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胞胎失散19年意外重逢,揭开一场泯灭人性的育儿实验

文丨 优宝

自古以来,教育界和心理界就一直都在争论一个话题—— 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是基因更重要,还是环境更重要? 为了破解这个历史性难题,一群科学家做了一个大胆且疯狂的发展心理学实验。 这场悲剧的开始却是源于一个惊喜。 

图片均源自:《孪生陌生人》截图 

孪生陌生人

 在1980年美国,刚满19岁的鲍比考上了当地一个社区大学。 然而当他怀着期待、激动的心情入学时,发现了一个很诡异的现象—— 虽然他是第一次来到这里,但是校园里的每个人都对他微笑,就像老熟人那样跟他打招呼,仿佛大家都与他认识已久。 甚至还有一个女孩主动过来亲吻他。 只不过大家都管他叫“艾迪”。 

真相很快浮出水面,舍友们告诉他学校里有一个跟他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就叫做艾迪。 鲍比是被领养的,但他从未听养父母提起过他还有一个兄弟,难道世界上真有这么巧的事? 他很快要到艾迪的电话,并激动地打了过去。 结果发现他们不仅同年同月同日生,还来自于同一个领养机构,再加上一样的体貌和声音,没错,他们是双胞胎! 他们不但留着一样的发型,就连身高、习惯、兴趣爱好也都一样。 

这样的事情从来只听过没见过,他们成了小镇里的红人,很快登上所有新闻的头版头条。 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在美国另一个城市,一个叫大卫的19岁年轻人看到了这条新闻。 你没有猜错,大卫也和他们长得一模一样。 再一查领养机构,他们竟然是三胞胎。 三人很快兄弟相认了,一开始他们非常新奇和开心,一起生活、一起分享前半生的经历和趣事。 他们还合资开了一家餐馆,那个时候,美国所有的新闻和节目都是关于他们的消息。 

人们都很吃惊于遗传基因的强大,比如: 他们都喜欢吃中餐;喜欢同一个牌子的香烟;喜欢同一个型号的汽车;都曾当过摔跤手;都喜欢同一种类型的女孩,甚至连采访时回答的速度和动作都一致。 

随着他们的名气越来越大,另一个真相也出现在他们面前——三胞胎的分离,根本不是意外! 当年为什么三胞胎会失散?他们各自的养父母对此意见很大,找到当初的路易斯·怀斯领养机构想讨个说法。 领养机构给出的回答是:为了让孩子的利益最大化,很难将3个孩子安置在同一个家庭。 这件事直到美国作家劳伦斯·赖特偶然间发现的一篇儿童精神分析论文才又一次掀起了波澜。 文章中引用了一项秘密的社会实验,即将多对被遗弃的同卵双胞胎分离进行研究。 更巧合的是,这些孩子正是来自路易斯·怀斯领养机构。 

实际上,科学界将对同卵或异卵双胞胎的实验称为双生子研究(Twin study),是行为遗传学重要研究的工具。 它是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在心理发展特征上相似程度的差异,以此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其心理发展特征的影响程度。 二战期间,纳粹曾在犹太人集中营进行过惨绝人寰的双胞胎活体实验。 除开纳粹的残暴外,科学家进行双生子研究时,要求是双胞胎在一起成长。 可一直以来,人们就不断围绕着“先天基因与后天培养,到底哪个对人更重要?”这个问题进行争论。 倘若能探究一出生时就被分离的同卵双胞胎,或许能很好地解答这个问题。

三胞胎的出现简直就像上天送给科学家们的礼物。 

由一名叫做彼得·纽鲍尔的著名精神医生主导,与路易斯·怀斯领养机构合作,将多对双胞胎和三胞胎分配给不同的家庭领养,并有研究员进行秘密观察。 他们的人生不过是一场实验而已,都是被研究者安排好的,他们就是现实版《楚门的世界》。

而喜剧也很快变成了悲剧。

 同样的基因,不同的结局

鲍比被送养在一个高知富人家庭,从小衣食无忧。 养父母是医生和律师,虽然忙碌,但十分注重孩子的培养和成长,尽力抽时间陪伴。 因此鲍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性格温和,彬彬有礼,待人和善,他的人生也一直都很顺利。 而被中产家庭收养的艾迪,养父是严厉的高校教师,他的教育方法非常粗暴,喜欢对子女进行军事化管理。 父子间很少沟通交流,所以艾迪总是很情绪化,有时候还会非常激进。 大卫则是在一个快乐、开朗、温暖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虽然物质环境比较贫乏,但童年充满了陪伴和爱。 三胞胎都非常喜欢大卫的父亲,他可爱又温暖,因此每当三胞胎的餐馆遇到困境时,大卫也都能保持乐观的态度。 基因给了他们相同的起点,却给不了相同的思维模式。 

三胞胎的餐厅在开业第1年大获成功,但随着三人热度消退,餐厅的经营很快迎来了波折。 虽然他们彼此感情深厚,但并不懂得如何在困难中相处、沟通。 鲍比个性比较保守,很有自己的主见,面对经营不善的问题很快意识到之前的成功完全建立在名气之上。 餐饮行业的水很深,作为门外汉的他们也并不擅长经营,因此他第一个退出了生意。 大卫是个乐天派,对得失看得并不重,总是过着随遇而安的日子,虽然一直都不富裕,但活得却很快乐。 他们都很担心艾迪,一次登门探访时却发现艾迪在家用枪自杀了。 

原来从知道三兄弟被领养的骗局开始,艾迪就一直无法接受自己那“可笑”的人生。 他一直被狂躁抑郁症所困扰,做过一段时间的干预治疗,却并没起到任何效果。 他们的经历在2018年被拍成了一部纪录片——《孪生陌生人》。 片中最后得出结论是——民主且充满爱的家庭环境更容易培养性格好且抗挫折强的孩子。 也就是说,环境要大于遗传的影响。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影片总会包含着导演的个人导向,从科学的角度上来说,只谈故事不够严谨,还需要更多数据和案例来支撑。 

人生充满变量

 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和基因行为学的教授托马斯·鲍查德 和戴维德·莱肯,用17年的时间收集调查了56对从小分开抚养的双胞胎。 每对双胞胎几乎测试了所有我们能想到的维度,包括了4种人格特质,3种能力倾向和职业兴趣问卷,两项智力测试,以及评估他们的家庭背景、教养方式和生活类的访谈等等。 经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对比,得出了一个在生物和行为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 对于相当数量的人类特征而言,大多数的差异是遗传因素引起的。 具有完全相同遗传特征的人(也就是同卵双胞胎),即便分开抚养,生活条件大相径庭,他们长大成人以后,不仅外表上极为相似,基本心理和人格也惊人一致。 

也就是说,他们认为相对于成长环境,遗传基因的力量更大。 就像一些育儿大V和专家,当他们遇到同样的育儿问题时,做得并不见得比我们更好。 当然两位科学家也并不否认环境的影响,他们认为遗传和环境不应该被分开对待。 比如在三胞胎的故事中,鲍比和大卫的很多性格特质都得益于他们的父母、家庭带来的影响。 虽然在这种理论下,那些环境因素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 但这些因素就像一个个小小的杠杆,让人生不断发生着微小的改变,最终形成一股蝴蝶效应,让被基因既定的人生轨迹发生偏离。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也曾说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主人公的名字叫克林特,他是一个十岁的小男孩,有着一个大家都无法忍受的坏毛病。 课堂上他会不由自主地用手敲打桌子,乒乒乓乓的声音让老师无法讲课,同学也受到很大干扰。 直到有一天,老师杰森先生下课后把克林特独自留在了教室,但他却没有对克林特发火,而是说: “克林特,你不是个坏孩子,你可能天生是个鼓手。” 杰森先生从办公桌的抽屉拿出了一副鼓槌,也从此开启了克林特崭新的人生。 从那天起,克林特再也没有放下过鼓槌,直到他成为了一名知名的鼓手去世界各地巡演。 克林特不仅靠敲鼓支付整个大学的学费,后来还成了一名励志演讲家。 每次演讲他都会提到自己的这段经历,他说: “人生的转机有时候就发生在几秒钟,而杰森先生那几秒便改变了我的一生。” 看到此我不禁想说,作为老师家长,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我们的眼睛和心灵去发现孩子身上独特的光芒,也可以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贵人杰森先生。 

 人生百年,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每一次影响都可能改变孩子后面的人生方向。 那些最原始的性格特点,也并不妨碍孩子形成与之不同的人格、品性。 而这背后起很大作用的,就是教育的力量,以及生活的智慧。 遗传基因是一颗树苗,注定会长成与之相符的树木种类。 但成长环境是在为树苗施肥、浇灌、除虫、松土、剪枝……

养育者的态度与方式,决定了这棵树未来的高度。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国泯灭人性的实验:三胞胎出生就被分开研究,结果怎么样了?
孪生陌生人:一场持续19年的分离实验
头皮发麻,细思极恐,这场人类实验居然是真人真事?
孪生三胞胎分别被蓝领、中产、富裕三个家庭领养,人生会有怎样的不同?
科学家50年跟踪上千人, 揭秘成功的关键:是基因, 还是养育?
孩子的性格遗传了谁?是早已写在基因里,还是尚有机会被环境改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