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军”创始人李根源:老年时目睹国殇,4次为英勇烈士修墓

攘夷大义春秋著,

吾辈儒生敢顾私。

况有剽姚先我语,

匈奴不灭何家为!

——李根源《去苏州四首》其四

他,被朱德元帅尊称为人生的第一位恩师;
他,文武双全德馨盖世,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竭力修建国殇墓园,为无数英烈“安家”
他就是李根源,下面我们就来着重了解一下文武双全的民国元老李根源。

一、留学日本,注重军事人才的培养,革命意志坚定

1879年,李根源出生在一个武将世家。其世家身份可追溯到明朝,祖先对平定云南有功,被朝廷封赏。祖父战死沙场,父亲在清军当过兵。

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李根源从小跟着父亲习武,锻炼身体。此外,李根源的祖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非常注重对李根源文化方面的培养。

李根源8岁入私塾,学习四书五经,家里还专门聘请老师,教授李根源在课堂里面学不到的东西。李根源学的东西很杂,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无不涉猎精研,19岁成为一名秀才。

按照家里对李根源的培养,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李根源会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成为清朝的官员,但是事与愿违。

李根源在参加科举考试时,一次遇到列强入侵,科举考试被迫停考,又一次名落孙山。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列强的入侵让李根源深感痛心。1904年,李根源果断放弃科举考试,参加了日本留学的考试。成绩优异,以公费形式到日本留学。

日本留学期间,李根源接受了先进思想的洗礼,结识了当时在日本留学的孙中山。在孙中山的影响下,李根源更加坚定自己反清反帝的决心,加入了同盟会。

1909年李根源学成归来,沈秉堃任命李根源为云南路军讲武堂监督,在此之前,关于李根源的任命,在讲武堂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当时讲武堂的3名教官叶荃、赵又新、黄毓成直接向上级表达不满,以请假为由,到四川另谋他就。这三人认为同样都是日本陆士同期同学,李根源为什么一毕业就掌握云南讲武堂,而他们三人只是教官。
三人的离开无疑让刚成立不久的讲武堂雪上加霜。师资力量不足,学校如何能够顺利运行。沈秉堃大怒,当即下令通缉这三人。最后还是新任云贵总督李经羲惜才,免除了通缉,把叶荃、赵又新、黄毓成三人重新召回云南另行任用,这件事才得以平息。

李根源到任后,办学方案灵活,完善了《改订云南陆军讲武堂章程》,明确机构设置、课程安排,确立了步、骑、炮、工、辎5个兵科,对此后办学有着深远影响。

制度上规章严明,但李根源从不刻板,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点,更是成就了朱德与李根源的师生情。

众所周知,朱德是四川人,自云南陆军讲武堂成立,朱德非常想在这所“中国最先进、最新式的”军事学校学习。但是有一个门槛让朱德难以跨越:讲武堂只招收云南籍学生。

朱德第一次报考讲武堂的时候,以为只要成绩优异就行,没成想讲武堂在户籍方面卡的特别严,朱德落选。第二次报考时,朱德隐瞒了自己的四川户籍,假以云南籍化名成功进入了讲武堂学习。但是最终由于朱德的四川口音,被讲武堂相关负责人发现,朱德面临被开除学籍的风险。

这件事被李根源知道后,“籍贯错了,改过来就可以了,不要为这样一个问题,把一个不辞千里跋涉来报考讲武堂的有志青年拒之门外”保住了朱德的学籍。

李根源非常看重对学生的教育,主张培养朝气蓬勃、不羁之才。非常不赞成把学生培养的循规蹈矩、唯唯诺诺。

当时有一种说法:“留美亲美,留日抗日。”后半句话在云南陆军讲武堂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前文讲过,李根源在日本加入了同盟会。在讲武堂里面,除了李根源,还有16个教职人员是同盟会成员,另有11个同情同盟会的教职人员。讲武堂中记载有名的教职人员有40个,其中的一大半都和同盟会有关系,可以说,讲武堂为同盟会宣传革命思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讲武堂的许多学员都被同盟会所感染,加入了同盟会,朱德就是其中之一。

1919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云南陆军讲武堂积极积极响应号召,秘密谋划起义事项。二十天后,李根源等人推选蔡锷为起义领导人,在云南揭竿起义,起义当天是农历九月九,故被称为“重九起义”。这次起义的队伍里,有很多都是讲武堂的学员。

“重九起义”作为辛亥革命的一部分,推翻了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也推动了全国革命热潮的到来。
“重九起义”之后,云南成立“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李根源曾担任国民军总统。

不久,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李根源参加了反袁称帝以及“护国运动”。之后几年,李根源一直在北洋政府内任职。

经历过政治上充满勾心斗角,在李根源眼里,北洋政府早已一盘散沙,各自占地为王,终于在1923年曹锟贿选总统时,李根源忍无可忍,辞去国会代表一职,退出了政坛。

二、退出政坛,隐居吴中

1923年,44岁的李根源退出政坛后,带领全家来到了苏州。前文说过,李根源是一个文武全才,在文学方面,李根源也是建树颇深。

苏州作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古城,有“姑苏”之城,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墨客都在苏州留下了痕迹,这也是李根源来到苏州的一个重要原因。

到达苏州后,李根源开启了自己探寻历史文化古迹的征程。将苏州园林、天平山、观音洞等都考察了一遍。

四年后,李根源的母亲去世,李根源将母亲殡于苏州吴县治平寺,在寺内为母亲守灵,并发誓,在服期间,绝不踏出吴县。

为什么要将母亲殡于寺庙里?这还得从李根源在北洋政府任职说起。

清政府覆灭后,袁世凯称帝,地方军阀各自为政,百姓民不聊生。有些思想封建的百姓把这一切都归咎于“迷信”。

一天,李根源撞见和尚嫖娼,本就反对封建迷信的李根源,当即以这件事情为借口,一路拆炸寺庙,逮捕和尚。最终,有一位虚云大师知道这件事情之后,亲自找到了李根源。

李根源见到虚云大师,本想杀了虚云,没想到虚云大师根本不怕死。面对李根源的咄咄逼人,虚云从容应对,对答如流,还顺便解决了李根源心中对于佛教的偏见与疑惑,成功说服了李根源。

李根源由此对虚云大师非常敬佩,不仅亲自送虚云大师到寺庙,临走前还向虚云大师行跪叩之礼:“虚老!弟子悔悟了!今后将以余生全力护持佛法,教化众生去恶向善!

自此,李根源成为佛教的虔诚信徒。李根源将母亲殡于治平寺,和这件事有很大的关系。

在服丧期间,李根源走遍了吴县,在古文和墓群之间穿梭,终于,花费三个月的时间,写下了《吴郡西山访古记》的初稿。

李根源在苏州除了寻访古迹,编写书籍之外,还对当地农村教育出了突出贡献。

李根源有过办学经验,看到当地的教育落后的局面,便投身于工业事业当中,为当建造了一所小学,取名阙茔小学。先后聘请徐光荣、马楚久等名师任教。

在李根源的努力下,小学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不仅有阅览室,还有乒乓台、足球架等,被当地人称为“洋学堂”。

虽然李根源已经退出政坛,但是他在外界依然有影响力。很多知名人士都到李根源的住所请教,阙茔村宾客迎来送往,像黎元洪、于右任、张大千、程潜等国民党元老、社会知名人士等,都曾到这里来见李根源。
小村里从来没有来过这么多名人,因此,当地人都称李根源为“山中宰相”。

三、重出江湖,为保卫滇西奔走呼号

“山中宰相”李根源就这样在苏州过了大概有十多年的时间,直到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面对日本的残暴,李根源终于忍不住重出江湖。

李根源等人联合一众老人,创立了的“老子军”。顾名思义,“老子军”的成员都是老人。规定,60岁以上才能加入“老子军”。55岁到59岁只能是预备役。

“老子军”也说明了当时李根源等人的态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然年龄已经大了,但是面对侵略,仍然可以上战场,保卫国家。

李根源等人还向蒋介石写了一封信,说明了成立“老子军”的初心,蒋介石当然不能让老人上战场,随即回了一封信:

“创设老子军,壮气磅礴,足以振励国人”
肯定了李根源等人的爱国初心,但是以“军事组织,贵在严整,军事名称,未可轻用”为由拒绝了“老子军”的成立。所以“老子军”没有成功站上沙场。

虽然“老子军”没有上战场杀敌报国,但是李根源一行人的壮举,被各大报刊争先报道,鼓舞了一大批青年才俊,大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一年后,李根源接受了国民党的调任,重新回到了家乡云南,为云南做贡献。

1942年,中国远征军战场入缅作战失利,日本大肆进军云南,中日两军之间仅仅隔着一条怒江。剑拔弩张之间,滇西危在旦夕。

眼看日军就要威胁到昆明,蒋介石政府当时却准备将军队撤出怒江,退守澜沧江,实在不行,准备迁都。

李根源知道蒋介石的图谋后,当即上书力挺保卫怒江。

“窃以保山为滇西门户,而怒江为边疆要隘,舍此不守,致必震撼全滇,影响全局。”
要想保住滇西,就得保住保山,保住保山,怒江一定不能失守。最终,蒋介石考虑到其中的利害,采纳了李根源的建议——保怒江。

保山是“滇西门户”,当时,日军利用武器优势,用飞机轮番轰炸保山。保山一片废墟。不仅如此,日军还行保山投放细菌弹,保山县瘟疫泛滥,短短两个月之内,死亡人数达 6 万之多。

李根源目睹保山惨状后,一面让人清理废墟,一面邀请防疫专家,抑制瘟疫的蔓延。他向蒋介石政府请求拨款,为保山灾民争取到了45万元赈款和一批亟需的药品。

一次,日军再次偷渡怒江,危急时刻,李根源没有听国民党军队的劝说,坚决表示留在保山不撤退,“誓与保山共存亡,不可去,不能去。”

终于,在李根源等人的坚持和领导下,国民党军队没有放弃保山,誓死抵抗日军,成功击退日军,保山局势逐渐稳定。

四、四次为英烈修墓

国家危难之际,没有人能置之身外。

1932年1月18日,川岛芳子制造了“日僧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发动一·二八事变,驻守上海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士奋起抵抗,这就是著名的淞沪抗战。抗战历时一个多月,日军损失惨重,途中四次更换司令。而我军伤亡也很重大,牺牲众多。

淞沪抗战结束之后,李根源和一些爱国人士深感痛心,为纪念这些在战场上牺牲的英雄,他们决定将抗战中的78名英烈安葬在苏州马岗山,以“英雄冢”命名。这是李根源的第一次为英烈修墓。

第二次为英烈修墓是在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全面侵华,不久后,在上海发生了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是我国抗日战争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之一。中国军队共歼灭日军4万多人,但损失也十分浩大,共伤亡30万人。

苏州距离上海很近,李根源再次与爱国人士联合,一面组织红十字会到前线救治伤员,一面运送阵亡的战士到苏州,条件有限,最后只能将1200名忠骸移送至苏州木渎石码头灵岩山。战事吃紧,这些英烈都来不及留下名字,李根源只得在高3米的石碑上写“无名英雄纪念碑”。
为表悲痛,李根源写下《奉安东战场阵亡将士忠骸》:
“霜冷灵岩路,披麻送国殇。
万人争负士,烈骨满山香。”

当时,近万名乡民及爱国人士齐聚灵岩山,“披麻送国殇”,安葬英烈。

第三次是1942年,中国远征军200师师长戴安澜在战场上英勇殉国。其灵柩被送回国内,到云南漕涧。公祭仪式由李根源主持。李根源发电文告知各县,让各县长率领民众:

“敬谨郊迎,公祭忠烈。”

第四次是在1944至1945年间,李根源等知名人士倡导在中国远征军攻克腾冲后,修建国殇墓园。

攻克腾冲时,中国远征军伤亡惨重。在日军攻克腾冲之前,我国军队为了抵御日军,在腾冲原本坚硬的城墙之上,加固石头,力将腾冲的防御工事做到极致。
但是如此坚硬的防御工事后来却为日军做嫁衣。在我国军队攻克腾冲时,蒋介石考虑到腾冲是古城,开始时并没有允许用飞机等重武器和火药攻克腾冲,然而腾冲的坚固,让中国军队久攻不下,伤亡十分惨重。最后不得已采用飞机和火药对腾冲城墙集中轰炸……

腾冲最终被中国军队攻克下来,但是战后的腾冲一片废墟,重建非常困难,这个时候修建国殇墓园,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为了修建国殇墓园,专门成立了墓园建设委员会,李根源担任委员会副主任。为筹集善款,李根源以及委员会成员奔走相告,向社会广泛宣传,发动募捐。李根源在发动募捐时曾说:

“父虽生其身,但不能保其死。腾冲土地之收复、人民生命之保存, 此乃阵亡将士以热血之代价为吾人创造而成。则吾人除为父母之孝子 而外,亦当为克复腾冲之阵亡将士而服丧。”

李根源的这番话,极大的鼓舞了当时腾冲人民,为后来的国殇墓园的建成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腾冲国殇墓园从开工到落成,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其中的资金大部分来自于腾冲人民的捐款。这座墓园,除了有英雄墓,还有一个特殊的“倭塚”,里面葬着日本军官。墓前安置着四个跪向英雄墓的日本雕像,他们双手被反向绑在身后,跪在这里向英烈们谢罪。

纵观李根源的一生,年少时文韬武略,饱读诗书。青年时意志坚定,为我国培养大量军事人才,并加入革命浪潮推翻清政府通知。老年时目睹国殇,为抗战奔走相告,为革命英烈修建英雄冢,提醒我辈勿忘国耻,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敢想敢做,没有什么不可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云南腾冲:让我们一起一探腾冲民国名人李根源故居叠园
朱德硬核恩师,开创民国,挫败英国,让日本人长跪77年
李根源
尚诺:有一种蓝,名唤保山
牢记世人敬仰的国殇墓园——腾冲(云南)!!
云南腾冲国殇墓园悼忠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