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官场之奇葩事件

溜须拍马也有术

□张光茫

溜须拍马历来为人所不齿。“溜须”一词源于宋朝名相寇准。寇准有一门生叫丁谓,一次二人共同进餐,寇准的胡须上不小心沾上一个饭粒。丁谓瞧见,忙上前将其从寇准的胡须上小心顺下,并将老师的胡须梳理整齐,极尽奴媚之像,旁人看了大打喷嚏,后来称丁谓这种行为是“溜须”。

“拍马”却起源元朝。蒙古人平日牵马与人相遇时,习惯于互拍对方的马屁股说:“好马!”以示赞赏和友好。但有些人趋炎附势,巴结权贵,不管别人的马之优劣,都拍马屁股连声称赞:“好马,好马!”久而久之,“拍马”就成了阿谀奉承的代名词。

溜须拍马也有术,即使一些历史名人也趋之若鹜。明初翰林学士解缙,主持编纂《永乐大典》,堪称一代雄才。一天,朱元璋对他说:“昨天宫里出了喜事,你吟首诗吧。”聪明的解缙一听,便知道是皇帝得了儿子,于是开口吟道:君王昨夜降金龙“金龙”二字显然是拍皇帝的马屁。

谁知朱元璋却说:“是个女孩儿。”解缙马上改口道:化作嫦娥下九重。一个“化”字用得多好!“金龙”变成了“嫦娥”。谁知朱元璋又说:“生下来就死了。”真是大难题,但却难不住解才子,他把笔锋一转,来了句:料是世间留不住。“留不住”三个字显然是用得好的,不仅回避了“死”字,而且显示了龙种与凡人的不同。朱元璋接着又说:“已把她扔到水里去了。”解缙接着吟道:翻身跳入水晶宫。再一次把龙种升华,而且与前面的“嫦娥”相呼应。总之,因为是龙种,男、女、活、死,都与凡人不同,马屁真是拍得到家。

清朝的才子纪晓岚,陪乾隆到山东出巡,路过献县,他把皇帝让到了自己家里。献县的金丝小枣是有名的,核小肉厚,甘甜异常,掰将开来,能拉出长长的丝,乾隆边吃边赞:“这样好的枣子,朕还是第一次吃到。”纪晓岚接着说:“这样好的枣子,为臣也是第一次吃到。”皇帝以为纪晓岚不老实,心里甚是不快,沉着脸对纪晓岚说:“爱卿生在这里,长在这里,30岁以后进京,为何说是第一次吃到?欺君罔上是有罪的。”

纪晓岚马上跪下禀道:“恕臣奏明,臣家乡小枣,广有种植,但此前并无特色,今年出奇的甜美,实是圣上驾临,降福家乡,小枣也变得十分甜美,臣该谢主龙恩!”一席话说得乾隆破怒为笑,心里真比枣还甜。乾隆当然不是弱智,他知道纪晓岚是在骗他,但假话听来舒服,就像搔到痒处,心里美滋滋的,乐于接受。

有拍马拍得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要是功力不够,则很可能被马踢。雍正年间有个太常寺卿邹汝鲁就被狠狠踢了一脚,差点为此丧命。话说雍正四五年之交,黄河出现清流现象。他就写了《河清颂》,拿“旧染维新,风移俗易”来歌颂雍正。但雍正却火冒三丈:“这是出于什么心写的,风俗变成什么样了?这么荒谬悖理的话,是嘲笑我的统治没有康熙时仁厚了吗?”于是把他交到刑部严审,刑部判了个“斩立决”。雍正又为了表示自己的仁厚,免了他的绞刑,把他发配到荆州修水利去了。

人们为何这么喜欢溜须拍马呢?一者“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二者俗话说得好“干得好不如说得好”。所以,有人把溜须拍马归类为“权谋术”,看来不无道理。其实,说是“权谋术”,倒不如称“谋权术”更准确。但用溜须拍马谋来的权,又是什么权呢?历史证明,一旦“马屁精”捞到或大或小的权,必定互相勾结,恣意妄为。当丁谓上台后,首先向寇准开刀,置寇准于死地。这类人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

胆大逆天的芝麻官

□苟大戈

在明朝,都察院御史的官职其实很低,低到只有七品。而巡城御史又是都察院御史里等级最低的御史。也就是说,正七品已经是芝麻官了,而巡城御史却是比正七品还要低半级的从七品。但在明朝,就是有这么个“犯拧”的芝麻官,竟敢让皇帝亲自向他道歉!他就是巡城御史周观政

一次御史周观政巡视南京奉天门时,遇见一群太监正领着一伙女乐往奉天门内走去。周观政当即上前制止:“大明律令,女乐不准入宫!”

领头的太监瞧都懒得瞧他,说了一句:“我有圣旨在身!”

我们经常在电影电视里看到,在过去那个年代,往往一句“圣旨到”,那些在场的人员,无论官职多大,就都会象待宰的羔羊,立马俯伏在地。可周观政却偏偏不管那一套,坚持说:“就是有圣旨也不得违背大明的内宫制度。”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朱元璋可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任何人只要得罪了他,都不会有好结果,包括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亲外甥,也难逃被杀的结果。他不仅做事做绝,而且杀人也要杀绝,因为一个案件的牵连,他能把所有涉案的一万多官员杀光。他容不得他人对他那怕一丁点的触犯。

嚯,这明摆着是要“批龙鳞”啊!太监心想,既然你自己逞强,也怪不得我,你等着瞧吧!太监就立马回禀报朱元璋。可没想到朱元璋听后,只是苦笑一下,就传口谕:“御史且休,女乐已罢不用。”意思就是说,周御史你放心地回去休息吧,我不再让女乐进宫就是了。

按说,皇帝亲开金口,让周观政回去休息,已经给足了周观政面子,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周观政不仅没有按皇上吩咐的那样回去休息,还再次犯拧,不依不挠,一定要朱元璋出来和他当面说。可诡异的是,朱元璋也好像突然没了脾气,反而像个犯了错误的下级一样,穿上朝服,亲自出宫去面见周观政,还就女乐一事对周观政解释说:“宫里面短缺善歌舞的女乐,朕只是想从外面招聘几位善歌舞的女艺人入宫教习新乐……你做得对,朕已经反悔,不用女乐了。”

周观政听到后,这才心满意足地回家睡觉了。

一个小小的御史,为何如此胆大妄为,敢于和皇帝耍横?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每个人的命都是皇帝的,皇帝是掌管着每个人的生杀大权,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让皇帝不高兴,那就是在找死。

表面看来,此事似乎有些离谱,但细究之下就会明白,该事件的发生,也得确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过去的帝王虽然大多都很残暴,但却都迷信着儒家学说,他们都延袭着“以人为本”“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传统思想。唐宋以来,大多数皇帝都效法尧舜,常常以仁厚、开明的假面孔面世,崇尚以德治国。因此,在公众场合,皇帝似乎都表现得特别大度、明理,为的是在民间留下得道“明君”的口碑和形象。据此,我们就可以理解朱元璋为什么能够容忍一个芝麻官的胆大妄为了。

真是千古奇闻!皇帝口谕还不行,居然还要亲自出来道歉!我们在叹服这个书呆子周观政的同时,不也应该钦佩他的勇气和正直吗?大明王朝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坚持原则的人,才能够两百年长盛不衰。

羊倌翻身当大官

□梁小兰

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都会推出自己的道德楷模。而汉代最著名的道德楷模是卜式。

卜式,何许人也?卜式是汉武帝时期河南人,原是耕田放牧的一个地道农民。一个农民为什么能在浩翰的历史长河中留下盛名?因为这个农民是一个致富高手,并成为汉朝最受皇帝喜欢的一个模范公民。

卜式成名的第一个阶段:卜式的父母去世后,卜式和年幼的兄弟一块儿生活,等幼弟长大成人后,他便和幼弟分家,分家时,卜式只要了一百多只羊,和净身出户差不了多少,而把田地房屋都留给了自己的兄弟。从此,卜式就在山里开始了放羊生涯,一只羊后来生成了两只羊,两只羊又生成了多只羊,总之良性循环,羊生羊,十多年后,卜式的百多只羊变成了上千只,上千只又变成了上万只或者上万万只,搁到现在,卜式一定是个神话级别的人物,就像马云一样,经营理念一定得有人出版十套八套书。

卜式赚了很多钱,买了田地房屋,过上了小康加富裕的日子,成了富农,可是自己的兄弟却坐吃山空,全都破产,成了贫民。卜式的动人之处就在于他没有冷笑,又把自己的财产分给了自己那些破产的兄弟。如此反复几次。从此,卜式的名声就渐渐大起来了。当然史书中并没提到理财高手卜式为什么没有教导好自己的兄弟,使他们一再破产,也许这些个兄弟都是白痴脑袋,根本领悟不了卜式对他们的教诲,也许这些个兄弟就是一些好吃懒做之徒,还有一点就是卜式故意没把“经营”之道传授给弟兄们。

卜式之所以成了名人,当然不只在于他悌恤自己的兄弟,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一半的财产献给政府,雄大大略的汉武帝估计也挺诧异,怕他脑袋有问题,于是派人问卜式:你这样做,是不是想当官呀?或者说你家是不是有什么冤情呀?也难怪汉武帝这样想,因为当时商贾多积货逐利,很多人因为献了财产,便都得到了一官半职,更有的本来是刑徒因为向政府花了钱,便得到了官,更有的人,更害怕政府知道其有钱,故意隐瞒自己的财产。卜式说什么,卜式说:我呢就是一个放羊的,不熟悉也不愿做官,我人缘呢也好的很,没什么冤情,我的目的就是要助国家打匈奴,如此而已。汉武帝开始也挺高兴,估计得感动地流泪,一个国家有这样一个公民不容易呀。但汉武帝转瞬心就凉了一大半,因为一个叫公孙弘的丞相说:卜式一不要官,二不伸冤,他白白地献钱他傻呀,这种人肯定心怀不轨。据此,可以猜测公孙弘为人,一定不太高尚。当然,卜式献金的愿望也没有实现。

对于汉朝公民卜式来说,最难得的是,献了一次款不成,又献了第二次,元狩二年,匈奴浑邪王投降,把国家仓库里的钱都用光了,元狩三年,大批贫民迁徒,政府没钱补贴,卜式便又拿出二十万块钱上捐,汉武帝也挺大方,转手回赐卜式十二万钱,卜式又将钱全部捐献。

汉武帝这下可真感动的掉眼泪了,马上封卜式为郞,但是卜式拒绝了。不得已,汉武帝说:我不是让你去做官,我只想让你帮我去放羊。这下卜式没有拒绝的理由了,于是从田野间的羊官华丽转身为上林苑中的羊官。

要说羊馆卜式怎么就能知道国家大事,从这儿也可看出,卜式这个羊馆可不是个简单羊官,他是小隐隐于野,那双闲云野鹤般的眼睛可不只盯着羊,他只是在寻找合适的机会。像那些个时代众多人一样,以隐求仕。

卜式终于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了。一年后,汉武帝偶然从上林苑中过,见到原来瘦骨嶙峋的羊个个都膘肥体壮,大悦,认为卜式干得不错,卜式就借机说出了自己的治世理念:治理民众就像管理羊一样,不仅要按时起居,而且发现不好的就要立即删除掉。不能一颗屎坏了一锅粥。汉武帝闻听很新鲜,于是,就让卜式做了一名县令,卜式连着做了两个地方的县令,都很不错,汉武帝就让卜式做了齐王的太傅,又转任为丞相。卜式这套“牧羊治国”理论,终于使他华丽转身,正式走上仕途。当然,汉武帝绝不觉得卜式是多么的有才,而只是觉得卜式是一个忠厚老实人,他的想法绝对是把卜式向老百姓推荐成为一个道德楷模,让天下人尤其是那些有钱的商人以卜式为榜样,向政府捐纳钱粮。但是,让汉武帝失望的是:老百姓并不买账,始终不肯把自己的钱拿出来象卜式一样捐助国家。

从此,很多商人的恶运开始了。汉武帝元狩四年发“告缗”令:如果百姓有财产隐匿不报或报而不实,没收财产,罚戍边一年,对告发者以没收财产的一半奖励。因为具体操作的是杨可,所以史称“杨可告缗,很多商人因此破了产,遭了秧。我想当时的商人富户一定恨死了卜式,没事你撑着干嘛把自己的财产献给汉武帝,你高尚了,显得我们一个个成了自私自利鬼,成了国家的罪人。我想,要是孔子在,也绝不会允许卜式这么做。

大多商人倒霉了,卜式当了官。但卜式的模范公民生涯并没有结束。汉武帝元鼎五年,南越人谋反,卜式又上书说:我愿带着自己的儿子和齐地会划船的人到南越国的战场为国捐躯。汉武帝正为天下没有兵用发愁呢。这下可高兴坏了,忙不迭把卜式赐为关内侯,并赐黄金四十斤,田十顷,而且布告天下,使天下人都清楚卜式的事迹。

后来,卜式因上书批评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等政策,引起汉武帝不满,随后被贬为太子太傅。我想汉武帝降了卜式的官并非只因为卜式说了几句话,而是汉武帝一再想利用卜式,但是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给他带来他所期盼的经济利益,因为汉朝的绝大多数公民都没有以卜式为榜样,群起而效仿,而是该怎么做还怎么做,汉武帝又不好意思把卜式再发配回家放羊,因为毕竟是他自己亲手提拔了这个模范公民,他怎么也得给自个儿留个面子。

一个牧羊人终能封侯拜相,不管怎么说卜式都是成功的。因为他不单懂得放羊,更懂得怎样为国家出力。

司马迁缘何遭宫刑?

□惠永胜

闲来翻书,偶得一句“诟莫大于宫刑”,不解,遂查阅。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此句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 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祸患没有比贪图私利更悲惨了,悲哀没有比伤害心灵更痛苦了,行为没有比辱没先人更丑恶了,耻辱没有比遭受宫刑更大了。”

出于好奇,接着查阅“宫刑”词意。宫刑,又称“腐刑”,古时一种残酷肉刑,阉割生殖器。其对精神和肉体的折磨非同一般。我顿时心生悲切,为大史学家司马迁鸣不平。然而,是什么原因导致司马迁受此酷刑呢?

公元前99年,司马迁正在撰写《史记》,却突遇李陵事件。

那年夏天,汉武帝派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李陵随从押运辎重。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汉武帝听说李陵战败投降,愤怒万分,文武百官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画外音不言而喻,有意指责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后,杜周审讯司马迁。杜周是出了名的酷吏,但是司马迁刚正不阿,坚强不屈。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和妻儿。司马迁也因此被判了死刑。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赎金。对于“腐刑”司马迁心知肚明,作为一个男人,一个有血气的史学家,司马迁不甘受辱,思想斗争得厉害。最终,他还是冷静地选择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决定。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不堪,但他始终坚定一个信念,活下去, 写《史记》,“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就这样,一代大史学家司马迁因耿直献言遭受酷刑,在忍受肉体与精神折磨的情况下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

刊发于2018.2.9、3.9、3.16《劳动时报·周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史学家司马迁为了谁遭下身阉割
解密:司马迁为何会引来“宫刑”之祸?
司马迁受宫刑背后的真相,为什么没有选择死亡而是忍辱的活着
司马迁舍命为其求情的人,是忠臣还是叛徒?
看一本史记,你就知道司马迁为什么那么倒霉!
奋不顾身的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