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热点专练】澳大利亚丛林大火
澳大利亚丛林大火(英文:Bush fires in Australia)是澳大利亚炎热干燥季节频繁发生的野外火灾。有大面积的土地每年都会被破坏,并且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澳官方宣布,自2019年7月澳进入林火季以来,高温天气和干旱是林火肆虐的主要原因。从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新州和维州所在的东南部沿海地区,到塔斯马尼亚、西澳州和北领地区,几乎每个州都有林火在燃烧。
积极影响:
特定的澳大利亚本地植物群依赖著丛林大火繁殖,火灾时常交替发生,成为了澳大利亚生态的重要组成部份。对一些桉树和斑克木来说,大火可以使植物种子开裂,从而得以生根发芽。大火也促进了新的植被生成,一些别的物种也能够很快从大火造成的损失中恢复过来。
数千年来,澳大利亚原住民利用野火为自己创造了很多利益,比如清理植被来开辟土地。
消极影响:
主要的火灾旋风会以它们造成严重损失的那一天来命名,例如“圣灰星期三大火”。如果天气炎热干旱的情况比以往更严重,那么更危险的火灾就会发生,例如2009年南澳大利亚热浪和黑色星期六丛林大火同时发生,结果造成173人丧生。

120197月澳大利亚爆发山火,一连烧了几个月,焚烧了数千万亩的土地,不仅将美丽的森林烧成灰烬,也给澳大利亚人带来了无尽的伤感和挑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此地区生物群落需经过初生演替才能恢复原来的样子

B.火灾产生的后果已超出了该地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限度,将无法恢复

C.火灾过后,澳大利亚受灾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原来增强

D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2019年,澳大利亚的山火肆虐,过火面积大,对人类和森林生态系统带来危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过火地区上的所有植物构成一个群落

B.过火地区的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物种被替代主要是植物之间竞争的结果

C.森林能提供木材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火灾过后的森林发生的演替类型是初生演替

32020212日,持续了整整210天的澳大利亚山火终于结束。统计结果显示,这场大火烧掉了400公顷的森林,当地植被焚烧严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失去负反馈调节,森林生态系统将不会保持稳定状态

B.火灾后,该地区植被焚烧严重,将发生初生演替

C.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强,但其调节能力依然有限

D.森林区域在火灾后,群落依旧有演替至森林阶段的潜力

42019 年澳大利亚的山火肆虐了 4 个多月,过火面积超过 525  万平方公里,造成包括超 2 万只考拉(吃桉树叶)在内的约 5 亿只动物丧生。叙述正确的是(   

A.过火地区上的所有动物构成一个群落

B.可调查灾后考拉的种群密度并据此判断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考拉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D.过火地区的生态恢复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5.澳大利亚野兔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与牛羊争食牧草,啃噬树皮,造成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科学家利用黏液瘤病毒防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合理的是

A.若不引入黏液瘤病毒,野兔种群数量还会O-a年的趋势增加

B.澳大利亚野兔的引入会使当地生物多样性增加

Cb年后,澳大利亚野兔种群的基因库组成与a年时相同

D.从进化的角度看,b年后澳大利亚野兔和黏液瘤病毒发生了共同进化

620197月以来,澳大利亚多地林火肆虐,过火面积超过1000万公顷。持续数月的大火,已造成包括澳大利亚国宝考拉在内的超过10亿只野生动物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受灾的考拉应采取就地保护的措施

B.单位面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价值最高的是森林

C.火灾会改变当地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火灾过后地区进行的是次生演替,很快能恢复到原来的生态系统

7.澳大利亚大火过后,当地其他植被还没有恢复时,高大乔木桉树的树干上就长出新芽,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桉树的种子具有坚硬的外壳,在自然条件下不易萌发,大火煅烧后更易萌发。桉树的树叶富含油脂,极易引起森林大火,只有考拉能分解树叶产生的毒素。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考拉能分解桉树的毒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每次大火都可巩固当地桉树优势种的地位

C.桉树优先恢复可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D.桉树产生油脂易引起大火是其生存策略之一

8.某地山火使原有的优势物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被野燕麦、毛雀麦等一年生草本植物所取代,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失火前后的草原生态系统均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该草原生态系统一定能演替成森林

C.失火前后的优势种均为草本植物,故没有发生群落演替

D.演替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种的消亡

9.下列不属于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大气的途径是

A.生物的呼吸作用

B.某些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

C.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D.森林火灾

102020330日,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经久乡马鞍村发生森林火灾。火灾造成19人遇难,过火面积约1000公顷,使当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火灾过后的森林中进行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B.火灾加快了生物群落中碳的释放速率,破坏了碳循环平衡

C.火灾后森林中物种丰富度降低,生物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提高

D.森林局部火灾后仍能逐步恢复原状,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11.某池塘中甲、乙、丙和丁,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如图1所示;两个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1中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B.森林火灾引起的变化属于图2Q曲线代表的群落演替

C.图2d点绿色植物每年的净光合产量大于0

D.图1中甲鱼的有机物可用于呼吸消耗、被乙鱼取食和被分解者利用

12.森林火灾最直观的危害是烧死或烧伤林木,森林是生长周期较长的再生资源,1977年发生在印度尼西亚的森林大火,使得原本的森林成为荒草地,甚至裸地。森林燃烧所产生的烟雾不仅给本国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还影响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等邻国。

1)以上事例中的演替过程与该地森林被全部砍伐再演替到森林阶段相比所需时间短,主要原因是________。森林燃烧所产生的烟雾不仅给本国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还影响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等邻国,这一事实说明______________

2)森林阶段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能够提高群落________的能力。严重的火灾会破坏森林的平衡状态,但适当的地面火能烧掉枯枝落叶,对森林是有利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132019 7月,在澳大利亚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森林火灾。高温天气和干旱是导致各地林火肆虐数月的主要原因。2020 1 15日,据英国路透社报道,与火灾有关的死亡人数已上升至 29 人。2020 1 19 日,澳联邦政府宣布,初步拨款 7600 万澳元重振旅游业。回答下列问题:

1)保护生物多样性应该从_____________水平上加以保护。

2)火灾后,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___。整个过程中,生物种类、数量及有机物含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增加/减少/不变),生态系统的_____稳定性提高。

3)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合成的有机物除了供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外,还能够提供给_____和流入_____

14.几个月来的澳大利亚山火导致大约60多万只蝙蝠失去栖息地,被迫迁移。回答下列问题。

1)蝙蝠在全球分布有1400种,这可体现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

2)蝙蝠取食、飞行等生命活动几乎完全依赖声波,由此可见,______,离不开信息的传递,蝙蝠等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3)蝙蝠可携带狂犬病病毒等50-100种病毒。过去在南美洲为了防止狂犬病爆发,曾用毒药毒杀吸血蝠,甚至用爆炸物摧毁其栖息地。这样做可能导致的风险是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4)面对全球性生态环境等问题,人类的必然选择是____________道路。

15.从20199月开始,澳大利亚大火已经烧毁了超过数千万亩的土地,大约五亿只动物在这场火灾中丧生。

1)生态学家估计澳大利亚大火向空中释放了35亿吨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通过碳循环被吸收可能需要一个世纪或更长时间。物质循环是指构成生物体的____________。火灾产生的有害气体可通过大气弥散到世界各地,这说明物质循环具有____________性。

2)考拉是澳大利亚独有的动物,火灾中考拉的大量死亡会降低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____多样性。生物多样性降低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灾难,这从侧面反映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价值。

3)有报道说,当地火鹰(如啸鸢等)纵火加剧了火灾灾情。火鹰是肉食性猛禽,喜欢在着火的森林里活动觅食,它们会衔着着火的树枝将其运送到到尚未燃烧的森林里。试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火鹰纵火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2019年澳大利亚的大火导致森林大面积被毁,给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带来消极影响。回答有关问题: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火之后,森林中种群密度降低,但是许多种子萌发能迅速长成新植株,从无机环境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要完全恢复到发生大火之前的森林状态,需要时间较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没有外界因素的持续干扰,被大火烧过的区域物种丰富度可用图中的____(填序号)曲线表示。

17 20199月到20202 月的澳大利亚森林大火燃烧7个月,烧毁逾1000 万公顷土地。火烧程度不同对植被演替的影响也不同,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不同强度的火烧形成的大小斑块往往镶嵌在一起, 构成群落的____________结构。生物群落空间形态结构的分化有利于____________(生存竞争资源利用”)

2)轻度火烧后植被能在较短时间恢复到以前的面貌,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稳定性,火灾后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状态时的群落类型,由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种)等环境条件决定。

3)适当地面火能烧掉枯枝落叶,对该生态系统是有利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4)特别大规模的火烧后很可能引起外来物种的入侵,一段时间后外来物种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则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____ (”)

5)森林大火后可能引起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等次生危害,这体现了森林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____________价值。

18.森林群落对维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有重要的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原因是________,森林中的绿色植物是生产者,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森林发生局部火灾后,仍能恢复原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森林火灾使生物多样性降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

3)防治森林虫害的措施之一是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来降低害虫的发生率,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森林火灾会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气候干旱时,森林中的植物会扩展根系,以保证水分供给,这种现象反映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

2)火灾初期,强度较弱的地面火对森林生态系统是有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广泛种植的按树人工林十分易燃,容易导致林火蔓延,人工林与天然林相比的最主要区别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故抵抗力稳定性较差。

4)火灾后,该地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除自然演替外,人类应辅以有效的方法,使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

20.火灾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有研究人员认为全球气候变暖会增加森林火灾发生的频率。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因为生物圈中_________被打破。

2)一场火过后,森林在自然恢复的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其原因主要有_________ 利于新植株的迅速生长。

3)火灾后受损严重的生态系统重新构建所依据的主要理论是_________

1. 【答案】C

【解析】

A、火灾过后该地区生物群落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

B、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火灾产生的后果没有超出了该地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限度,仍然可以恢复,B错误;

C、火灾过后,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变得简单,因此其恢复力稳定性增强,C正确;

D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故选C

2. 【答案】B

【解析】

A、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称为群落,过火地区上的所有植物不能构成一个群落,A错误;

B、演替过程中优势物种被替代主要是植物之间竞争的结果,B正确;

C、森林提供木材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错误;

D、火灾后的森林因为保留土壤条件,或者保留了植物种子和其他繁殖体,所以是次生演替,D错误。

故选B

3. 【答案】B

【解析】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生态系统稳定状态依靠自我调节能力来维持的,因此,失去负反馈调节,森林生态系统将不会保持稳定状态,A正确;

B、火灾后,该地区植被尽管焚烧严重,发生的依然是次生演替,B错误;

C、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尽管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强,但其调节能力依然有限,C正确;

D、森林区域在火灾后,由于原有的气候条件、植被繁殖体等的存在,因此群落依旧有演替至森林阶段的潜力,D正确。

故选B

4. 【答案】C

【解析】

A、群落包含一定区域内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错误;

B、判断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依据应该是年龄组成,不能用种群密度,B错误;

C、考拉吃桉树叶,其粪便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不属于初级消费者的能量,C 正确;

D、火灾过后,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恢复过程属次生演替,D 错误。

故选C

5. 【答案】D

【解析】由于环境中的食物和生存空间是有限的,即使不引入黏液瘤病毒(澳大利亚野兔的天敌),澳大利亚野兔的数量也不会不断高速增长,A错误;澳大利亚野兔的引入,与牛羊争食牧草,啃噬树皮,造成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会使当地生物多样性降低,B错误;在病毒感染之前,野兔就已经发生变异,部分野兔会产生抗病毒突变。引入黏液瘤病毒,对兔种群的抗病毒能力进行了筛选,没有抗性的兔子被淘汰,具有抗性的兔子能生存下来,因此b年后,澳大利亚野兔种群的基因库组成与a年时不同,C错误;从进化的角度看,b年后澳大利亚野兔和黏液瘤病毒发生了共同进化,D正确。

6. 【答案】C

【解析】

A、由于栖息地遭受火灾,因此对受灾的考拉应采取迁地保护的措施,A错误;

B、物种多样性直接对生态系统多样性价值起主要作用,而森林与其他生态系统相比,物种多样性未必是最高的,故单位面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价值最高的未必是森林,B错误;

C、火灾作为自然因素,改变了当地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正确;

D、火灾过后地区进行的是次生演替,与初生演替相比演替的速度快,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会发生变化,故未必是原来的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C

7. 【答案】C

【解析】

A、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知,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考拉能分解桉树的毒素从而适应环境生存下来,因此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桉树的特点可知,每次大火都可巩固当地桉树优势种的地位,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而桉树优先恢复只能提现了其作为优势种的优点,不能反映出营养结构的复杂性,C错误;

D、根据以上桉树的特点可知,桉树产生油脂易引起大火是其生存策略之一,大火的发生利于其优点的体现,D正确。

故选C

8. 【答案】A

【解析】

每个生态系统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因此,失火前后的草原生态系统均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正确;该草原生态系统不一定能演替成森林,B错误;失火前后的优势种虽然均为草本植物,但物种不同,故发生了群落演替,C错误;演替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种的兴起,只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D错误;综上所述,选A项。

9. 【答案】B

【解析】

生物的呼吸作用属于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大气的途径,A错误;某些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只是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不属于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大气的途径,B正确;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属于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大气的途径,C错误;森林火灾,是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属于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大气的途径,D错误.

10. 【答案】C

【解析】

A、火灾过后的森林保留原有土壤条件和繁殖体,其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

B、火灾加快了生物群落中碳的释放速率,减少了二氧化碳的固定,破坏了碳循环平衡,B正确;

C、火灾后森林中物种丰富度降低,生物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降低,C错误;

D、森林局部火灾后仍能逐步恢复原状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D正确。

故选C

11. 【答案】B

【解析】

由图1,可知甲鱼以浮游植物为食,丙鱼以池底水草为食,丁鱼以螺蛳为食,即各种鱼分布在水体中垂直区域,所以鱼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A正确;森林火灾引起的变化在群落演替上应属于次生演替类型,对应图2中的P曲线,B错误;图2d点生物的多样性增多,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由此可判断d点净初级生产量大于0C正确;甲鱼有机物除用于呼吸消耗,被更高的营养级捕食和分解者利用之外,还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等,D正确。

12. 【答案】森林燃烧后形成的大量灰烬,能为植物提供所需的(更多的)无机盐   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利用阳光、空间等环境资源   能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

1)分析题干可知:以上事例为火灾过后的森林,为次生演替,该演替过程森林燃烧后形成的大量灰烬,能为植物提供所需的(更多的)无机盐,故与该地森林被全部砍伐再演替到森林阶段相比所需时间短;由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故森林燃烧所产生的烟雾不仅给本国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还影响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等邻国。

2)森林阶段生物物种多样性高,其中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能充分利用阳光、空间等环境资源;严重的火灾会破坏森林的平衡状态,但适当的地面火能烧掉枯枝落叶,能使枯枝落叶等中的有机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充足的二氧化碳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能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森林是有利的。

13. 【答案】基因    物种(生物种类)    生态系统    次生演替    增加    抵抗力(稳定性)    分解者    下一营养级(的生物)(或初级消费者)   

【解析】

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加以保护。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火灾后,群落的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整个过程中,生物种类、数量及有机物含量增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3)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合成的有机物除了供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外,还能够提供给分解者和流入下一营养级。

14. 【答案】物种多样性    生命活动的进行    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还对植物的传粉、种子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吸血蝠的抗毒性增强,导致毒药效果下降;失去栖息地导致其四处迁移,增加狂犬病的传播风险;施用毒药和爆炸物会导致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可能降低   可持续发展   

【解析】

1)蝙蝠在全球分布有1400种,这体现了蝙蝠这个物种的多样性。

2)蝙蝠对周围环境的识别、取食与飞行几乎完全依赖声波,由此可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消费者能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这些无机物排出体外后又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可见,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此外,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3)毒药可对吸血蝠的变异进行选择,使抗药性强的变异个体生存下来,通过生殖把抗性基因传给后代,使吸血蝠的抗药性增强。用爆炸物摧毁其栖息地,炸药爆炸后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其次,吸血蝠失去其栖息地后会四处迁移,增加狂犬病的传播风险;吸血蝠的灭亡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4)面对全球性生态环境等问题,人类的必然选择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即可持续发展。

15. 【答案】(CHONP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全球    遗传(基因)    间接    “火鹰纵火可以将小动物从森林中驱赶出来,便于火鹰捕食   

【解析】

1)物质循环是指构成生物体的(CHONP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物质循环是全球性运动,具有反复循环的特点,火灾产生的有害气体可通过大气弥散到世界各地,这说明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2)个体致死后导致其基因丧失,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火灾中考拉的大量死亡会降低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基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指其生态功能,具有蓄洪防旱、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作用,生物多样性降低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灾难,这从侧面反映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3)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火鹰是肉食性猛禽,喜欢在着火的森林里活动觅食,它们会衔着着火的树枝将其运送到到尚未燃烧的森林里,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推测火鹰纵火的目的是通过纵火可以将小动物从森林中驱赶出来,便于火鹰捕食。

16. 【答案】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光照更加充足、土壤中无机养料增多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解析】

1)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大火烧过的森林,土壤无机盐变得更加充足,加之没有乔木层、灌木层的遮光,使地表阳光充沛,此时土壤中未被烧死的种子或繁殖体能快速长成新植株。但是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恢复力稳定性弱,恢复到大火之前的状态,所需时间较长。

3)大火之后的森林中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物种丰富度起始点大于零。且随着演替的进行,丰富度不会无限增大。故③曲线符合。

17. 【答案】水平    资源利用    恢复力    气候、土壤、水分、温度等    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间接   

【解析】

1)不同强度的火烧形成的大小斑块往往镶嵌在一起,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镶嵌分布的特点。生物群落空间形态结构的分化有利于资源利用,减少竞争。

2)轻度火烧后植被能在较短时间恢复到以前的面貌,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火灾后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状态时的群落类型,由气候、土壤、水分、温度等环境条件决定。

3)适当地面火能烧掉枯枝落叶,产生的无机盐可以被植物吸收,从而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该生态系统是有利的。

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故外来物种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5)森林大火后可能引起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等次生危害,这体现了森林的生态功能,即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间接价值。

18. 【答案】森林群落中的众多生物种群相互之间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   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才可被生物利用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就地保护    破坏害虫的正常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下降,从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解析】

1)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即森林群落中的众多生物种群相互之间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故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森林中的绿色植物是生产者,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而后才可被生物利用,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由于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因此,当森林发生局部火灾后,仍能恢复原状,森林火灾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等措施,其中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的措施。

3)在防治森林虫害时,通常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从而破坏了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降低了害虫的种群密度,已达到保护森林的目的。

19. 【答案】自我调节    能烧掉枯枝落叶,促进物质循环    生物种类比较单一    次生演替    结构与功能   

【解析】

1)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当气候干旱时,森林中的植物会扩展根系,以保证水分供给,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2)适当的地面火能够烧掉枯枝落叶,实质上是加速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因此对对森林生态系统是有利的。

3)人与天然林相比,人工林的生物种类比较单一,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故抵抗力稳定性较差。

4)森林火灾后发生的是次生演替;除自然演替外,人类应辅以有效的方法,使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

20. 【答案】碳循环的平衡    一段时间内较快增加    大火过后,土壤中无机养料增多,地表光照更加充足   生物群落演替理论   

【解析】

1)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温室效应不断积累之后造成的,根本原因是生物圈中碳循环平衡被打破;

2)火灾过后,因土壤中无机养料增多,地表光照更加充足,利于新植株迅速生长,故在森林的自然恢复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的变化情况在一段时间内较快增加;

3)火灾后受损严重的生态系统,由于群落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结构均遭到破坏,故重新构建所依据的主要理论是生物群落演替理论。

囡波湾生物

扫码查看更多

点击即为支持

觉得不错就给我个"在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景观生态学|06-1 生态学中的干扰问题【复旦赵斌教授公开课】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查漏补缺,助力你的高考31
高中生物必修三重点知识汇总 | 期末应考必备!
生物《必修3》必记知识归纳
必考考点丨高中生物必修三87个知识点推荐,你要的都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