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刺络疗法之运用+《刺血疗法》
刺络疗法之运用
作者:杨维杰    

本人研究刺血系随董师而起,现今临床应用者亦率多以董师之穴位及刺法为主。董师之刺血穴位及主治见于本书各章。现附录此文,可使各位读者对全书之刺血有一较全面之了解,并进一步研究及应用。 刺络治疗是中国医学精彩的内容之一,尤其是在针灸医学中,应用极为广泛,且效果极为惊人,几千年来,我国各科医学文献里,虽然散见着不少此种疗法治病的记录,但能做全面整理,应用于临床,并著为专书者,从未得见,余从董师景昌学习针灸多年,常见董师应用三棱针治疗,数年大病往往霍然而愈,剧烈疼痛亦可止于顷刻。其效果真是令人不可思议,此种疗法适用于任何疾病,却疗效不逊于毫针,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年随侍老师之侧,每见董师应用棱针,尝叹此种针法之神奇,遍访名医,除董师外,中国针灸家之精于此道者,可谓旁无二人,董师直可称之此中泰斗而无愧。余临床二十余万人次,以此治愈重病顽病甚多,益觉刺血疗法之实际及可贵。近年曾赴安徽拜防大陆刺血权威王秀珍老医师,刺血另有特色,亦颇值得研究。

   刺血俗称“放血”,又称“刺血”,或称“点刺”就是用锋利的器械(一般指三棱针而言),在患者体表上某一部位刺破血管,使之流出一些血液,以期达到治病目的。刺络为人类各种医疗方法中,具有最长久历史的一种,从砭石与九针之形成及《内经》之记载来看,刺络疗法在中国古代医术中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的。 《灵枢。小针解篇》曾说“宛陈则除之”,意思就是说久病应以放血刺而除去。《甲乙经》也说:“经脉者盛,竖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刺而泻之万全”,这说明了刺络的应用及重要。 放血的范围,一般可指三大类,即经脉、络脉和孙络。络脉是小静脉,孙络是末梢毛细脉管,这些血管在没有病变时不甚显著。因为病变才会出现,形如小红虫状或成红丝状,或成白条状,隐在皮里或露在皮外,也有的成细小红点,漫散全身各处。经脉则指较大的静脉,形状特别明显,颜色特别紫蓝,常呈怒张状态,俗称“青筋”,此种情况多发生在委中、尺泽、四肢外侧,更有发生在肩胛与腹壁的。 刺络中最重要亦最常用者即为静脉刺络,在下节中我们将详细说明。

    一、静脉刺络之常用部位及适应症静脉刺络常用之部位:

    1 肘窝部 为自古常用之部位,相当尺泽、曲泽穴位视鼓起之青筋放血。 主治:呼吸器及心脏病(心绞痛用之特效),霍乱、中暑、上肢风湿神经痛、五十肩、半身不遂。

    2 膝腘部 相当于委中穴位之部位,效果佳而最常用。 主治:肠炎、痔疮、腰痛、项强、下肢风湿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腰椎骨刺、颈椎病、高血压、内中风、半身不遂、脑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风疹、伤暑、疔疮、癃闭等。

    3 下臂部 相当于手三里穴之部位。 主治:面疔、痈、结膜炎、牙痛、湿疹、荨麻疹等。

    4 下腿部 阳阴部位 相当于足三里、条口附近部位。视青筋放血。 主治:胃炎、肠胃炎、久年胃病、胸痛胸闷、慢性气管炎、丹毒、多发性神经根炎。 少阳部位 相当于阳陵泉至阳辅附近视青筋放血 主治:急性肠胃炎、肋膜炎、心脏疾病、胸部发胀、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坐骨神经痛、肩臂痛、偏头痛、高血压等。 太阳部位 相当于承山穴部位,视青筋放血。 主治:痔疮、背痛、静脉瘤。 太阴部位 相当于阴陵泉附近。 主治:内痔、外痔、痛经、不孕、尿路感染、急性淋巴管炎。

     5 外踝部 包括丘墟、昆仑一带。 主治:足关节炎、腰痛、坐骨神经痛。

     6 内踝部 包括中封、照海穴一带。 主治:中耳炎、疝气、不孕症。

      7 脚背 阳阴部位 解溪穴附近。 主治:十二指肠溃疡、丹毒、末梢神经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象皮腿。 少阳部位 相当于临泣、侠溪、地五会等穴位附近。 主治:牙痛、坐骨神经痛

      8 侧额部 相当于颔压穴部位,俗称太阳穴 主治:头痛、头晕、结膜炎、眼底出血、中风、气喘、食道病变等

      9 舌下部 相当于奇穴金津、玉液,即舌下紫脉。 主治:喉炎、言语障碍、中风、休克、恶性感冒等

    二、其它常见刺络部位 除上述几大常用较大静脉部位外,尚有耳背、十二井、十宣、背后、肩峰、颜面等部位,由于这些部位较不易发现青筋或无较大静脉,因此治疗时不是寻找青筋放血,由于经验之累计,只要在固定穴位刺针,使出些微红血,即达治病目的,这些部位亦有称之细络者。下面略予说明:

     1、十二井穴:即十二经络之井穴部位;主治:卒中、急性炎症、退热等

     2、十宣:位于十指之尖端;主治:卒中

     3、耳北:有细小之紫筋数条,对准放血; 主治:头痛、三叉神经痛、结膜炎、角膜炎、皮肤病、颞颔关节炎

     4、颜面:颊、颧、鼻头、鼻翼部位;主治:头痛、三叉神经痛、鼻炎、颜面神经麻痹

     5、口腔:口腔粘膜;主治:颜面神经麻痹

     6、肩峰:相当于肩髃穴附近部位; 主治:出黄水治肾炎,出黑血治手腕及手背痛;肩凝、五十肩、荨麻疹、乳腺炎等。

     7、腰背:全部腰背俞穴均属放血范围;主治:各脏腑病变及其有关经络之病,刺其俞穴出血。

     8、七星穴:包括在项部入发际八分之总枢穴及其下一寸; 主治:呕吐(五脏不安)、感冒头痛、小儿高烧、小儿各种风证 说明:总枢穴即督脉之风府穴,分枢穴即督脉之哑门穴,虽然因为有七个穴道,故称七星,但并不需要每个穴都针,一般只要针总枢穴(风府)、分枢(哑门)即能达到疗效,点刺出血效果更加。

     9、五岭穴:包括五道穴线:

       ①从大椎骨下第二节江口穴开始,每下一节为一穴,其顺序为火曲、火套、火长、火明、火校、火门、土月、土泄,直至第十椎下土克为止,共十穴;

       ②(左右共两条)从江口穴向左右平开四指,金北穴起下一寸为一穴,其顺序为金斗、金吉、金陵、火金、木东、木杜,直至木梅穴为止;

       ③(左右共两条)从第二条线向外横开四指,共有金枝、金精、金神、木原、木太、木菊、木松七穴,每穴间隔一寸。 主治:高血压、重感冒、发高烧、发冷、突然间引起之头晕、头痛、高血压引起之手足麻痹、半身不遂、阴霍乱、阳霍乱、呕吐及各种痧证、血管硬化之腰痛、干霍乱、阴阳霍乱、急性胃痛。

     10、双凤穴:从大椎骨以下第二与第三脊柱骨间,向左右横开一寸五分之火凤穴起,每下一寸为一穴,其顺序为火主、火妙、火巢、火重、火花、火蜜七穴(左右共十四穴)。 主治:手痛脚痛、手麻脚麻、手足血管硬化。

     11、九猴穴、包括火凤、火主、火妙、金堂(金斗上二寸)、金北、金斗、金吉、金枝、金精九穴; 主治:喉痧 说明:本穴之排列共为三行,位置为第二椎旁开寸半之火凤穴起,每下一寸一穴,共计三穴(含火凤);大椎旁开三寸之金堂穴起,每下一寸一穴,共计四穴(含金堂);第二椎旁开六寸之金枝及下一寸之金精,计二穴,总共九穴,为治喉痧这要穴,故称九猴突然间,可记忆为“二椎寸半连三穴,一椎间隙旁三连四穴,二椎旁六连二穴”。

     12、三金穴:金斗、金吉、金陵 主治:膝盖痛; 说明:金斗、金吉、金陵三穴分别位于第三四五椎外开三寸处,相当于膀胱经之魄户、膏肓、神堂穴,点刺出血少许,治疗膝盖疼痛,确有立竿见影之效,数年大疾亦往往愈于霍然。

     13、精枝穴:包括金精、金枝两穴 主治:小腿发胀、小腿痛 说明:精枝含有金精、金枝两穴,分别位于第二椎及第三椎旁开六寸,点滴刺出血,治疗小腿酸胀疼痛,效果极为迅速而突出。

     14、金林穴:包括金神、木原、木太三穴 主治:坐骨神经痛 说明:金神、木原、木太三穴分别位于第四五六椎外开六寸处,亦即紧接于精枝穴下,点刺治疗大腿及坐骨神经痛确有卓效。

     15、顶柱穴:包括金斗、金吉、金陵、火金、木东、木杜、木梅、木原、木太、木菊、木松十一穴(两边共二十二穴); 主治: 说明:顶柱记有十一穴,两侧合计二十二,分二行排列,第四至第九椎每椎旁开三寸各一穴,共计六穴;第四至第八椎每椎旁开六寸各一穴,共计五穴,可记忆为“四椎旁三连六穴、四椎旁六连五穴”。

     16、后心穴:包括大椎骨下第四个脊椎关节处火云、火长、火明、火校、火门、土月六穴;及脊椎旁开一寸五之火妙、火巢、火重、火花四穴(两边共八穴)与旁开三寸之金吉、金陵、火金三穴(两边共六穴)。 主治:羊毛痧、疔疮、心脏衰弱、胃病、重感冒、中风、各种急性痧证。

     17、三江穴:包括第十三椎下分线穴起,每下一节一穴,其顺序为水分、水克、水管、六宗、凤巢、主巢七穴及十四椎下旁开四指之六元、六满、六道、华巢、环巢、河巢六穴(两边共十二穴); 主治:经闭、子宫火、肠火、闪腰岔气、急性肠炎。

     18、双河穴:包括第十四椎下之六元、六满、六道、华巢、环巢、河巢六穴(两边共十二穴); 主治:手臂痛、肩背痛。

     19、冲霄穴:包括第二十椎下之妙巢,二十一椎下之上对穴及对穴下一寸之上高穴; 主治:小脑痛、小脑发胀、项骨正中胀痛

     20、喉蛾九穴:在喉结及其上一寸与下一寸五分处,另加该三处左右旁开一寸五分处,共计九穴; 主治:喉蛾、喉痛、甲状腺炎、喉痒、痰塞喉管不出(呼吸困难,形如哮喘)

     21、十二猴穴:平行于锁骨下一寸三分处共三穴,再下一寸三分处又三穴,两边总共十二穴。 主治:喉痧、血管硬化之哮喘、干霍乱(伤寒、重感冒、霍乱均会引起喉痧)。

     22、金五穴:在胸骨上端半月状之下陷凹处金肝穴,每穴下一节为一穴,其顺序为金阴、金阳、金转、金焦共五穴 主治:干霍乱、消化不良(胃胀)、肋痛、气管不顺、各种痧证。

     23、胃毛七穴:从岐骨下缘陷凹处,直下一寸一穴,共三穴。旁开一寸五分各两穴(两边四穴)。 主治:羊毛痧、胃病、各种霍乱、心跳、胃出血 说明:胃毛七穴部位之旁开“一寸五分”应为“二寸”方为正确,因此胃毛七穴之位置应系鸠尾、巨阙、上脘(以上三穴属任脉)及两旁之不容、承满(属胃经),两侧计四穴,总共计七穴,位于胃部附近,并以治胃病为主,故称胃毛七穴。

     24、腑巢二十三穴:肚脐直上每一寸一穴共二穴;肚脐每下一寸一穴共计五穴;肚脐旁开一寸一穴,其上一穴,其下二穴(共四穴,两边共八穴);肚脐旁开二寸一穴,其上一穴,其下二穴(共四穴,两边共八穴);总共二十三穴。 主治:腑巢二十三穴虽有二十三之多,但不是每穴皆用,在精穴简针的原则下,一般只针以肚脐为中心,四旁各开一寸之穴位为主,随病情之严重而向四方扩张用穴。 上述所举者,概为常见之应用部位民间所传放血验方及特效部位,当不止此数,今后刺络之发展,仍待各位先进及后学之继续努力,以期于使此种传统疗法得到更大的发挥。

常见疾病之刺络治疗 刺络对于疾病之治疗,应用广泛,效果宏速,为不争之事实,唯医书少记载,甚为遗憾,爰据各家医书之散载及个人对董氏奇穴刺络体会与经验,按照常见疾病分类提要如后:

   一、头部

1、头顶痛:上星、百会 2、后头(脑)胀痛:A.冲霄;B.委中 3、偏头痛:四花外。 4、前头痛:四腑一、二及上里。 5、突然头晕:五岭;血压高头晕:五岭 6、感冒头痛:A.三商;B.七星。 7、血管神经性头痛:太阳

    二、眼病

1、风眼肿痛:A.太阳、肝俞;B.五岭(肝、胆、心俞);C.耳后静脉点刺。 2、眼眶胀痛:少商、合谷、太阳。 3、结膜炎:A.太阳;B.攒竹;C.少商。 4、麦粒肿:A.耳背;B.曲池;C.足中趾尖。 5、翼状脔肉:少泽、至阴

    三、耳病

1、耳下腺炎:A.少商;B.临泣,侠溪、地五会。 2、耳痛:四花外。 3、中耳炎:足踝附近。

    四、口病

1、口舌生疮:A.神门;B.金津、玉液;C.阴陵泉至血海直线上青筋。 2、口舌及咽喉肿:三重、少商。 3、口唇生疮:阴陵泉至血海直线上青筋。

  五、牙痛牙痛:外踝尖至临泣,侠溪、地五会。

   六、鼻

1、鼻衄:A. 少商;B.太冲;C.肝俞。 2、酒渣鼻:A. 脾俞;B.胃俞;C.鼻尖—正本穴(七星针)。 3、敏感性鼻炎:正本。

   七、咽喉

1、 咽喉总治:A. 少商、商阳先行点刺,再对症治疗;B.耳背点刺,再对症治疗。  2、扁桃体炎: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3、喉头炎: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4、咽肿水药米难下: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5、喉痛: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6、喉蛾:少商。 7、发音无声:总枢。 8、痰塞喉管不出:喉蛾九穴。

    八、哮喘 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九、颈项

1、甲状腺肿: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2、项正中线痛:A. 冲霄;B.委中。

    十、上肢

1、上肢总治:可于肘弯点刺,再对症治疗。 2、手腕痛: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3、肩痛:四花外。 4、指麻:A. 后心;B.双凤。 5、掌背红肿、手指肿:四花中、副。 6、手痛、手足硬化、手麻: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7、臂痛(前):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8、肩臂痛: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9、腱鞘囊肿:囊肿部位放液

    十一、下肢

1、下肢总治:皆可于委中放血,再对症治疗。 2、两腿发酸:金林、金枝。 3、坐骨神经痛: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4、膝痛:三金。 5、小腿痛(胀):精枝。 6、足踝肿痛:委中及阳陵泉。 7、脚跟:委中。 8、足麻、足痛: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9、足趾痉挛:外踝中央。 10、香港脚流黄水:外踝中央至临泣青筋点刺。 11、四肢麻痛:井穴刺血。

    十二、胸腹

1、肋痛(肝硬化、肋膜炎):四花外(肝俞)。 2、腹痛:四花中、副。 3、胸闷(胀):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4、脐痛: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十三、腰背

1、腰背总治:可于委中点刺,再行对症治疗。 2、脊痛: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3、转筋强直:委中。 4、血管硬化之腰痛:顶柱、委中。 5、背痛:承山。 6、腰痛:委中。

      十四、心脏

1、心脏病总治: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2、心脏扩大:五岭穴(上焦部分)。 3、心脏血管硬化:四花中、副。 4、心肝麻痹:四花中、副、十二井穴。 5、心惊悸:胆穴。 6、心痛:火包、尺泽。 7、心跳剧烈:四花中、副。 8、心脏衰弱:后心。

      十五、肝胆

1、黄疸:隐白、肝俞、胃俞。 2、肝硬化:四花外。 3、肝病:火包。

      十六、肺病

1、支气管炎:四花外。 2、哮喘: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3、急性肺炎: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4、肺经杂病:四花外均可主治或加肺俞。

       十七、脾胃

1、胃酸痛:。 ??? 2、胃炎: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3、急性胃痛: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4、胃出血:胃毛七、四花中、副。 5、胃溃疡:四花中、副。 6、十二指肠溃疡: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7、急性胃肠炎(上吐下泻):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十八:肾

1、肾脏炎: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十九、肠

 1、肠病总治:四花外、中。 2、十二指肠: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3、盲肠炎:四花中、副、外。 4、疝气:内踝附近。 5、急性肠胃炎:四花中、副、外。 6、急性肠炎:A.四花中、副、外;B.三江。 7、急性腹痛:曲泽、委中。

       二十、妇科

 1、乳房肿痛:四花中、副。 2、经闭:三江。 3、子宫炎:三江。 4、胎衣不下:火包。 5、白带: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二十一、血管病

1、中风:十二井。 2、高血压: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3、高血压致手足麻痹或半身不遂:五岭。 4、低血压(静脉瘤):当瘤上点刺。

       二十二、小儿科

 1、小儿疳疾(多食而瘦):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2、小儿痘疮: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3、小儿惊风:A. 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 4、小儿夜哭:胆穴。 5、小儿气喘:大白。 6、小儿发高烧、呕吐:总枢、七星。 7、小儿重舌:少泽、少冲、隐白。 8、痄腮:少商、关冲。

       二十三、 杂病

1、干霍乱:A.总枢 B.五岭。 2、霍乱:A.委中 B.尺泽、曲泽。 3、邪崇:A.委中 B.少商。 4、痔疮:委中。 5、急救中暑:十二井。 6、癫痫:A.发作期:十二井 B.缓解期:五岭。 7、皮肤病:耳后静脉刺。 8、偷针眼:A.脾俞、胃俞 B.耳后静脉 C.曲池。 9、猴痧:十二猴穴。 10、各种痧证:A.五金 B.五岭。 11、羊毛痧:A.胃毛七穴 B.后心。 12、疔疮:后心穴。 13、全身疲劳:背面。 14、呕吐(五脏不安):A.七星(总枢) B.五岭。 15、带状疱疹:A.疱疹周围 B.耳背。

四、病案举例

1、汪xx,36岁,公务员。左腿坐骨神经痛,不能行走,疼痛部位属胆经,视其左腿丰隆至阳陵泉一带有青筋鼓起,刺之出血,1次痊愈,行走如常。

2、颜xx,20岁,学生。患结膜炎已3天,眼白充满红丝,视其耳背上紫色细脉,以棱针出血少许,第二天再行探视,已痊愈。

3、谢太太,33岁。双膝风湿痛多年,来诊是疼痛剧烈,先在双背三金穴,点刺出血少许,即刻疼痛减轻大半,再以豪针在双内关刺针,令其活动腿部,1次而愈,至今10年未再复发。并介绍病友多人来诊。

4、涂XX,40岁,军人。腰部损伤两天,疼痛异常不得翻身,视病患委中部青筋暴起,以棱针刺破,血流少许,旋即疼减能起床翻身,再以毫针针刺束骨穴,1次痊愈。

 5、王太太,40岁。偏头痛近20年,痛剧则呕吐,初诊时抱头而来,当即在其太阳穴点刺出血,即时头痛立刻减轻,之后未来诊,电话告辞已痊愈,并介绍头痛病友多位前来治疗。

 6、杨X,36岁,因嗜食槟榔,致口不能张,仅能容一指,口腔白斑,闭门辛辣点滴不能沾,沾之则痛剧,经林口某大医院诊为口腔癌。特邀余自美返台治疗,在太阳、尺泽点刺后即能张口吞下饺(张口三指有余),之后每周点刺一次,前后3 个月(余返台1月,该病患来美2月)白斑转红,张口如常人,五味不忌,一正常,今已4年,一切安好。

7、韩XX,35岁。气喘3年,逢冬易发,来诊时正逢发作,在其背部肺俞、膏肓、大椎及尺泽点刺,并针水金、鱼际,立刻轻轻,每周1次,仅如此治疗3次,竟3年未发,并于世界日报(美洲最大华文报纸)登铭谢启事。

 五、体会

1、刺络俗名放血,但现在一般人多有称之“点刺”者。

2、依据个人多年经验,久年风湿疼痛,虽经毫针治疗,但常有复发者,唯经施以刺络辅助,则未见复发者。

3、刺络之治病原理,据《内经》谓:“久宛则除之”。即指久年老病必须放血去除,个人以为,病久则邪气盛,血脉不得通,乃宛陈于该处,平常血行尚能通过,则不觉痛楚,天阴作雨,气压改变,脉道益狭,气血通过困难,虽经毫针通气,唯病久邪深,血不得行,则针去病仍存在,纵然得以治愈,时间拖累甚多,却有复发可能,因此放血实为必要,血去则痛止,此亦即古人所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4、据经验,以毫针针刺,采用巨刺疗效较佳,但放血则以同侧效果为佳。

5、据经验,放血仍以远处施针,作用较大,此甚合“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的古义,同理下有病而上面针,所以治疗下肢病,我们常在背上施针。

《  刺  血  疗  法  》

      王秀珍著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刺血科老中医王秀珍及助手孟雷、郑佩同志合著《刺血疗法》一书,拜读之下,认为非常有价值,原因是该疗法系民间流传的有效疗法,而且是独树一帜。王老的刺血疗法系山东原籍家传,传自祖父辈,她本人也有四十多年行医经验,疗效显著,非常值得加以总结。

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领导支持下,他们用了整整八年时间,非常认真地总结了有关刺血疗法的各种经验,这是一项有益的工作。我有机会,先睹为快。

我是搞生理学的,什么事总想问一个原因,它为什么能治病?不但如此,我还是个经络迷,曾经提出“第三平衡论”的经络学说。三句话不离本行,经络学说是中医的核心问题。西医生理学中无经络。那么经络是否是神经呢?目前国内外学者,尤其是日本学者,企图用植物神经解释经络现象及其治病原理。

我在长期研究后发现经络的传导速度远比植物神经传导速度慢,后者比前者至少快十倍左右。比植物神经慢得多的经络活动怎么能用植物神经活动去解释呢?我的学说已不完全是假说,它促使人开始去寻找这个对象了。

    经络与血脉一直有千丝万缕关系。《内经》中就称血脉为经脉、经络。但是,研究表明经络不是血脉,是不是完全与血脉无关呢?我最初是这样想的。

今天看到专刺血管也有效,就使我的主导思想动摇了。经络的路线不是神经,也不是血管。但它与血管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呢?是否血管壁上有受体,然后又通过经络发生相应疗效呢?这是我们应该深思的。尤其是我。这就是说,刺血疗法不但在医疗上起了突出的作用,在基本理论方面也给了我们以新的启发。

臣血疗法对一般人说来,好象重在放血。其实这可能是假象。因为血是人生命所必需。血虽然在呼吸过程中有二氧化碳含量多少的区别,但它是全身的养分、生命所需物质的重要媒介,基本上无好血环血之分。而且假如血是环的,放一小部分也不起多大作用。我看其疗效作用似在血管壁。但目前我还不主张立刻改。因为这是猜想,要经过实验。今后建议试验创造一种微形血管壁刺激器,如果试用有效,壁去出血,当更受欢迎。

由于以上理论与实践,刺血疗法有其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希望著者们不但要继承老法,更要出新。此外,我相信本书发行后,也大利于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经络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 孟昭威

                         1985年元月24日于合肥

     

      前言

针刺放血疗法是祖国医学中的一种独特的针刺治疗方法,它操作简便,疗效迅速,往往立起沉疴、顿消痼疾,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刺血科成立二十多年来,治疗了全国各地病员达二十五万多人次,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病,还为国内十几个省、市及地区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人材。老中医王秀珍继承祖传绝技,数十年来,历经沧桑,呕心沥血,致力于刺血疗法。她热心传授技术,积极推广刺血疗法,相继被邀请到北京、江苏、浙江、江西、山东、吉林等地会诊和讲学,深受欢迎。近几年来,刺血疗法还受到日本、联邦德国和港澳等地医学界人士的关注。

刺血疗法是一种古老的医疗技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现在还没有能够把刺血治病的深奥的科学道理阐述清楚。但是,我们相信,随着医学科学的发现,对经络实质、活血化瘀、微循环障碍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刺血治病的机理,一定能从生理、病理、生化、神经、免疫等方面阐述出丰富的科学内容。

《刺血疗法》一书自1979年铅印内部交流以来,各地纷纷来信来人索取,由于印数有限,未能满足读者的要求。为了使这种有益于人类健康的独特的绝技得以流传、发展,我们根据王秀珍老中医的经验,结合中医有关文献资料,重新修订付印,以飨读者。本书第一章第六章由孟雷医师执笔,第七章由郑佩医师执笔。王峥、王开英、何兰芳、马苏华等参加治疗部分病例。书末所附关于刺血疗法的论文(凡公开发表的均已注明),可供读者参考。

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经络研究所名誉所长孟昭威教授为本书作序,特致谢忱。

由于编者学识所限,书中错漏之处难免,诚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1985年元月于合肥

第一章◎刺血疗法源流述要

传统的刺络放血疗法,古代称谓“启脉”、“刺络”,俗称“刺血疗法”。这是祖国医学中的一种独特的针刺治疗方法,具有泻热、急救、止痛、消肿、镇静等医疗作用,广泛流传于民间。这种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不同疾病,用锋利的三棱针刺入“络脉”(身体浅表的静脉血管),使之流出适量血液,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人类医学史上,针刺放血算是最古老的一种方法,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史前文化时期。远在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生活和生产劳动实践中,身体某一部位偶然地被尖石或荆棘刺伤出血,发生痛苦,但是,身体另外一个部位的病痛却意外地得到减轻或消除。这种现象经过多次的重复(偶然的或有意识的),人们便产生了这样一种认识:身体某些部位刺破或碰破出血,可以减轻或消除身体另外一些部位的病痛。今内蒙古地区流传的猎人与放血治病的神奇传说,可以说是针刺放血疗法起源的朴素的解释。实践说明针刺放血可以治疗某些疾病,于是出现了医疗专用的石制工具——砭石,“砭,以石刺病也”。根据近代考古学的研究,砭石的应用早在二十万年前,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如在内蒙古锡盟多伦旗头道洼遗址发掘出来的新石器时代的砭针,在河北省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第十四号墓葬中发现的一件石镰,就是当时的医疗器具——砭石的一种。当时这种原始的针具广泛地用于切割脓包和刺破身体浅表静脉血管放血等。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铜、铁器的出现,医学也同时发展起来,秦汉时期出现了金属制造的针具。在《内经》中称为“九针”。古代的“九针”,是九种不同形状和用途的医疗器具,其中用于针刺放血以治疗疖肿、热病、泄泻等疾病的“锋针”,就是现代用于针刺放血治病的三棱针。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九针之名,各不同形,……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

《灵枢◎九针论》篇:“四曰锋针,取法于絮针,筩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痈热出血。”

近两年在内蒙达拉特旗还发现了一枚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公元前113年)墓中的随葬品——金属针灸针,标志着我国金属医疗针具有悠久的历史。

以砭石治疗疾病在春秋时代就有了文字记载,在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中医书籍《五十二病方》和《脉法》中称之为“启脉”,并叙述了用砭石治疗痈肿的方法。当时的砭法有两种:一是以砭石直接在皮肤上造成创伤,治癫;一是用砭石作为热熨,治痔。这是目前考古学发现的有关砭石治病的最早的文字记录。

在大量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古代医家不断总结经验,产生了针刺放血疗法的理论。两千多年前,在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中,有关针刺治疗,几乎半数以上均是采取针刺放血,在一百六十二篇中就有四十多篇论述了针刺放血疗法的名称、针具、针法、取穴、主治范围、禁忌症和治病机理等内容,颇为详细,成为经络、气血学说为核心的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

针刺放血疗法从《内经》起,历代医书均有记载,不少医家都掌握了针刺放血的专门技术,常用此术收到惊人的效果。据《史记》所载,春秋时代的名医扁鹊已经施用针砭法,如他在治疗虢太子尸厥症中有“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在为齐桓侯公治病时提到,病“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古代名医华佗也有很高明的针刺放血技术,他曾刺络出血治愈过“红丝疗”,相传曹操患“头风症”,经华佗在其头部针刺放血后,当即止痛,收效神速。西晋皇甫谧编撰《甲乙经》,在“奇邪血络”篇中专门论述了奇邪留滞络脉的病变、刺血络为主的治法、刺血络的诊断标准、刺血络时引起的不同反应等内容。唐代侍医张文仲、秦鸣鹤,针刺百会及脑户穴出血,治愈了唐高宗李治的头目眩晕急症。《新唐书◎则天武皇后传》详细记载了治病经过: “帝(唐高宗)头眩不能视,侍医张文仲、秦鸣鹤曰:风上逆,砭头血可愈。后内幸帝殆,得自专,怒曰:是可斩,帝体宁刺血处耶?医顿首请命。帝曰:医之议疾,乌可罪?且吾眩不可堪,听为之!医一再刺,帝曰:吾目明矣!……”。 宋代著名医家陈自明治疗痈疽疮疡很有经验,编著有《外科精要》一书,记载针刺放血治疗背疽获效显著的医案: “一男子,患背疽肿痛,赤晕尺余,重如负石。其势当竣攻,其脉又不宜。遂砭赤处,出紫血碗许,肿痛顿退”。 同代医家娄全善,根据《灵枢◎经脉》“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是主肾所生病者……舌干咽肿”的记载,治一男子喉痹,于太溪穴刺出黑血半盏而愈。金元时期,医学争鸣之风兴起,对针刺放血疗法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当时,在临床上应用针刺放血祛邪治病,最有成就和创新的医家,首推张子和。他认为针刺放血攻邪最捷,十分推崇此术,对此他有切身的体验,在其代表著作《儒门事亲》一书中写道: “余尝病目疾,或肿或翳,作止无时。……病目百余日,羞明隐涩,肿痛不已。忽眼科姜仲安云:宜上星至百会,速以排针刺四五十刺,攒竹穴、丝竹(空)穴上兼眉际一十刺,反鼻两孔内,以草茎弹之,出血三处。出血如泉,约二升许。来日愈太半,三日平复如故。余自叹曰:百日之苦,一朝而解,学医半世,尚阙此法,不学可乎?” 张氏根据《内经》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医疗经验,明确地提出了针刺放血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在针刺放血攻邪治病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学术风格。他的学术特点是“三多”:一是运用(钅非)针多,因为(钅非)针锋利,施于人体能造成较大的创伤面,刺激性强,祛邪更捷,二是针刺穴位多,如治疗背疽如盘患者“绕疽晕三百针”,治湿癣“于癣上各刺百余针,其血出尽”,三是出血量多,不少患者针刺出血盈斗盈升,十分惊人。张氏在针刺放血攻邪治病方面的成就,是自《内经》以来的一大发展。他在《儒门事亲》一书中,记载针灸医案约三十则,几乎全是针刺放血取效,如其中有一则治疗肿瘤验案,甚为奇妙: “一日,卫寿之与子和入食肆中,见一夫病一瘤,正当目之上网眦,色如灰李,下垂复目之晴,不能视物。子和谓寿之曰:吾不待食熟,则立取此瘤,卫未之信也。子和曰:吾与尔取此瘤何如?其人曰:人皆不敢割。子和曰:吾非用刀割,别有一术焉。其人从之,乃引入一小室中,令仰卧一床,以绳束其肘,刺乳中大出血,先令以手揉其目瘤上,亦刺出雀粪,立平出户,寿之大惊,子和曰:人之有技,可尽窥乎!” 张子和祟尚针刺放血疗法是受其师刘河间的影响。刘氏针刺泄热喜用放血疗法,“大烦热,昼夜不息,刺十指间出血……”(《保命集◎药略》)。治疮疡,主张按《内经》法以“砭射之”、“石而泄之”。治太阳中风刺至阴出血。刺热无度不可止,于陷谷放血。治腰痛不可忍刺委中、昆仑放血。治百节疼痛,刺绝骨出血。治“红丝疗”(丹毒)于疮头截经而刺之出血。……临床经验十分丰富。誉称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是“补土派”的创始人,他不仅学识渊博,临床医术亦甚高明,还擅长针灸术。李氏针法悉本《素》、《难》,学有渊源,并有所发挥。李氏对针刺放血技术亦很重视,常用此术调整营卫气血的平衡。在其代表著作《脾胃论》中,记载有在“三里、气街,以三棱针出血”,“于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以治疗痿症,刺足少阴血络以治疗瘀血腰痛的经验。《名医类案卷二◎火热篇》载:“东垣治参政年近七十,春间,病面颜郁赤,若饮酒状,痰稠粘,时眩晕,如在风云中。又加目视不明。李诊两寸洪大,尺弦细无力,此上热下寒明矣。欲药之寒凉,为高年气弱不任,记先师所论,凡治上焦,譬犹鸟集高巅,射而取之。即以三棱针于巅前眉际疾刺二十余,出紫血约二合,许时,觉头目清利,诸苦皆去,自后不复作。”李氏培土补虚、刺血攻邪的学术观点在当时是很受推祟的,对其弟子罗天益影响很大。罗亦善用针刺放血术治病,在其代表著作《卫生宝鉴》医验纪述部份,收录了不少针刺放血治病的好经验。元代医家王国瑞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提出针刺委中出血可以治疗“浑身发黄”、“风毒瘾疹、遍身疹痒,抓破成疮”、“青盲雀目、视物不明”等疾病。 明代著名针灸大师杨继洲,类集前人的经验和家传针术,编写针灸专著《针灸大成》,内容丰富而系统,是明代以前针灸经验的一次总结,向为学习针灸者所重视。书中论述了针刺放血穴位和针刺放血急救以治疗“大风发眉坠落”,“小儿猢狲痨”以及“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等症。书中还记载有针刺放血治病的典型病例,如唐◎甄权以放血疗法治愈“唐刺史成君绰,忽颔肿,大如升,喉中闭塞,水粒不下三日”的急症。杨氏认为“病有三因,皆从气血”,“盖针砭所以通经脉,均气血,蠲邪扶正,故曰捷法最奇者哉。”说出了他重视针刺放血疗法的道理。同时代的名医薛立斋,也善用针刺放血治疗丹毒。外科医家申斗垣应用针砭出血治疗疮疡丹瘤诸疾,有丰富的经验,他说:“夫砭石镵针刀镰乃决疮毒之器械也。所谓疮毒宜出血,可急去之意,不可延缓,恐毒热变走。……妙在合宜,亦不可过之耳。” 针刺放血疗法不仅在国内针灸界有一定的影响,在国外也受到重视,世界各国都有不少针刺放血治病的文字记载,比如在古希腊的西洋医学鼻祖希波克拉底的全集和印度的古医书中。在日本,公元412年就有类似刺络放血治病的文字记载。平安朝时期(公元794-1192年),从出云广真的《大同类聚方》和丹波康赖的《医心方》来看,针刺放血疗法在当时已颇盛行。我国古代的刺络术对日本古代医学也有一定的影响,日本的一些医家如中神琴溪、恒本针源、入江大元等,以我国清代《痧胀玉衡》为蓝本,著书立说,广为传播针砭医术。其中荻野元凯尤精于针刺放血技术。日本著名医家丹波元简也很重视针砭治病,所著《医賸》一书中,就记载有我国明代医家应用针刺放血疗法治疗烈性传染病的内容,题名“(疒曷)瘩”,甚为奇妙: “崇祯十六年八月至十月,京城内外,病称(疒曷)瘩,贵贱长幼,呼病即亡,不留片刻。……九门计数,已二十余万。……十月初有闽人补选县佐者,晓解病由,看膝弯后,有筋肿起,紫色无救,红则速刺出血,可无患,来就看者,日以万计”。

“所谓(疒曷)瘩,即痧病也。王庭《痧胀玉衡》序云:忆昔癸未秋,余在燕都,其时疫病大作,患者胸腹稍满,生白毛如羊,日死人数千,竟不知所名。有海昌明经李君,见之曰:此痧也,挑之以针,血出病随手愈。于是城中舁而就医者,亦日以万计,皆得愈而去”。日本近代针灸权威玉森贞助,针术独特,造诣颇深,自创一派曰“玉森天心派”,他也重视刺血疗法,尤其是在治疗畸形关节炎方面有独到之处,常施以散针术,使微出血,以达迅速痊愈。誉称日本现代刺络治疗界第一人的东洋医学会评议员工藤训正先生,从事刺络临床研究多年,积有丰富的经验,著有《图说刺络治疗》一书,颇有影响。我国古代医药学也流传到朝鲜,产生一定的影响。如许浚编著《东医宝鉴》就是以《内经》为蓝本,在这本医学全书中也介绍了针刺放血疗法。 十七世纪末,我国针砭医术传入欧洲,法国医生路易?白利渥慈首先试用于临床取得成功,1812年在巴黎医学会中提出“论泻血术”论文,1816年发表《论慢性疾病、泻血术及针术》著作,在推行针砭术中起到先锋作用。

社会的变革直接影响着医学的发展,在封建社会,由于宣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加之针刺放血术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阻碍了针刺放血疗法的发展。元、明以后,针灸医家对于针刺放血术不敢大胆采用,只是偶尔用之。到了清代,祖国医学日趋衰落,清朝太医院曾明令撤销针灸科,但是,也有不少医家持反对意见,积极推行针砭医术,如清代妇科名家傅山提出针刺眉心出血治疗产后血晕,温病大家叶天士针刺委中出血治疗咽喉疼痛,喉科名医郑梅涧用刺血治疗某些喉科疾病,等等,都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清初医家郭志邃总结针刺放血急救“痧症”的经验,编著《痧胀玉衡》一书,发展了针刺放血术在急症方面的应用。新中国成立初期,老中医的宝贵经验受到了重视,针刺放血疗法也得到了发展。由治疗简单的跌打损伤,发展到可以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其中不少疾病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内各地先后报道了不少针刺放血治疗支气管哮喘、疟疾、毛囊炎、牛皮癣、红眼病等好经验。我院刺血科应用针刺放血术治疗跌打损伤、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急性阑尾炎、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后遗症,脑炎后遗症、精神分裂症和其它一些疑难杂症,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部分治疗经验还做了初步的总结,先后在国内医学期刊上发表。

随着针刺放血疗法逐渐推广应用,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必将在医疗保健事业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必将在世界医学之林焕发出绚丽夺目的光彩。

第二章◎针刺放血的医疗作用

生命的基础是新陈代谢,人体内进行的新陈代谢有赖于健全的血液循环。中医认为,气血并行脉中,充润营养全身,人体各种机能活动,均依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血气者,人之神”(《素何◎八正神明论篇》),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气血则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气血充足,运行正常,则精神充沛,抗病力强,生命活动正常,所谓“得神者昌”。反之,正气亏虚,外邪凑之,引起人体气机逆乱,气血壅滞,脏腑功能失调,则发生疾病。所以说“诸病皆因血气壅滞、不得宣通”(《千金方》),“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调经论篇》)。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枢◎海论》),机体的内外平衡和协调,脏腑及四肢百骸、肌肤筋脉、五官七窍各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及密切配合,都是通过经络的联系而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经络的作用是“行气血、营阴阳”,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灵枢◎脉度》),保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活动。经络还具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预防疾病的作用。《灵枢◎经别》云:“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也”,《灵枢◎本脏》指出:“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膝理致密矣”。通过经络系统协调阴阳气血的运行和平衡,使机体不断适应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内充外固,“阴平阳秘”,“邪不可干”,始终保持机体的旺盛活力,自然就少病或无疾。如果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发生障碍,就会发生气滞血瘀,而导致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比如:某些部位发生疼痛或肿胀,或是气血郁积,久而化热,出现红、肿、热、痛等实证;或是肢体麻木不仁、肌肤萎软、功能减退等虚证。经络与人体生理、病理方面关系密切,可以说“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都是离不了经络的。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失常,人体发生疾病,怎么治疗呢?针刺放血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人之气血凝滞而不通,犹水之凝滞而不通也。水之不通,决之使流于湖海,气血不通,针之使周于经脉”(《针灸大成》)。针刺放血可以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协调虚实,调整脏腑的功能紊乱,使气滞血淤的病理变化恢复正常,从而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这种作用,在《内经》中有“通其经脉,调其气血”、“调虚实”等记载。针刺放血治疗疾病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而实现的。

针刺放血施用于临床,通过治疗观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医疗作用。

一、泻热

针刺放血可以退热,古医书有“泻热出血”的记载。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一般来说,针刺放血治疗,对外感发热和阳盛发热,效果比较好。针刺放血后可促使邪热外泄或减少血中邪热,使体内阴阳平衡而退热。《内经》中有“刺热篇”专章论述热病的治疗,如经云:“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刺于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生动地叙述了外邪引起的病症,经针刺放血后热退病除的显著效果。

本院刺血科应用针刺放血治疗流行性感冒发热及一些感染性疾病,如急性阑尾炎、钩端螺旋体病等的发热,临床效果亦佳。一九七一年六月下旬,皖中地区长丰县和定远县一带乡镇,流行钩端螺旋体病,患病者恶寒高热、全身酸痛、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小腿腓肠肌压痛,当时适值王秀珍老中医下放该地,她用针刺放血疗法施治,不少病人经针刺放血后,当日即热退病减,收效迅速、显著。

二、止痛

针刺放血疗法最突出的治疗作用是止痛,如神经性头痛、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结石绞痛、脉管炎剧痛、阑尾炎腹痛等病症,针刺放血后疼痛均可明显减轻或消失。中医认为“痛则不通”,如果气血运行失常,发生气滞血瘀,经络壅滞、闭塞不通,就会发生疼痛。针刺放血可以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改变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通则不痛”,经络气血畅通了,疼痛则可消除。

一九七七年本院在收治唐山地震伤员时观察到,治疗前,伤员因外伤引起肢体疼痛、功能活动障碍,或手臂不能抬举,或腿不能活动,或腰痛不可俯仰。针刺放血后,肢体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有的伤员甚至当即可抬手过头,丢下拐杖自由行走,其疗效之速令人惊叹。

三、镇静

针刺放血有镇静安神作用,临床观察到治疗狂躁型精神分裂症、失眠、癔病、破伤风、癫痫等疾病有一定效果。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理血调气、通达经络,使脏腑气血和调,而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如癫狂症中医认为多因情志怫郁引起。朱丹溪说:“血气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这种病人常先有忿郁易怒,少睡少食,继而骂詈叫号,不避亲疏,甚至持刀毁物,弃衣裸体,越墙上屋,躁狂不宁。经过针刺放血治疗后,多数病人马上就会安静下来,熟睡一觉醒来,神志多见清爽,病情渐渐转好。

四、消肿

跌打损伤引起的肢体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多因气滞血淤、经络壅塞所致。针刺放血可以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宛陈则除之”,使局部伤处气血畅通,则肿痛自可消除。根据临床观察,无论新伤、旧伤,针刺放血治疗效果均佳。

五、急救开窍

针刺放血的急救作用,向为古代医家所重视,民间流传也较普遍。如中暑、惊厥、痧症、昏迷、血压升高、毒蛇咬伤等急症,经针刺放血治疗后,险情常可立即解除。清代《痧胀玉衡》一书是救治痧症的经验总结,书中记载说:“痧中于里,人不自知,则痧气壅阻,恶毒逆攻心脉,立时发晕……”,“痧入于血分而毒壅者宜放(血)”,针刺放出毒血痧症即愈。针刺放血疗法急救开窍确有显效。临床观察,一些急进型高血压病人和中风病人血压暴升时,针刺放血治疗可使血压快速下降,确实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救急方法。

六、解毒

针刺放血有解毒消炎作用,一些感染性疾病如急性乳腺炎、急性阑尾炎、丹毒、疖肿、红眼病等,针刺放血治疗可以促使炎症消散。疖肿、丹毒等局部感染,可直接在红肿处针砭出血,使毒邪随血排出。毒蛇咬伤者立即在伤处针刺出血,可使毒液排出,减轻中毒症状。本院刺血科曾治疗一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多发性毛囊炎病人,抗生素治疗一年多,各种抗生素都用过,没有什么效果,患者颈部毛囊炎此愈彼起,经针刺放血治疗两次,疖肿消退,未再发病。临床治疗体会,治疗这类疾病,出血量宜多一点。30-60毫升效果较好。

七、化瘀消癥

针刺放血有活血、化瘀、消癥作用,瘀血和癥瘕积聚治之有效。 积聚是腹内结块、或胀或痛的一种病证,《金匮》曰:“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癥瘕之证,大抵属于积聚之类。《诸病源候论◎癥瘕候》曰:“癥瘕者,皆由寒温不调,饮食不化,与脏气相搏结所生也。其病不动者,直名为癥。若病虽有结瘕而可推移者,名为癥瘕。瘕者假也,为虚假可动也”。癥瘕积聚的病理变化实质是气滞血瘀。针砭放血可以疏通经络、调畅气血,使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减轻或消失,而起到活血化瘀悄瘕的作用。针刺放血化瘀消癥作用,经临床观察确有实效。如本院刺血科曾治疗一例巨脾症病人,该病人脾脏肿大平脐,肋缘下五指多,几家医院检查均未能确定诊断,经针刺放血治疗一次,再次检查脾脏已明显缩小到肋缘下二指。治疗前后均经超声波检查证实。针刺放血对甲状腺腺瘤、乳房肿块等疾病,均有较显著的化瘀消癥作用。针刺放血治疗法除以上几方面主要的医疗作用外,临床观察还有强心、利水、止吐、止痒等作用。

第三章◎针刺放血的方法

针刺放血技术简便易行,施术者必须熟练掌握,不熟练的操作技术,往往给病人带来不应有的痛苦,达不到治病的目的。比如,针刺浅了,未中络脉,无血流出,治疗效果差,针刺深了贯穿血管壁,血液瘀积皮下,引起局部血肿,增加病人痛苦。要熟练地掌握针刺放血治疗技术,必须勤学苦练。本章介绍的内容主要系本院刺血科的经验,可作为刺血疗法的入门。

一、针具及用品

针刺放血使用的针具,最早为“砭石”。《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曰:“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肿,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山海经》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砭石”。古代所说的“砭石”、“箴石”,就是古人用以治病的自然针或经过磨制加工的石针。“以石为针”说明针刺放血治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生产力的发展,铜、铁器的出现,产生了金属针具。古代有九种不同的针具。 古代的“九针”是九种不同形状和用途的治疗器具,其中用于“决血络、通经隧”的“锋针”,就是现代用于针刺放血的三棱针。我们采用的针具,是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的不锈钢三棱针,分大、中、小三型,临床可根据不同的病症及病人的形体强弱,适当选择用针。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有的医家使用镵针、铍针,刺血攻邪,疗效亦佳。有的医家治疗痧症,以为痧毒入深,铁针效果差,主张以银针刺血治疗。西藏藏族医生不用针,而用一种特制的小刀,割开病人皮下浅静脉,让血自行流出以治疗疾病。不锈钢三棱针新使用时,应用细刀石磨锐叫做“开口”。三棱针使用久了会变钝,也要用细刀石磨锐后再用,以减轻进针时病人的痛苦。 除了针刺放血用的主要工具三棱针外,还要备有大、中、小号火罐若干只,消毒用的碘酊棉球、75%酒精棉球、生理盐水棉球、干棉球,拔火罐用的95%酒精棉球,以及擦除血污用的消毒卫生纸等。

二、针法

据《内经》及其后历代针灸专著记载,古代的针刺疗法包括针刺不出血和针刺出血两种。针刺不出血,就是用毫针针刺穴位以治病.针刺出血,就是用三棱针刺破皮下浅静脉以泻其郁血来治病,古代称为“络刺”、“启脉”,现代俗称“刺血疗法”、“针刺放血”、“放血术”等。这两种针刺术均是以经络、气血学说为理论依据的,前者偏于经脉,后者偏于络脉。针刺出血法在《内经》中称谓“络刺”、“赞刺”、“豹文刺”。 《灵枢◎官针》:“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灵枢◎官针》:“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灵枢◎官针》:“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 络刺是用三棱针直接刺入络脉,使其自然出血以治病的一种针法。赞刺是用针在患处直入直出,多次地浅刺,使患处出血,进针和出针的动作比较快,是消散痈肿的一种针法。豹文刺是一种多针出血法,即在患处前后左右多处刺入血络,排出瘀阻血液,是古代治疗“心病”的一种方法,现代常用以治疗丹毒之类疾病。《内经》中关于针法,还有“九刺”(九变刺)、“十二刺”,“十二节刺”等记载,现代已很少采用。

1.理代常用的针刺放血法:血管(静脉)刺血法、孔穴刺血法和局部刺血法等。动脉刺血有危险,属于禁刺。

①血管刺血法:

用三棱针直接刺入皮下浅静脉,使其自然流出血液,血尽而止,自然止血。

②孔穴刺血法:

用三棱针直接在穴位处刺破皮肤,使之出血,待“血尽而止”。如果出血量不足,可于刺后用手挤压或拔火罐。

③局部刺血法:

用三棱针在病变处或四肢末梢部位点刺,“出血如大豆”,或用梅花针重叩局部加拔火罐。

2.文献记载放血疗法常用的针刺手法:缓刺、速刺、挑刺、围刺和密刺等。

①缓刺:

用三棱针垂直或倾斜进针,缓缓地刺入浅静脉血管中,随即缓缓退出。此法临床最为常用,适用于头部和四肢处。

②速刺:

用三棱针快速点刺出血。适用于针刺四肢末梢部位,如十宣、十二井穴等。

③挑刺:

用三棱针挑破皮肤出血。适用于胸背部刺血和挑治痔疮。

④围刺:

用三棱针于肿痛处或皮肤溃疡周围针刺出血。适用于治疗疖肿痈疽和小腿慢性溃疡等疾病。

⑤密刺:

用三棱针轻轻地点刺或用梅花针叩打患处局部皮肤,出微量血液,或加拔火罐。适用于皮肤局部麻木、脱发、神经性皮炎等疾病。

三、临床操作

针刺放血临床操作要求动作熟练,进针准确,针尖一定要“中营”,针刺过浅过深均非所宜。

临床操作具体分选穴、消毒、进针、拔罐等几个步骤。

1.选穴

治疗选穴正确与否是决定疗效好坏的关键之一,如果选穴不当,不但不起治疗作用,反而增加病人的痛苦。针刺放血治疗取穴与毫针治疗取穴,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处是根据中医的脏腑、经络、气血理论来辨证施治,也要遵循腧穴的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来选穴、配穴。不同处是针刺放血进针的部位不一定在十四经腧穴上,有的是离穴不离经,主要是选取穴位处或穴位附近瘀阻明显的血络。有时选取的穴位从经络循行方面来看,与病变部位无所关联,但从实际经验方面来说,却是行之有效的。

2.消毒

针具使用前需煮沸消毒,或用高压蒸汽消毒,也可用5-10%来苏尔溶液或1:100新洁尔灭溶液浸泡消毒后使用。选定穴位后,局部皮肤用碘酊棉球、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后,即可施术进针。

3.进针

选定穴位后,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持针,中指在前可控制进针的深浅度。进针时一般多斜向进针,针体与血管呈一定角度,针尖朝上,针尾朝下,这样既不易针刺贯穿血管壁、发生血肿,又可使血液顺势自然流出(参看本书中持针式照片)。

进针要求准确、熟练,针尖一定要“中营”。如果血络瘀阻不明显,术前可按捺活动,使血管充血,以宜施术。

4.拔罐

待针刺出血自然停止后,再加拔火罐,一般采用闪火法,此法安全,不受体位限制,又可节约酒精棉球。加拔火罐的目的,一是从此控制出血量,加强针刺放血的医疗作用。二是可以拔出针刺伤口局部的瘀血,减轻针口伤处疼痛。拔火罐时注意不要烧伤皮肤。拔火罐的具体操作同一般针灸拔罐操作方法。

四、出血量

针刺放血的出血量多少,古书记载有“出血如大豆”、“微出血”,此为出血量少,“出血盈斗”,斗乃古代酒器,此为出血量多。清代名医王孟英针刺放血,出血量比较多,常“盈斗盈升”,十分惊人。现代刺血治病的出血量,一般是根据病情而定,比如精神分裂症(狂躁型)、丹毒、跌打损伤等疾病,出血量宜多一些,约30-100毫升,效果较好,体弱虚证病人,出血量宜少一些,数毫升即可。根据王秀珍老中医经验,新病较重、血热、血实的患者,出血量多一些,反之则少一点。主要应根据不同的病情而定,针刺放血出针后,使其自然出血、止血。如治疗狂躁型精种分裂症患者,出血量常达100毫升以上,丝虫病橡皮肿患者,有时单阴陵泉一处穴位针刺出血量可在100毫升以上。当然,针刺出血量也不可过多,所取几个穴位,总计最大出血量不要超过200毫升,以免发生危险。 为了治病,放出少许血液,可以疏通气血,对身体有益无害,不必害怕。清代名医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写到:“古人刺法取血甚多,如头痛腰痛大泻其血,今人偶尔出血,惶恐失措,病何由除?……”言之有理。

五、治疗反应

针刺放血治疗后一般有两种反应:一种是刺血后患者立即感到轻松,痛苦若失,比如头胀痛感可即刻消失,腰腿痛者立能自然行走,不能进食者马上可进饮食。另一种反应是刺血后症状反而暂时加重,一般在三、四天后逐渐缓解消失。还有一些患者刺血治疗后全身倦怠无力、头昏、头晕、口渴、嗜睡等,有此现象者,往往疗效显著,可给病人多食高营养食品,如鱼、肉、鸡、蛋等,并任其休息睡足,三、四天后即可恢复正常。

六、治疗时间

针刺放血治疗时间,应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体质强弱酌定。慢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癫痫、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可间隔1-2周刺血治疗一次。如果疗效不明显,病人体质较强的,可以适当增加针刺放血次数一、二次。急性病如神志昏迷、精神分裂症狂躁不宁、急腹痛等,可以连续刺血治疗一、二次,待病情好转后,适当延长治疗间隔时间。多数病人经针刺放血治疗一至三次后,均有明显效果,也有的病人需刺血治疗六至八次始见效果。治疗次数多少、疗程多长、每次刺血治疗间隔时间多长等,应听从医生的决定,不要因为针刺放血治疗一,二次,效果不明显,就轻易中断治疗。

七、注意事项及惫外情况处理

针刺放血治病安全可靠,一般没有什么危险性,只有极少数人对针刺放血治疗不够了解,思想惧怕而发生晕针。“大抵晕从心生,心不惧怕,晕从何生?如关公刮骨疗毒,面色不变可知”(《针灸大成》)。另外,如果在操作时疏忽大意,或是针刺技术不熟练,也往往会发生异常情况。碰到这种情况,医生一定要沉着、冷静,不要慌乱,及时地进行急救处理。为了减少或避免晕针和其它意外情况发生,临床施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刺血治疗前应正确选择适应症,并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2.针刺放血操作中,要严格消毒,防止发生感染。

3.熟悉解剖部位,避开动脉血管。

4.施术中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以便及时处理,避免意外发生。

①刺血时如果出现晕针,应立即停针止血,让病人平卧休息,适当饮服茶水或温开水,严重者可用毫针刺激人中、合谷、足三里等穴。

②刺血治疗后若局部发生血肿,可用手指挤压出血,或用火罐拔出,如果仍不消退,可用热敷促使消散。

⑧如果不慎误伤动脉出血,不要紧张,可用消毒棉球在局部加压止血。

 第四章◎适应症和禁忌症

    针灸可以治疗传染病,呼吸、循环、消化、泌尿、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精神疾病,以及外伤科、妇儿科、五官科等各种疾病三百多种,针刺放血疗法的主治范围也是相当广泛的,三棱针针刺的疗效有时甚至还高于毫针。针刺放血疗法不仅能够治疗慢性病,也能够治疗危急症,对部分疑难杂病往往有奇效。根据临床观察,刺血治疗某些癌肿病人,可以缓解症状,减轻痛苦,延长生命。针刺放血疗法对不少常见病、多发病有效,但不是对所有的疾病都有效,它有一定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临床治疗时必须正确选择适应症,才能保证和提高治疗效果。

一、适应症

针刺放血疗法的主治范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内经》中就有较多的篇章论述,在当时,主治的范围已相当广泛,诸如发热性疾病、外科疮疡、跌打损伤、疟疾、关节炎、腰腿痛、水肿、腹水、癫狂症、肝胆疾病、心脏病、胃病、气管炎、肺病、腮腺炎、齿疾、鼻衄、失音等疾病及各种痛证,均可用针刺放血疗法治疗。摘引部分经文如下,供临床参考。

关节炎:

《灵枢◎官针》:“病在经络病痹者,取以锋针”。

《灵枢◎寿夭刚柔论》:“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

头痛:

《灵枢◎厥病》:“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

腰痛:

《灵枢◎杂病》:“腰痛,……中热而喘,取足少阴腘中血络”。

《素问◎刺腰痛论篇》:“腰痛挟脊而痛至头,几几然,目(目巟)(目巟)欲僵仆,刺足太阳郄中出血”。

跌打损伤:

《素问◎缪刺论篇》:“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见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心脏疾病:

《灵枢◎热病》:“心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

《灵枢◎禁服》:“……代则取血络而后调之”。

肺病:

《素问◎刺热篇》:“肺热病者,……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肝胆疾病:

《灵枢◎五邪》:“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

《灵枢◎四时气》:“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

肾脏疾病:

《灵枢◎五邪》:“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

癫狂病:

《灵枢◎癫狂》:“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治之取手太阴、阳明,血变而止,及取足太明,阳明”。

《素问◎调经论篇》:“神有余则笑不休,……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

高热谵语:

《灵枢◎刺节真邪》:“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

《灵枢◎杂病》:“衄血,取手太阳,不已,刺宛骨下,不已,刺腘中出血”。

咽痛:

《素问◎缪刺论篇》:“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缪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失音:

《灵枢◎忧恚无言》,“无音……刺之奈何?……两泻其血脉,浊气乃辟”。

《灵枢◎寒热病》:“暴瘖气鞕,取扶突与舌本出血。”

齿疾:

《素问◎缪刺论篇》:”齿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脉人齿中,立已”。

各种痛证:

《灵枢◎终始》:“刺诸痛者,其脉皆实”。

《灵枢◎四时气》:“小腹痛肿……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

王秀珍老中医的经验,凡属中医所讲的痛证、实证、热证均可刺血治疗。《素问◎血气形志篇》曰:“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对于中医所讲的虚证,如在局部来看也属气血瘀阻之征象者,亦可刺血治疗。王秀珍老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摸索出针刺放血治疗虚证,如全血减少、慢性出血性疾病等,临床取得满意的效果。

据临床治疗观察,下列各科的近百个病种,针刺放血治疗均有一定效果。

1.内科疾病:

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心脏病、消化性溃疡病、肝炎、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肾炎、钩端螺旋体病、血管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多发性神经炎、精神分裂症,癔病、神经衰弱症、中暑等。

2.外科疾病:

疖肿、急性乳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淋巴结(管)炎、骨髓炎、慢性小腿溃疡、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风湿性关节炎、尿路结石、前列腺炎、蛇咬伤、跌打损伤、骨折后功能障碍等。

3.妇科疾病:

痛经、不孕症等。

4.儿科疾病:

脑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癫痫、遗尿症等。

5.五官科疾病:

急性结膜炎、角膜炎、麦粒肿、内耳眩晕症、鼻炎、耳鸣、耳聋、扁桃体炎等。

6.肿瘤:

甲状腺腺瘤、甲状腺囊肿、食道癌等。

二、禁忌症

针刺放血疗法的禁忌症,《内经》中已有详细的记载.如“脏有要害,不可不察”,“五夺不可泻”,大脉(指动脉)不可刺;病人情绪不安定、生活不正常,如大醉、大怒,大劳、大饥、大渴、大惊等不可刺等。

《灵枢◎五禁》:“形容已脱,是一夺也。大脱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

《素问◎刺禁论》:“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瘖。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

一般对以下几种情况,列为刺血禁忌症:

1.体质虚弱、贫血严重及低血压者,慎刺。对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者,宜进食、休息、解除思想顾虑后施治。

2.孕妇、产后、习惯性流产者,禁刺。月经期间最好不刺。

3.外伤有大出血者,禁刺。

4.对于重度下肢静脉曲张者,慎刺。一般下肢静脉曲张者,应选取边缘较小的静脉,注意控制出血量。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不要直接针刺局部患处,可在周围选穴针刺。

6.危重烈性传染病人和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者,禁刺。

7.动脉禁刺。

8.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凝血机制障碍者,慎刺或禁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刺血疗法的作用及其机理探讨 - 理法方论 - 民间中医网 - 中医养生,中医咨询,中医书籍...
针刺放血的医疗作用
刺络拔罐放血疗法的临床研1
纵观刺血疗法的3000年历史与发展
刺血疗法
《砭经》与现代砭石疗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