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霸父母学渣娃?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你是怎样回答的呢?

前些日子,《我和老公清华毕业,能接受自己的孩子读三流学校吗?》一文刷爆朋友圈,与学霸父母辅导孩子写作业崩溃的热搜相映成趣,孩子看了沉默,家长看了流泪。

本以为孩子会继承自己的聪明才智躺赢在起跑线,结果娃却平平无奇泯然众人。


图片来源微博@新浪看点

能让从小到大拿奖拿到手软的天才学霸爸妈看了只能干着急的,恐怕只有自家娃的成绩单了。

当年自己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击败99%的同龄人走上金字塔尖,光辉事迹如今却只能换来家长会上老实挨训。

图片来源微博@头条新闻

学霸爸妈想不明白,手握优渥的文化资本,家有浓厚的学习氛围,为什么会生出一个学渣娃呢?

是因为孩子智商不高吗?显然不是。

其实,究其原因可能有千千万,但今天我们只说其一:你回应孩子问题的方式可能正在毁掉你的娃!

每个孩子天生都有求知欲,都会提出问题,遗憾的是,大部分人的求知欲都在成长中被破坏殆尽,究其原因,无外乎缺乏解决问题的办法,失去解决问题的乐趣。

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们早就指出,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孩子智商发展的主要动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信心对孩子未来自主发展并积极适应社会至关重要。

哪些行为摧毁了孩子的求知欲?

No.1

秒答孩子的问题

“麻麻,为什么现在没有恐龙啦?”

“6500万年前,一颗大流星撞上了地球,造成整个地球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恐龙无法适应,所以就死光了。”

学霸爸妈们知道得太多了,随便一个问题都能应口而答,这样似乎高效率地充实了孩子的知识库,却有两个重大隐患。

第一,让孩子失去了学习和掌握多样的解决问题办法的机会,无助于孩子发展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除了“1+1=2”“天空为什么是蓝色”这种纯数理问题,绝大部分问题往往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即使真的有唯一答案,也可能存在多条抵达唯一答案的途径,这些都需要孩子亲身参与才能体会到。

在国外,很多老师反映华裔学生的一个通病:总希望老师能直接告诉自己正确答案,他们既不情愿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又往往对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的问题非常困惑,不知如何处理。

人们常常把这事归结为中国学校的填鸭式教育。

事实上,不只在学校,中国家庭教育里填鸭式也非常盛行,社会发展的快节奏造成父母们的焦虑急燥心理,恨不得能一下子把自己的所知所学全部倒进孩子的脑子里。

慢慢地孩子也就失去了求知欲,养成遇到问题就张嘴问人而不自己思考的习惯。

不如尝试换个姿势回答恐龙问题:

哎呀这可是个了不起的大问题(肯定孩子的提问),这个周末我们去图书馆查查恐龙百科好不好?(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和查阅文字资料的能力)

这么专业的问题,你要不要去请教一下学校的老师呢?(让孩子学会专业的问题与专业人士讨论)

据麻麻所知,这个问题科学家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呢,我们一起上网查查吧(顺便教教孩子利用互联网资源,并认识到一个问题并非总是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

No.2

口若悬河,光说不听

“粑粑,为什么说人是从猴子变来的?”

“#¥%……&@(此处省略一万字和孩子迷茫的双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保持专注力,有持续钻研的动力。

而长篇大论很可能就是打击孩子学习兴趣的利器。除非你认为自己一开口就能把话题讲得跟单田芳的评书那么有意思。

长篇大论的一个严重问题是缺少孩子的参与和反馈,就难以准确地掌握他是否真的理解和接受了“灌输”。

当孩子提出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家长难以用三言两语说清楚时,最好是用一递一进的问答式与孩子交互讨论,当然如果能动手实践就更完美了。

图片来源 Pixabay 

这样让孩子积极地参与进来,可以保持孩子头脑的活跃度,更好地维持孩子对这个主题的兴趣和专注力,同时父母也能把握孩子对问题的理解程度。

咱们尝试换个姿势回答猴子问题:

“粑粑,为什么说人是从猴子变来的?”
“你是从哪里听到或看到这种说法的呢?具体是怎么说的?”(用问题引导孩子表达)

“blablablabla”(认真倾听孩子的描述)

“你觉得这种说法哪部分有道理哪部分没有道理?你怎么看呢?”(聪明的父母要尽量少长篇大论,而是用开放型的问题引发孩子自己的思考、表达孩子自己的观点)

No.3

总是“我懂得比你多”的高姿态

“麻麻,你知道吗?《小王子》这本书里说的猴面包树真的存在耶!”


“废话,只有你这小笨蛋才不知道,猴面包树在非洲、澳洲、大西洋小岛好多地方都有。”

著名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巴博(Brain Barber )在他数篇有关父母养育的论文中反复指出,通过引发孩子自卑、羞耻或罪恶感来影响孩子的行为,这样的养育方式被称为“心理控制”方式。

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孩子会表现出焦虑、抑郁、与不良同伴交往,甚至青少年期出现反社会行为,心理控制阻碍孩子的自主性发展,孩子就难以做到自主、自信和自立。

将孩子长期置于父母强势的阴影下,正是一种典型的心理控制养育方式。

   
    图片来源 Pixabay 

有大智慧的父母,不是凡事都要胜孩子一筹的父母,反而是懂得以合适的方式示弱的父母,让孩子时常获得“我比爸爸妈妈都厉害了”的自信和自我肯定,从而激发孩子的潜力。

换个姿势回答猴面包树问题:

“真的吗?快给麻麻讲讲哪里有猴面包树?长得跟《小王子》书里画的一样吗?”

“麻麻倒是听说过那种树真的存在,但,那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树呢?为什么叫这么一个奇怪的名字?”(启发孩子更深入地了解猴面包树,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孩子的问题太多不会回答怎么办?

对于孩子五花八门、天马行空的问题,很多父母都很挠头:
有时候正忙着,没空回答;

有时候,感觉孩子小,很难解释清楚;
有时候,父母是真的不懂,回答不上来;
有时候,感觉问题太幼稚,只想笑;
有时候的问题太尴尬,不知道怎么处理。

关于孩子的“为什么”,有时是出于好奇,有时是表达抗拒,有时是习惯性提问,不是非要一个答案。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跟孩子进行解答、科普呢?

我们发现,有些父母其实很有这方面的意识,但很多知识家长自己也不太了解,无法回答孩子问题。

所以我们今天诚意跟大家推荐,白泽团队 几年心血出品的硬核儿童科学启蒙课(第一季《这是什么》共100集,每集5到8分钟)

下面就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为啥我们想推荐,也敢推荐这个课。

大家可以先看一下课程的混剪,感受一下画风。

这个科普课程是拿云妈妈的创业项目。


拿云,是个7岁的男孩,喜欢看科普书上各种云,她会带着孩子从上海佘山到浦东,开车90公里,去追一朵雨云。 

因为拿云对「海洋暗流」好奇,拿云妈妈会带着拿云守在冬天的海边等一整天,为了亲眼看到「危险的暗流」。

我当时觉得简直不可思议,没想到更不可思议的还在后面:

因为拿云发现很多孩子也热爱科学,但缺乏系统学习科学知识的渠道。

图片来源微博@拿云公子
有些科学家想为孩子们做科普,但缺少做内容转化的人,很难将专业精深的知识讲得孩子听得懂。

她有长期跟孩子科学互动的经历,懂得如何用有趣的方式转化专业的科学内容,于是开始了本土原创的科普启蒙的创业项目,立志做科学家和孩子之间的那根纽带。 

这个快节奏时代,踏踏实实努力几年,她做到了,就冲这个,也必须支持,希望通过我们的推荐,让这个课程在更多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

 和孩子一同成长

拿云妈妈的制作团队在很多旁人不会在意的地方,花了很多心思和力气。

比如,《这是病毒》这一集,是他们联合科普中国一起,给孩子讲病毒的。

什么是肺炎?什么是病毒?

这是这个特殊的假期,孩子问得特别多的两个问题。
为了精确还原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过程,让孩子不要恐惧,激发他们长大后能去研究和攻克它们的热忱。11分钟的视频,团队和专家共同探讨,连日审核,查阅了非常多的资料,才敢把这个动画做出来。

《这是病毒》

再比如,《这是三叶虫》这一集,三叶虫有14条腿,每条腿都要做动画,以还原三叶虫行走的真实的样子。

拿云妈妈的创业团队,是由科学家+媒体主编+儿童教育和心理工作者+插画师+动画师共同组成的团队。


有些科学家对费用并不在意,但是非常爱惜自己的名声,之前专注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公众演讲和媒体采访的邀约一概不接受。

当他们被打动,看到科普对于孩子和未来的意义后,便以严谨的态度投入到这套课程的制作过程中。

「一位80多岁的航天科学家,每次都是自己坐车来公司,一个一个字地看,一个一个片段地审核,给制作团队全员做航天科普,只为保证内容的准确性。」

因为是儿童内容,陪伴和兴趣非常重要,所以需要一个人格化的角色去陪伴孩子,同时作为引导者,将人物和情节融合,为此,设定了一个黄帽子圆圆脸的小男孩儿形象。

他叫白泽,名字起源于中国远古祥瑞神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我们来说,有中国独特的美感和意义。

团队甚至专门为白泽做了一个人物小传,为之建构了一个世界观。

课程包含数千知识点,100位专家审核,100集硬核儿童科普大动画,我们来一起看看这100集的课程是如何构架的。 

这套儿童「科学+」启蒙体系,是从孩子的五大需求入手的,包括: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


《这是什么》系列儿童科普视频,有宇宙、动物、植物、安全、心理、生理等常见选题,也有如量子、人工智能、3D打印等前沿内容。

内容是从七大方面阐述:空间、细小物体、身体、工具、安全、求知、榜样。

部分课程举例

「孩子最初的知识养成,不是靠知识堆积,而是靠感知经验的积累,幼儿时期积累的感知经验越丰富越真实,就越能精准地把握并概括事物的本质,形成概念,从而具备创造能力,拓展直觉想像力。」

随着孩子长大成人,很多孩童时期天然具备的能力,其实反而是遗失的。

比如,对细小事物敏感。我们成人很少会停下脚步,去观察路边的一群小蚂蚁,但是孩子可以一动不动看半天。因为在孩子这个发展阶段,就是对细小事物充满了关注,那么,跟他们讲蚂蚁、豆子、蒲公英,就是一个很好的启蒙入口。

《这是蚂蚁》
根据孩子的兴趣,给孩子合适的能够接受的养料,就是给孩子的心里种下一颗好奇心的种子,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
市面上知识付费的课程很多,但大家心里都有杆秤,哪些是拼凑素材圈钱割韭菜的,哪些是用心做的,一比较就能看出来。

唯有不忘初心的坚持,才能做好教育这件事。

对孩子进行科学启蒙,是为了让孩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而这些「无用的知识,保护他们小小的好奇和对生活的热忱,也许有一天会改变他的人生,甚至改变世界。

今日互动留言

您如何看待“学霸父母学渣娃”的情况?您平常是如何回答孩子问题的?欢迎您在底部留言,分享您的想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啥吃辣椒嘴会痛?”娃问懵家长,网友:弄懂的人得了诺贝尔奖
孩子的好奇心如何正确引导
给你一把教育孩子的金钥匙
当孩子发现“避·孕·套”,父母怎么回应才得体?答案跟你想得不一样
四川5岁男孩发现1.3亿年前恐龙痕迹:保护孩子求知欲有多重要
引导孩子独立思考,比给出答案更重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