一)

最近几十年以来,因为片面接受了西方单一快乐教育指导思想的影响,当下我们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多采取的是鼓励教育,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智慧中,并不认为全盘的鼓励教育是绝对的真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人在知识教育的时候,确实很多采取的是鼓励教育,但是西方人的心性教育是还有宗教这一条线来作为辅助教育的。

(二)

而中国在几千年文明历程中,国家通过儒释道的文化核心建立了社会道德体系来维系普罗大众的心性教育体系,而读书人则通过儒家文化中最重要的“修身”来达到心性教育的提升和温养。

所以说,当下的中国体制教育中,学校传授的主要是知识教育体系,而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大变革时代,原来约定俗成的道德体系早已面临着剧烈冲击。

这样,就导致我们的孩子们在幼年的心性教育体系方面有了重大缺失,所以才引发了后面很多的社会矛盾问题产生。

(三)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每一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可是,为人父母要教育好孩子,这不仅仅需要才能、知识,更需要智慧。

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价值观来教育孩子?

德国的哲学家康德说过,“教育之目的就在于使人成为人”。

教育不以“成人”为目的的教育,都是失败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智慧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还应该提升孩子的心性。

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几千年前就总结出了“幼年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整套的智慧教育体系。

我们希望中国的教育能够回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智慧中来,再次引领中华民族社会的新风尚。


下面有两个链接,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南北朝时期颜之推撰写的《颜氏家训》里的部分精彩观点摘要,另外一个是康德关于孩子教育观点的模拟问答。

愿我们能从德国哲学家康德和《颜氏家训》这本书中汲取古今中外智者的智慧,解决当今父母教育孩子的难题。

让中华儿女在新的历史周期里,真正做到文化自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再次造福国人,同时在未来也能够造福世界。

幼年养性

童蒙养正

少年养志

成年养德

(黄竞石.记录.2020.1.15)

链接一:

当下孩子教育的五大误区

与《颜氏家训》的精彩观点

玉不琢,不成器,父母不教育孩子,纵使是良质美玉,孩子也不会成长。

若是父母用错误的方式教孩子,孩子就会变坏。

当今父母教育孩子的所有病症,这本《颜氏家训》早就说透了。



(一)
误区一:只教谋生,不教根本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灵魂的教育,而非知识和技能的堆积。

如今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当中,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是:
考什么就让孩子学什么,需要什么就学什么。
考英语,绝不学法语;考钢琴,绝不练跳舞。

现在的父母只教给让孩子谋生的技巧,却不教他们立身的根本


我讲一个故事。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创作《颜氏家训》的颜之推,一次下朝碰到一个同僚。同僚跟他分享育儿经验:

“我儿子今年十七岁了,通晓公文的书写,我又教他鲜卑语及弹琵琶,这些都是那些高官权臣们喜欢的东西,等到他稍微掌握这些的时候,我就可以送他去那些公卿们身边做事了,未来应该会很受看重,你也应该这样啊,这很重要啊。”
颜之推当时低着头,没有作答。

在他回到家后,对孩子们说:
“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意思是说,
“如果教会孩子这些东西就能做大官,我也不愿意你们这样。”


康德说:“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通常只是让他们适应当前的世界——即使它是个堕落的世界。”

卑躬屈膝、迎合世俗,即使用这种方式能让孩子成功,高明的父母也绝不希望孩子去做。

真正的教育是成长的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为了未来的生活。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胡雪岩也说:“看一个孩子,是看他的品德,而不是他的才干。

父母应该更重视孩子人格的培养,学会在纷繁中坚守本心,在生活中获得成就和快乐。



(二)
误区二:孩子还小,长大再教。

小孩扔砖头砸到人了,在学校打同学,吃火锅往汤锅里丢纸巾……

父母都会说:“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

因为年纪小,就什么都可以原谅。

教育家洛克说过:“一般人教育子女有个重大的错误,就是没有使儿童的精神在最纤弱、最容易支配的时候习于遵守约束和服从理智。

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幼儿如同幼苗,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不夭折,也难成材。

古时候就有所谓的“胎教”之法,王室后妃怀孕三个月的时候,就要搬到专门的宫殿居住,目不邪视,耳不妄听,待孩子稍稍长大,便有负责教导的专门人士,教导他们仁孝礼仪。

《颜氏家训》中说:“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

在孩子知喜怒,识脸色的时候,就应对他们加以管教,这样才会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孩子要趁早教育,长大才能懂事,若所有的事都是一句“孩子还小”,孩子长大了却不成人,悔之晚矣。


(三)
误区三:不懂放手,溺爱孩子

都说父母是这世上最无私的人,甘愿为孩子洗衣做饭,端茶递碗,认为这就是为孩子好。

等到孩子长大了,成绩很好,知识很多,可是自己不会系鞋带,也不会穿衣服。

每一个不成器的孩子后面,都有一个不肯放手的父母。

毛姆说:“年轻人在成长中被寄予厚望,童话和幻想是他们的精神食粮,而这些都无法让他们适应现实生活。不彻底打碎他们的幻想,他将会痛苦颓唐。

而他们之所以会落到这个地步,都要怪他身边那些半瓶子醋:父母、教师,他们全都对他呵护溺爱,无微不至。

梁元帝时期,有一位学士,聪明有才气,非常受父亲宠爱。

他要是有一句话说的漂亮,当爹的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天天将挂在嘴边;可要是有一个字说错了,他就百般粉饰遮掩,只在心里希望儿子能自己默默改掉。

后来,这位学士暴躁傲慢的脾气日渐滋长,最终因为言语不当被当权者所杀。

人之爱子,是为天性,但大多数父母往往有爱而无教。

当爱变成无条件的宠溺和呵护时,再无私的深情,也是一把能置人于死地的刀子!

《颜氏家训》中说:“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於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


溺爱孩子的父母,最终要吃人生的苦果,值得教给孩子的永远是使人坚强的东西。

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需要遇上岛屿和暗礁,我们要有直面生活的勇气和能力,才能激起美丽的浪花。

孩子的路很长,父母不会一直陪伴,懂得适时放手,让孩子面对生活,才是最好的教育。



(四)
误区四:亲密无间,毫无威严。

现在的教育界有一种声音——和孩子做朋友,这样一来就可以走进孩子的心扉。

但是后来却发现这种家庭中的孩子简直是无法无天,不听话,甚至还会打骂父母。

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当孩子真的把你当成亲密的朋友时,你再以父母的角度教育他,就很难到达你理想的效果。


《颜氏家训》有言:“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

父子之间不能过分亲昵,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否则会显得不庄重,容易让孩子失去尊敬之心,从而懈怠父母。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父子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亲密有间,威严有度,才能教育好孩子。



(五)
误区五:偏心对待,骨肉生隙。

《少年说》中的小女孩崔兢就曾向她父亲哭诉:“为什么你从来不理解我想什么!”

在她的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要让着妹妹,只要妹妹告状,不分青红皂白,爸爸都会把她训斥一顿。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做父母的就鲜少有不偏心的。

看过一个统计,在多孩家庭,超过68%的哥哥姐姐曾被父母要求谦让弟弟妹妹。

但是很多父母恐怕不知道:“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知乎上曾有一个回答:“每次爸妈因为弟弟而打骂我后,我就会更加用力地打弟弟,而且随着次数的增加,我打弟弟的愧疚感就越来越少。

南北朝时期,琅琊王高俨是太子高纬的同母弟弟,生性聪慧,很得父母宠爱,衣服饮食都和太子一样。

皇帝每次看见他都说:“这孩子聪明,日后一定大有成就。”

后来太子继位,琅琊王移居到别宫,但太后还是觉得不够,且经常挂在嘴边说。

高俨才十几岁,就骄奢无度,一旦稍有不满就说“凭什么皇帝有的我没有。”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郑伯克段于鄢的翻版。

果然,高俨最后因假传圣旨,杀害朝廷重臣,被皇帝处死。

武姜之于共叔段,父母的偏心宠爱,却反而给他们招致祸殃。


对待孩子,最怕在比较中分出个高低好坏。

遭冷落的子女在心灵上势必受到伤害,受偏爱的子女也容易出现意想不到的伤害。

《颜氏家训》:“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

不患寡而患不均,现在的兄弟姐妹之间,所有的矛盾,归根结底都是父母不公正的对待。

如今国家鼓励二胎,照顾两个孩子,做父母的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



链接二:

康德:人不能总是任性而为


哲学大师康德说,那些从小被父母娇生惯养的人是无可救药的。穿越历史,答案或在其中。

下面是以康德观点模拟了一些关于中国当下教育难题的问答。


教育的最初阶段必须只是否定性的

问:康德先生,很多人知道您是大哲学家,却不晓得您也写过教育学方面的文章。

康德:呵呵,人之为人,端赖于教育。除了教育在他身上所造就出的东西外,他什么也不是。

问:在当下中国,有很多父母一方面对孩子娇生惯养,一方面又因为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非常焦虑。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康德:人不能总是任性而为,要对儿童及早地施行教育。如果人在幼年时被放任自流,那么他可能就终身都有某种野性。这种野性是生蛮的,不受法则的规约。那些从小被父母娇生惯养的人是无可救药的,因为一旦他们踏进社会,就会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阻力和打击。

但教育的最初阶段必须只是否定性的,也就是说,一定不要在自然的安排上再增加什么,只要不妨碍自然就行了。所谓的“起跑线”是谁规定的呢?这些竞赛多半是以当世的标准来衡量的,但孩子们不应该被以人类的当前状况,而是应该以人类将来可能的更佳状况,即合乎人性的理念及其完整规定——为准备进行教育。这一原理有极大的重要性。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通常只是让他们适应当前的世界——即使它是一个堕落的世界。但实际上他们应该把孩子教育得更好,这样才可能使之在将来有一个更佳的状态。


会思考的人才能拥有更多的自由

问:这个应该是超越于当世的道德价值。但当今世界竞争如此激烈,父母们为了让孩子进入社会后有更强的竞争力,本着“艺多不压身的”的信念,拼命让孩子学习各样技能。

康德:技能应该为更高的目的服务。关注技能以求生存,这个没错。但不应停留于此,而应更关注人性的发展。否则,仅有精深的技能,很容易沦为他人的工具。

问:也就是说,人之为人,不能单靠技能,还需要有道德。

康德:是的。问题首先在于让孩子们学会对那些一切行动由之而出的原则进行思考。会思考的人才能拥有更多的自由。


让儿童习惯于忍受对其自由所施加的限制

问:那么人怎样才能把服从法则的强制和运用自由的能力结合起来呢?换句话说,怎么用强制培养出自由?

康德:这个问题很关键。应该让儿童习惯于忍受对其自由所施加的限制,并应同时指导他去良好地运用其自由。不这样的话则一切都是机械性的。离开了教育,人就不知道如何运用其自由。他应该尽早感受到来自社会的不可避免的阻力,以便认识到为了独立而谋生和奋斗是多么艰辛。

问:您能具体说一下吗?

康德:具体来说,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应该从孩子一进入童年开始,就在各方面都给他以自由,只要他没有妨碍别人的自由,比如大喊大叫以致影响到别人(只有在他可能会损害自己的身体的情况下例外,比如他要去抓锋利的刀刃时)。其二,必须向他表明,只有在他让别人也实现自己的目的时,才能达到他自己的目的。其三,必须向他证明,对他施加一定的强制,是为了指导他去运用自己的自由;人们对其进行培养,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让他获得自由,即不再需要他人的照料。

※特别说明:

由黄竞石记录的“黄石头·学习 | 春耕园·邵雅忠老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智慧》’”系列之十九落笔于此,之二十将随后奉上。

以上文字仅仅作为学生黄竞石个人听课后复盘、学·习所做,并不完全代表邵雅忠老师的原话。
如果上面文字有记录错误,或者理解、延展错误的地方,还请联系微信:88148649修改或者删除。
中国人应该有
足够的文化自信

英国哲学家罗素也曾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英国哲学家、预言家汤恩比曾说,
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
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
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
□ 英国汤恩比预言原文:
看完了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易经,汤恩比曾说:“如果有来生,我愿生在中国。”
进而他进行了详细阐述:
“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到了21世纪,人类会因为过度的自私和贪婪而迷失自己,科技手段将会毁掉一切。加上道德沦丧,信仰疲乏,心灵空虚,世界必将出现空前的危机。要拯救三大生存危机,唯有中国儒家孔孟之道,和大乘佛法,所以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

黄竞石


黄竞石(学者

黄竞石,笔名黄石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学者,

小微企业市场化方向研究学者,

石岗国学院高级研究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颜氏家训》读后感
聪明的父母,从来不跟孩子“讲道理”
《颜氏家训》8大经典名句,句句良言,父母必备
盛传1600多年的家训 被誉为《古今家训 以此为祖》
聪明的父母,从来不跟自己的孩子讲道理,读《颜氏家训》的启迪
《颜氏家训》精选20句,句句好家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