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现代汉语和英法德语的语法系统皆依古希腊语为基础

一般而言语法是指语言使用者在使用一种语言时所遵循的规则。

对于母语者来说,语法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下意识的过程中习得的,而不是通过特殊的学习或观察其他语言使用者而获得的。

大部分的语言习得过程在婴儿时期就已完成。

也就是说,母语者的语法体系是在婴儿时期就建立了,并不需要额外的学习。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语言都只有语音而没有文字,更谈不上研究语法。

人类所有语言的语法都是通过口耳相传自然产生的。有了文字,才使语法研究成为可能。

所以,当您了解土耳其语1928年从以前使用的阿拉伯字母改为拉丁字母时,就会发现:人类语言使用什么样的文字是有很大的灵活性的。

再比如,在印度,和佛教有密切关系的梵语,书写形式是当它发展成俗语之后才出现的。

在书写梵语的时候,书写系统的选择受抄写者所处地域的影响而选择使用不同的文字——所有南亚的主要书写系统事实上都用于梵语文稿的抄写。

可能由于欧洲人有用这种文字印刷梵语文本的习惯,自19世纪晚期,天城文被定为梵语的标准书写系统。

最早的已知梵语碑刻可确定为公元前一世纪。它们采用了最初用于俗语而非梵语的婆罗米文。

可见,一种语言使用何种文字是有很大的人为因素的。

汉语作为人类语言中的普通一分子,同样,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没有文字的。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Sino-Tibetan languages),也称泛喜马拉雅语系(英语:Trans-Himalayanlanguages),是世界主要语系之一。以汉藏语系语言为母语的人口约有15亿。

按使用人数计算,汉藏语系是仅次于印欧语系的第二大语系。

古代的汉语有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

1、以先秦时代为核心的上古汉语,其语音体系一般称上古音,以诗经和形声字的古韵推测,文字为甲骨文、金文和篆书。

2、以唐代和宋代为核心的中古汉语,其语音体系一般称中古音,为等韵和韵图所记录,文字为楷书。

3、以明末清初为核心的近代汉语。

亦有人分成先秦、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四个阶段。

夏朝、商朝、周朝主要使用的文字是甲骨文、金文。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发展自己的书写方式

到了秦朝,文字书写方式才得到统一,以小篆作为通用的字体,并将战国时不少秦国工匠为书写方便无意间创造之隶书标准化,作为对小篆之简化书写。

实际上,由于汉字发展的师承关系,地域不同,实际书写也有所不同。所以一部分古籍和字画中使用了不同写法的汉字。

语言学中,常常把没有文字时代的语言称为“原始~语”,一般用拉丁字母描述,并通过加“*”号以示区别。

可以说,利用拉丁字母和国际音标可以更好地研究古汉语、中古汉语和原始汉语。

原始汉语(英语:Proto-Sinitic language)是一种祖语。历史语言学假设所有汉语都拥有共同始祖,并根据这个假设来重建出这种语言。

学者一般相信,原始汉语分支自原始汉藏语,之后独立发展,在商代后期形成上古汉语。

因为缺少文字资料,研究原始汉语相当困难。

现代语言学者一般利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将汉语与其他汉藏语系语言进行比较,以期重建出原始汉语。

由于汉语本身非拼音文字,很难用于重建原始汉语。

因为,汉字以纪录语素和音节方式纪录文字,称为“音节语素”文字。意思是一个文字符号同时纪录音节和具独立意义的语素。

汉字是以音节(syllable)为单位的,很难描述音素(phoneme),而借助拉丁字母描述汉语音素更方便,所以,就有了汉语拼音。

学习过日语的朋友都了解,日语中有一个“~は,~です”句型,这很像上古汉语的判断句。

上古汉语的判断句里,主语与谓语之间不加系词。另外,判断句里,常在谓语后加“也”。

上古判断句的形式:

主语(+者)+谓语(+也)

【上古汉语】    (yù),山韭。(尔雅)

【现代汉语】    蒮是生长在山中的韭菜。(蒮是山韭。)

由于汉字系统不能直接反映上古汉语的形态变化,因此为了了解这些变化,没有国际音标的时代通常使用隋唐时的反切里出现的破音(多音字)现象。

例如:“解”,有几个读音:中古“古隘切”(见母开口佳韵上声)和中古“胡买切”(匣母开口佳韵上声,读如“蟹”);第一个有清声母(见母,中古k-)是及物动词(他动词),第二个有浊声母(匣母,/ɦ/)是不及物动词(自动词)(“松懈”):声母的清浊和动词的自/他性有直接的关系。有些专家认为是某种前缀导致动词声母的浊化。

意思是说:上古汉语的及物动词(transitive verb)和不及物动词(intransitiveverb)是通过声母的清浊来区分的。

有时候,不同汉字可以代表同一个词的几个形态,例如:“见”(中古古电切见母开口霰韵去声)是他动词(及物动词),“现”(中古胡甸匣母开口霰韵去声)是自动词(不及物动词),这对动词类似于上述“解”字的两个读音,但与之相异的是,这里使用两个符号来区分自、他动词的读音(注意在古籍中“见”字兼现代的“见”、“现”两义)。

这说明上古汉语是通过使用不同的汉字(实际上就是变化读音)和相同的汉字不同的读音来实现语法功能。

通过变化读音实现语法功能是没有文字时代实现语法功能的唯一办法。

很多现代汉语的特点在中古汉语中就已经奠定了,例如一字一音、没有上古汉语中可能存在的辅音丛、有辨义作用的声调、音节结构等等。一个字的字音,也就是一个音节,可以分析成声母、韵母和声调。声母是开头辅音,韵母必须包含一个韵腹(主元音),韵腹前面也可以有一个韵头(又称介音),韵腹后面可以有一个韵尾(元音或辅音)。

中古汉语仍然是单音节词占优势。

中古汉语的名词和上古汉语比起来,除了词义的变迁,上古汉语的词头废弃了(如有),取而代之一套新的词头和词尾。

最普遍的词头是“阿”,其次是“老”;最普遍的词尾是“子”,其次是“儿”、“头”。

“阿”可以加在疑问代词谁、人名、亲属称谓、排行、人称代词的前面;“老”的出现比“阿”晚得多,唐代之前,只有加在姓前的例子。

“子”和“儿”起初都是实词,后来发展成小称,再后来发展成词尾。相当于西方语言中的“指小后缀”。

“子”的应用很广泛,人、动植物、无生物都可以用;“儿”起初只用在小名,后来又可以用在鸟兽名之后。

中古汉语的人称代词比上古汉语有很大的变化,第一人称除了继承自上古的“我”,还有“侬”;第二人称是由“尔”发展成的“你”;第三人称南北朝多用“伊”,后来又用“渠”,到了唐朝,又出现了“他”。

中古汉语动词的形尾“著”、“了”已经虚化,在唐代,著字附着在动词后面表示静止的状态,如王建《北邙诗》:“堆著黄金无处买。”“了”字附着在动词短语后面表示“完毕”的意思,这在晋代就出现了。

中古汉语的句法基本上继承自上古汉语,基本语序和基本原则都和上古汉语相同,例如主谓宾的顺序,修饰语在中心语前,连动式和递系式(兼语式)不需要特别的标记等等。但是,在一些具体的句式上,又比上古汉语复杂而丰富了,这些句式有使成式、处置式、新的被动式等等。

标准汉语语法是清末国语运动以来马建忠、黎锦熙、高名凯、王力、张志公等学者仿造西方语法开创的学问,以及吸收了《马氏文通》以来各家的说法所形成的汉语语法体系《暂拟汉语教学语法》。

1898年马建忠参照拉丁语法体系,在《马氏文通》一书中创造了一套汉语的语法体系。而拉丁语语法是按照公元前1世纪的希腊语语法结构发展而来的。

现代汉语语法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名词没有格的变化,也没有性和数(少部分指人的词可能以“们”来指示其众数形)的区别。

现代动词不分人称,也没有时态;另外汉语常常可将多个动词给置于同一个句子中,此即连动结构。

这一不同于欧洲语言的特点,使得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汉语被很多语言学家认为没有语法也没有词类,20世纪著名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在《文明的故事》第一卷《东方的遗产》一书中仍然认为汉语没有语法和词类。

现在的观点认为,汉语有语法也有词类,只是它的语法不同于欧洲语言,而且一个词语存在多词性现象。

汉语语法的另外一个特点是省略,在存在上下文语境的情况下,不影响意思理解的词往往被省略掉。

但现在受到西方语法影响,反而产生了累赘词,造成同样意思的词重复多次。

由于汉字的特点造成没有办法通过变化拼写形式实现语法功能,但这并不说明汉语没有语法。

现代汉语的语法功能是通过增加虚词或使用不同的汉字实现的。本质上和西方语言一样,通过变化读音实现语法功能。这也是人类所有语言的共同特征。

中国孩子学习英语时通常都会遇到“进行时态(progressivetense)”,而现代语法学家都倾向于用aspect(体)代替tense(时态)。

“进行时态(体)”的本质是“没有结束”,和拉丁语的“未完成体”相对应。

只是拉丁语中只有一个“未完成体”,对应英语的“过去进行时”。

英语通过助动词be的现在式(amisare),过去式(was were)will be区分“现在”、“过去”和“将来”。

英语动词的现在式、过去式是限定动词(finite verb),只能用于直接接主语。

A finite verb is the form of a verb that complements a subject(expressed or implied) and can function as the root of an independent clause. An independent clause can, in turn, stand alone as a complete sentence. In many languages, finite verbs are the locus of grammatical information of gender, person, number, tense, aspect, mood, and voice.

英语的be源自中古英语的been,其中的be-是表“是、存在”的词根。

通过be的现在式(am,is, are)和过去式(was were),我们可以判断出be是不定式(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动词原形——对应拉丁语、希腊语中的动词没有受主语的影响而产生屈折变化时的形式,也就是屈折变化前的本来形式),加不加to并不影响这个基本事实。

英语的“进行时态(体)”实际上混合了“进行(progressive)”和“持续(continuous)2个方面:

The continuous and progressive aspects (abbreviated cont and prog)are grammatical aspects that express incomplete action ("to do") or state ("to be") in progress at a specific time: they are non-habitual, imperfective aspects.

用一个具体的例子就可以十分清楚搞清楚这个问题。

【英语】I am putting on clothes. Progressive,进行)

【汉语】我(I)正在(right now)穿(wear)衣服(clothes)。

【英语】I am wearing clothes. (Continuous,持续)

【汉语】我(I穿(wear)着衣服(clothes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英语是通过使用不同的动词,而汉语是通过增加“正在~”和“~着”来区分“进行”和“持续”。

从根本上说,都是通过变化读音实现语法功能。

我认为,通过和母语比较的方式学习外语是最佳方法。

歌德说:不懂外语的人也不会了解母语。

如果我们在扎实的母语基础上学习外语,就不仅可以利用母语的强大优势更快更好地学习外语,同时,也就可以在不知不觉进一步提高母语水平。

特别是当我们在学习外语语法时,一定要先认真了解母语语法的常识,然后再通过的方式学习外语的语法。

如果您从一开始就坚持通过了解词源记忆外语单词,并通过和母语语法比较的方式学习外语语法,学习外语就会是人生一大乐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徐山:儿童语言的观察日记
悟空问答
中国语言学报4--12期目录
广东话、四川话、陕西话差一票成为普通话,到底差几票?国语运动
28个要知道的汉语常识,非常值得收藏(只会背诗是不够的)
语言文字学(1995—2008)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