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别把网红“流浪大师”只当一场热闹看

生命影响生命 · 一杯咖啡公益心理团队招新(2019版)

自我成长专刊

AC专栏

囤书指南:给普通人的心理好书|值得收藏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25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助理  企鹅

联系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核心提示

对“流浪大师”沈巍等人的生活绝对不能只看成是一出热闹,事实上,他们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本是他们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的一幕悲剧。如果不能看到这一点,那么沈巍这次的大红,也就仅仅是茶余饭后的一桩谈资,对他本人以及和他类似遭遇的人来说,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失去了一次反思和进步的契机。

著名台湾女作家三毛的粉丝都知道,她小时候有一个“捡破烂”的梦想:

“我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拾破烂的人,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同时又可以大街小巷的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的如同天上的飞鸟……”

TVB港剧《刑事侦缉档案》里也有这么一个流落街头的人物,衣着褴褛,住天桥下,似无儿无女,却常常吟诵一些颇有哲理的字句,人称“街头哲学家”,成为全港人士关注的焦点之一。

2018年年中,网剧《镇魂》大火,顺势捧红了男演员朱一龙,剧中他饰演的“沈教授”迷倒万千少女,这个角色的名字叫:沈巍。

这三件事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他们相互之间也确实没有什么关联。神奇就神奇在,在21世纪的中国上海,有这么一个人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他既实现了三毛“捡垃圾”的梦、又成了“街头哲学家”,而且还有一个电视剧男主的名字。

这个名叫“沈巍”的上海“流浪汉”,最近成为抖音等社交网络上最火的人物,有关他的视频占据各大榜单热搜前几名的位置。

随着不断发酵,网友还爆出其还是上海某区公务员,在20多年病假期间,单位还发放工资等等,更让其人其事增添了争议性、话题性。

为何一个流浪汉,能够有这么高的学问?

为何他满腹经纶,却选择流浪街头?

为何他放着正经工作不做,却对捡垃圾情有独钟?

为何他20多年不上班,他的工作单位还肯给他发工资?

身负谜团的人,必然吸引眼球。话题性人物,自然能引起热议,一时间,好不热闹。

然而,对沈巍这样的生活状态绝对不能只看成一出热闹,事实上,他们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本是他们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的一幕悲剧。如果不能看到这一点,那么沈巍这次的大红,也就仅仅是为茶余饭后增添一桩谈资,对他本人以及和他类似遭遇的人来说,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失去了一次反思和进步的契机。

为何这么说?

01
  这并不是什么值得羡慕的生活方式

首先要从“沈巍怎么了”说起。

沈巍到底怎么了?他真的是很多人心中“看破红尘”、“放下世俗生活”的隐士高人吗?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年代,随着各大社交网络以及网络主播蜂拥而至,确实是把他往这个神坛上推的。

要知道,城市化的进程裹挟人们过着一种定制化的生活,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相差不多,生活没有太大悬念,大多数人安分守己地过着读书工作、结婚生子的寻常生活,而流浪汉沈巍相比之下太“出格”了,因此,很容易成为许多想跳脱既定生活却没有勇气的人投射希望的对象。

隐士,世外高人,自古至今都令中国人羡慕,而“流浪”是中国人骨子里非常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君不见,前一阵中国人还想带着地球去流浪吗?

然而,我可以很明确的说,沈巍并不是隆中耕读的诸葛亮,也不是什么不出山的高人,他更大的可能性是一个患有比较严重心理疾病的精神疾病患者。

我这么说,不仅是因为他所在的单位批准其休病假的主要理由就是医院出具的精神类疾病诊断 (为了保护沈巍的隐私,该单位并没有向媒体透露沈巍患病的实情,这点值得肯定 ),而且是基于他的一系列行为所作的判断

在大众认知范畴中,比较熟悉的心理类疾病往往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一个人变得疯疯癫癫,满口痴言妄语,甚至可能会不分理由出手伤人,我们会认为这个人有精神疾病。此类是比较严重的精神病,往往以妄想为突出特点,如精神分裂症,一般需要通过药物、住院治疗来减缓病情。

还有一种大众熟知的心理疾病,就是一个人比较苦闷,常唉声叹气,其自身期望和现实有差距而自身无法调解,常常陷入抑郁、焦虑不安中,如果达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我们会认为这个人有心理问题。此类心理疾病往往以情绪波动为突出特点,如抑郁症、一些情绪困扰等,一般通过药物、心理咨询可得到有效缓解。

而反观沈巍,他既没有过于超过现实的言行,甚至还能比较有逻辑地高谈阔论,也没有明显过于低落的情绪问题,确实没有落在大众熟知的心理类疾病的区间,很容易把他当做一个正常人来看待。

你只会觉得,他和正常人的不同就在于,他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古怪。

是的,这就是他这类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特征:

他们的人格特征——以及外显的思想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也就是在我们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他们的内心和行为常常不被接受,并且是长期性的,心理学上称之为“人格障碍”。一般18岁以上,这样的状态持续2年以上,一般可做这样的判断。

人格障碍患者一般有比较严重的社会功能损害,也就是他们无法正常工作、生活(“流浪大师”沈巍这方面的特征很明显)。

人格障碍也细分为很多类型,这里摘录人民邮电出版社《异常心理学》(纽约圣约翰大学心理学教授杰弗里·S.尼维德所著,2018年出版本书第9版)一书中关于人格障碍分类表(终身患病率主要采用是美国数据,世界各地略有差异),供参考:

人格障碍

类型

人群中的

终身患病率

表现特征

偏执型

2.3%-

4.4%

对他人动机的普遍怀疑,但尚未变成偏执型妄想

分裂样

3.1%-

4.9%

社交冷漠、情感冷漠或情感迟钝

分裂型

4.6%

不能形成亲密的社会关系,思想和行为怪异,但缺乏精神病性特征

反社会型

男性6%,

女性1%

持续的反社会行为,无情地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对自己的不道德或犯罪行为毫无悔意。

边缘型

1.6%-

5.9%

表现为剧变的情绪以及与他人的动荡关系,不稳定的自我形象以及缺乏冲动控制。

表演型

1.8%

过分戏剧化或情绪化的行为,要成为注意的中心,过分需要别人的保证、称赞和认可

自恋型

1%-

6.2%

自大感,极度需要他人的倾慕

回避型

约2.4%

由于害怕被拒绝而习惯性地避免社交关系

依赖型

不到1%

过度依赖他人,难以独立做决定

强迫型

2.1%-

7.9%

对秩序和完美主义的过度需求,对细节的过度关注,与他人交往时的方式僵硬。

与其他心理疾病相比,人格障碍确实不太容易识别。一般来说,一般程度的偏离常态,并没有或比较少地影响当事人的社会生活,只能说是这个人“人格特征突出”,也就是“比较有个性”,还不能算是“人格障碍”,所以不要以为和上表所述比较接近,就一定是人格障碍患者。

只有当事人的社会生活受到比较严重的损害,而且长期以来一贯如此,才可能算得上是“人格障碍”。

由于人格障碍比较复杂,对许多心理咨询师来说,要鉴别人格障碍都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更不要说对此知之甚少的普通大众了。

对照沈巍的言行,会比较接近其中分裂型人格障碍。这一类型的主要特征是:

1、比较孤僻,比较喜欢独来独往,远离人群,很难与人建立可以信赖的关系,常常孑然一身,喜欢从事一个人的活动。沈巍的生活基本上符合这一点。

2、外貌、行为相对比较奇特,常常不修边幅。沈巍捡垃圾以及流浪汉的装扮,也是比较符合的。

3、相对没有什么情感,比较冷漠,也不太与人进行情感交流。沈巍20多年的流浪汉生活,与家人几乎也断绝往来,也比较符合这一点。

而沈巍几十年如一日的捡垃圾行为,也很可能是一种心理疾病,即“强迫性囤积癖”。看过日剧《我的家中空无一物》的朋友相信对这一疾病并不陌生。

很多人认为只有老年人才会囤积废品,因为他们的消费观念比较守旧,总是舍不得扔掉,其实不然,有不少年轻人也有这样的“习惯”,但是,正常的囤积和病理性的囤积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以现实需要为前提,后者主要是满足内心需要。这种内心需要包括需要这些东西来提供一种安全感,或者满足一种对往日生活怀念的需要。

据了解,沈巍小时候因为家境贫寒,就曾依赖从垃圾桶里翻东西生存的可悲经历(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50-70年代,因为当时的经济水平,这并不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经历),因此很可能“垃圾”在沈巍心中已经不是一般人眼中的“垃圾”了,具有保护自己最底层的安全需要,是对过去经历的强迫性重复体验。

囤积癖还有一个特征,就是那和干干净净把物品置放起来不同,他们往往因为堆积物品把自己的生活弄得混乱不堪。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判断均是假设,假设的基础是公开文字报道,正式的诊断还是需要前往专业机构,并与本人进行详细的面对面沟通才能得出。

当然,这也是人格障碍患者不同于其他心理疾病患者的又一个特殊性。人格障碍患者往往自己是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问题,他们主动求助的意愿非常低,而明显的精神病患者往往会被家属、社区强制,情绪障碍患者往往自行前往专业机构寻求专业人士。所以,人格障碍患者大量游离于接受专业治疗帮助的范畴之外。

因此,由于他们从不寻求专业帮助,以至于无从对其进行科学诊断,缺乏专业心理知识的普通大众,反倒是会因为他们举止怪异,把他们当做“奇人”看待,忽略了这些人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因为沈巍本人和其单位并没有公开他的就医记录,我们无从知悉他的真实情况,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绝对不是武侠小说里常见的“隐世高人”,他所选择的生活也不值得我们向往,把他的“事迹”当做“励志故事”、“传奇”来讲述就更令人啼笑皆非,他更需要的恐怕是能够得到专业的支持和帮助。

02
  沈巍们的悲剧,也是其家庭的悲剧

你可能很好奇,沈巍怎么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或者说,怎样避免造就另一个沈巍?

人格障碍的成因很复杂,现在认为既有生理因素,也就是和遗传、基因有关,也有社会因素,即和社会文化有关,当然也有家庭心理因素。

生理和社会因素我们无从改变,家庭心理因素常常是我们可以控制的。

虽然不是每个人格障碍患者的原生家庭都有问题,但是绝大多数的人格障碍患者其家庭多少要为他们变成这样负较大责任。

一个古怪的人背后,往往有着一个相对也比较古怪的家庭。

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主要是在他18岁之前。而这一期间,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家庭。父母的教育以及他们营造的环境,对孩子能否健康成长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比如: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常常早期失爱,幼年生活在不被信任、常被拒绝的家庭环境之中。

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常常生活在充满控制欲的家庭中,从小就孤独、害怕见陌生人,常常过分敏感。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非好即坏”的极端行为,临床中发现,从家庭动力角度看,源于患者父母或主要照顾人在他们小时候就常常有令人困惑的矛盾表现。

沈巍在回答媒体提问时候,也简单提及关于自己的一些家庭情况,从中我们也可窥一豹:

沈父是60年代的高材生,因为历史因素,遭遇挫折,因此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儿子身上,希望其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沈巍的压力可想而知。他屈从父亲学习审计,从事审计工作,而不是自己更希望也更擅长的文史。

沈父和沈巍外婆关系不好,迁怒的对象却是沈巍,可见沈从小就背负了家族矛盾,并成为家族矛盾的“炮灰”,这对其建立亲密关系势必有比较大的影响。

沈巍从小喜欢看历史书,但是其父亲不允许,所以他是通过卖垃圾来偷偷换历史书的,这一模式延续至今。

就此可得,沈巍生长在一个对其期许很高,甚至可能有些不切实际的状态下,且家庭矛盾较为突出,而其本人性格又比较屈从,可想而知,这对于其人格成长势必造成了不利影响。

他选择以这样的方式生活,虽然是他本人成年后作出的选择,责任也主要应由其自负,但是他的这些早年经历好像早就为他的人生埋下了伏笔。

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谴责沈巍的家庭,特别是沈巍的父亲,在20多年前,甚至沈巍出生之时的50多年前,人类对于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尚不发达,不能要求那个年代的父母懂得如何培养人格完善的子女,何况在那个年代,可能生存下来也已经着实不易,也实在不忍过于严苛地强求受到历史局限的他们超出历史规律地培养子女。

我更想强调的是,因为沈巍并不是一个人,他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正是现在50年代、60年代生人的通常环境,其家庭功能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并不是所有人都成了沈巍,但是那个年代的人,在那个历史背景,在那样普遍性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很多人的身上多少会有一些沈巍的影子。

心理学有一个理念叫“代际传递”,是说和基因传递一样,家庭的一些教育模式、内在心理动力也是会一代代传递下去的,而且是以一种肉眼不可见的方式在传递,所以常常不自觉,我们要警惕自己也接过了一些不良的家庭“接力棒”,并继续延续下去,悲剧性地为家庭中造就另一个和沈巍类似的人格障碍患者。

03
  社会应如何对待沈巍这样的人格障碍患者?

除了少部分高功能的人格障碍患者,可以比较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事有报酬的工作,大部分的人格障碍患者常常是不能拥有比较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的,所以他们的工作状态,决定了他们的收入水平,而收入水平决定了他们将长期处于社会底层。

我们常说因病致贫,往往是指身体疾病,但是往往比较忽略一个同样存在的现实,那就是一个人如果患有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往往也会“致贫”。

而且治身体上的病,相对来说还有点盼头,人格障碍患者这种比较严重也比较长期的病患,往往是很难短期内看到好转可能的。

因此,有一个很严肃的命题是,我们的社会该拿这些人格障碍患者怎么办?

要知道,以目前的财力,我们的国家能够负担比较严重的精神病患已经很不容易,而这些人数并不少、人群中并不是最显眼、治疗又非常不积极不配合的人格障碍患者是很难负担得起的。我们也不太可能把所有的人格障碍患者都聚拢在一起,强制他们接受治疗。

在这次的事件中,沈巍的特殊身份,把他推入一个有些危险的境地。围绕他的公务员身份,20多年不上班照样可以领取工资,“带薪流浪”、“吃空饷”等议论甚嚣尘上,一部分人羡慕嫉妒恨,质疑其单位为何对他如此纵容,而一部分人则担心因为这些热议,会不会让他原来2000多元一个月的收入化为乌有?

和一些人的看法不同,我倒是非常欣赏沈巍所在单位的做法。

显然,当年沈巍的单位就已经发现他不同于常人,对这样的人继续让他工作,已经显然不合适,要知道,有一个比较严重的人格障碍患者做同事是会影响一个单位整体工作状态的。

既然不能工作,是不是就开除了事呢?

我看到了他们采用了一个更智慧也更人性的做法:

为沈巍办理了长病假,并每个月发放基本工资,现在大概2000元左右。在上海这就是一个勉强不会饿死的收入水平。通过沈巍的公开采访可得,他本人也关注这一笔收入是否准时到账发放,可见这笔收入对他的生存也很“重要”。

要知道,如果真的开除,他流落街头,没有任何经济保证,可能会饿死酿成他本人的悲剧,也可能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事情,参见去年上海的砍杀小学生案。

这个做法,既避免了沈衣食无着,又避免了沈成为更大的社会危害,要知道这可是在26年前做出的决策。那个时候,整个社会对于心理疾病的认识还是处于空白的阶段。我认为,沈巍所在的单位已经做出了以他们的时代所能做出最理智最恰当的处理方式了。现在很多企事业单位的领导都还不具有这样的见识和高度。

当然,时代已经变化了,在今时今日,我更想做这几点呼吁:

01

建立严重心理类疾病商业保险、全民保险制度。

有一个心理类长病患的家庭,既损失了一个劳动力,又要负担比较大的治疗成本,且短期内很难改善,整个家庭会处于经济和精神双重负担中。而这个负担,如果完全由企业来承担,这对于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负荷过重,也不现实。所以采用现代金融体制,用建立一套完善的保险制度来确保罹患心理类疾病的病患,能够得到基本保障,可能是更可行的一种做法。至少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可以考虑先行先试,通过员工、家庭自愿购买的形式先行试点看看。

02

客观看待人格障碍患者,既不污名化,也不能神化。

由于大众缺乏对人格障碍的基本科学常识,很容易对这类人群的看法上走极端,要么采用“神化”、“猎奇”视角,觉得这些人既古怪又有趣,要么采用“贬低”视角,觉得这些人很可怕,是“不需要住精神病院的精神病”。这都不是有助于人格障碍患者康复的客观态度。

事实上,对这类人群比较好的态度是,能看到他们行为比较古怪的一面,又能看到他们行为比较正常的一面,这样可以强化其正常的行为,有助于其向更多正常的一面转化。所以,对待沈巍这样的人,不能聚焦在在他与我们不同的地方,并且吹捧这是他的“优点”,这对他的“康复”其实是很不利的,更多能做的是关注他和普通大众还是比较一致的一面,这对其回归社会是有帮助的。

03

营造人格障碍“早预防、早治疗”的社会氛围。

正如文章所述,人格障碍患者与其成长环境有很大影响,现代父母都比较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但是由于对人格障碍不甚了解,特别是有些父母自己就生长在并不太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所以很容易埋下人格障碍的种子。而学校等社会支持系统也可以为此多发挥一些作用,通过科普、早期识别等,为尽力避免孩子长大之后变成人格障碍做点工作。要知道,人格障碍对社会的危害是比较巨大的,不仅是家庭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所以这并不是替家长做事情。

另外,由于人格障碍患者是最不愿意接受治疗的群体,往往就诊的时候已经非常严重。心理类疾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谁愿意更早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更早接受专业干预,谁就能更快地康复或改善,而且很多心理类疾病往往也就只有在早期,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越是严重,可能也会“药石罔医”。所以,特别对潜在的人格障碍患者及其家庭,要鼓励他们尽早寻求专业帮助,这样通过一定时间的治疗,是可以逐步达到接近正常人的水平的。

流浪大师沈巍表示,这次的走红,给他带来的只有困扰,并不能改变他的生活。这句话说得有些悲凉。我知道,随着热度自然退却,新的网红产生,人们的吸引力自然会转移到别的地方去,总有一天,他也会像其他的网红一样,重新回到乏人问津的最初。

然而,如果人们能够通过沈巍,更多认识到人格障碍的存在,让沈巍式的悲剧更少发生,那么他的走红,即便最终没能改变他本人的命运,也一定改变了千千万万其他人的命运。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

如何有效治疗抑郁症?这里总结了8种综合疗法

数百万人求“夸夸”背后:何时才能打破长期“病态批评”模式?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家庭动力学

你是否也深陷“好女孩综合征”

几个很可能适合你参加的活动

公益专业学习,2019年仅此1次|认知行为疗法:理论+实操

公益线上,仅此一次|开年幸福课:怎样才能获得持久的幸福

公益线上学习|啃书帮:一起读《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

给自己一次整理职业生涯的机会:职业生涯短程咨询公益申领

用生命影响生命 · 一杯咖啡朋辈公益分享者招募计划

一杯咖啡会员社群加入攻略(2019最新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心理学家:生活中可能遇到的7类人格障碍|不要纠缠,避开就好
人格障碍疾病的诊断标准有哪些?
电视剧中的“多重人格”你真的了解吗?
生态生活——你沉睡的时候,也许是另一个你的苏醒
认识常见的心理疾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