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卫伟:华为公司30年来没有转型

▪ 作者:黄卫伟,著名经济学家、企管学家,华为首席管理科学家

▪ 来源乔诺之声(ID:geonol),整理自黄卫伟教授在3月22日变革管理论坛的分享,有删改

▪ 关注乔诺之声,做行业领导者

大家好,非常感谢乔诺商学院,提供了这么个机会和这么多的企业家当面交流。

1997年,任正非先生在珠海的石景山风景区讲:我们必须在混沌中寻找战略方向,华为公司总有一天会走到悬崖边上——就是走到了世界同行的前列,不再有人能够清楚地告诉我们未来会是什么,未来必须靠我们自己来开创。而如果我们不想走到悬崖边上,是没有出息。

“达到世界顶尖地位的公司,最初都具有与其资源和能力极不相称的雄心壮志。”

这句话是1989年Gary Hamel和C.K.Prahalad发表的一篇《战略意图》的文章里面提出的,他们将这一令人着迷的事物定义为“战略意图”

这个雄心壮志就是成为世界范围的行业第一。

在每一个细分领域,你不能成为领导者,最终将会被领导者赶出市场。你们要在哪个领域里成为世界的领导者?

我们现在的市场已经充分开放,而且在这次人代会以后,新的外商投资法会使得我们市场进一步开放。也就是说,你在家门口所遇到的竞争已经是世界级的竞争对手,对方可能把你原有的市场优势、市场空间和市场份额大幅度的挤压。

在成为行业领导者的路上,我们会遇到哪些问题呢?这里总结6个企业发展的基本矛盾点。

追求利润最大化VS追求市场领导地位

当公司出现机会和成本(利润)的冲突时,我们是要机会还是要成本(利润)?

任正非先生的观点是这样:

抓住了战略机会,花多少钱都是胜利,抓不住战略机会,不花钱也是死亡,节约是节约不出华为公司的。

因此,华为首先选机会。

实际上,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是西方企业管理界的主流观点。另外一派理论认为,企业的目的应该是以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为目的(这里的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股东,还包括顾客、员工、供应商等等)。

华为肯定不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因为华为第一没有上市,没有来自资本市场的这种压力;第二个它的股权结构,它是实行员工持股制,现在18万员工中超过了9万人持股,占到一半。

华为追求什么呢?在《华为基本法》中有一个明确的表述:追求一定利润率水平上的成长最大化。

一定利润率水平到底设置在一个什么水平?

大体上就是要确保持股员工的分红预期。当然这个预期是要被管理的。超过这个部分的盈利,就会投入到对研发的投入,对战略市场的投入,对IT、数字化的投入,把它耗散掉。

基于为利益相关者创造尽可能多的利益的这种企业理论,也不适用于华为。因为它很难确定企业的目标,你给顾客分配多少权重,给股东分配多少?

这个在管理决策上被叫做“多目标等于没有目标”。

企业经营也是这样,多目标等于没有目标,企业最终的目标越简单、越集中,它的衡量作用和牵引作用就越强。

聚焦VS多元化

最近我看到一本书《七次转型》,它是写惠普在八任CEO中所做的七次转型,我就产生一个疑问,怎么会做这么多的转型呢?

前两天和任总聊天说到,我看华为这30年基本上没有转型,只有自己业务的延伸。任总说:“是,华为基本上没有转型这个概念。”

去年上半年徐直军总裁在乌镇的时候,媒体问,华为的下一步转型会走向什么方向?小徐总跟他说,我们公司没有转型,我们就是在一直在聚焦在网络核心的设备以及通信,现在叫ICT领域,一直是在这个领域做,我们没有做过什么大的转型。

在中国企业的前30年的发展中,多元化是一种普遍现象。因为那个时候中国市场还没有被充分的竞争,你可以在不相关的领域里去分一杯羹,去赚点小钱,但是这很快就成为你自己的负担。

我们进入一个领域很容易,而撤出一个领域很困难。

要撤出一个领域的话,首先你的人员怎么安排因为业务技能有差异,可能就要面临大量的裁员,最后会伤筋动骨,会影响到企业的士气。

再有,哪怕资金、人都还好撤,客户关系你还维护不维护已经卖出的产品是不是还继续提供服务?长期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客户关系将毁之一旦。而且这种客户关系会影响企业在市场的信誉。

你在美国发达市场经济的情况下,推出一个领域的话可以剥离这块业务,可以把它卖掉。但是中国这种并购情况并不普遍,这个市场也并不发达。

所以战略聚焦保证企业资源配置的长期一致性,保证资源始终聚焦在长期目标和自己长期的战略方向上来配置,而不是让那些短期的诱惑分散你的资源。

华为成功的关键,一个是坚持研发上的高收入,第二个坚持压强原则,厚积薄发。现在的5G被美国所忌惮,就是聚焦在通信领域31年的结果。

行业第一是战略意图的精髓所在,而不是盲目追求规模。尤其是不相关多元化凑起来的这种规模,不堪一击。

继承VS创新

在华为的创新基本方针上,任总还是强调“鲜花要插在牛粪上,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从不盲目创新,而是基于原有的存在去创新。

颠覆性和突破性的创新成功率是很低的。不是说不搞颠覆性创新,而是主要的研发力量做确定性的创新,是做延续性创新,只是允许少部分新生力量去做这种颠覆性的创新。

即便像苹果的iPhone,那是开辟了移动互联网的先河,但它也是40年积累的突破,并非一日之寒。

乔布斯最开始在车库里去开发苹果一苹果二的时候,那是在计算机领域里的颠覆性创新;后来苹果又搞图形界面,也是颠覆性创新。但是这种颠覆性创新在商业上没有把握好,没有商业成功,以至于被苹果的董事会给赶出去了,不让他做CEO了。

后来乔布斯又被苹果聘回来,一开始也是想让电脑翻身的,搞了几年不是很有成效,这才转到了iPod上。iPod实际上是一个概念,是一个集成的创新,是个解决方案的创新。

有时候我们不要总想用革命性思想使自己颠覆,人类需要的不是颠覆,人类需要的是技术带来的高质量的继承与发展,这是华为成功的一个关键。

企业为什么被颠覆?利润最大化的资源整合的战略行为,导致了这种公司的惨遭失败。

客户优先VS技术优先

在2001年IT泡沫第一次破灭的时候,当时在通信设备领域,最先倒下的是朗讯。

朗讯这家公司有着非常深厚的技术背景,它的贝尔实验室先后产生过27位诺贝尔奖得主,技术实力非常强,但是恰恰就是技术实力最强的这么一家通信设备企业,却在IT泡沫破灭以后最先倒下,这就给我们一个极大的教训和警示。

任总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不能走产品技术导向的道路,还要走客户需求导向的道路!

市场是检验企业创新的最终标准,不管是开发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还是研究方面的技术创新,最终的目的对企业来说,一定是要经历市场检验,一定是要满足客户需求,一定是要取得商业成功。

但是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挑战,又要求我们在技术导向和商业导向上,两者要兼顾。用华为任总的话来说是“拧麻花”,这两者要搅在一起,才能形成一股合力,就既兼顾长远,又兼顾了当期。

但企业内部有一种⾃发偏离以客户为中⼼的趋势。比如短期利益的诱惑,企业规模扩大让高层离客户越来越远,行业垄断后的自傲,追逐技术的先进而弱化了客户需求……

所以华为如此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任总几乎要天天讲、事事讲。

存量市场VS增量市场

华为最初是做通信供应商的系统设备,然后开始向企业业务、消费者业务延伸,用这样的方式来建立它平衡的业务组合,它兼顾了增量市场和存量市场的动态平衡。

从数据上看,华为2017年销售收入是925亿美元,其中运营商网络是456亿美元(增长了2.5%),企业业务是84亿美元(增长了35.1%),消费者业务是364亿美元(增长了31.9%)。

所以华为主要的增长部分是来自消费者业务和企业业务,在规模上已经占到一半了。

企业多元化有风险,聚焦也是有风险的。聚焦的风险就在于这个市场本身的性质。

去年第一季度,整个电信设备行业投资下降了19%,爱立信的业绩也开始下滑。因为你聚焦这个市场,你的份额又这么高,最后被整体市场的动态情况决定你的增长情况。

但是好在华为还有消费者业务,还有企业业务。

消费者业务是一个存量市场,它的扩张已经满了,只是现在进入换机的市场,因此整体上市场虽然下降,但是由于存量市场有一个相当大的体量,华为在里面的份额现在还没有达到三星的水平,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所以这个业务在支持华为的整体业绩。

企业业务是一个半增量半存量的市场。在初期部署的时候它是个增量市场,等它部署完成了以后,后面升级更换软件等等,又变成了一个存量市场。所以这两个业务搭配起来就弥补了运营商业务增量的下降。

波士顿矩阵是一个很经典的业务组合模型,但这个模型也有问题,就是大企业在放弃低端市场,同时也为新企业提供了进入市场和发展壮大的机会,而大企业又回不去低端市场了。这就是克里斯坦森在他第一本书《创新者的窘境》里说的“回不去的低端市场”。

任何理论模型,它越流行越存在潜在的局限性。没有一个理论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除非常识。

优秀的企业之所以优秀,百年老店之所以能做成百年老店,在我来看都是把常识做到极致。

所以我们许多企业遇到瓶颈,遇到发展的平缓期时,不一定要马上寻找新的理念来帮助企业的转型,更重要的是重新认识你企业所遵循的经营常识,长期做到极致。

企业的需要VS人的需要

企业是商业组织,不是公益组织,企业总是希望个人能够发挥出他的潜力,能够更负责任,更有团队精神,更有创造性,对吧?

但是对个人来说,这个组织目标和我有多大关系?是我职业生涯实现的途径,还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或工具?每个人的认识都有很大差异。

按照巴纳德的经典著作《经理人员的职能》的理论:

首先,个人要理解这个组织目标;

其次,他要看到这个组织目标和他的个人目标在总体上是一致的;

第三,他要有能力来实现这个目标。这个能力涉及到培训,涉及到企业人员的个人发展,这其实也是个组织和人的问题。

让组织目标在整体上符合个人目标,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华为员工艰苦奋斗的意义:

1、为自己和家人的幸福;

2、认同公司的使命和追求并为之奋斗,为公司的成就感到自豪;

3、工作本身充满挑战、乐趣和成就感。

在华为,任总有个观点,他说艰苦奋斗不可能自发地实现。

一个组织,如果你不去管理的话,它自发的趋势一定是责任越来越松弛,人员越来越懒散,内部越来越多的矛盾和争吵,推卸责任的做法会越来越严重,组织的沟通成本会越来越高,内部交易成本越来越高,组织就走向解体。

这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很接近,“热量不可能自发的由低温物体向高温物体传递,而不引起其它的变化。”这叫熵增。

你想要熵减,必须要做功,对企业企业来说就是要管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华为首席管理科学家黄卫伟:华为为什么背离了“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
华为首席管理科学家答华为员工问: 把低端产品做成“钞票”一样
黄卫伟:华为的管理体系就是基于“不信任”
包裹业务要多挖新增点
任正非背后的男人,将华为管理编成3本书,成为华为员工必读书籍
黄卫伟:让我们谈谈华为基本法的现实意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