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镇的记忆碎片47:母校是射小
射小,我的母校 从出生,到1978年考取大学去江南读书,在小镇生活的近十八年时间中,我有九年的时间是在射阳县小学度过的。
1965年—1974年。
真个是“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尽管,自从离开了她的校园,就没有认真地再进去走一回,看一次,可是,母校当年的一切,总是历历在目。
我们的校园  我不会画画,要不然,真想以图代文,来再现当年的射小校园。
我们的校园,是一个南北向的长方形。在兴南街的那个小街上,有一个门,进门之后,呈“山”字形,中间的一竖是那条并不太宽的路,两边的房子是教职工们的宿舍。教我们音乐和美术的吴漾老师、教音乐的王老师(我的班长同学姚琦玮的母亲)、早年负责敲钟的校工王师傅家,都曾在那两排房子住过。后来,1970年代初来工作的周亚忠老师、沈一鸣老师和戴冰老师也曾在那门边上的屋子里住过。
我们的校园,是被一条河和三条小沟包围着的。
河,是从剧场后面一直向南的河;沟,是南、西、北三个方向的小沟。校园的正式入口,是那座木桥。桥的栏杆好像是蓝色的漆,很好看。
过桥之后的一条东西向的直路,路北与路南很不成比例,大部分的教室是在路南,路的北边只有一排教室,我们四年级时的教室就在那路的北边。其他的是办公室,最北边的是食堂,那是我们宣传队乐队平时排练的固定场地。
南北的中心线位置偏西,还有一条南北向的路。路一直通往幼儿班的教室那里。
路东的教室多些,路西的教室少些。
其实,当年要进入校园,除了从木桥走,还可以从西边,那条小坝上从晨光蔬菜一队的田间进入。食堂北边的小沟并不是很宽,我们还曾从吴友华同学家门前过“独木桥”进入过校园。
我们的教室  当年射小的教室全都是平房。而且,全都是没有电线通入的——晚上没有人上学,不需要有电灯。
从幼儿班进入小学之后,就发现学桌椅反而远没有幼儿班好了:课桌有一半是没有桌肚的,需要你自己弄几根绳子在桌衬之间绕出一层可以摆放几本书的地方;幼儿班时的小椅子——座凳还刻出小屁股形状来的——没了,需要我们自己从家里带高矮不等的小凳子到学校去。后来,一直到了读初中,也就是六年级和七年级,才不再需要我们自带凳子。
当年教室的窗户常有缺少玻璃的。到了冬天,学校会在部分教室的北边窗户上蒙上一张芦席,后来,会弄塑料薄膜蒙上。因而,当年最害怕轮换到北窗户边上的座位了。“针尖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啊。
我们的操场  才进射小读书的时候,觉得这个学校多好啊!有那么多的操场,不像我们家后面的永胜小学,只有一块大场,还不太大。后来,到射中读高中了,见到了那个有主席台的大操场,才知道,那才是操场。
那一块块其实也不算很大的操场,是我们活动的地方,也是我们上体育课、开全校大会的地方。
当时还很年青的孙仲标老师,穿着极时髦的运动衫,教我们打初级长拳,训练我们做广播操,规范我们的动作。
学校曾举办过几次大型广播操表演。操场前面用泥土垒起来的一个土台子,上面再放两张在桌子,由我的同学吴友华站在上面喊口令、领操。
1974年,我们从射小毕业前后,西边曾经的小农场,好像是改造成了一个大操场。
我们的老师  当年,学校的老师好像也不是很多,毕竟生数不多啊。
杜老师,已经记不清她的名字了。是我们一二年级左右的老师。杜老师不是本地人,是6477部队一位军官的妻子,家住在营房里。
韦开华老师,当时刚刚做妈妈还不久,大概是在三年级或四年级的时候曾做过我的班主任,后来,调到县幼儿园去做老师了。关于她的记忆,是我们四年级的教室是在路北边的教室。就在她担任班主任的时候,我们在大唱革命历史歌曲。
曹坚老师,是教我们算术的男教师。一口极浓重的山芋腔,小数与分数,就是由曹老师教的。对曹老师印象深,有两个原因:一是他有些秃顶,不少同学背地里都叫他“曹秃子”,有一次我在家也这样叫了一回,被我母亲扇了两个巴掌;一是他有一回在课堂上批评一女生的,“五上不行,你六上不中,就在七(吃)上用功。”
这几位都是小学阶段的老师。小学的四年半时间,我基本上是懵懂地过来的。到了六年级之后,也就是初中阶段,才对几位老师真正有印象。
沈涵湘老师,我初中的语文老师,海门人,是从县中调过来的,曾是我二姐在射中时的班主任。我们毕业后,他也回到了射阳中学。
张思福老师,南京人。六年级的时候教我们数学。整个中学阶段,我只有平面几何还算是有较为扎实的基础。这完全利益于张老师的严格要求。我很喜欢张老师,更很害怕他。有一次,做证明题的时候,“∵”和“∴”没写得对齐,被他批评过。
陈仙菊老师,是孙仲标老师的夫人。教我们代数。后来,我复习高考的时候,还曾去请教过她问题。
因为当年文化课并不被重视,又因为从小学四年级左右便参加学校宣传队。我与当年宣传队的老师们更熟悉些。我会在另文中回忆。
我们的课程  我们这一届学生在射小开始上小学的时候,恰逢文革开始,因而,我们的课程,我们的课本也都是很特殊的。
语文,改称为“政治语文”了。算术课,学习的不再是单纯的算术了,而增加了“丈量土地”,我们曾经在老师的带领下,在操场上,用“步弓”去测量那块操场的面积。我记得,一“步弓”是5市尺。
开设了农业基础知识课。课本上有科学养猪的知识。“哈克夏”、“巴克夏”,这些猪的品种名称就是从那教材里知道的。
初中的物理改革为“工业基础知识”,学习“三机一泵”。
我们的学制  这是需要特别说一下的。
我在射小读了九年的书。幼儿班一年,小学五年,初中二年。应该是八年吧?
当时,正是文革,“教育要革命”,学制要改革。于是,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多读了一个学期,为的是将秋季开学调整为春天开学。到六年级的时候,又多读了一个学期,从此将开学又重新调整回到秋季。这就多了一年。这是全国的学校与学生都一样的吧。
关注并进入本公众号,点击右下角的“乡土情结”,可见《小镇的记忆碎片》总目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记忆中的延寿寺小学
难忘的小学生活作文(10篇)
告别母校作文
百年名校——保定永华南路小学从这里走来
岗西小学,我的母校
忆母校——台东六路小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