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考复读13年的唐尚珺:谁能懂他的执念,谁又在复刻他的坚持?

每年八月底、九月初,是全国各大中小学开学、新生报到的日子。然而,有那么一个人,考上了上海交大,却选择放弃报到。

他就是有“高考钉子户”之称,今年34岁的广西男子唐尚珺。他再次选择复读,并修改社交媒体的签名为“为上清华复读13年考生 唐尚珺”。

2014年至2016年,他当年的高中同学,已经成为了电视台的编导,把他的故事作为选题,拍摄了纪录片《高十》,让他的故事首次进入舆论的视野。

又过去了6年,这次他终于考上了985高校上海交大,就在人们以为他终于不用再读“高十六”之际,却没想到他选择了放弃,执着地想要考上梦中理想的高校:清华。

这段时间,人们对他的故事议论纷纷,或褒或贬,有人拿他的例子激励自己和他人坚持梦想、“有梦最美”,更多的人则认为,他是浪费大好年华、浪费考学名额,逃避进入职场、逃避社会,甚至对他的精神状态产生怀疑,还有些人从“恶”的角度推测,他可能成为了“职业考生”,以赚取“奖学金”为目的讨生活。

面对这些质疑,他三缄其口,继续启程“复读”。或许在明年的这个时候,他的故事又会添加新的一页。

越是这样,人们对他越是感兴趣,很想对他的“执念”一探究竟。作为心理工作者,我翻看了关于他的纪录片,还有一些网络报道,也想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我想谈谈我是怎么理解他的“执念”的,其次,我更想和大家谈谈,我们可以从他这一路的“执念”背后,获得哪些启示,或者说警示。

人呐,走着走着,就会忘掉为何要走这条道

很多人关注唐尚珺为何要持续复读,我想先“远离”这个话题,从他故事的“原点”——他的家庭和成长环境起笔。

唐尚珺出生在广西一个偏远地区的农村家庭,家里有几个姐姐和哥哥,他是老么。他出生的时候,父母都已经40出头了,是典型的“老来得子”。

80年代末出生的他,整个上学的周期接触的知识和价值观,更加开放,显然他很难和年长的父母有什么共同话语,他能接受的生活方式,与更年长的兄长和姐姐相比,已然有较大差距。

在这样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又是世代务农的农村里长大,唐尚珺太了解农村是什么模样,又该如何才能走出这里。

假如不是读书考学,他所面临的生活会是:

继承家里的几亩地,继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亦或者,在外面打几年工,到县城里摆摊讨生活,然后相亲,生几个孩子。

很多城里人是通过“农家乐”、“乡村郊游”来了解农村的,多少会有些理想化,唐尚珺在纪录片中说得很现实:

“农村这个圈,很多人讨厌在这里呆着”。

只是他们不得不接受,无法选择的出生,又没有办法挣脱命运的无奈。

唐尚珺之所以努力读书,最初的目的,就是想摆脱这种世代贫穷、世代重复、一成不变的生活。

那个年代的人都相信:知识改变命运。

他也是:

通过考学,然后到大城市发展,再然后在大城市生活下去,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人呐,走着走着,就会忘记,自己为何要走这条路,常常会把手段当做了目的,继续走着走着,也距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对唐尚珺来说,如果一开始的复读,是因为成绩过于不理想的无可奈何,那么后面的复读选择,都值得推敲再三:

他曾考上西南政法大学,他不去,再一年,他又考上了吉林大学,他又不去。

谁说,非得考上清华大学,这个名牌大学中的名牌大学,才能真正摆脱命运呢?

这些都是非常优秀的名牌学校,已经足以让他有机会摆脱命运了。

诚然,随着复读年久,他的成绩在不断提高,能考上的学校层次在提升,学校所在地也越来越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等),但是这些都是“手段”上的差异,于改变命运这个总目标相比,差异引发的变量是小的,选择不去上引发的变量反而更大。

去哪里上,是从1到1.2、1.3的差别,而去不去,则是0到1的差别。

这句话,唐尚珺的语文老师,就当面告诉过他,“差距没有那么大”,可惜他听不进去了。

更何况,知识改变命运,并没有说知识能决定命运。一个人在社会上的阅历,性格的磨练,人脉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离开学校日久,就会发现,知识在决定人生走向的过程中,占比会越来越稀薄。

对于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高中,更没有经历过大学、职场、社会(那种大学生层级接触的社会)的唐尚珺来说,失去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这些日积月累,缺乏这些也会让他离最终人生目标越来越远。

他本可以在一个还不错的学校,读一个还可以的专业,然后靠着这个文凭早早出道,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中,一点点地积累自己,在大城市安家落户也不是没可能。事实上,他的同学们,大多数都已经实现了。

而现在,对他来说,都还是空中阁楼。

千万不要混淆了目的和手段。

背书是手段,不是目的,获得真知,才是目的。

谈恋爱是手段,不是目的,获得优质的陪伴和享受,才是目的。

结婚是手段,不是目的,获得更好的生活,才是目的。

如果说唐尚珺的故事能给我们以镜鉴,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教训。

毕竟,现实中,有多少人笑着唐尚珺的执念,却不知自己也在复刻他把手段当做目的的命运呢?

看更多人更多风景,

是为了开阔你的视野,

而不是成为你的牢笼

很多人会觉得唐尚珺有点偏执,怎么会有人到了30多岁,还在继续考学,大概是脑子坏了。

殊不知,他并非这样做的第一人。

在他之前,也有人到了30多岁还在继续复读。

这个人的名字叫吴善柳。

在唐尚珺20多岁的时候,吴善柳30多岁了,他在复读多年后,“成功”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清华大学。

在此之前,唐尚珺有缘和他在一个复读班学习,两个人有过接触。

而那个时候,唐还没有把上清华大学当做终极梦想。

一路复读到30多岁,然后考上清华,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可笑的妄想,但对唐尚珺来说,未见得是镜花水月,这就是他身边真实发生的励志故事。

对他来说,如法炮制,又有什么问题呢?

很多人会担心唐尚珺的经济来源。

其实,他每个月有学校发的补助(不多,只有400元,但是够吃饭了)。

寒暑假还能去广州等地打工。赚的钱,足够他在小地方的生活费用,还有一部分可以寄回家给老人贴补。

唐尚珺的脚下,有补贴和打工贴补,前方有吴善柳这样的榜样,这是他看到的世界。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曾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

法国还有一句像绕口令似的流行语:

“你告诉我你读的都是什么书,我就告诉你你是个怎样的人。”

唐尚珺走出农村,在小城市读书,后来复读,他接触的人,大都是复读生,甚至是比他年纪越来越小的小朋友,外出打工,能接触的往往也是工厂散工的工作。

当一个人只能看到这样的世界,他便会以为这就是世界的全部,并且会认为这样的世界就是“对的”。

另外,唐尚珺虽然一直在读书,但是他读的都是教科书,而且是为了考试读的非常功利的书,这些书,很难给他真正的人生指引,告诉他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大。

杨绛说:“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活着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书虽然不能帮你解决所有问题,却能给你一个更好更全面的看待问题的视角。”

很遗憾的是,包括唐尚珺在内的许多学生,在读书时代,很难从书本中获得这些,反而如果只看那些书本的话,只会让这些东西成为自己的“牢笼”,被牢牢束缚,而不自知。

假如他可以看看那些没有复读的普通大学学生,是怎么上大学的,又是怎么过日子的,他或许会有不同的人生选择。

假如他可以更有辩证的思维,或许他可以更早地从吴善柳的人生故事里,获得更丰富的视角,然后慎重地对待后面的人生。

因此,我一直建议大家要走出去,多看看不同的世界,多听听不同的声音,多读一些能给你真正启发而不是一直在迎合你的文字,不要一直在“同温层”、“舒适区”里待着,这只会让你的路越走越窄。

这才是多读书、见世面的真正要义,也是唐尚珺读书考学多年,最令人遗憾的部分。

不要想走出一个圈,却又进入另一个圈

当唐尚珺的复读,某种程度上成为他人生的一部分,甚至是他本人的主要标签,我担心的是,他本来想走出农村的圈,却走进了另一个圈——复读圈,而他想走出这个圈,已经很难。

也就是说,不是他不想停下来,而是他已经不会停下来了。

现在看来,唐尚珺的复读,更像是在处理自己的“未完成情结”。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蔡格尼克效应(Zeigarnik effect),是指人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

蔡格尼克效应会导致人走入两个极端:

一个是过分强迫,面对任务非得一气呵成,不完成便死抓着不放手,甚至偏执地将其他任何人事物置身事外。

另一端是驱动力过弱,做任何事都拖沓啰嗦,时常半途而废,总是不把一件事情完全完成后再转移目标,永远无法彻底地完成一件事情。

有一句话说得好,“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这大概是导致唐尚珺一直锲而不舍的主要驱动力。

然而,这么多年的“骚动”,也让他付出了大量的沉没成本:

唐尚珺复读多年,他日常接触的世界还是高三,接触最多的是高三的考生、复读生、老师,这是一个非常单一的世界,他对外面的世界,其实一无所知。

他所掌握的知识,也是高三的知识,最多是十几年来推陈出新的题目,他对外面的世界需要的知识,也一无所知。

而他也没有了一无所知也能赢得他人信赖的资本:年轻。

这会进一步导致他不得不继续孤注一掷。

因为外面的世界,他恐怕会更加彷徨无助,茫然不知所措。

他需要的,恐怕不是一堂又一堂的高考复习课,而是心理课,能够帮助他走出“未完成情结”,帮助他接受这么多年的“失去”。

而对我们来说,恐怕也要思量:

我们是否也深陷“未完成情结”之中,执着于人,执着于物,复刻他的命运而不能自知?

我们是否也因为沉没成本太高,高到我们也害怕走出来,所以把头埋进沙子,不愿意挥刀斩断前尘?

最后说一句。

唐尚珺其实挺帅气的,即便比起他非常年轻的“同学”,他已经有了岁月的痕迹,但他依然能够靠着一张脸在人群中吸引人们的目光。

他还会弹吉他,在高考复读班上,他还有个“歌神”的代号。

他如果能更早点上大学,或许会是很多女孩子喜欢的类型吧。

不过,现在都变成“如果”了。而人生又能有多少个如果呢?

为了上清华复读13年的人,大概就只有唐尚珺了,但是唐尚珺的故事内核,其实并不少见。

作为同龄人,我怜惜他,也不希望更多的唐尚珺,还在重复唐尚珺的故事。

End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5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生兵法:人生价值最大化!!!
陈彦的西京故事
《遥远的救世主》:穷人的出路不在知识储备上,而是在觉悟
12年前“千里背疯娘”上大学,不要赞助的苦孩子,现状让人感动
写给临夏高考学子的一篇大实话
“高考疯子”复读12年,为2万奖金从“211”退学,今年他又来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