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竞赛】动物学§2.2 脊索动物

第三篇  动物学

动物学是一门具多种分支学科的基础学科,不仅学科本身的理论研究内容广博,与农、林、牧、渔、医、工等多方面的实践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纷纭多彩的动物界不仅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提供了宝贵资源,也为美化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提供了丰富内容。因此,学习和研究动物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  动物分类

主要研究动物的种类、种类之间的亲缘关系、动物界起源和演化等。主要根据自然界动物的形态、身体内部构造、胚胎发育的特点、生理习性、生活的地理环境等特征,进行综合研究,将特征相同或相似的动物归为一类,给它们命名,这就是动物分类学所研究的内容。 分为脊索动物门与无脊椎动物门。

第二节   脊椎动物

    一、脊索动物(4万种以上)

    1.主要特征

    (1)具脊索  背部起支持体轴的一条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它来源于胚胎时期的原肠背壁的一部分细胞,离开肠壁而形成。脊索由富含液泡的脊索细胞组成,不分节,外面围以结缔组织性质的脊索鞘。脊索在低等类群中终生存在,而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时期出现,发育完全时即被分节的骨质脊柱所取代。

    (2)具背神经管  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是一条位于脊索背方的神经管,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在高等种类中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神经管腔在脑内形成脑室,在脊髓中形成中央管。

 (3)具咽鳃裂  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管前端的咽部两侧壁上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的裂缝,它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鳃裂。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的鳃裂终生存在并富有毛细血管,作为呼吸器官。高等陆栖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具有鳃裂,随后完全消失。

    (4)其他  心脏或相当于心脏作用的血管位于消化道腹面。循环大多为闭管式。肛门后方有肛后尾。

    2.脊索动物的分类

    (1)尾索动物亚门(代表动物:柄海鞘,图1-7-19)

    ①尾索动物是脊索动物中最低等的类群。由于体外常有被囊,故又称为被囊动物。

    ②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时消失或退化。鳃裂终生保留。

    ③循环系统是开管式,反向循环。血液无固定的流向,血管不分动、静脉。

    ④一般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具世代交替。在发育过程中有逆行变态,即由结构复杂、自由生活的幼体变为结构简单、固着生活的成体。

    (2)头索动物亚门(代表动物:文昌鱼,图1-7-20)

    ①头索动物是一类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

    ②脊索不但终生保留,而且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又成为头索动物。

    ③缺乏真正的头和脑;无心脏。

    ④发育中有变态现象。

    (3)脊椎动物亚门(代表动物:青蛙、眼镜蛇、鸵鸟、兔)

    ①出现了明显的头部(又称为有头类)。神经管的前端分化成脑、眼、鼻等重要的感觉器官,后端分化为脊髓。

    ②绝大多数的种类中,脊索只见于发育的早期,以后被脊柱所替代。脊柱和头骨是脊椎动物特有的内骨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和其他骨骼组合一起,共同构成骨骼系统。

    ③原生的水生种类用鳃呼吸,次生的水生种类及陆地种类只在胚胎期间出现鳃裂,成体用肺呼吸。

    ④除了圆口纲外,其余.都具备上、下颌。颌的作用在于支持口部,加强动物主动摄食和消化的能力。

    ⑤完善的循环系统。出现了能收缩的心脏,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生理机能的提高。

⑥构造复杂的肾脏代替了简单的肾管,提高了排泄系统的机能。

⑦除了圆口纲外,都有成对的附肢作为运动器官。

    二、圆口纲

    圆口纲又称无颌类,是无成对偶肢和上下颌的低等脊椎动物,是迄今所知地层中最早出现和最原始的脊椎动物。代表动物为七鳃鳗,如图1-7-21所示。

    圆口纲主要特征如下:

    (1)体形  体呈鳗形,分头、躯体和尾三部分。背部中央有一短管状‘的单鼻孔,因此又称为单鼻类。头部腹面有杯形的口漏斗,是一种吸盘式的构造,周边附生着细小的穗状皮褶,内壁有黄色的角质齿。无成对的偶鳍,背中线上有1-2个背鳍,尾部侧扁,有尾鳍,有侧线。皮肤柔软,表面光滑无鳞,富含黏液腺。

    (2)原始性  无上下颌,由于无颌骨的分化,其口为软骨环所支持而呈圆形,称口漏斗。因为无上下颌之分,口漏斗永远张开,故又称为圆口类。

    ①终生保留脊索,外围有脊索鞘,用于支持体轴。

    ②消化管没有胃的分化,肠管内有许多的纵行的黏膜褶及螺旋瓣,是增加吸收养料面积的结构。

    ③开始出现心脏,由静脉窦、一心房和一心室组成。

    ④躯体部和尾部肌肉为一系列按节排列的弓形肌节及肌隔。

    ⑤脑的各部分排列在同一平面上,无任何脑曲。脑颅不完整,由软骨底盘、嗅软骨囊、耳囊软骨及支持口漏斗和舌的一些软骨构成。内耳平衡器只有12个半规管。

⑥雌雄异体(七鳃鳗)或同体(盲鳗),生殖单孔,无生殖导管。

    三、鱼纲

    鱼纲是体表被骨鳞,以鳃呼吸,用鳍作为运动器官和凭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分布广泛,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超过其他各纲脊椎动物的总和,包括硬骨鱼和软骨鱼两大类。鱼纲出现于古生代的志留纪,到泥盆纪已演化出四大类:棘鱼类、盾皮鱼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

    1.主要特征

    (1)体形  鱼类由于生活习性和栖息场所不同,常分化成各种不同体型。纺锤型:适应快速而持久的游泳;侧扁型:游泳较慢,不太敏捷;平扁型:行动迟缓,为底栖生活鱼类的体型;鳗型:适于穴居生活。

    鱼体可分为化头、躯干和尾三部分。头和躯干之间以鳃盖后缘的鳃孔为界,而躯干与尾的分界线是肛门或泄殖孔。鱼类不仅有背鳍、臀鳍和尾鳍等奇鳍,还出现了偶鳍(包括胸鳍和腹鳍)。鳍由支鳍骨和鳍条构成,鳍条包括棘和软鳍条两类。胸鳍位于头的后方,协助平衡鱼体和控制运动方向。腹鳍具有稳定身体和辅助升降的作用,体积略小于胸鳍。背鳍位于背部正中,其形态、大小和数目因鱼而异。臀鳍位于肛门和尾鳍之间,是维持鱼体垂直的平衡器官。尾鳍是在鱼的运动中起着舵和推进的作用。

    口位于头的前部,由活动性的上下颌支持,是脊椎动物从鱼类开始出现的结构。颌的出现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形态发展和进步。有了颌,增加了获取食物的机会,提高了生命活动能力,增强了动物的适应性。

    (2)皮肤及其衍生物  鱼类的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还有色素细胞、鳞片等皮肤衍生物及附属结构。皮肤的功能主要是用于保护身体,某些种类还有辅助呼吸、感受外界刺激和吸收少量营养物质的功能。表皮内的单细胞腺分泌大量黏液,减少游泳时与水的摩擦,还能保护鱼体免受病菌、寄生物和病毒的侵袭。真皮位于表皮下方,由纵横交错的纤维结缔组织组成。

    大多数鱼类的全身或一部分被有鳞片,具保护作用。鱼鳞分三种:骨鳞、盾鳞、硬鳞,分别被覆于硬骨鱼类、软骨鱼类及硬鳞鱼类的体表。骨鳞是鱼鳞中最常见的一种,依据其游离缘的形状可分为圆鳞和栉鳞,由表皮层和真皮层形成。盾鳞由基板和棘构成,由表皮层和真皮层形成。硬鳞由斜方形骨板及上面覆盖一层珐琅质的硬鳞质组成,由真皮形成。

    (3)骨骼系统  鱼类已有较发达的内骨骼系统。按功能及所在部位,可分为中轴骨骼和附肢骨骼两部分。中轴骨骼包括头骨和脊柱,附肢骨骼包括带骨和鳍骨。头骨可分为脑颅和咽颅两部分。包围和保护脑及头部各种感觉器官的骨骼称为脑颅,而包围口腔和咽的弧状骨骼称为咽颅。脊柱紧接于脑颅之后,由一连串的脊椎连接而成,取代了脊索的地位。脊柱的分化程度低,分为躯椎和尾椎两部分。躯椎由椎体、椎弓、髓棘和椎体横突等各部分构成。尾椎由椎体、髓弓、髓棘、脉弓和脉棘等构成。附肢骨骼包括鳍骨及悬挂鳍骨的带骨,而鳍骨又可分为奇鳍骨和偶鳍骨。

    (4)消化系统  鱼类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有些鱼类无)、肠(软骨鱼和硬骨鱼有螺旋瓣)和肛门,消化道分化不明显。消化腺一般有胃腺、肠腺、肝脏和胰腺而无唾液腺。

    (5)呼吸系统  鳃是鱼类的呼吸器官,位于口咽腔两侧,对称排列。除鳃外,还可通过皮肤(鳗鲡、鲇鱼、乌鳢等)及气囊(肺鱼)等各种器官进行辅助呼吸。此外,鳃也有排泄代谢废物和参与:体内、外环境的渗透调节机能。

    鳃由鳃弓、鳃膈、鳃瓣组成,气体交换是在鳃瓣的鳃丝上的鳃小叶中进行的。鱼类一般具5对鳃弓,前4对鳃弓的内缘着生鳃耙,最后一对特化成咽下骨。软骨鱼类的鳃膈发达,但无鳃盖,而硬骨鱼鳃膈退化,有鳃盖。硬骨鱼在水中主要依靠口和鳃盖的运动完成呼吸动作。首先,鱼口张开,鳃条骨下沉,口咽腔的容积扩大,水便吸人口中,接着鱼口关闭,鳃盖骨往上提起,鳃膜仍紧贴体表并盖着鳃孔,口咽腔和鳃腔内压减少,于是水由口咽腔进入两侧鳃腔,并通过鳃区,水流经过鳃腔时,口腔瓣已经关闭,鳃盖下落,使鳃腔内的压力增大,水便冲开鳃膜从鳃孔流出体外。鱼鳔的主要功能是使鱼体悬浮在水层中,减少鳍的运动而降低能量消耗。鱼类实现升降运动的主要器官则是鳍和大侧肌的运动。

    (6)循环系统  鱼类的循环系统包括液体和管道两部分。液体是指血液和淋巴液,管道为血管和淋巴管。鱼类的心脏小,由静脉窦、心房、心室等3部分构成。血液循环方式属于单循环。淋巴系统不发达。

    (7)排泄系统  鱼类的排泄主要通过肾脏和鳃来完成,但大部分代谢废物是以尿的形式由肾脏滤出,并通过输尿管排出体外。排泄系统由一对肾脏及输尿管组成,除排泄尿液外,对维持体液的浓度,进行渗透压调节也具重要作用。

    (8)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鱼的脑分五部,由端脑、间脑、小脑、延脑等五部分组成,结构比较简单,所占比例小。脑神经10对。

    鱼类的感觉器官包括:侧线系统,能感知水流方向、水压及低频振动。视觉器官,多数鱼类无活动的眼睑,晶状体呈球状,无弹性。听平衡感觉器:内耳,体表无耳痕,有平衡感觉功能。

    (9)生殖系统  鱼类的生殖器官主要由生殖腺和生殖导管两部分组成,雌雄异体,体外()受精,体外()发育。

    2.鱼纲的分类

    (1)软骨鱼系(代表动物:鲨鱼,图1-7-22)

    ①终生具软骨质骨骼,决不具硬骨;体被盾鳞(由真皮和表皮联合形成);鼻腹位。

    ②鳃间隔发达,直接与外界相通;肠内具螺旋瓣;无鳔。

    ③歪尾型。

    ④体内受精;绝大多数为海产。

    (2)硬骨鱼系(代表动物:鲫鱼)

    ①骨骼一般为硬骨,体被骨鳞或硬鳞;鼻位于吻背面。

    ②鳃间隔退化,有骨质的鳃盖;肠内无螺旋瓣;有鳔。

    ③正尾型。

    ④体外受精。

    ⑤重要目的主要特征:

    硬鳞总目(代表动物:中华鲟,图1-7-23):体被硬鳞;内骨骼为软骨;吻长;口腹位;肠内具螺旋瓣;歪尾型;脊索发达,无椎体。

鲱形总目(代表动物:鲱鱼、鳓鱼、鲥鱼):腹鳍腹位,一般不少于6枚;胸鳍基部位置低,接近腹缘;鳍无棘;圆鳞。

    四、两栖纲

    两栖类是一类在个体发育中经历幼体水生和成体水陆兼栖生活的变温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生存条件具有显著的差异,动物将面临许多必须克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呼吸和运动。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有了肺和五趾型附肢的出现,初步解决了这一问题。但由于为了防止水分散失,顺利繁殖,两栖类虽然登陆,但仍离不开水。两栖动物很可能是由古代泥盆纪时的总鳍鱼演化而来的,最早发现的两栖类化石为鱼头螈。

    1,主要特征

    (1)体形  两栖动物的体型可分为蚓螈型、鲵螈型和蛙蟾型。蚓螈型:眼和四肢退化,尾短而不显,营隐蔽的穴居生活,如蚓螈和鱼螈等。鲵螈型:种类四肢短小,尾发达,营水栖或繁殖期营水生生活,如蝾螈和鲵类。蛙蟾型:体形短宽,四肢强健,无尾,适于陆栖爬行和跳跃生活,是两栖动物发展最繁盛和种类最多的类群,如蛙类和蟾蜍。

    (2)皮肤  两栖类的皮肤由表皮和真皮构成。表皮:角质层不发达,含多细胞的皮肤腺,尤其黏液腺发达。真皮:有成层分布的色素细胞,它们通过形态变化,引起体色的改变。

    (3)骨骼系统  头骨的骨化程度不高,骨块数目也很少。头骨自接型,舌颌骨转化为耳柱骨,枕髁2个。脊柱有了较大的分化,由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组成,与头部上下运动有关。荐椎的分化,使腰带与脊柱连接,从而使后肢获得了牢固的支持。四肢为典型的五趾型附肢,包括上臂、前臂、腕、掌和指等五部分。

    (4)呼吸系统  成体用肺和皮肤呼吸。具一对囊状的肺,结构简单,肺内仅少数皱褶,呼吸面积不大。由于无胸廓,呼吸采用吞咽式呼吸。

    (5)循环系统  两栖类的循环系统包括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心脏由两心房、一心室、静脉窦、动脉圆椎四部分构成。血液循环方式发展为肺循环和体循环的双循环,提高了血循环的压力和速度。不完善的双循环和体动脉内含混合血液,是两栖类的特征。

    (6)排泄系统  两栖类的排泄器官是肾脏、皮肤和肺等。肾脏(中肾)一对,除了泌尿功能外,还有调节体内水分和维持渗透压的作用。中肾管为其输尿管,具泄殖腔和膀胱。

    (7)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两栖类开始出现了原脑皮,形成了左右大脑半球,脑神经10对,小脑不发达。

    两栖类的视觉器官调节能力不强,所以在陆地上只能算是近视动物。听觉器官,有中耳和内耳。内耳包括三个半规管和椭圆囊、球状囊。中耳包括鼓膜、耳柱骨、鼓室和耳咽管。嗅觉器官,开始兼有嗅觉和呼吸的两重机能。

    (8)生殖系统  雄蛙具睾丸一对,精子经中肾管排出。雌蛙具卵巢、输卵管和子宫,其输卵管和输尿管是分开的。

    2.两栖纲的分类

    (1)蝾螈目,又称有尾目(代表动物:大鲵,图1-7-24)

    ①皮肤光滑无鳞;头平扁;一般有上、下眼睑;上、下颌具齿,具梨骨齿。

    ②具肋骨和胸骨

    (2)蛙形目,又称无尾目(代表动物:蟾蜍、中国林蛙)

    ①体形短阔,四肢强健,适于跳跃和游泳;成体无尾。

    ②皮肤裸露,富含皮肤腺;具眼睑和瞬膜;下颌无齿。

③头骨骨化程度不高;一般不具肋骨,胸骨发达。

    五、爬行纲

    爬行纲是体表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爬行类是真正的陆栖脊椎动物,在脊椎动物进化中有重要意义。

    1.主要特征

    (1)羊膜卵  羊膜卵的出现使羊膜动物彻底摆脱了个体发育初期对水的依赖,保证了脊椎动物在陆地上能进行繁殖。羊膜卵的结构特点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绒毛膜、羊膜、尿囊等一系列胚膜包围胚胎。卵壳坚韧,由石灰质或纤维质构成,能维持卵的形状,减少卵内水分蒸发,防止病原体侵入。卵壳表面有许多小孔,通气性良好,保证了气体的代谢。卵具卵黄,为胚胎的发育提供营养物质。

    (2)外形  身体外形差异显著,可分为蜥蜴型(如蜥蜴、鳄)、龟鳖型(如龟、鳖)、蛇型(如蛇)。除蛇型种类外,身体可明显区分为头、颈、躯干和尾部。四肢强健有力,前后肢五指()。尾发达。

    (3)皮肤  爬行类的皮肤特点是表皮高度角质化,约由10层细胞构成,且外被角质鳞,构成完整的鳞被,可以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皮肤干燥,缺乏腺体。真皮内含丰富的色素细胞,可引起体色的变化。 

    (4)骨骼系统  爬行类的骨骼系统大多由硬骨构成,骨骼的骨化程度高,很少保留软骨部分。头骨的骨化程度高,产生次生腭,单髁。脊柱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颈椎分别特化为寰椎和枢椎,提高了头部的灵活性。躯干部发达的肋骨和胸骨形成胸廓,加强了对内脏的保护并加强了呼吸作用的机能。

    (5)消化系统  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了盲肠,具肌肉质的舌,颌骨上具端生齿(飞蜥、沙蜥)、侧生齿(大多数蜥蜴和蛇)、槽生齿(鳄类),均为同型齿,有的大牙特化为毒牙。

    (6)呼吸系统  爬行类的内鼻孔呈裂缝状,因次生腭的出现而后移,接近咽喉。随着颈的分化出现了气管和支气管,具复杂褶壁的囊状肺。呼吸方式除可进行咽式呼吸外,还发展了胸腹式呼吸。

    (7)循环系统  爬行类的心脏包括两心房、一心室,心室具不完全中隔,使动脉血和静脉血混合程度大大降低,但仍为不完善的双循环。动脉系出现了肺动脉弓、左体动脉弓和右体动脉弓。静脉系中的肾门静脉开始退化。

    (8)排泄器官  爬行动物以后肾管作为滤尿器官,后肾管为输尿管,除了鳄类和蛇类外,均有膀胱。排泄物是尿酸。有肾外排泄器官——盐腺。

    (9)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爬行类的大脑半球较发达,出现了新脑皮。间脑小,小脑发达,延脑出现了颈曲。脑神经12对。

    嗅觉器官,蛇类和蜥蜴具梨鼻器,各种化学气味物质进入梨鼻器后将溶解于嗅黏膜上,产生嗅觉。视觉器官,具有改变晶状体凸度来调节视距的环状肌,具眼睑和瞬膜。听觉器官,出现了外耳道。

    (10)生殖系统  雄性个体具睾丸,输精管和交配器。雌性个体具卵巢和输卵管。体内受精,产羊膜卵。

    2.爬行纲的分类

    (1)龟鳖目(代表动物:乌龟、甲鱼)

    ①身体宽短,躯干部被包含在坚固的骨质硬壳内,头、颈、四肢和尾外露;甲板常与脊柱、肋骨、胸骨愈合。

    ②头骨无颞窝;颌和口内无齿;舌无伸缩性;有瞬膜和活动性眼睑。

    ③泄殖腔纵裂或圆形;雄性具交配器。

    (2)蜥蜴目(代表动物:蜥蜴、壁虎)

    ①蜥蜴目是爬行纲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

    ②四肢发达,指趾5枚,末端有爪,适于爬行和挖掘。

    ③体被角质鳞;双颞窝;两颌具端生齿或侧生齿;眼睑可动。

④泄殖腔横裂;雄性具一对交配器。

    (3)蛇目(代表动物:金环蛇、眼镜蛇)

    ①体细长,分头、躯干和尾三部分;颈部不明显,四肢退化。

    ②双颞窝;端生齿或侧生齿;无活动性眼睑、瞬膜和泪腺。

    ③泄殖腔孔横裂;雄性具一对交配器。

    (4)鳄目(代表动物:扬子鳄,图1-7-25)

    ①头骨有发达的次生腭;两颌有槽生齿;具横隔。

    ②颅骨双颞孔型;心室完全隔开,两动脉基部具潘氏孔。

③泄殖腔孔纵裂,雄性具单个交配器。

    六、鸟纲  

    鸟类是体表被覆羽毛,有翼,恒温和卵生的高等脊椎动物。鸟类最突出的特征是新陈代谢旺盛,并能在空气中飞行,种类(9000余种)仅次于鱼类,遍布全球。

    1.主要特征

    (1)外形  鸟类身体呈纺锤型,体表被覆羽毛,具流线型外廓,从而减少了飞行中的阻力。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尾和四肢。头端具喙,是啄食器官。颈长而灵活,尾退化,躯干结实,后肢强大,前肢特化为翼,后肢具四趾(区别于其他脊椎动物)

    (2)皮肤  鸟类皮肤的特点是薄、松而且缺乏腺体。有许多皮肤衍生物,如羽毛、角质喙、鳞片和爪等。根据羽毛的构造和功能,可分为正羽、绒羽和纤羽。

    (3)骨骼系统  鸟类适应于飞翔生活,在骨骼系统有显著的特化,表现为骨骼轻且坚固,骨骼内具充满气体的腔隙。头骨、脊柱、骨盆和肢骨有愈合现象。肢骨和带骨有较大的变形,头骨薄而轻且愈合,单枕髁。脊柱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五部分。颈椎,为异凹型椎骨,第一枚颈椎称寰椎,第二枚颈椎称枢椎。胸椎5-6枚,与硬骨质的肋骨和胸骨联合构成胸廓。会飞的鸟类胸骨发达,具龙骨突,由少数胸椎、腰椎、荐椎及一部分尾椎愈合而成。综荐骨,是鸟类所特有的结构。具开放式的骨盆。

    (4)消化系统  鸟类消化系统特点是:具有角质喙及相应轻便的颌骨和咀嚼肌群,这与牙齿退化,以吞食方式将食物贮存于消化道有关。有些鸟类具嗉囊。鸟类的胃分为腺胃(前胃)和肌胃(砂囊)两部分。鸟类消化能力强,消化速度快,直肠较短,不储存粪便。

    (5)呼吸系统  鸟类的呼吸系统十分特化,具发达的气囊系统与肺气管连通。气囊存在于内脏、骨腔以及某些运动肌肉之间,一般有腹气囊、后胸气囊、颈气囊、锁间气囊和前胸气囊。气囊的存在,使鸟类产生独特的呼吸方式——双重呼吸。鸣管是器官特化的发声器官,位于气管与支气管的交界处。

    (6)循环,系统  鸟类的循环系统主要表现在:动静脉完全分开,完全的双循环。心脏容量大,心跳快,动脉压高,血液循环迅速,因而气体、营养物质和废物的代谢旺盛。

    (7)排泄系统  鸟类的肾脏,在成体时为后肾,后肾管为输尿管,不具膀胱。排泄尿酸,随粪便一起排出体外。 

    (8)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鸟类大脑半球发达,主要部分为纹状体。大脑和小脑的表面都比较平滑。嗅叶退化。脑神经12对。鸟类的感觉器官以视觉最发达,听觉其次,嗅觉最退化。

    (9)生殖系统  雄性个体具成对睾丸和输精管(开口于泄殖腔);雌性个体仅具单一(  )有功能的卵巢和输卵管。产大型硬壳卵,有孵卵和育雏等本能。

    2.鸟纲的分类

    (1)平胸总目(代表动物:鸵鸟、几维鸟,图1-7-26)

    ①为现存体型最大的鸟类,适于奔走生活。

    ②翼退化,胸骨不具龙骨突起,不具尾综骨和尾脂腺。

    ③羽毛均匀分布(无羽区和裸区之分);羽毛枝不具羽小钩(不形成羽片)

    ④雄鸟具发达的交配器;足趾减少。

    (2)企鹅总目(代表动物:王企鹅,图1-7-27)

    ①前肢鳍状,适于划水;尾短;腿短而移至躯体后方;趾间具蹼,适应游泳生活;具发达的龙骨突。

    ②具鳞片状羽毛(羽轴短而宽,羽片狭窄)

 (3)鹳形目(代表动物:苍鹭、白鹳,图1-7-28)

  ①为大中型涉禽,栖于水边,涉水生活。

  ②嘴、颈及腿均长;胫部裸露;趾细长,4趾在同一平面上。

  ③晚成鸟。

 (4)鹤形目(代表动物:丹顶鹤,图1-7-29)

①体型大小不等的涉禽。

②腿、颈、喙多较长,颈部裸露无羽,趾不具蹼或微具蹼,4趾不在一平面上。

③早成鸟。 

(5)雁形目(代表动物:绿头鸭,图1730,鸿雁,豆雁)

    ①大中型游禽,是重要的经济鸟类。

    ②嘴扁,边缘具有梳状栉板(具滤过功能),嘴端具加厚的“嘴甲”;腿后移,前3趾间具蹼。

    ③雄鸟具交配器;尾脂腺发达;早成鸟。

    (6)隼形目(代表动物:游隼、秃鹫、苍鹰,图1-7-31)

    ①肉食性鸟类,体多大、中型。

    ②嘴具利钩,具撕裂作用;脚强健有力;视力敏锐;善疾飞及翱翔。

    ③晚成鸟。

    (7)鸡形目(代表动物:鹌鹑、鹧鸪、石鸡)

    ①适应于陆栖步形。

    ②腿脚健壮,具适于挖掘的钝爪;上嘴弓形;嗉囊发达;翼短圆,不善远飞。

    ③雌雄大多异色;雄鸟羽毛鲜艳;早成鸟。

    (8)鸽形目(代表动物:毛腿沙鸡,原鸽,山斑鸠,家鸽,图1-732)

    ①陆禽。

    ②嘴短,基部大多柔软;鼻孔外具有蜡膜;腿脚健壮,4趾位于一平面上。嗉囊发达。

    ③晚成鸟。

    (9)鸨形目(代表动物:猫头鹰)

    ①夜行性猛禽。

    ②外趾后转成对趾型,以利攀缘;眼大而向前,眼周有放射性细羽构成的“面盘”,以利夜间分辨声响;耳孔特大;羽片柔软,飞时无声。

    ③晚成鸟。

(10)鴷形目(代表动物:啄木鸟)

    ①攀禽。

    ②脚形似凿,专食树皮下栖息的害虫。尾羽的尾轴坚硬而具弹性,起支架的作用。

    ③晚成鸟。

    (11)雀形目(代表动物:百灵、家燕、喜鹊)

    ①鸣禽,占现存鸟类的绝大多数。

    ②鸣管及鸣肌复杂,善于鸣啭;足趾三前一后,后趾与中趾等长;附跖后部的鳞片愈合成一块完整的鳞板。

③晚成鸟。

    七、哺乳纲

    哺乳动物是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和哺乳的脊椎动物,是脊椎动物中最复杂的一个高等动物类群。

    1.进步性特征

    (1)具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

件。

    (2)出现了口腔的咀嚼和消化,提高对能量的摄取。

    (3)体表被毛,具高而恒定的体温(2537),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o

    (4)具有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5)胎生和哺乳,保证了后代较高的存活率。

    2.主要特征

    (1)外形  哺乳类外形最显著的特点是体外被毛。躯体的结构和四肢的着生方式,均适应在陆上步行和快速奔跑。

    (2)皮肤及衍生物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表皮又分为发达的角质层和生发层。真皮为致密的纤维性结缔组织构成,内含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感觉末梢,能感受温、压及痛觉。

    皮肤的衍生物,属于表皮衍生的角质结构,如毛、皮肤腺、爪、蹄、指甲等。毛为表皮角质化的产物,由毛干和毛根组成,可分为针毛、绒毛和触毛三种类型。针毛长而坚韧,按一定方向着生,具保护作用。绒毛位于针毛下层,无方向,起保温作用。触毛长而硬,在嘴边,具触觉作用,是特化的针毛。皮肤腺来源于表皮的生发层,为多细胞腺,主要有四种类型:皮脂腺、汗腺、乳腺(特有)和味腺。角为头部表皮及真皮部分特化的产物,常见的有洞角及实角。洞角不分叉,终生不更换,如牛角。实角是分叉的骨质角。每年脱换一次,如鹿角。犀牛角为毛的特化产物。

    (3)骨骼系统  哺乳类的中轴骨包括头骨、脊柱、胸骨和肋骨。头骨的骨块减少,愈合,下颌由单一的耻骨构成,具双髁骨和次生腭。脊柱分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五部分。椎骨为双平型。颈椎数目为7枚,是哺乳类特征之一。胸椎、胸骨和肋骨构成胸廓,为保护内脏,完成呼吸动作和间接地支持前肢运动的重要器官。

    哺乳类的附肢骨由带骨——肩骨和腰骨、肢骨——前肢和后肢组成。

    (4)肌肉系统  哺乳类的肌肉系统的特点:具特殊的膈肌,是呼吸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皮肤肌发达;咀嚼肌强大,是捕食和防御的重要武器。

(5)消化系统  哺乳类的消化系统主要表现在消化管分化程度高,出现了口腔消化,消化腺十分发达。消化管包括口、口腔、咽、食道、胃(反刍动物为复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耳下腺、颌下腺和舌下腺)、肝、胰、胃腺及肠腺。

    (6)呼吸系统  哺乳类的呼吸系统很发达,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鼻具发达的鼻甲骨,鼻腔具有使吸人空气增温、湿润和过滤作用。喉由肌肉、软骨、韧带和黏膜构成,是空气的人口和发声器官。喉除了会厌软骨外,由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构成喉腔。在甲状软骨和勺状软骨之间有黏膜皱襞构成声带,是哺乳动物的发声器官;肺为海绵状,由许多微细支气管和肺泡组成。肺泡上有弹性纤维,呼吸肌有肋间肌和膈肌。

    (7)循环系统  哺乳类的心脏由左心房、左心室和右心房、右心室组成。具左体动脉弓;大静脉的主干趋于简化,肾门静脉消失,新出现了奇静脉和半奇静脉。血液循环属于完全的双循环,动静脉血不混合。

    (8)排泄器官  哺乳类的排泄系统由肾(属后肾)、输尿管(属后肾管)、膀胱(贮尿)和尿道。哺乳类是以尿素的形式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肾脏还参与了调节水盐平衡、酸碱平衡的作用,从而保持了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泄殖腔。

    (9)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哺乳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能够有效地协调体内外环境的统一并对复杂的外界条件的变化迅速作出反应。哺乳类的神经系统主要表现在大脑和小脑体积增大、神经细胞聚集及皮层加厚和表面出现了皱褶(沟和回)

    哺乳类的感觉器官十分发达,主要表现在嗅觉和听觉(有三对听小骨和外耳道)的高度灵敏。

    (10)生殖系统  雄性个体具睾丸、输精管和阴茎等;雌性个体具卵巢、输卵管、子宫和阴道等。胎生、哺乳。

    3.哺乳纲的分类

    (1)原兽亚纲(代表动物:鸭嘴兽、针鼹)

    ①卵生,产具壳的卵,雌兽具孵卵行为。

    ②乳腺仍为一种特化的汗腺,无乳头。

    ③大脑皮层不发达、无胼胝体;成体无齿,代以角质鞘。

    ④有泄殖腔;雄兽不具交配器官。

    ⑤能维持体温基本恒定在2635℃,但缺乏完善地调节体温的能力。

    (2)后兽亚纲(代表动物:袋鼠)

    ①胎生,但尚不具有真正的胎盘,因而幼仔发育不良,需继续在雌兽腹部的育儿袋中长期发育,又称有袋类。

    ②具有乳腺,乳头位于育儿袋内;大脑皮层不发达,无胼胝体;无异型齿,门齿数目较多,属低等哺乳类性状。

    ③泄殖腔趋于退化,交配器具双阴茎和双阴道。

    ④体温维持在33-35℃之间。

    以下均为真兽亚纲。

    (3)食虫目(代表动物:刺猬、鼹鼠)

    ①个体一般较小,吻部细尖,适于食虫。

    ②肢多而短小,指()端具爪,适于掘土。牙齿结构比较原始;体被绒毛或硬刺。

 (4)翼手目(代表动物:蝙蝠)

    ①前肢特化,具特别延长的指骨;前肢仅第——或第二指端具爪;后肢短小,具长而弯的钩爪,适于悬挂栖息;胸骨具胸骨突起,锁骨发达;齿尖锐。由指骨末端至肱骨、体侧、后肢及尾间,着生有薄而柔软的翼膜。

    ②飞行中发出高频声波,并借耳及颜面部的特殊感官收集从物体折回的声波(回声定位)

    (5)啮齿目(代表动物:松鼠、黄鼠)

    ①为哺乳类中种类及数量最多的一个类群。

    ②体中、小型;上下颌各具一对门齿,仅前面有釉质,呈凿状,终生生长;无犬牙,门牙于前臼齿间具有间隙。

    ③咀嚼肌特别发达,适于啮咬坚硬物质。

    (6)食肉目(代表动物:狼、狐、大熊猫)

    ①门牙小,犬牙强大而尖锐,上颌最后一枚前臼齿和下颌第一枚臼齿的齿突如剪刀状相交,特化为裂齿(食肉齿)

    ②指()端常具利爪以撕裂食物;脑及感官发达

    ③毛厚密且多具光泽,为重要的毛皮兽。

    (7)长鼻目(代表动物:非洲象)

    ①现存最大的陆栖动物。具长鼻,为延长的鼻与上唇所构成。

    ②体毛退化,具5(),脚底有厚层弹性组织垫;上门牙特别发达,突出唇外,即通常的“象牙”,臼齿咀嚼面具多行横棱,以磨碎坚韧的植物纤维。

    (8)奇蹄目(代表动物:马、犀牛)

    ①主要以第三指()负重,其余各趾退化或消失;指()端具蹄,有利于奔跑。

    ②门牙适于切草,犬牙退化,臼齿咀嚼面上有复杂的棱脊;胃简单。

    (9)偶蹄目(代表动物:猪、河马、梅花鹿、羚羊、双峰驼)

    ①第三、四指()同等发育,以此负重,其余各指()退化;具偶蹄;尾短。

    ②上门牙常退化或消失,臼齿结构复杂,适于草食。

    (10)鲸目(代表动物:须鲸、抹香鲸)

    ①体毛退化(胎儿头部尚具毛),皮脂腺消失、皮下脂肪增厚,前肢鳍状、后肢消失;具“背鳍”及水平的叉状“尾鳍”,适于游泳。

    ②鼻孔位于头顶,其边缘具有瓣膜,入水关闭,出水呼气时声响极大,形成水柱,称为“喷水孔”。

    (11)灵长目(代表动物:金丝猴、猕猴、黑长臂猿)

    ①拇指()多能与它指()相对,适于树栖和攀援及握物。锁骨发达,手掌(及跖部)裸露,并具有两行皮垫,有利于攀缘。指()端多具指甲。

    ②大脑半球高度发达;眼眶周缘具骨,两眼前视,视觉发达,嗅觉退化。

③雌兽有月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动物学脊椎动物学课程讲义__曲靖师范学院《动物学》校级优质课程网站系统
文昌鱼(Branchiostoma)——脊椎动物起源的钥匙
脊椎的出现,改变了世界——脊椎动物的起源
脊索动物门
食材知识:鲈鱼是少有没有异名的鱼品,但它的品种挺多,常会弄错
带你去云南帽天山,了解脊椎动物最原始祖先海口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