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棣华堂·乡教】微木:满与空








满与空

日偶遇《棣花堂》的顽石,在浏览了我的qq空间后说,你的东东真多,人生很丰富呀。凑巧这段日子,我正在思考多与少、满与空。无聊为空,忙碌为满;丰富为满,简单为空。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工作之余,我的时间用在娱乐上的也不少。一周一次沙龙时,一周一节书法课。关于书法从一开始的好奇,到中间的多次不想玩了,坚持了两年,现在是有些小欢喜的。我还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每周都会花些时间敲击键盘。去年因着女朋友的感染,迷上做手工,虽然粗糙,但看着自己亲手做出来的东西,心里还是开心了两天。每周两节健身课。一个月前参与到浩途家庭俱乐部《浩途人物故事汇》项目组。7月即将迎来采访和组稿两件大事。上周偶遇浩途音频项目组并接受了其邀请,只想承担主播的工作,意外的是还有岗前培训。我表示目瞪口呆。我们几乎每2-3周回家看望一次父母家人,兄弟姊妹常常团聚,我的主要功能是招揽一大家子吃喝玩乐。我们家小哥喜欢周末户外远足,而且常年是双人模式。我喜欢家里整洁舒适,还想在厨房有一席之地享受一家三口的美好时光。还有与朋友的聚会......

上上周日《故事汇》团建,上个周六是音频团建,正好在妈妈家,她看见说,“孩儿,你好好歇歇吧,弄那些干啥!”每个周末为了参加线上沙龙,也限制了我和家人朋友玩耍的时间,郭哥哥颇有微词。有一次甚至因为全程参加沙龙,选择了不做晚餐,被家中两个宝贝诟病。事后,甚觉过意不去。俱乐部是个玩耍的好地方,在前一天做了一场沙龙的18分钟分享人之后,主持人又邀请我做下一场沙龙的点评人,第二天又希望我去做下一场沙龙的主持人。

突然觉得有点时间被过度安排的感受。我觉得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一心多用能不能?如此安排累不累?怎样聚焦主业又兼顾兴趣?俱乐部的微魔王陈兴对我说过,打破固有思维,一心多用可以做到。《接纳力》中说,“我是一切的源头”,请照顾好自己,包括照顾好自己的情绪,自己的兴趣。俱乐部的“巧玲大大”说“对于生活你一直都是有选择的,能够为你生活负责的只有你自己。”

我努力兼顾兴趣和责任,诚然,有时会跑偏。多年来,我一直想倾听自己的内心深处的声音,却不甚清晰。只能凭着本心去体验那些喜欢的事情。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认为一个人必须事业有成,积极上进,才有价值,一个人必须出人头地,才能被认可和尊重。希望孩子拔尖儿,并且一步能直奔顶峰。我挤压了孩子情感上的生存空间。我对她的养育,在别人看来是温情脉脉,无私有爱,但我知道,自己对孩子的监管是无处不在。尽管我刻意隐藏,但孩子敏感的感受到妈妈的动机和行为。孩子进入初二年级之后,我就特别紧张,觉得不上个重点高中重点大学,这辈子就完了。那时候的我,心里头有一个理想孩子的形象。我会特殊关心她学习上有什么困难,如果孩子和我唠唠学校的事,我就会从她的言语中判断她的思想感情,希望凡事她都能看到阳光的一面,而不是说出来的是些不好的感受。我会说出自己的意见,往往把天聊死了。,虽然我给她买价值不菲的生活用品,虽然我日日相伴,娘俩的体己话越来越少,甚至发展到刻意找话说的地步。虽然如此,我觉得自己在孩子身上全然付出,顺利考入大学,自己配得上好妈妈这个词。也一直沉浸在自己是个好妈妈的感受中。

孩子上大学之后,我开始关注和孩子的关系问题,我不仅需要一个学业进步的孩子,我更渴望与孩子有亲密的关系,希望她在我面前撒娇卖萌,希望孩子有一颗柔软敏感有爱的心,希望我们是母女,更是知心朋友,我希望我的家庭成为充满爱的归属。

一次次的长谈,我终于知道,孩子承受着学业竞争和妈妈的无形的管控的双重压力。孩子对我说,“妈妈,我们三个人都是硬邦邦的,家里常常气氛紧张,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生怕自己犯错。其实完全没必要咄咄逼人啊。”

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一家家庭俱乐部,在沙龙里,我不停的分享自己的经历,接受别人的托举,也反思自省。经过近两年的浸泡,我终于确立了自己的育儿准绳和家庭理念:让我的孩子自由成熟绽放于爱与善良之中,让我的家庭成为温暖、和谐、充满爱的归宿。

我相信我是一切的源头,我相信育儿先育己,我相信一个情绪稳定的母亲对于家庭的重要意义,我相信海文颖在《接纳力》书中的讲述的十二个主题的成长阶梯。我决定由着自己的喜欢,把自己当做一个小孩来重新养育一次。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人生脚本,看明白了自己之前的人生信条。这些信念从前支持陪伴了我,但今天我不需要了,并正式请它们离开我。我开始全力以赴的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努力做一个坦诚的人。我爱自己,对自己全然的接纳和认可,内心笃定有力量。经过在家庭俱乐部沙龙的浸泡,觉察到自己心中那些以前看来是牢不可破的、自己深信不疑并且奉为准则的信念,是被上一代人、外界种植进去的,是陈旧的,是脱离了人性的。旧的信念已经破除,新的理念已经确立,我要在这个废墟上重建一座崭新的大厦,重生一个崭新的我。

理念的突破,除了在家庭俱乐部修沙龙中倾听共情外,还受益于我的旅行和阅读经历。我日渐明白,历史是由少数人推动,但却是多数人造就的,丰功伟绩下是很多平凡人的努力和汗水。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平凡的人生,我们可以追求优秀,可以追求卓越,但不执着于优秀,不执着于卓越。并且优不优秀,卓越不卓越,和人好不好是两回事。通过倾听,觉察到优秀背后的需求仍然是幸福。以前认为优秀的人就一定拥有幸福的人生,现在发现其实未必如此,优秀和幸福并不必然是等号,优秀不一定幸福,幸福无需优秀。我一直就是觉得自己应该有更高的成就,就是我对自己不认可不接纳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

今天,我相信人本具足,相信每个人到这个世界都有自己的使命,有自己天然的脚本,只要没有干扰,每一个生命也都可以活下来,并长成他自己,这是造物主的伟大设计。自己的心安定了,世界就安定了。心里没有了限制性信念,对自己没有苛责,感受到了世界的宽广自由。当我不再去追求那个卓越和优秀的时候,会时常地发现平凡日子里那些点滴的幸福。我真心接受了平凡人生,全然接纳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只需要活出我自己,再也不用去证明什么。

人文主义提炼了一个获取伦理知识的新公式:知识=体验*敏感性。如果想知道任何道德问题的答案,我们最需要面向自己内心的体验,以最大的敏感性来观察它。人文主义认为生命就是一种内在渐进变化的过程,靠着体验,让人从无知走向启蒙。人文主义生活的最高目标就是通过各种智力、情绪及身体体验,充分发展人的知识。他们宣称,生命只有一座要征服的高峰——设法体验一切生而为人的感觉。

  获取了新系统的支持,我就像一个初入花园的小蜜蜂,尽情的在花海中游荡。遇到俱乐部的一帮人,更是生命的奇迹,我心欢喜,有机会体验更加丰富多样的人生。这大约就是顽石说的“丰富”,也即我思考的“满”。一个平凡的人的满,满足,满意。



 “满”是真的吗?在一系列丰富的生活之后,会看见什么呢?走入花丛的我,发现自己渴望打造一方属于自己的心灵花园。我有没有更强烈明确的愿望呢?我的人生愿景是什么呢?在通往愿景的路上我要做些什么呢?想到这一点我就开始练系俱乐部的伙伴米拉,想和她聊聊天,分享一下心中的思绪。这位女士曾毕业于某著名大学,进入职场后也曾被重点培养,在单位选送到北大读研究生的过程中,身怀二胎,中途中止学业。她现在说,那张硕士文凭对今天的工作仍然非常有意义。但当时就是错过了,如今第二个孩子带来的乐趣也是超级棒的。她说,行为是受心中愿景支配的。我也觉得如果心中没有更大的愿景,我们往往会在人生的路上随波逐流、随遇而安。如果人生能够认同一个更大的愿景,并愿意为之奋斗,是件幸福的事,日积月累,假以时日,必将有所斩获。不要过看起来很努力的人生,就像我曾经做过的一样。那是一种叶公好龙一般的爱,只能让人生长出欲说还休的遗憾。追逐心中愿景就像追求心爱的人一般,若爱,请深爱,无怨无悔,全力真心。热衷健身课,事实每周跟随老师上完训练课程,关注体重变化和营养均衡;追逐书法课,真相是跟随老师一周一次的现场教学,很多时候完不成老师布置的周作业;喜欢俱乐部的沙龙,事实是没办法接受伙伴太多的共振邀请,因为我还有工作以及其他的事要做做,时间不足。喜欢书写,事实是流于轻浅,纯属娱乐;喜欢在早晨听到Bruce的声音,觉得又是美好的一天,喜欢在喜马拉雅相守的15分钟,喜欢渡边淳一,喜欢丹尼尔的书,喜欢......事实是始于喜欢,止于喜欢,未作深耕。

这是我如今想追求的“满”吗?

别人感受到的“满”,对我并无意义。我需要充满自我的“满”。我的人生需要一个更强烈的愿景来支撑。那么是什么呢?它在哪里?怎样才能找到它呢?

司考曾经是我的心愿,也曾是我胸中块垒。但它却不是心中愿景。从参加工作那一年起就怀揣了一个司考梦,却没有计划过用它来换一份工作。司考之梦或许是为了告慰自己自觉略显遗憾的大学生活?或许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2002年认识一个在司法局打零工的女子,年纪和我相仿。相约到外地去参加考试。她不是科班出身,资历不高,我并不看好她。结果她顺利通过,我再次搁浅。每每同学聚会,心中也是多种滋味,一丝抱愧从心头飘过。司法考试或许是我与同学们精神联接的纽带?我自己也说不清。我的好姐妹常常来电,聊天之间,说起这件事,她们会说,你不需要它,所以没考过,我们是要拿它讨饭吃的,必须要过啊

没有取得司法资格证这件事情横亘心头多年,如鲠在喉。N年来我放不下、拿不起、求不得,成为我人生之路上的一个遗憾。每每和郭哥哥和女儿谈及此事,总是无法释怀。2000-2004年间小哥哥为了支持我考试,承担了大部分为家人准备正餐的任务。我也常常独坐窗前,认真耕读。三次未过。后放弃。终成遗憾。姑娘说:妈妈司考多年,造就老爸成为大厨。如今哥哥厨艺日益精进,或许与当年的历练密不可分。我说,司考一事,就像前男友,他在那里,却与我无关。女儿说,不是前男友,更像一个影子,一片虚无,却在那里,与你有关。女儿说,妈妈你其实可以继续努力完成心愿。。

如今,细细思量,我承认:我热望过,努力过,失败过。它曾是我生活中一件重要的事件,甚至是我们一家三口的重要事件,孩子记得看书的妈妈是不能打扰的,爱人知道复习的女子是需要照顾的。我曾经熬过的一个个白天黑夜,坐享小哥哥做的贡献,我们之间牺牲的那些娱乐。我享受了他们的关爱,但没有得到自己和亲人期许的结果。我闭上眼睛去探望十几年前的自己,那个热爱生活的女子,我相信当时的愿望是真的,付出是真的。司考不是个强烈的心愿,只是个可以触摸的梦想,让我看起来在很努力地生活。回首往事,这么多年我与司考倒像一对情感纠葛不断的情侣,拿不起,放不下,求不得,蹉跎了光阴。它的存在记录着过去,也警示着现在。如果爱请真爱,深爱。细细思量,做个结题吧:那一段岁月,就算是我人生的一篇主题不明的文章吧。

那个长在我内心深处的愿望是什么呢?少年时,假期里常常回到奶奶家,秋假正是乡村里的好天气,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彩,我望着天,望着云,物我两忘。回到城镇,所有的心思都在学校里,喜欢上课,成绩还算满意。高兴与不快都与学校的人和事相关,和谁吵架了,和谁玩的好了。为了好玩,和邻居家的女孩子跑步到5里外的小山村的山坡上去晨读。至今,那带着露珠的草坡依然亮闪闪绿盈盈存在心间。初中时,读了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跟随克里斯多夫一起颤抖一落魄一起在音乐里燃烧最后死去。还记得学不会的log,还记得老师提问不懂装懂举手答题中招难堪无地自容。高中时代,沉浸在语文老师早读的一篇篇课文里,甜蜜在作文本上老师的批语里。

学生时代,我的心中从来没有“下一步”,按部就班的升到更高年级,就像春种秋收,冬去春来,无需考虑,没有例外。因为爸爸工作变动,全家迁移,我从一年级就开始了转学生涯,从小乡村到大集镇、县城。小时候,我没有亲密的小伙伴,和同学保持着距离,怀揣着一颗戒备之心。因着父亲,得到老师的特别照顾,成绩稳步推进。上学时,没有目标,只是读书和做题是自己比较喜欢的事,我没有别的娱乐项目,毽子、皮筋儿、跳绳和我很疏远,我不知道我为什么没有学会,反正就是不会。妈妈爸爸说我小时候身体不好,常常吃药打针看医生,但我居然毫无印象,唯一清晰可见的是,我在小时候就祭拜给了村上的秋梅奶奶,她是村里的通灵人物。奶奶说她顶着的神仙很好的照顾着我。每年她家会有一次神仙会,附近的神灵人物到她家里来。这一天很是热闹,作为她的祭拜者我是一定要去的,还带着献贡。到了晚上,她家明烛高燃,香火不断。求神者,跪于地上,通灵人物闭幕端坐,念念有词,又像唱歌,言语轻柔,抚慰着我的心。贡品里不知谁家送来的柿子,彤红彤红的,烛影下油油的泛着光。我只要看一眼,就感受得到它里面甜蜜的果肉,从此在我的记忆中再也抹不去。在小学时代,学习成为我的乐事。这样的心思助我顺利的升入高中。就像溪水注定要汇入江河。1994年高考结束后,落榜了,突然觉得没了方向。当爸爸询问我的意见时,我选择了复读。莫名的觉得自己必须继续读书,学习更加努力了。1995年高考之后,我第一次成为一个为了成绩忧心忡忡的人。我在学校也不是什么出类拔萃的学生,至于能上大学中专还是专科,我才不在乎也不知道。对上大学有了至于大学什么样,之后会怎样,我一点都不觉得与自己有关。那年夏天我在等待入学通知的焦虑中度过。当父亲告诉我考上大学时,我第一反应是无法相信。直到上了大学很长时间,我仍然觉得,自己糊里糊涂获得了本科文凭。我在猝不及防的状态下走进了自己的大学时代,那是我的黄金时代。带着一颗被胜利滋养出骄傲自满的心来到了学校,见到了更大的世界,却遇到了内心那个敏感又自卑的女孩。大学时代在图书馆泡的时日不少,闲书看的不少,专业却是得过且过,领个三等奖学金。一读就是四年,仍然如蔓草一般春绿秋黄,随风飘扬。很快就毕业了,顺利参加工作,没有毕业规划,没有职业设计。一切手起刀落,水到渠成。

工作不愠不火,老舅助力起伏跌宕小步升职,自己却浑然不觉。自以为是的聪明,年少无知的真相。当我回溯自己的经历,惊觉我的思维模式注定了自己必将成为一个无法在某一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人,注定会长成一个人畜无害的家伙。平凡当然有其意义,但我更希望我在某一方面能一技之长,成为这个更加优秀的团体的一员。



为了那个不知尚不明确的愿景,尚不清晰的心愿,我不停的思考。

曾经是自以为是的“满”,今日他人眼中的“满”,但两者都并不比少年时的“空”更让我安心。少年时代,读书是长在我心里的愿景,所以无论几经转折,终能乐于学业,勤于学习。不需他人督促,不需要他人引领,自然而然升入大学。大学成为自己人生的一个顶点,此后再无长足发展。参加工作到为人妻子母亲,多年间与司法考试之间爱恨情仇拉扯不断的“满”,却是辜负了光阴。这些个“满”,不是我的愿景,我要的是自我“满足”,是不纠结不三心二意,不虚妄,是坦诚真心热爱。人生漫漫,却是倏忽而过。唯有一件事是全策全力的,做妈妈,做妻子、做儿女、做姐妹。尽管也曾用力过猛,造成无心之过。如今,为让自己的孩子可以自由成熟绽放于爱与善良之中,让我的家成为温暖和谐充满爱的归属,日省吾身,走上自我成长之路。心中没了虚妄。我看清:职业是我谋生的手段,我珍视并会认真对待,但它不是我的愿景。我的愿景在不断的思考中渐渐清晰,我愿意不断地探索自身,感知他人,探索知行合一的意义。无论是参加家庭俱乐部还是参与项目组,参加沙龙,不停的书写阅读旅行,以及纯粹的恋爱,起源都在于想去感知解读我生而为“人”的属性。我在”明白自己,理解他人,尽力参与到更大的系统中”的路途上,去演绎自己作为“社会人”的角色。我的愿景已经浮现:聚焦自我,理解他人,理解更大的世界,解读人生的密码。

所有的行为,在这样的思想下有了归属。眼花缭乱的生活片段,转而为“空。那些累不累,烦不烦,能不能,都在“空”的统领下消失了,所有的折腾都为着感知生命,都为着那一句“育儿先育己”,为着实现我的人生愿景:让我的孩子自由成熟绽放于爱与善良之中,让我们的家庭成为温暖、和谐、充满爱的归宿。

此刻,顽石感受到的“满”(丰富),以及我曾经由“满”(多杂)而“空”(虚无)的心声,退出了脑海,代替它们升腾起的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满”(满足)。说过很多的潇洒的话,做过很多打脸的事。健身书法、Bruce、亲子关系亲密关系、阅读旅行......陪伴着我开心的享受愿景下的自我,没有什么能打扰到它了。

走笔至此,起身,喝茶。

图片:网 络

文章:微 木

排版:顽 石

文字凝固时间 乡土永连心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你一招:学会改变孩子的信念,“庸才”也能变“天才”!
做孩子心中的教育家
倒数第一考上“日本北大”,这个高中生做对了什么?
男孩子的信念
一场“孩子的生命教育”沙龙:孩子,没什么事儿值得用生命去换取
【干货】家长沙龙干货:在附中理实就读的那些事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