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1年度优质“课题实验课”评选活动-样例


实验反思:

课题实验课《巨人的花园》课堂观察数据分析

本班有39名学生,分为6各小组

第一小组观察员张帆:这个小组共有六名同学,三名男同学三名女同学。第一个观察点考查重点是运用与分析能力,六名同学全部得A等级,占比100%。通过数据可以得知:本小组学生运用与分析能力较强,对关键词的概括与提炼较为准确。

第二个观察点五位同学得到了A等级,占比83%,一位同学得到了B等级,占比17%。从数据可以得知,本小组学生折线统计图的方法运用的较好。得B的同学折线统计图错了一处。

第三个观察点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和评价的思维能力。小组有四名同学获得了A等级,占比67%,有两名同学获得了B等级,占比33%6名学生中,有两名同学在分析人物时评价不够准确,运用的还是表达情绪的词语。对于这样评价能力不强的学生,可以在日常教学时,给学生一些概括性的评价词语,让学生有抓手,经过多次训练,思维能力也能得到稳步上升。在复述课文这一观察点中小组有四名同学获得了A等级,占比67%,有两名同学获得了B等级,占比33%。根据数据可以得知,王老师设计的情节图起到了很好的支架作用。能看出这一小组的学生记忆、运用和逻辑性方面都较强。其中坐在我左边的小男孩儿,表达能力很强,进行了详细复述,最后留给同桌的时间很少了,同桌儿都没能复述完。我右边的男孩儿,加入了很多表示顺序的词语,可以看出他的逻辑思考能力很强,自己进行了创造性复述。最后一个观察点,小组中六名同学全部获得了A等级,占比100%。       

给王老师提出一个小建议,王老师一次提出了三个问题,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有些难度,是否可以减少问题量?或者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思考。这三个问题按照思维训练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建议王老师让学生明确这三个问题的层次,先圈出关键词,再将折线统计图完成,最后分析人物的变化,这样更助于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

第二小组观察员李璐:小组共有6位同学。本课在“观察形象”这个环节设计了2个观察点。第1个观察点要求学生“默读描写巨人的词句,圈出关键词”。在老师提出问题后,大约20秒钟左右,我观察的第二小组的6位同学就全部完成了这项任务,得到A的同学有6位,优秀率100%。第二个观察点是“在表格中确定好点的位置,再将点用线连好,感受巨人的变化”。我观察的第二小组中没有学生完成这个学习任务。在绘制人物形象折线图时,有3位同学画出了4个点位,有2位同学画出了3个点位。5名学生中,有人能够找到点位,对关键词把握不准;还有人找到点位,写好关键词,但没有用线连接好,这些同学得到B,占观察人数的83%,还有1位姓郭的同学没有独立找到点位,只照着屏幕画了1个点,标注的关键词是“高大”,与老师和同学们总结出的“叱责 砌墙”差距大。这个学习环节用时约5分钟,在进行到3分钟时,老师提出“完成的同学可以交流一下”。第二小组前4分钟都没有人交流,大家都专注于阅读和画图,直到4分半的时候,姓左的女孩才与对面的同学开始交流,但由于时间短,并没有完成交流。在“复述课文”这一观察点,得到A的同学有4人,占比67%,得到B的同学1人,得到C的同学1人,占比都是17%。学生复述的准确率高,说明学生在词语理解运用方面能力强,理解性思维发展得好。得到C的同学是因为时间较短,他没有完成复述任务。

“评价巨人形象”的观察点,有5名学生能够针对提出的要求,擦掉“自私”然后改写成“善良”等词,占比83%,完成情况较好,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渐入佳境。

 “迁移运用”这一观察点,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试着绘制《渔夫和金鱼》中的人物形象折线图。针对第二小组在前面环节没有人成功绘制人物形象折线图,所以将此环节作为重点观察。在观察中,我发现这个班级的同学非常善于学习。有2位同学完成折线图,占比33%,有3位同学完成了部分人物形象的折线图,占比50%,他们问题主要是缺少点位。姓郭的同学也绘制了3个点,虽然没有完成学习任务,但是比第一次只写1个点位多了2个点位。从最开始的不知所措,到后来的尝试绘图,表现出同学们善于观察与倾听,将获得的知识与经验整合到自己的相关系统中,并进行迁移运用,实现思维的进阶,从这一点上讲,本节课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评价、运用的思维能力,思维可视化工具有效。

综合分析观察数据,我发现同学们都很善于学习,迁移运用的能力较强,很多同学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可见老师在平时的思维训练是到位的。第二小组中的姓郭的同学。课下与王老师的交流中,我得知这位同学平时学习是比较慢的。而课堂要实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就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发展。怎样才能让郭同学这样的少数人不湮没在人群之中呢?除了像王老师这样提供有效的思维支架,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抓手之外,还可以加大讨论交流的时间比例,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说得清楚就代表想得明白。同时,表达的过程就是思维提升的过程,充分的交流也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第三小组观察员张英南:小组共有6名同学。在复述课文这一观察点,得A的有5名学生,占比83%,得B的有1名学生,占比17%。可见情节图和拆线图起到了支架的作用,对于学生的知识的运用和语言的逻辑性有很大的帮助。小组中一个女孩儿,她的复述逻辑性不够强,语言的组织上也有些问题,导致个别情节复述得不够完整。建议教师在这一环节给学生的时间要充分些,便于他们在学习的基础上能充分的思考。

第二个观察点,得A的学生有4人,占比67%B级的有2人,占比33%。多数学生能够快速的在文中找出关键词语,只有一个女孩儿提炼关键词的能力较弱,描写巨人的关键词和人物形象的评价写反,没有找到“拆除围墙”这个关键词语。可见这个孩子对于情节和形象的概念没有区分好。

“在用拆线图感受巨人变化”这一观察点,有5人得A,占比83%1人得B,占比17%。这一组的孩子在绘制折线图的过程中有交流、有合作,并互为提示,或进行微调,或修正错误。体现了小组合作的帮扶作用。说明王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在这一方面对学生训练有素。有一名同学关键词提炼不全面,点的位置确定也不够准确。建议王老师给学生的任务指向性再明确些,做到扶放结合,有效夯实前面的学习成果,就会提高学生在这一环节的完成度。

在概括巨人形象的这一观察点,小组中有5人得A,占比83%,有1人得B,占比17%。大多数同学都能够依据关键词语和折线图来评价巨人的形象,有三个男孩儿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很强,有自己的见解,还有变换角度考虑问题,根据现象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判断,作出准确的评价。女孩儿通过小组的合作帮扶对她的评价进行了修改。

“小组合作,试着绘制《渔夫和金鱼》中人物形象的折线图”这一环节中,考察的是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有4人得A,占比67%,有1人得B,占比17%,有1人得C,占比17%。有2名同学绘制了“金鱼”的折线图,4名同学绘制的是“老太婆”的折线图。小组中4位同学先画拆线图,再提取关键词;1位同学先定点,写关键词,再连折线。可见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能够进行求异思维。孩子们在绘制过程中能相互提供思维方法,对自己的内容进行补足,其中2个男孩还对“渔夫”的人物形象折线图跃跃欲试。可见,学生不仅在思考的基础上,真正理解和吸收到了所学的知识,做到了学以致用,而且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将思维引向深处。

第四小组观察员尹娜:这个小组一共7人,其中4名男同学3名女同学。每个环节的观察重点量化数据已经提交到赵明新主任那里进行了汇总,我针对前两位观察员观察到的不同的观察重点向王老师提供数据。在合作共学部分,王老师一共提出了三个问题,前两个问题,我们小组的学生和前面提到的两个小组学生有一点不同:他们都能够迅速找到点并提炼关键词进行填写。在用便利贴给“巨人”的人物形象定位时,我们小组却只有4人准确完成了此项任务,另外3人完成的不太准确,按常理来说,学生在分析归纳之后,应该有能力梳理出“巨人”的人物形象,但为什么只有57%的同学准确完成了该项任务呢?我观察发现学生在迁移运用部分,绘制渔夫和金鱼的人物形象折线图时,学生却能够100%地完成了任务。

第五小组的观察员李春梅,我们小组一共有6名学生。在复述文章内容这一部分。小组6个人,以同桌为单位,分成三个小组复述课文内容,其中得A的同学3人,得B的同学2人,得C的同学1人。有三名女同学能够结合“情节图”和“关键词”非常完整地进行叙述,语句流畅,恰当地使用表示顺序的衔接词,逻辑性非常强。在叙述过程中,有一名男同学在同桌的提示和帮助下,结合“情节图”,较好地完成了复述课文的内容。

第二个观察点小组6个人当中,得A4人,得B2人。得B的一名同学没有明确“学习方法”当中提出的要求;还有1人画了“凄凉”这个描写花园环境的词语。

“在表格中确定好点的位置,再将点用线连起来,感受巨人变化”这个观察点,小组同学3人得A3人得B。得B的一名同学在关键词提炼的时候就有遗漏,个别环节不全,还有两名同学在表格中确定了位置,但是位置确定的不准确,定点有困难,定完点之后,不知道应该写什么样的关键词。针对学生出现的情况,给王老师提一点建议,就是再给学生提问题的时候,一次提的问题不宜过多,另外,要求提的再明确一些,这样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老师的意图,比较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巨人的变化中,他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个观察点,小组6人有5人得A。得B的男同学,只是在学习单上贴上了“没有认错、知错了”这样的评价语言来说明巨人的形象。

最后一个观察点小组6名同学得A的同学有4人,得B的同学2人。其中有一名男同学,他的进步非常大,因为在之前的合作学习当中,我感觉他是能力比较弱的一名学生。可是在最后这部分,他绘制的“金鱼”的折线图非常好,能够通过大海的变化来体现出金鱼的这个人物形象。综上所述我认为,王老师较好地完成了实验目标。

第六小组观察员詹睿:小组共7人。通过本次数据的收集、汇总和处理,我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在“复述课文”这一观察点中,我重点观察了一名同学,他本节课中共发言三次,第1次发言,是从文中找出关键词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巨人,这名学生说的是“愤怒的巨人”,这不是对人物进行的评价,孩子的思维停留在文字表面的理解上,回答的过程中逻辑性不强。第2次他回答的问题是叙述故事情节。这时,孩子就能将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加入到故事情节的叙述中,表述条理很清晰,可见其逻辑思维在“情节图”这一支架下,有了明显的提升。第3次发言的时候,这位同学就已经能够把人物折线图上的内容结合故事情节有条理地进行表述了,表述中对巨人地人物形象有了深入理解。可见学生在三次回答问题过程中,逻辑思维有了循环往复地提升,已经由表象进入深入,由一次性的概括思维训练,变成了连续性的概括思维训练。

其次,我就教学环节中“感受人物”这一部分进行纵向比较。

我们看第一次观察。第一项数据是圈画或提炼关键词,圈画准确的是A4人,占57%。圈画关键词有2~3个不准确的是B2人,占28.5%。圈画关键词有4个以上不正确的是C1人,占14.4%。第二次观察绘制折线图中,能够准确绘制5人是A,占71.4%,绘制的个别情节有误2人是B,占28.6%,而此时绘制错误的学生为C0人。第三次观察。在巨人的变化中,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用便利贴贴在学习单上。此时评价全面,分析有条理的为A,已经是6个同学,占85.7%。能够简单评价和分析的是B1人,占14.3%。评价分析不清晰的同学为C0人。通过这一组数据纵向的比较,可以看到学生整个的运用分析能力,逐渐得到了提升。尤其是对人物评价上,从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体会人物的性格品质,学生由最初从“叱责”想到了巨人是暴怒的;由“砌墙”,想到了巨人的自私,这种事物表面感知觉和表象水平的概括,进入到了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其本质属性进行高级概括的过程,王老师很恰当地运用了想象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想想“七年说了什么”使学生的思维有了进一步推进,最后达成了整个运用分析思维的提升。

由此,看出思维支架对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在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目标。

课题第二主持人赵明新:实验数据汇总情况如下:

班级人数39人,观察人数39人,我们进行的是全员观察。“请同学们利用学习单上的“情节图”简要复述这个故事”这一观察点A27人,占69.2%,B10人,占25.6%,C2人,占5.1%。“默读描写巨人的语句,圈出关键词这一观察点;在表格中确定好点的位置,再将点用线连好,感受巨人的变化” 这一观察点, A32人,占82.1%,B6人,占15.4%,C1人,占2.6%。“在巨人的变化中,他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你用便利贴写出来,贴在学习单上” 这一观察点, A29人,占74.4%,B8人,占20.5%,C2人,占5.1%。“小组合作,试着绘制《渔夫和金鱼》中人物形象折线图”部分, A28人,占71.8%,B9人,占23.1%,C2人,占5.1%。

《巨人的花园》课题实验课实验反思

哈尔滨市南马路学校小学部 王妤

听了观察员的反馈,我觉得这种课堂教学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学。作为执教者的我感觉一下多出很多双眼睛,很多只耳朵,让我对我的课堂教学有了更准确的把握,大家针对于实验目标的达成,提出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不仅可以让实验目标更准确地达成,也对于执教者的课堂教学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首先,我想先来说一下复述教学环节的调整问题。在各位观察员拿到的量表中,复述课文这个环节是放在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在今天的现场教学中我把这个环节后置了。因为“简要复述课文内容”这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不陌生,因为我们在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已经进行了方法的讲解,以及练习。所以我之前的设计,是把复述这项内容作为复习导入的环节,通过学生的复述让学生把故事情节以及我们这节课重点要学习的人物形象的变化进行勾连。但是前一天,我去另外的一个班级上了平行课,上课伊始,我让学生根据故事的情节图来复述,学生只关注了情节,而故事的主要人物巨人很多孩子都只字不提。很显然在没有人物形象的学习之前,这种复述是没有意义的。今天的课堂上,在学习了人物形象之后,将“情节图”与“人物形象折线图”结合起来之后,学生明显能抓住要领,在复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了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变化相互依托的特点,在复述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得到发展。因此,在今天上的研究课上我把这个环节置后,相对于之前还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下面,我想根据大家在观察中发现的问题,来进行分析。学生在绘制折线图时出现的问题,我觉得有一部分原因是像各位观察员所说的那样,我把学习内容整体下达给学生,学生感觉无所适从,对于时间的分配也不够科学、合理。所以我接纳各位观察员的建议,在教学中把学习任务分解开,由教师来把控时间,帮助学生很好地进行时间的分配。另外在提炼人物形象的时候,很多孩子遇到了困难,这个困难也表现在教师讲解时,学生的发言中。深究出现问题的原因,我觉得首先是学生对于“形象”和“心情”这两方面的内容没有进行一个很好的厘清,教师应该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形象”。所以在进行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先扫除障碍,再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另外有的学生总是会考虑到人物的心情,也是跟我们之前在课堂学习中,我引导学生绘制过“心电图”,所以学生会把这次要学习的内容与之前学习的内容混淆。

我们这节实验课的目标是:结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及本课的语文要素,利用“思维可视化”策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运用等思维能力。在课堂最后一个部分的“迁移运用”中,我们还是能够发现有79%的学生能够正确运用人物形象折线图,并且在绘制之后,对于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升了思维的深度。由此看来这种可视化的思维支架,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和语文能力的提升。

这节课后,我还打算在平行班级用调整后的教学设计再来上一节课题实验课,通过观察员的数据的对比,让实验课观察数据形成一个数据链。通过验证、假设和数据分析的相辅相成的作用中,让课题实验课充分为教学服务,通过假设、分析、验证,再假设、再分析、再验证这样一个实验过程,为教师改善教学提供数据支持和重要依据。课题实验课这样的听课方式能非常好的反馈教学情况,对教师成长有很大助益,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课堂
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英语教师如何上好复习课?
思维导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记一次游戏
初中心理健康5《思维导图助学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