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自成取明朝而代之,就没有考虑过关外大清会入关“摘桃子”吗?

公元1644年(明朝崇祯十七年)3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朱由检自缢以身殉国,明朝全国性统治正式结束。

此时李自成可谓是如日中天,达到了人生巅峰,自崇祯二年起义以来,他仅仅用了15年时间,就颠覆了明朝的统治,跟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历时15年打下偌大天下的时间一般,而且他与明太祖朱元璋还都是农民起义出身,因此还有人将他誉为是明太祖朱元璋那般雄才大略式的人物,认为他建立的大顺政权将是下一个大一统王朝。


不过可惜的是李自成终究不是明太祖朱元璋那般人物,他巅峰时期不过只是拥有北方半壁江山,而且最后还是
为他人作了嫁衣,刚刚攻破北京没多久,就在山海关一片石之战中,大败给清廷多尔衮和吴三桂联军,并且开始了一蹶不起之路,先是主动退出北京,后是面对清军是一泻千里不堪一击,就没有像样的抵抗,次年更是憋屈地在湖北被当地村民误杀,这位最有希望成为下一个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的人就这般草草落幕,而他建立的大顺政权也没有成为下一个大一统王朝,关外的大清政权反而出人意料的入关,并且最终成为下一个大一统王朝,可谓是爆了最大的冷门。


今天读起这段历史,总是让人唏嘘不已,历史总是这样,你认为最有可能的往往就那么潦草结束了,你认为不可能的却是就那般成功了。像李自成这个推翻明朝的人物,用时仅仅15年,但是失败得更快,只是用了一年时间就经历了失败退出北京,并且一蹶不起,再到自己身亡政权彻底覆灭。

那么李自成身为颠覆明朝的关键人物,为何在消灭明朝以后,就那般轻易的使清军入关“摘桃子”了呢?而且更是直接一蹶不起不堪一击,难道李自成进军北京,要取明朝而代之的时候,就没有考虑过关外大清政权的威胁吗,就如此鼠目寸光吗?今天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首先李自成不至于那么鼠目寸光,他还是考虑过关外大清政权的威胁,也作出过措施,但是他并没有充分重视这个威胁,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结局。


在山海关一片石之战之中,关于李自成一方到底有多少人存在争议,
有的史料记载20万,有的记载约10万,有的则是记载6万,20万这个数量有可能连大顺军队的农夫等后勤人员也算入进去,李自成一方军队也就是6万到10万的样子。


而大败之后,不等清军入关,没多久李自成就主动退出北京,
为什么退出北京呢,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北京没多少兵力了,面对随时有可能尾随而来的清军不足以固守待援,这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时大顺政权在山海关一片石之战的军队,几乎是大顺政权在北京一带短时间内可以纠集的全部军队了。


在北京这个关键地方,李自成竟然只布置了大约十万军队,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明显失误。

而且招降吴三桂以后,李自成竟然没有派大顺军队内部嫡系将领前去驻防,只是派降将唐通带领本部八千人马前往接防,这点人马也太少了,而事实证明,当吴三桂降而反悔,从去往北京路上杀回山海关时,唐通的八千人马的确不够看,没费多大功夫就被收拾了。


以这个来看,李自成的布置的确太不走心了,但要说他一点都不重视关外大清的威胁,也不全是,首先他在进京以后,是急于招降吴三桂,许诺吴三桂父子都封侯,等到吴三桂反悔以后,更是一边让吴三桂父亲吴襄写信劝他,一边亲自率领北京的兵马前去讨伐,之所以这样,肯定是有着考虑关外大清威胁的因素,不然李自成也不会这么着急。


至于兵力为何不足和只派降将唐通去接防呢,一是大顺政权自西北起兵以后攻城掠地太快,是东征西讨,兵力分散在西北、湖广、河南一带,进军北京路上,及其一统北方以后,又先后派兵进驻山西和山东,因此北京一带兵力只有约十万;二是最为关键的原因,就是
李自成虽然考虑到关外大清的威胁,但却严重低估了清军的威胁性,所以虽然有准备,却还是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最后李自成为什么会犯下如此大错呢,一方面是因为他进军北京太顺利了,或者说
他颠覆明王朝太顺利了,并没有由农民起义领袖身份及时转变为天下之主的身份,考虑大局不全面,认为关外大清跟明朝的长久战争和恩怨,是他们之间的事情,与自己没关系,殊不知当他攻破北京,占据了北京以后,无论他愿意不愿意,关外大清的头号大敌就已经从明朝变成了大顺政权,而他取明朝而代之以后,就要扛起抵御清军这面大旗。

二是李自成与明太祖朱元璋之间是差了几万条街,明太祖朱元璋历时15年打下偌大天下,虽然有占了元朝内乱之利,但也有着真才实学有着硬实力的,先是白手起家从无到有,靠着硬实力打了数场硬仗,干掉了几个劲敌,统一了江南,再以江南为根基之地,完成了古代史上唯一一次成功的北伐。


李自成虽然同样是15年颠覆了明朝,虽然也有一定能力,但他并非雄才大略式人物,自起兵以后,一直是
流动逃窜式打法,不是明朝还要应对关外清军,是两线作战,早被消灭了,是并没有根基之地,虽然他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但是以西安为中心的西北并非他的根基之地,他也就是在崇祯十六年才占据了西北一带,经营时间太短,根本没有巩固自己的统治,这也是后来他退出北京以后一蹶不起的关键原因之一。

可以说李自成之所以有那么大的成绩,关键在于他站在了时代的风口上,所以才能在明朝最衰败时无往而不利,但是并没有硬实力,所以当他遇到另一个同样站在风口上,并且有硬实力的清朝之时,不仅是被踢下了风口,更是不堪一击乃至迅速败亡,最后为他人作了嫁衣。


如果说天下英雄分四等,第一等是自己创造局势,搅动时代风云,天下为棋盘,自己为唯一棋手,使得当时人杰随着天下局势而动,这种人可谓寥寥无几,甚至可以说近乎没有。

毕竟很多乱世,不是一个人两个人造成的,而是社会矛盾长期存在,并且积重难返之下才爆发出来的。而很多盛世,也不是一代人努力就可以做到的,之前也是有着前人努力甚至几代人汗水的。

第二等是顺应局势而为之的人,所谓是时势造英雄,英雄顺风起,顺着大势而成就一番大业。


诸如元末乱世之中,顺势而起历时15年便统一天下的明太祖朱元璋。


第三等是
顺应局势,承前人之荫庇,自己有大才,还有前人基业相助,又顺了天下大势,相得益彰之下,成就了一番大业。


诸如唐高祖李渊就是如此,用时一年就建立了大一统王朝之唐朝,这个速度是相当之快,虽然唐高祖李渊在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之中,相对来说很一般,但只是相对来说,毕竟能成为开国皇帝,还是有着两把刷子的。

第四等则是站在风口上,无雄才大略的草莽英雄,或许一时可以风头无两,甚至可以机缘巧合下干出一番大事业,但是当不在风口之上,当站在更高角度,遇到更大挑战以后,那么将是站得越高,跌得越惨,将是上升得有多快,摔下来就有多快,将是巅峰之后不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是缓慢下坡路,而是万丈深渊。


诸如李自成,就是这类人物,时代造就了他,他顺应了大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却因为自身实力不济,到达了与能力不符的高度,最终虽然结束了一个旧世界,却没有能力维护好新世界秩序,距离真正的雄才大略就差临门一脚,却因为这一步之遥只能是空有破灭之力,却无破而后立能力的草莽英雄,而非雄才大略之主。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644年3月,清军尚未入关 彼时,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还占据着中原
明朝忠臣史可法认为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是好事?|史可法| 李自成
清军入关时军队不过十万,为什么能迅速拿下整个中国?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真的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吗?这些细节引人深思
吴三桂不放清军入关,清军能否打进中原?
当初要是李自成和张献忠没有分手,那么满族还能顺利入关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