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弘扬“汉字之美”,促进国际交流

  ——访上海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周志高先生

  2022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北京。“奋进新时代·筑梦新征程”,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国书画艺术展同时举办。有媒体报道:树文化自信,铸民族辉煌。书中国精神,绘时代新风,聚焦艺术界先锋人物周志高,携作品为两会献礼,并为中华文化新辉煌贡献力量。

   早春二月。我与上海《档案春秋》编辑,与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常务理事《书法》《中国书法》杂志原主编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原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中国书法院院长志高先生书法艺术一生及其上海书协的发展作了初步访谈。

      源接“汉字之美”

  与周先生认识,是在上海举办的两次书法展活动。周先生与上海书协的同事对于中国“汉字之美”的热爱及传播,已浸透他们团队的身心和骨血,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共鸣。

      201410月14日上午,沪台两地女书法家的优秀作品展在上海群众艺术馆开幕。这是沪台两地女书法家首次在上海联合举办的书法作品交流展览,吸引了众多书法爱好者前来观展。下午的“女性与艺术之美论坛”更使沪台两地的女艺术家们的文化交流达到了高潮。

   在这次活动中,我初次认识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周志高先生。他在开幕式上代表女书法家协会接受台湾女书协的书法捐赠并致辞。给我印象深刻。

   第二次书法展是在时隔8年、2022年2月的一天。正在239米申城最高的朵云书院举办的“云朵行”徐梅书法创意展,自2月1日展览至今广受书法艺术爱好者及家长孩子们等的青睐。在疫情需预约情况下平均每天仍有近3000人的参观

这次在申城最高书院举办的“书法艺术云朵行”活动,形式生动活泼,意义传播深远,让观众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汉字之美”。

   2月中旬的徐梅书法展研讨会上,上海书法家协会名誉会长周志高先生应邀出席,并在会上作了20多分钟的讲话。

  在这次会上,他从徐梅的书法展谈到了中国的“汉字之美”。深入阐述了中国“汉字之美”的内涵,给许多观众进行了一次内涵颇深的书法美学普及。

  “汉字之美”。汉字之美,源自自然,象形之形,仰观象于天,俯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本立而道生。汉字书写之技艺,即书法,追随文字,书画同源,源远流长。中国文化一切在于审美,皆以汉字之美和书法之美得以集中体现。 

   “一字千秋·海派书法全球行

   徐梅的这次书法作品展出近40幅,一改原先的端庄硬笔书法传统,而如今每幅多数只用了中国迄今为止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一个字, 以小见大,以一字知千秋,以方寸知气象。

   正如古人所述“诗以一字千秋者也,史以千秋一字者也”,让读者从一个简单的字,了解祖先是如何表达它的。比如“走”字,如今它已走过了3800多年历史,足垂久远矣,却还是生生不息,仍活跃于当代人的工作生活之中。

   周志高名誉主席在谈到“汉字之美”的内涵时,用“一字千秋”来概括。也一下子勾起中国汉字美学走向世界的践行与思考。

   他深情回忆起:20119月。美国旧金山中国文联一起参展书法与绘画两个团。此次巡展美国六大城市轰动全美。

   周主席说:我的创作体会是要雅俗共赏。心中偶像是:齐白石梅兰芳。与梅兰芳是泰州同乡。泰州梅园多次散步。就思考如何把中国元素融入到美国去。其中,博大精深的中国汉字书法艺术是最好的“对接”。

   20138月9日晚。上海书法家协会主持的“翰墨情深——海派书法全球行”德国汉堡展开幕,本次活动在3天的时间里向当地观众展出55幅名家作品。这是上海海派书法艺术首次在欧洲大规模展出。书法家代表团团长、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周志高表示,本次海派书法走进汉堡是为了促进中德文化交流,也是“中德语言年”重要活动之一。在本次开幕式上,中德艺术家在现场铺纸挥毫,进行“共写一页篇章”的书法表演。双方的艺术家代表各以《论语》中的句子和歌德的诗句为内容,合作书写了精品书法力作。代表团在汉堡展后赴维也纳和威尼斯举行交流活动。

  为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2014年7月9日,上海书法家协会在法国巴黎大区埃夫里市政厅举办了“翰逸神飞-海派书法全球行巴黎展”开幕式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周志高在会上介绍本次“海派书法全球行法国展”在巴黎举行,既是中法之间的一件重大的文化盛事,也是“海派书法”走向欧洲、走向世界的又一次重要的交流展示活动。

  周志高还表示,本次展览,上海11位书法家带来了50件书法精品。既有近代上海书法的代表人物如吴昌硕、康有为、李叔同、蔡元培等大师的作品,也有当今海派书法的传承者周志高、李静、宣家鑫、善潘助、郑振华、张丰等的作品,反映了海派近现代顶级书法艺术的水平。

  开幕式上,法国艺术家协会主席弗朗斯瓦女士认为,中国书法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有诗一般的韵味。巴黎大区埃夫里市政府副市长海蒂女士也在开幕式上致辞中也说到,今天上海书法家协会“海派书法全球行活动在该市举行,让市民感受到中国5000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还有书法的独特魅力,她由衷希望通过文化的交流,让中法友谊得到更一步的提升。她说:“我虽不熟悉中国书法,但从展出的作品中体会到东方的音韵、五行和跳动的节拍和章法,这是东方哲学的完美展现

  在书法展的空隙,周在巴黎休闲街喝咖啡。有老人喝啤酒。有意上去询问:东方有无毛笔书法?老人回答是日本。他们只知道东方书法在日本。这给周的心中留下较大的遗憾。

2014《人民画报》到俄罗斯访问并举办书法展俄罗斯文化部长剪彩。当地媒体报道;中国第一个书法代表团访问俄罗斯

  在莫斯科冬宫,沙皇时代以来的著名艺术宫殿。发现竟然没有展出一幅中国的书法作品。列宾美术馆那里把中国的书法标明是日本的书法作品显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不深,也为中国书法走向世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周志高先生担任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期间,上海书协组织书法家开展海派书法全球行活动这是上海书协在中国书法协会史上精彩的一页。表现出上海书坛“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开放意识。早在1999年,周先生就积极策划组织了“上海国际书法艺术展”。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携100多幅书法艺术作品参展。2011年起,由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发起的海派书法全球行系列活动已先后在联合国总部以及日本、德国、奥地利、柬埔寨、法国、伊朗等国举办,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

   上海书协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还走向联合国。2012年6月由联合国中国书会,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等主办的“以文化促和谐——2012联合国中国书法精品展”在联合国总部举行。2013年10月“联合国官员及中国外交官书法邀请展”等上海松江举行。

   周主席与上海书协组织活动的意义非常明确:我们要立足上海,集合长三角乃至全国的最好书法家和书法作品,到不同国家去办中国书法国际巡回展,把中国儒、释、道等传统文化以书法为载体,传播出去。

   书画同源,中西文明的交汇点

  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以书法为载体,之所以能走出去有独特的魅力,在于通过“书画同源”,寻找到中西文明的交汇点。

  香港《成报》原社长田炳信在新著《巟诞·荒诞——文字考古现场》中认为:一个个形、声、意兼备的方块字,包括在常人看来,那些如同鬼画之符、那些笔画繁多的异体字、冷僻字,恰似绝世的美丽图画。“字画同源,每一幅字都是一幅画,一个生动活泼的现场画面。”还宛如美妙的天籁之音:“一音一个小世界,百音构筑了今天我们交流、沟通、合作的奋斗史。”

  1961年4月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毛泽东主席批准、第一个专业性的群众团体。文革时期却一度中断。

  此时,周志高先生在上海出版学校美术专科班就读。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会长79岁的沈尹默先生委派秘书长45岁的胡问遂先生特意到该班上书法艺术课。一教就是三年。

  1964年。周志高先生完成学业后即在上海朵云轩书画社工作。1964-1965年期间,周先生先后到沈尹默家拜访求教,与沈先生和胡问遂先生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从此,这个职业也奠定了他的一生融入上海的书法协会事业发扬光大。

  上世纪“文革”结束后,周先生参与接待了一个日本访华团。日本对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视,给他留下难忘的深刻印象。他那年轻的心田上萌发了弘扬中国书法艺术的远大志向。从此,他的一生便与上海乃至中国的书法艺术事业发展紧密连接在一起。

  周志高朵云轩(书画出版社)的编辑部主要从事书法字帖的出版工作,之后参与创办了非常有影响力的《书法》杂志。

  1972年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复旦大学一级教授郭绍虞的文章《学一点书法》,这个“学一点书法”就是来自毛主席的最新指示。于是,周志高先生就利用在上海书画出版社工作的有利机会,组织了上海市工农兵书法作者通讯员活动。当时一批非常有学问的老专家被“打倒”了,就请了周慧珺、韩天衡、张森等一些年轻作者来参与。队伍从最初的二三十人发展到文革结束时的150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上海市的书法骨干力量

  1974年,香港出了一本《书谱》杂志,并于1975年传入上海。当时上海每月有工农兵书法作者通讯活动,分二、三个组有100多号人讨论非常热烈这个活动,主要就是周志高先生等人负责。

   受香港《书谱》杂志启发再加上当时中日邦交恢复后,很多日本代表团来中国访问,他们几乎都要通过市外办朵云轩进行书法交流于是,1975年由朵云轩出面申办出版上海《书法》杂志创刊。周先生便全力以赴投入杂志的编辑工作。   

  追溯中国书学研究的起源,最早是在上海。1981年10月全国第一届书学讨论会在浙江绍兴兰亭举办,是由上海《书法》杂志首先发起并参与的周志高先生作为上海《书法》杂志的核心人员,全程参与了这项组织活动。

   自此,上海书协策划、组织了各类专题研讨,深入调研,营造书坛学术评论氛围。加强与本市各高校、文化系统的交流与合作,策划参与编辑出版书法艺术论文集;开展专题调研并形成具有一定质量的调研报告,以理论指导实践,积极促进上海书法事业繁荣发展。

   2002年周志高先生应邀到北京《中国书法》杂志工作。2003年任中国书协《中国书法》杂志主编、中国书协编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在北京工作长达8年。当时,他的书法师从上海的沈尹默先生。在北京的时候,也得到大书法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启功先生的艺术熏陶。

  2010年9月周志高先生从北京回到上海,担任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直到2018年1月,因工作需要延续了三年。

   期间,周主席策划过“十届国展”(2011年);开展了纪念上海市书法家协会成立五十周年暨沈尹默先生逝世四十周年系列活动,举行沈尹默论坛并出版论文集;2013年的“首届上海书法艺术节”,举办过“当代书法创作暨中国书法如何走向世界——国际论坛”

   书法艺术的研究也推动了篆刻等艺术的升华。先后组织过“海上印坛百年”系列活动包含“近现代海上篆刻学术研讨会”、“近现代海上篆刻名家作品展”和“海上篆刻名家作品鉴赏会”内容。 

  继上海书协承办了“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举办了“上海书法艺术节”等全国瞩目的大型活动,2015年,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又推出了海派书法进京展,这是在2007年海派书法晋京展基础上,海上书法再一次进京集中亮相。

   2017年4月中国书协在北京召开2017年工作会议,上海书协正式与中国书法家协会签约,承办2017年12月在上海举办的全国第十一届书学讨论会奠定了上海书协在全国书协的地位和作用。

   可以这样说,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无论上海还是中国的书法艺术协会的重大活动,几乎都有周志高先生的活跃身影。今年77岁的周志高先生,身体健朗,思维敏捷。他先后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第三、五、六届理事,中国书协资深评委。1977年创办上海《书法》杂志并任执行主编,策划和主办中国书坛五个第一重大活动全国首届群众书法竞赛(1979)、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1980)、全国首届书学研讨会(1981)、全国首届篆刻征稿评比(1983)、全国中青年“书范撷英”大赛(1987),被誉为中国当代书法艺术复兴奠基人之一。 

  在投身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促进活动中,周先生一生追崇的就是中国书法融入世界文明的交流事业。包括中国书法艺术在青少年的推广教育。

  他清楚记得:2007年6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曾在参观海派书法晋京展上海汇报展时指出:“要把书法艺术打造成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名片之一。”他2014年参观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看到同学们正在练毛笔字,他说,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书法课必须坚持。这对我们书法界是极大的鼓舞!2021年12月15日,又在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上提出:讲好中国故事。

  周主席参加第十次全国文代会。他深有感触地说:中国书法艺术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媒介和平台之一。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需要在与中西文明的交流融汇中一代一代不断薪火传承创新。

   中国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称赞周志高先生“其所编刊物,创始于书艺重兴之初,有筚路蓝缕之功历久而其绩弥盛”。周志高先生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也享誉中国书法界,称为“行笔苍莽酣厚,矫健流动,结字章法时出新意”。

   中国书法艺术的弘扬光大,需要有周志高先生这样矢志不移的卓越领军人物。其对书法艺术的一生呕心沥血,已与上海书法家协会及书法艺术的发展紧密融为一体。

  2022年5月5日

  媒体发表:

  “周志高:海派书法彰气韵”

  ——《档案春秋》2022年6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沃兴华当道?上海市书协主席周志高老先生的书法了解一下
周志高:三十年后喜“相逢” 08
“我们正青春——‘砥砺前行’2016上海青年书法篆刻展”隆重开幕(后附优秀作品图)
王忠勤和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周志高先生合影
上海书协主席周志高:40年前主创《书法》,7年前被评书法人物
周慧珺轶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