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必修Ⅰ教参】第二章 第5节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阐述核酸由核苷酸聚合而成,是储存与传递遗传信息的生物大分子。

2.简述DNARNA的区别与联系。

3.概述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的结构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

2)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2.教学难点

1)核酸的种类及结构。

2)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三)编写思路

本节设置了“DNA指纹技术在案件侦破中的重要作用的情境,该情境与社会联系紧密,对学生来说有神秘感,因而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必修23基因的本质中还要详细学习核酸的功能,因此本节主要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核酸可以作为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的概念。本节通过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的结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核酸之所以具有携带遗传信息的功能,是因为核苷酸上有碱基的原因,因而又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理解了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本节问题探讨中的刑侦人员可以通过DNA指纹获得嫌疑人信息的原因,学生并不能准确回答,但在学完DNA分子的组成后,再对该问题进行具体阐述,学生就很容易理解DNA分子是如何贮存遗传信息的。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概括核酸的概念,从而让概念的形成有了事实的支撑。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概念,是对已学多糖、蛋白质和核酸的分子结构的一个总结。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采用简化的结构模式图的形式,让学生采用直观对比的方式,从中理解构成生命的大分子所特有的结构特征。

二、教学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让学生掌握核肯酸是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体),核苷酸可以通过脱水缩合形成长链,进而形成核酸分子”“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等概念,进而形成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概念。

本节内容建议安排I课时。由于核酸的结构微观,复杂抽象,因此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充分借助学具模型、多媒体动画等,开展教学尤为重要。另外,课前也可以让学生收集人类基因组计划”“DNA 指纹技术”“全国打击拐卖儿童DNA数据库等资料,让学生提前了解DNA所携带遗传信息的重要性。

1.紧密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策略一利用教材中问题探讨背景资料,结合真实犯罪案例的图片、文字等信息,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DNA能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你还能说出DNA鉴定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

策略二教师利用实物和实验,创设3个真实情境:(1)用简易的方法快速粗提取某种生物的DNA;(2)教师呈示用该生物的DNA制作的“DNA项链;(3)呈示从市场购得的某品牌的核酸口服液。教师提问:“DNA 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又具有怎样的结构呢?核酸口服液真的能有效提升人体免疫力,针对性治疗某些疾病吗?

策略三收集关于拐卖儿童问题的背景资料,结合图片、表格和文字等信息,创设情境:自从全国打击拐卖儿童DNA数据库建成后,借助打拐DNA数据库,数以千计的被拐儿童得以重回父母身边。教师提问:为什么打拐DNA数据库能帮助大量的被拐儿童找到亲生父母?

2.利用直观的图解或学具,引导学生认识核酸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经过初中生物学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细胞核内具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但学生对DNA的结构不了解,对RNA的结构与功能更是陌生。受一些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还会形成“DNA就是核酸,核酸就是DNA"等错误的前概念。因此,在核酸的组成与功能教学中,建议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利用已有的化学知识,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

策略一利用图解与绘图,理解核酸的种类与结构。教师提出问题:核酸分为哪几种?基本组成单位分别是什么?每一种基本组成单位又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汇报。接着,让学生在纸上绘制出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的结构模式图,说出DNA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异同,进而要求每个同学分别绘制脱氧核糖核苷酸与核糖核苷酸的长链,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成员组内交流。小组代表展示,教师评价,小组完善模型。

策略二利用学具模型与绘图,理解核酸的种类与结构。教师首先提出问题:核酸分为哪几种?其基本组成单位分别是什么?每一个基本组成单位又由哪几个组成部分?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内容。教师再呈示核苷酸的学具模型,介绍各种模型结构所代表的物质种类,学生倾听后组内交流。在此基础上,学生用不同的模型结构分别搭建4种脱氧核苷酸和4种核糖核苷酸,并说出DNA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异同。学生进一步搭建脱氧核糖核苷酸与核糖核苷酸的长链,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成员组内交流。小组代表展示,教师评价,小组完善模型。根据不同小组利用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绘制(或搭建)的各不相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和核糖核苷酸长链这一事实,引导学生认识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等特点,以此说明DNA分子可以储存大量不同的遗传信息。通过图片、文字或短视频等信息形式,向学生介绍少数病毒的遗传信息储存在RNA中,RNA也具有遗传物质的一般特征。最终,求同归纳得出概念——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理解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呈现前述的脂肪酸分子结构,特别是其碳链构成的骨架,再呈现出葡萄糖分子结构、氨基酸分子结构、核苷酸分子结构,以引导学生绘制概念图的方式,归纳整理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组成细胞的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及其关系,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多糖(淀粉、糖原)、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进一步认识多糖(淀粉、糖原)、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是由相应的单体连接成多聚体,理解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并绘制本章内容的完整概念图。

三、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1.DNA是遗传物质,携带有遗传信息,不同个体的遗传信息一般都有区别,因此,DNA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2.提示:可以进行亲子鉴定;鉴别在地震等灾害中遇难亲属的遗体等。

(二)练习与应用

概念检测

1.1)√;(2)×;(3)√。

2.C

3.C

4.C

拓展应用

1一切疾病都与基因受损有关过于绝对,疾病有的是基因受损导致的,还有很多疾病是受到细菌等病原体影响导致的。基因是核酸片段属于概念有误,核酸包括DNARNA,除少数病毒外,生物的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补充某些特定的核酸,可增强基因的修复能力这是混淆概念关系以误导消费者。人们吃的食物中已经含有很多核酸,不需要额外补充核酸,核酸也不是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人体内不缺乏合成核酸的原料;人体细胞不会直接利用外来核酸,无论是食物中的核酸,还是补充特定的核酸,都不能直接被细胞利用,都要被消化系统内的酶分解后才能被人体细胞利用;细胞内的基因修复有复杂的机制,补充核酸不会增强基因修复能力

2)提示:向推销人员询问该核酸保健品的成分、功效,及如何起到保健作用的原理;运用己学习的核酸知识与推销员交流,传递正确的营养保健知识;表明不会购买核酸保健品的态度。

四、背景资料

1.核酸的发现1868年,在德国化学家雀佩-赛勒(Hoppe-Seyler)的实验室里,有一个瑞L籍的研究生,名叫米舍尔(F.Miescher1844-1895),他在实验室所承担的工作是研究脓血中细胞的化学成分,当时实验室附近有一家医院,常常扔出许多带脓血的绷带,脓血里有与病菌作战而死亡的白I细胞以及其他死亡的人体细胞。米舍尔细心地用洗脱的办法将绷带上的脓血收集起来。他先用洒精把细胞中的脂肪性物质去掉,然后用猪胃黏膜的酸性提取液(一种能除掉蛋白质的胃蛋白酶粗制品)进行处理,结果发现细胞的大部分被分解了,而细胞核只是缩小了一点儿,仍然保持完整..得到细胞核后,米舍尔对组成细胞核的物质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细胞核内含有与细胞内其他有机物明显不同的物质,这种物质的磷含量很高,远高于蛋白质,而且对蛋白酶有耐受性。米含尔认为这是一种新物质。霍佩-赛勒当时是生物化学界的权威,治学严谨,他要在亲自做实验验证米舍尔的T.作后,才允许米舍尔发表这个成果。霍佩-赛勒用酵母细胞做实验,证实了米合尔的发现。米舍尔将他发现的新物质命名为核素。核素十分不稳定,提取时必须非常小心,速度要快,还得保持很低的温度。为了制备核素,米舍尔常常从清晨500就开始在低温的房向里工作。这大大影响了他的健康,以致积劳成疾,51岁就离开了人间。

霍佩-赛勒的另一个学生,德国的科塞尔(A.Kossel1853-1927),发现核素是蛋白质和核酸的复合物、他小心地水解核酸,得到了组成核酸的基本成分:鸟嘌呤、腺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还有些具有糖类性质的物质和磷酸。确定了核酸这个生物大分子的组成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物质在大分子中的比例,它们之间是如何连接的。斯托伊德尔(H.Steudel)找到了前一个问题的答案。通过分析,他发现单糖、每种嘌呤或嘧啶碱基、磷酸的比例为111。限于当时的实验条件,后一个问题没有完全解决,科塞尔及其同事只是发现,如果小心地水解核酸,糖基团与含氮的基团是连在一起的。科塞尔还对核酸与蛋白质的结合方式进行了研究。他发现有此物种的核酸与蛋白质结合比较紧密,有些则比较松散。科塞尔因其在核酸化学领域的开创性I作,荣获191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1年,科塞尔的学生列文(P.ATLevine1869-1940)对核酸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他证明核酸所含的糖类由5个碳原子组成,并将这种糖类命名为核糖。当时已经发现两种不同的核酸,列文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它们中的五碳糖不同。另一种糖类比核糖少一个氧原子,称为脱氧核糖。两种核酸也由原来的名字改为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1934年,列文发现核酸可被分解成含有一个嘌呤、一个核糖或脱氧核糖和一个磷酸的片段,这样的组合叫核开酸。他认为核酸是由五碳糖与磷酸基团组成的长链,每一个五碳糖上再接一个碱基。列文认为这些碱基可能以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排列,如12341234等,每个数字代表一种特定的碱基。这个模型后来被称为核酸结构的四核苷酸假说。列文虽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他的贡献有目共睹,并将永远留在核酸化学的历史中。

弄清物质结构的最终证明是成功地合成出这种物质。核酸的结构问题很复杂,糖类和碱基都是结构比较复杂的组分,有多种连接的可能,而且还有磷酸基团的位置问题。英国生物化学家托德(A.R.Todd)成功地合成了核苷酸,并于1955年成功合成了二核苷酸。托德因其在核苷酸合成以及核苷酸辅酶方面的贡献而获得1957年诺贝尔化学奖。

核酸功能的阐明以及DNA双螺旋结构的揭示的科学发现史已为大家所熟知,《遗传与进化》模块将做详细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2.核酸的分离和提纯

研究核酸首先要对其进行分离和提纯。制备核酸要注意防止核酸的降解和变性,尽量保持其在生物体内的天然状态。早期研究时,由于受到方法上的限制,得到的样品往往是一些降解产物。要制备天然状态的核酸,必须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防止过酸、过碱,避免剧烈搅拌,尤其是防止核酸酶的作用。

真核生物中的染色体DNA与组蛋白结合成核蛋白(DNP),存在于核内。DNP溶于水和浓盐溶液(如质量浓度为1 mol/LNaCI溶液),但不溶于质量浓度为0.14mol/LNaCI溶液。利用这一性质,可将细胞破碎后用浓盐溶液提取,然后用水稀释至0.14 molL,使DNP纤维沉淀出来,缠绕在玻璃棒上,再经多次溶解和沉淀以达到纯化目的。苯酚是很强的蛋白质变性剂,可用苯酚抽提,除去蛋白质。用水饱和的苯酚与DNP一起振荡,冷冻离心,DNA溶于上层水相,不溶性变性蛋白质残留物位于中间界面,一部分变性蛋白质停留在酚相。如此操作反复多次以除净蛋白质。将含DNA的水相合并,在有盐存在的条件下加2倍体积冷的乙醇,可将DNA沉淀出来。再用乙醚和乙醇洗涤沉淀,用这种方法可以得到纯的DNA

RNADNA更不稳定,而且RNase又无处不在,因此RNA的分离更为困难。制备RNA通常需要注意3点:(1)所有用于制备RNA的器具必须灭菌;(2)在破碎细胞的同时加入强变性剂使RNase失活;(3)在RNA的反应体系中加入RNase的抑制剂。目前最常用的制备RNA的方法有两种:(1)用酸性胍盐/苯酚/氯仿抽提。胍是极强烈的蛋白质变性剂,它几乎使所有遇到的蛋白质都变性。用苯酚和氯仿多次除净蛋白质。此法用于小量制备RNA。(2)用胍盐/氯化铯将细胞抽提物进行密度梯度离心。蛋白质在最上层,DNA位于中间,RNA沉在底部。此法可制备较大量高纯度的天然RNA。不同功能RNA常分布于细胞的不同部位,分离这些RNA常常先用差速离心法,将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等各部分分开,再从这些部分中分离出RNA

3.核酸的水解

核酸的嘌呤碱和嘧啶碱与戊糖形成糖苷键。戊糖有两种:核糖和脱氧核糖,所以形成4种糖苷,即嘌呤核苷、嘌呤脱氧核苷、嘧啶核苷、嘧啶脱氧核苷。磷酸基与两种糖类分别形成核糖磷酸酯和脱氧核糖磷酸酯。所有糖苷键和磷酸酯键都能被酸、碱和酶水解。

水解核酸的酶种类很多。非特异性水解磷酸二酯键的酶为磷酸二酯酶;专一水解核酸的磷酸二酯酶称为核酸酶。核酸酶按底物专一性分类,又可分为作用于核糖核酸的核糖核酸酶,作用于脱氧核糖核酸的脱氧核糖核酸酶;按对底物作用的方式,可分为核酸内切酶和核酸外切酶。内切酶的作用点在多核苷酸链的内部,而外切酶的作用点从多核背酸链的末端开始,逐个地将核苷酸切下,从而对核酸进行降解。也有少数酶既可内切,也能外切。

4.核酸在不同生物(细胞)中的分状况

所有生物细胞都含有DNARNA这两类核酸。原核细胞DNA集中在拟核。真核细胞DNA分布在核内,与蛋白质组成染色体(染色质)。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也含有DNA。病毒或只含DNA,或只含RNA从未发现两者兼有的病毒。原核生物DNA、质粒DNA、真核生物细胞器DNA都是环状双链DNA。所谓质粒是指拟核DNA外基因,它能够自主复制,并表现出特定的性状。真核生物染色体DNA是线型双链DNA。病毒DNA种类很多,结构各异。动物病毒DNA通常是环状双链或线型双链。植物病毒基因组大多是RNADNA较少见。少数植物病毒DNA或是环状双链,或是环状单链。噬菌体DNA多数是线型双链,也有为环状双链的。

参与蛋白质合成的RNA有三类:转运RNAtRNA),核糖体RNArRNA)和信使RNAmRNA)。无论是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都有这三类RNA。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发现许多新的具有特殊功能的RNA,几乎涉及细胞功能的各个方面。病毒RNA种类很多,结构也是多种多样的。

5.核酸中核苷酸的连接方式

核酸是由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无分支结构。核酸中的核苷酸以磷酸二酯键彼此相连。DNA中的脱氧核糖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形成直线形或环形多聚体(图2-12)。组成RNA的核苷酸也是以3'5'-磷酸二酯键彼此连接起来的(图2-13)。

6.DNA指纹图谱的建立与识别

小卫星DNA是基因组中可变数目的串联重复DNA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VNTR)。它具有高度变异性,几乎可以使每个个体形成唯一的特征性带型,因此可用来鉴别不同的个体。在人类基因组中,每一个小卫星家族都共有一种核心序列,制备含有核心序列的探针,再通过DNA印迹法,将其与不同个体的酶切DNA进行杂交,就会将每个个体独特的杂交图谱呈现出来,这就是DNA指纹技术(DNA fingrprining)。英国的遗传学家杰弗瑞斯(A.J.Jeffreys)是最早提出DNA指纹的人。1985 年,他的研究团队将一段人类肌红蛋白的小卫星DNA制备成探针(33bp),并用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消化含有短串联重复序列的DNA,再将两者杂交得到了包含十几条条带的杂交图谐,不同个体的杂交图谱如同人的指纹一样具有高度个体特异性,于是杰弗瑞斯就将其称为DNA“指纹。这一技术很快在世界范围内的医学和司法领域广泛应用。在进行亲子鉴定时,如果能从父母的DNA指纹中找到孩子的所有条带,就可以确定亲子关系。在用于刑事案件工作时,如果条带完全-致(条带的位置和强度均相同)则为同一个体,如果检测结果显示的条带与嫌疑者的条带相比有部分缺失,则还需要计算二者的相关性和同一认定的可信程度。

随着微卫星DNAshorttandemrepeat,简称STR,是由2~4个核苷酸组成的短串联重复序列)的发现和PCR技术的应用,DNA 指纹分析技术也在不断改进。现在这一技术开始应用对样本微卫星DNA序列的分析,因为这种序列在环境中留存的概率更大。PCR技术则使得样本的需要量大大减少,如一根头发甚至一个精子就可以进行检测,这对于法医物证检验尤为重要,并且PCR技术还能极大地提高DNA指纹分析的灵敏度。从个体的血液或其他组织提取DNA样本后,采用PCR技术扩增STR区域,扩增产物再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用溴化乙锭或其他染料染色即可获得结果。DNA指纹技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司法鉴定、物种分类鉴定、遗传病诊断、肿瘤研究等领域都发挥着巨大的应用价值。

7.生物大分子结构特点

生物大分子一般是指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分子量大于10KD(千道尔顿)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核酸,也包括多糖等。生物体内还存在由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大分子,如糖脂、糖蛋白、脂蛋白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1)生物大分子是小分子单元的聚合物

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小分子单元称为单体,也称构件。氨基酸、核苷酸和单糖分别是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的单体。

2)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所有生物大分子都含有碳原子,并且以碳链为骨架。这是碳原子的化学性质决定的。碳骨架有线形的,有分支形的,也有环形的;有饱和的,也有不饱和的。

3)生物大分子具有复杂、有层次的结构

生物大分子分子量大,单体种类多、数量大、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因而其结构十分复杂。据估计,仅蛋白质就有1010~1012种。生物大分子又是有序的,每种生物分子都有自己的结构特点,所有生物大分子都是以一定的有序性(组织性)存在于生命体系中。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包括-一级结构和高级结构。一级结构是指组成该生物大分子的单体的排列顺序。但是,生物大分子决不是简单的长长的线状单链,而往往是经过反复的盘曲、折叠,保持某种特殊的.体形状,这种立体形状称为构象。生物大分子的立体构象关系着它们的生物活性。

4)生物大分子具有方向性

单体分子是有极性的,即它们是不对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有的。当这些单体分子组成生物大分子时,它们是头一尾联结。因此,生物大分子也是有头有尾的。例如,蛋白质分子有N端到C端的方向性,单链核酸分子总是5'3'的方向性,多糖链具有从非还原端向还原端的方向性。

5)非共价键维持生物大分子的结构

牛物大分子中有两类不同的作用力,一类是一级结构中的强作用力一共价键、另一类是决:定生物大分子高级结构和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识别、结合、作用的弱作用力——非共价键,包括氢键、离子键、范德华力和疏水作用等。这些力单独作用时,很弱并且极不稳定,但许多弱作用力协同作用,往往决定生物大分子的构象。因此,一个稳定的生物大分子往往需要多个非共价键共同作用。在一些特定条件下,个别非共价键遭到破坏,就会破坏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但该条件去除后,就有可能恢复非共价键,表现为可逆性

6)生物大分子的官能团可被修饰

修饰通常指生物大分子中个别官能团发生的化学改变。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化学改变是在,生物体内经酶催化完成的。修饰会对生物大分子的构象产生影响。例如,蛋白质的糖基化修饰、蛋白质的磷酸化修饰、DNA的甲基化修饰、多糖的硫酸化修饰等。

五、教学案例与评析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汇苏省常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陈益飞

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与本节相对应的要求是概述核酸由核芹酸聚合而成,是储存与传递遗传信息的生物大分子。对应的学业要求是: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视角,解释核酸分子参与组成细胞的结构,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由于《遗传与进化》模块教材中对DNARNA的结构和功能有较详细的介绍,因此本节内容的重点放在从细胞层面对核酸的分类、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核酸是由核作酸连接而成的长链及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的学习上。据此,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核什酸长链照片的观察分析及核甘酸、核苷酸链模型的构建,能阐述核酸由核苷酸聚合而门成,能解释核酸是储存与传递遗传信息的物质。

2.通过对DNARNA化学组成上异同的比较,能说出DNAIRNA的区别与联系。

3.通过回顾糖类、蛋白质和核酸的物质组成,能概括出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的结构特点..

教学设计思路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为何由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的DNA4种核糖核苷酸组成的RNA可以携带如此复杂的遗传信息呢?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应让学生了解核酸的种类与分布、核酸能够成为遗传信息携带者的原因以及生物大分子是以碳链为骨架等知识。由于学生缺乏有关核苷酸和核酸的化学背景知识,且核苷酸、核酸的结构相对抽象,所以在教学时,可采用模型建构以及对不同的核苷酸、核酸图像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核苷酸的组成,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的区别,核苷酸排列顺序的千差万别与遗传信息的关系,以及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等难点知识,提高科学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结构功能观

教学实施的程序

评析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从细胞层面让学生了解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以及核酸能够成为遗传信息携带者的原因。由于高一的学生还未曾学习有机化学,因此学生对于核苷酸的结构及组成、核苷酸长链形成的过程较难理解。本节课通过生活情境导人,增设探究实验,建构核苷酸模型和核苷酸链模型等形式,边做、边学、边想,将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而易于理解,轻松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播放刑侦人员通过DNA指纹技术在侦破工作中锁定犯罪嫌疑人的视频来导人新课,并提出问题为什么DNA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让学生依据现有的知识进行思考,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并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学习完核酸贮存遗传信息这部分内容后,再由学生来解释“DNA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的疑惑。这种首尾呼应的教学处理方法,不仅让课堂教学有清晰的教学主线,更让学生体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成就感,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2.强化图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核酸的种类和分布内容部分,通过展示DNARNA在不同的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原核生物中的分布图片,引导小组讨论分析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得出核酸的种类及其在细胞内的分布,能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真核细胞线粒体、叶绿体中的DNARNA和原核细胞中的DNARNA,培养了学生严谨、缜密的科学思维,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复杂性。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部分,训练学生的读图、识图|和建模的能力,并由核酸拓展到其他生物大分子,从而理解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3.通过模型构建,突破教学难点

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这部分内容抽象而复杂,学生比较难理解。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构建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模型,边做边学,边体会核苷酸的命名,核酸与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做中学的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能力。针对核酸贮存遗传信息的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对构建的不同核苷酸链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认同核酸分子结构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完成了预设的目标。在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部分,训练学生的读图、识图和建模的能力,并由核酸拓展到其他生物大分子,从而理解生物大分子的统-性与多样性,进一步形成结构与功能观。

4.通过学以致用,提高责任意识

最后的学以致用环节,通过创设核酸保健品推销员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用科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指导生活。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和运用者,通过制作手机APP等训练学生的质疑精神和与人交流沟通的技巧,从而能理性应对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评析人:马建兴(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复习与提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2.B3.D4.D5.A6.D7.A8.B

二、非选择题

1.1)冬小麦的含水量从9月至12月处于下降趋势,因为随着冬季来临,气温下降,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显著下降有助于抵抗低温冻害。

2)在寒冷的情况下,自由水可以结成冰而伤害植物,结合水则不会结冰。因此,冬季来临时,冬小麦细胞内自由水的比例逐渐降低,而结合水的比例逐渐上升,可以避免气温下降时自由水过多导致容易结冰而损害自身,这是植物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3)略。

2.蛋白质的功能是:由氨基酸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多肽链折叠或盘曲形成的空间结构决定的。人的红细胞承担运输氧的作用,是因为血红蛋白的结构适于运输氧;而心肌细胞主要是承担心脏律动作用,其心肌蛋白的结构适于律动。

3.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无论多少个葡萄糖构成多糖,它的顺序没有什么变化。

核酸就不同了,构成核酸的核苷酸,无论是脱氧核苷酸还是核糖核苷酸,都各含4种碱基。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核酸分子中4种脱氧核苷酸(或核糖核苷酸)在数量、排列顺序上就会千差万别,从而能够承担起携带遗传信息的功能。因此说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而多糖不是。

4.在陨石中发现了氨基酸,且非地球所有,这说明宇宙中很可能还存在与地球生物类似的生命形式。因为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而蛋白质又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囡波湾生物

扫码查看更多

点击即为支持

觉得不错就给我个"在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核酸
必修一期末考点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高一生物教案:《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4.1号 生物课外练习题
2024届高中生物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细胞的分子组成 第4讲 核酸、生物大分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