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华为的创新变革三部曲:跟跑、并跑与领跑

本文作者系华为原战略部高管、全球营销部高管,工学博士,17年华为工作资历。

原标题:华为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与变革管理

全文3537字,阅读需要8分钟

在国家创新战略的引领下,很多企业非常希望通过创新推动企业的转型变革。最近与很多企业家和企业高管交流,由于华为在标准、专利的领先表现,特别是最近网上热炒的华为麒麟芯片和石墨烯技术,

大家都很想知道华为是怎么创新的,

都希望能结合创新谈变革。

很多企业特别热衷各种创新模式的研究,如引进吸收式创新、渐进式自主创新、突破式自主创新等。

可是,在华为“自主式创新”是一种“反动”的提法,

任正非从来都是讲“开放式创新”,

而且特别强调“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

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提法,在人类历史上,很多都是由突破式创新引起的产业革命,华为强调“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不是“反人类”了吗?

这个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创新的公司,为什么反而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上,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有不俗的表现?

华为2010年第一次进入美国《财富》杂志全球500强,列第397位;2016年排名飙升到129名,蝉联国内科技公司榜单第一。同时,在《2016全球百强创新机构》、《全球最具创新力公司2016》等多个机构的排名中,华为都成为中国大陆唯一的入选者

然而,

为什么很多大谈自主创新的企业,

却鲜有令人信服的成功创新呢?

中国是个制造大国,很多指标都是全球第一。笔的产量全球第一,可是生产不了笔芯;电脑产量全球第一,但主要芯片全部依赖进口。这样的行业和企业很多,因此,企业在原有领域的产量做到全国第一、乃至全球第一后,急于寻找新的增长方向,开始大力强调“自主创新”。对于很多研发底子薄的企业,通过这矫枉过正提法,强力驱动企业实现转型,特别是领导层的思维转变,可以理解,也无可厚非。

但是,很多企业的创新方向和方式却值得商榷。光伏行业热了,大家都参与热炒;锂电池等可充电技术热了,大家都参与热炒;还有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等。不说点新词,都不好意思开口讲话。

然而,大家看到的事实是,只要有中国企业热炒的产业,经常会出现:

产能过剩、恶性竞争、低价倾销,

再陷入没有资金投入研发,

攻克不了核心技术,

无法促进产业成熟的恶性循环。

最后只好等政策、等“风口”的出现,等来的是国家调控限产,取消补贴政策,新业务陷入漫漫长夜……

那么,华为成长过程中的三次重大转型,特别是伴随其中的创新管理,有哪些特点,有哪些值得中国企业借鉴的呢?

一、华为的创新模式可分为两大阶段

华为的创新模式,总的来说可分为两大阶段

以与全球最后一个超级竞争对手——爱立信的业绩对比为分界点(见下图)。

第一个阶段为2012年之前,作为行业追赶者的创新模式;

第二阶段是最近5年,作为行业领先者,进入“无人区”之后的创新模式。

1.第一阶段

华为的学习标杆和竞争对手爱立信曾形象地比喻道:“爱立信就是茫茫大海中的航标灯,灯关了,华为就不知道该去哪儿了”,这个时期华为的产品开发和创新模式可归结为:

1)学习模仿阶段:

为了追赶业界最佳,华为在各细分领域都确定了自己的学习标杆和主要对手,努力学习,不断超越不同阶段的对手。

目标就是进入细分领域的全球前三名,

不只是做“大”,

而且要做“强”。

从早期简单的“性价比”竞争,逐渐实现关键部件和技术的替代,努力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如通过关键部件的芯片化,实现光传输产品超过60%的毛利率水平。

2)模仿中的差异化创新阶段:

除了华为,很多成功企业其实都是如此。腾讯赖以发家的QQ就是在模仿ICQ的基础上,增加了跨终端登录、个性化头像、快速文件传送等差异化创新后,赢得了市场。即使是苹果公司,其商业模式也是在模仿日本iMode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

目标是要形成差异化,

就必须对客户需求有深刻的理解。

因此,华为成立了以客户需求管理和产品规划为主的营销体系,需求管理一直延伸到一线“铁三角”的各市场神经末梢,并建立了IT支撑的三级需求管理流程和决策体系。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并将需求转变为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产品。

这个阶段的创新模式,极大地支撑了华为以集成产品开发IPD为标志的第一次管理变革,并丰富了其内涵。

2.第二阶段

与世界领先的竞争对手平起平坐,特别是进“无人区”之后,已经没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山寨”了,这时候华为更加强调以客户为中心的开放式创新在这一点上,很多学者和企业家存在不同的看法。

而实际上,任正非是个技术情节很重的人。1978年他作为军队的“科技标兵”代表参加了全国科技大会,并对马可尼、朗讯贝尔实验室的多项诺贝尔发明充满了敬意。

但当他看到这些标杆与对手一个个倒在自己脚下,充分体会到一个商业机构的创新,

必须“保证公司的商业成功”。

而在进入“无人区”后,

以客户为中心

恰恰又是

保证商业成功的基础。

任正非强调,特别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即使资金充裕,华为都要聚焦主航道。定义清楚创新的边界,掌握商业发展趋势和开发节奏,“领先一步是烈士”。

由于中国教育制度的弊端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原因,实际上国内的原创创新能力是极差的。

即使中国会出几个天才,

但企业不能等这些天才的出现,

而且天才也不一定会到你的企业。

因此,在华为第二次全球化转型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需要和地域优势,进行了全球的研发布局,充分利用全球的智力资源,实现“开放式”创新。

开放式创新就是要吸取“宇宙”精华,

包括向竞争对手学习。

雷布斯讽刺华为学习小米的互联网模式,华为从来不否认。华为还在学习蓝绿军团的线下店布局和如何保持高利润率,学习三星的关键器件研发和供应链垄断,学习苹果的商业模式和生态链构建……

这样的对手,

你不觉得可怕吗?

这样的对手,

不值得你尊重吗?

二、华为的创新战略和体系架构

华为始终坚持

“以客户为中心,聚焦主航道的开放式创新”。

华为投资过很多新产品和新领域,失败也一直如影随形,甚至有过重大的投资浪费。如何尽量减少损失,制定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创新体系就尤为重要。华为的三级创新体系如下:

三级体系形成一个喇叭形的收敛过程,强化从建立内部需求管理流程,延伸到:

建立战略客户联合创新中心、

用户深度参与的需求管理、

以及准确评估商业机会

和把握发展节奏的创新机制上。

在运营商业务领域,积极鼓励客户/用户发现华为产品的问题,反馈需求。提出的需求一旦被采用,将得到丰厚的奖励。而在终端领域,更是通过花粉社区和超级用户产生了很多有效需求,并逐步在产品版本中落实。

在创新的投资管理上,

华为的研发费用占收入的10%,

而创新(预研)投资费用

又占研发总费用的10%。

随着创新风险的逐渐增加,一般一个产品从预研到样机再到量产,投资强度分别是十倍和百倍的关系。因此,华为的创新(预研)投资比例不断增加,未来会达到20%。通过增加探索期的投入,为产品开发准确把握方向。

在创新的选题上,

坚持围绕主航道。

华为也有光伏产品和解决方案,但主要是为了解决非洲等地区,无线基站存在用电的问题,为主航道产品保驾护航。既使是石墨稀的创新,也是首先为了解决手机电池用户体验不好的问题,是主航道的需求。而且,潜心研究其中的关键部件的关键技术。

而很多企业的新业务选择,

经常和原来的业务

形成不了相互支撑的关系。

管理模式和人才结构也不支撑新业务的发展;思维上更热衷于炒新概念,跟风新产业,不愿潜心研究核心技术和产品,没有板凳一坐十年冷的精神,更多是为了融资或提升股价,创造一个“新”的题材。

三、创新业务的领军人物和管理机制

很多企业存在中高管老龄化、对新业务不敏感和走不出业务舒适区的问题。

因此,

创新领军人物的

领导力和组织配置,

是企业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VC(风险投资)等投资界在选择投资项目和创业公司时,同样是首先看人和班子。华为在手机终端和企业网新业务拓展过程中,采用的套路基本一致。先选择德高望重、公司人脉强的领导,完成新业务的组织搭建和基本业务梳理,然后选派闯劲强、创业激情高的领导实现新业务的突破。

华为消费者BG在猛将余承东的带领下,已经在业界确立了地位;而企业网BG现在的领导闫力大,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曾经使华为在日本的业务从2亿美元增长到20亿美元,相信假以时日,企业业务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

在创新管理上,

特别是考评机制上,

华为对失败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态度。

不会要求投资的新领域马上立竿见影,一般会给2~3年的探索期。任正非说过,创新没有失败,知道那条路行不通,也是成功。

创新与变革

是华为

持续成长与强大

两大利器。

任正非认为华为今天的核心竞争能力是管理,因为技术是相对容易复制的,而管理则很难复制。

因此,华为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已经是常态。而实际上,华为从追赶者到领先者的成长过程中,不管是技术创新,还是管理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始终与管理变革相辅相成,创新模式也在不断变化。

大企业、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的创新模式、动机和管理方式的差异也很大,但创新理念和管理内涵是一致的。

机会主义是创新的大敌,新业务拓展当然需要有创业精神的领导、有新的组织方式和新的人才。

但如果没有

合适的产品战略和足够的战略定力,

没有配套的组织变革,

是很难构建核心竞争力的,

必将事倍功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IPD的四个核心价值
从华为不养“亲儿子”,看成功的奥秘--主要就在这两个字!
华为: 创新机制,逆境下保持战略定力与组织敏捷力
从制造到创造,研发管理体系变革是关键
为何海尔模式在西方“叫好不叫座”?
任正非:抓住了战略机会,花多少都是胜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