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霸凡尔赛:被亲妈“忽悠”上北大,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文丨 优宝

图片源自白杨老师视频截图

网上有位博主名叫“白杨老师”。

他是北京大学的硕士,曾获得过北大特等奖学金,现在成了一位名师。

在他的视频中经常说自己是被妈妈“忽悠”才上了北大。

虽然有些开玩笑的意思,但似乎北大这种顶级大学对他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可他家不是什么书香门第,只是很普通的工人家庭,甚至母亲还是个“文盲”。

他也只是个很普通的孩子,智商上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

而一切的转变都发生在他小时候,那个放学回家的午后。

妈妈的谎言

那天,年幼的白杨回到家里便看见母亲很不开心地坐在沙发上,他就问母亲发生了什么?

图片源自白杨老师视频截图

母亲说,因为自己是一个文盲,厂里不要她了,以后也没法赚钱供儿子读书了。

但领导给她留了条“活路”,如果她能去学习就还有留下的机会。

可自己这个文盲哪里知道该如何学习?母亲伤心地看向儿子,希望他每天放学后,都能回家讲课给自己听。

这可吓坏了白杨,他很心疼母亲,从那以后上课都不敢走神了,一回家,就赶忙将白天学的知识点讲给妈妈听。

妈妈不仅边听边记笔记,还时不时向儿子提问,夸他讲得好。

就这样,白杨越讲越起劲,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

等他稍大一些了,自然明白了妈妈的“谎言”,但他也体会到了母亲的良苦用心:

图片源自白杨老师视频截图

“其实,这就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费曼学习法:

每天抽出半小时让孩子当小老师,把学的知识点讲给家长听,这是巩固知识点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母亲之所以这么做,还不是因为他小时候根本没什么自控能力,可哪个孩子不是如此呢?

玩手机、吃零食、睡懒觉,对孩子而言无疑是些非常快乐的事情。

而比这些更快乐的自然就是不用上学、不用写作业了。

不允许做这些的人,哪怕是自己的爹妈,在孩子眼中也是“坏人”一般的存在。

那么不管“坏人”说些什么,自然都是听不进去的。

这就看出白杨妈妈教育孩子的高明之处了,她就很懂得如何“拿捏”孩子的心理,从心出发自然事半功倍。

图片源自白杨老师视频截图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也曾说过一个善于“欺骗”孩子母亲的故事:

同样是一个放学后的下午,视频中的男孩给妈妈带回了一封老师写的信。

看过信后妈妈惊讶地捂住了嘴巴,隔了一会,惊讶变成了惊喜,妈妈对儿子说:

“老师夸你很聪明,以后会非常有前途,应该去更好的学校深造。”

男孩看不懂信中的内容,但妈妈的语气和神态都让他开心极了。

30年后,男孩长大成人,从衣着上看,他已经是一名成功人士了,但遗憾的是妈妈已经去世了。

他来到妈妈家里,整理起她的遗物,竟然又翻到了当年的那封信。

只见信上写道:

亲爱的家长,我们很抱歉通知您,您的孩子不太适合我们学校,感谢您的理解,请您尽快办理退学手续。

这位妈妈用一句简单的谎话,让男孩得以在快乐自信中健康长大。

鼓励永远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支持。

“善意”的谎言

谎言能坏事也能成事,想要孩子成才,家长就要会撒“善意的谎言”。

“你是我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

“再不听话,警察叔叔就会来把你抓走。”

这样的谎言自然谈不上善意,因为这些话并不会导致一个好的结果,家长说出这些话的目的也只是开玩笑或希望孩子能够听话。

没有人能做到从不撒谎,谎话当然可以说,但谎话的目的很重要。

BBC有位著名的记者Dan Snow,他也是一位历史学家。

图片源自头条新闻历史板块

他很喜欢给自己的女儿讲历史故事,但令他头疼的是,每当涉及到历史中的那些女性,他就不得不和孩子撒谎。

比如,在讲二战历史的时候,女儿看到一张女性登上飞机的照片,于是就问他:“她是不是要开着飞机去和敌人战斗了?”

图片源自头条新闻历史板块

面对满脸期待兴奋的女儿,Dan Snow不得不思索半天后才说:

“嗯,是的啊!二战历史上确实有女性开着轰炸机去战斗的!你看,这些照片中的她们都是勇敢的战士哦。”

可在二战期间,只有英国拥有166名女性飞行员,她们的工作顶多是开着飞机往返在各个航空要塞和航空维修点,运送物资支援前线。

二战历史上并没有哪位女飞行员能够获得作为战斗员的机会。

如果照实说,女儿势必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为什么?女性不能开飞机去战斗吗?为什么男孩子可以女生不行?”

真相往往令人无奈,所以Dan Snow选择给女儿提供一个“善意的谎言”。

他不希望因为历史上那些女性地位的问题,影响天真的女儿去拥有自己的理想。

如果女儿不用因为担心女性的身份,而对未来的任何目标心存胆怯或自我设限,那么她才能自由地追逐自己的梦想。

图片源自头条新闻历史板块

很多明星、名人也会通过隐瞒家庭背景的方式来欺骗孩子。

他们的目的是不希望孩子从小自觉高人一等,他们希望孩子能在平和的心境中长大。

很多年轻的父母也在用示弱的方式欺骗孩子。

他们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起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让孩子明白何为责任感。

如果撒谎的目的是好的,撒谎导致的结果也是好的,这种谎言既不会伤害到别人,也不会伤害到自己,那它就是善意的。

欺骗也是一种教育

如何“骗孩子”才能让孩子更优秀呢?

有位北大教授总结了三招:先定为,再装为,后变为。

1、先定为:

用尽一切方式承认孩子是爱学习的。

对孩子说他是爱学习的好孩子,对别人说他是爱学习的好孩子。

平时就把他当作是爱学习的好孩子对待。

这么说孩子能信吗?

2、再装为:

刚开始的时候,对孩子说这样的话自然会让他感觉莫名其妙。

但是当他经常听到别人把他当作爱学习的榜样宣传时,他就可能会去尝试一下爱学习的感觉。

一旦孩子有任何爱学习的表现,自然会立即得到他人的肯定。

那这个孩子就会在这些人面前表现得更爱学习,即使不是真的爱学习,装也得装成爱学习的样子。

这样装真的好吗?

3、后变为:

当这个孩子经常装成爱学习的样子,慢慢就形成了一种习惯。

他觉得他就是这样的人,爱学习是他本来就有的状态,于是他真的成为爱学习的好孩子了。

俗话说,谎言说一千遍也会变成真理,如果所有人都相信某个人是什么人,那他一定会变成什么人。

心理学家曾经研究得出结论:想让别人变成什么样的人,就以他是什么样的人来对待他。

图片源自大图网

但是,这样并不意味着父母可以想把孩子变成怎样就去说怎样的谎话。

父母的身份,可以是孩子的朋友、倾听者或是引导者,但唯独不该成为决策者。

聪明的、有爱心的、活泼的......这些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特质,父母要做的只是发现孩子的本我,再用谎言因势利导罢了。

教育的方式各种各样,欺骗式教育并不适用于每一个孩子,也会有孩子因为知道真相后恼羞成怒产生抵触心理,这就起到反效果了。

无论哪种教育方式取得了怎样的成果,都不建议父母去盲目的照搬。

每一个教育案例也不是告诉我们不要干什么,可以干什么,而是让我们明白始末原因,明白为什么。

结合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去教育孩子,结合实际情况,看看哪一种方式更适合自己的孩子。

或许稍作调整,又是一种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由此也会带来不一样的惊喜结果。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话说“善意的谎言”。。。。。。
善意的谎言(转载)
习作||美丽的谎言
鸿翔家好月圆:家长要收起那些善意的“谎言”
父母善意的谎言
善意的谎言——谢谢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