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预习单——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本”(旧文珍藏)
预习单——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本”
——从三易《最后一头战象》预习单看预习单的设计
朱一花
【案例背景】
预习单也称前置性作业,是学生在教师教授课文之前的预先自主学习。它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策略,更是把握学生学习起点的重要依据。《最后一头战象》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长达两千余字,故事悲壮感人。这么长的一篇文章,没有预习,如何在短短的两节语文课中落实相关的学习任务?再者,长文该如何短教?正如特级教师余映潮所说:无论怎么处理,无论运用什么手法,长文短教都重在一个“短”字,又主要表现在“点”上。长文短教的主要技巧在“选点”。也就是说,长文教学最重要的是从冗长的教学内容中选出“教学点”,取出“这一瓢”。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该如何选择这篇长文的教学点呢?再者,以学定教的“学”是否还可以这样理解:一是学生的学习起点,二是我们读这样的文章,孩子能从中学到什么呢?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学?因此,了解学生的学情尤为重要。那么,前置性作业该用什么样的形式,成为学习这篇长文时攻克难点的一把钥匙呢?基于这样的思考, 本案例,将对研课过程中预习单设计修改的过程进行阐述。
【案例过程】
教学过程中,我们对预习单三易其稿,让预习单逐渐趋向科学合理。
一稿:指向不明导致预习效果不佳。
第一次设计教案,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预习单:
1、了解沈石溪。2、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沈石溪是动物小说家。他的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写出动物的内心情感。用他的话说:动物小说写的是动物,折射的是人的情感。了解沈石溪,有助于孩子们走进课文,领悟作者对这篇文章内容主旨的把握。另外,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是基于扫除文字障碍的考虑。第一次试教片段如下:
师:文中的嘎羧又有着怎样的情感呢?它在自己生命的尽头又留下了哪些感人的事情呢?下面就请大家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嘎羧的哪些事情呢?然后试着完成课堂作业本上的这道题。(课件出示课堂作业本第四题)
英雄垂暮、(     )、依依泣别、(     )、(      )、庄严辞世
生读课文。
师(过去了8分钟):有了答案的孩子可以交流。
生(一片沉默)
师(又过去了3分钟):停下手中的笔,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垂暮是什么意思?
师(显然没有意识到孩子会问这个问题):垂暮就是——快要去世了。
生:英雄垂暮之后是再披象鞍。
生:重披象鞍。
师:象鞍是嘎羧的什么?
生:是战甲。
师:所以,我们这里也可以说——重披战甲。(板书)
……
(当梳理完主要故事情节时,时间已经过去了18分钟)
如此费时,不得不细细思量其原因。梳理故事主要情节在初读这一环节中不可或缺,既然如此,我们能否在课前就布置孩子们进行准备呢?而且,梳理情节费时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孩子课前没有针对性地阅读,预习时只把目光聚集在扫除文字障碍这一点上。课标指出,高段孩子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对于高段学生来说,这一预习任务根本如蜻蜓点水。再者,通过这样的预习单,我们发现,无法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于是,我们决定重新设置课前预习单,设计一份具有明确任务的、指向性强的预习单。
二稿:从模糊走向清晰,却依然费时。
一次试教之后,二稿预习单做了如下调整:
1、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并标上小节序号。
2、自学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试着用四字词语概括嘎羧做了哪些事。
4、提出不懂的问题或对不理解的地方打上“?”
5、了解沈石溪。
有了具体的任务,学生的预习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扫除文字障碍的同时,学生对故事情节有了一定的思考。教学片断如下:
师:课前我们对文章故事情节进行了梳理,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完成填空。出示幻灯:
英雄垂暮、(      )、依依泣别、(      )、(       )、庄严辞世
生读。
师提示:因为文章篇幅比较长,读的过程可以采取默读和快速读相结合,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式。比如说描写噶羧的句子精读、一些不重要的、简单概括的就可以略读。
过去六分钟时,学生没有想要交流的迹象。
师(过去了七分钟):我们来交流故事情节。
生:英雄垂暮之后,作者写了嘎羧重披象鞍。
师:你真会概括。(板书)
生:依依泣别之后,是重回战场。
师:你用词非常准确。(板书)
生:师:还可以用什么词?
生:再回战场。
生:凭吊战场。
师:你为什么会用“凭吊”这个词?
生:因为嘎羧重新回到了那个让它浴血奋战的战场,它最后一次来到这里,对着这里回忆过去的战友,所以是凭吊战场。
师:好,我们就用你所说的这个词。(板书)
生:接着,嘎羧自挖坟墓。
师板书。
师:你们看,这么长的课文经过我们的思考、概括,就提炼出了这六个主要的情节,值得积累下来吗?好,让我们一起读一遍。
仅仅故事情节的交流,就花去了15分钟的时间。
尽管,我们不排斥“慢”的课堂,但是,我们更要追求一种低耗高效的课堂。十五分钟的故事情节梳理,虽然比之第一次试教有所减缩,但依然占去了小半节课的时间,这显然不符合“长文短教”的教学理念,更不是学习这篇文章的重点。但,从课堂表现上看,梳理故事情节又仿佛变成了学生的难点。否则,这么长的时间,往何处去?我们思考,是否可以将预习单上的内容更加明朗一些,尤其是故事情节的梳理,让孩子将具体可感的填空,放在预习的时候完成?这样一来,梳理故事情节的教学环节,是否就可以直接进入反馈阶段?不仅节约时间,而去针对性强,一举两得。
三稿:具体可感方显低耗高效。
基于前两次的试教所产生的系列思考,我们第三次设计预习单,修改后的预习单如下:
1、反复阅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都顺,并标上小节序号。
2、自学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试着用四字词语概括嘎羧做了哪些事。
英雄垂暮(1-4)——(         )(  - )——依依泣别(12-13)——(       )( - )——(         )(  -  )——庄严辞世(22-23)
4、提出不懂的问题或对不理解的地方打上?
5、了解沈石溪。
试教之前,教师反馈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及不理解的地方,又对填空题进行了梳理。比之第二次试教,节约了3分钟左右的时间。时间一次次的减缩,并非教师有意而缩之,而是因为课前的指向性明确的预习任务。这样一来,为后面的语言习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案例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了解学生,正确把握学习起点,成为前置性作业后组织课堂教学中突出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前置性作业,每个学生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知识,有了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体验与感悟,学习起点明显提高。
课前预习是很多老师经常布置的一道前置性作业。然而,很多时候,这道作业却形同虚设,被很多老师所忽视。反观这次三易《最后一头战象》预习单,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预习单呢?
一、要让预习单成为常规性的作业
我们知道,提倡“生本课堂”,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应“无为而为”,处于“帮学”的地位。生本教育先行者郭思乐老师认为,教师的“导”,应该要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先学后教”的过程中,而且明确指出,这是生本教育最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们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就必须让预习单成为常规性的作业。有了常规,才有规范。规范之后,预习单的作用才能自然显现。有了常规,也许,虚化模糊的课前预习单才能渐渐淡出学生的视线。
二、要让预习单的设计遵循三条原则
1.指导性原则。前置作业的布置必须是下一课时内容的导航针,必须在作业中体现下一节课老师上课的大概思路,可以是下节课教学重点或教学难点的直接展示,也可以是抛砖引玉,引领学生走入下一节课。如三稿中,对故事情节进行填空梳理,就是用课外的时间完成了课内要解决的难题。
2.指向性原则。前置作业的布置要有明确的指向,具体可感的任务让孩子一目了然,不能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如案例过程中的一稿预习单,“预习课文”只是一个空泛的概念,是读读课文?还是梳理课文的主要情节?指向不明确的作业,成为低效课堂的成因之一。
3.开放性原则。部分作业可以体现开放性,增加学生思考问题的多面性,合理开发课程资源,深入挖掘智力潜力,根据课文内容设置开放性的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如案例过程中二三两稿的预习单中,同时提到了两条作业:(1)、提出不懂的问题或对不理解的地方打上?(2)、了解沈石溪。这样一来,不同层次的学生,就有不同的话要说。
三、要让预习单的施行注意三个细节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课务繁重,很多时候,预习的时间往往被挤占。从某一程度上,也是因为教师重视的原因。留足时间,让孩子真正走进文本,走进预习单中,这样的预习,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收缴反馈要及时。预习单能够较为全面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起点,只有及时收缴反馈,预习单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所在。
3.形式要多样。预习单伴随着孩子们的学习过程,单一的预习单形式,久而久之会产生枯燥乏味之感。如,可设计口头预习作业、表演式预习作业等。《最后一头战象》的预习单,有的须上网查询,有的须凝心思考,有的则需要放声朗读。
四、要让预习单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对接。
教师认真阅读学生的前置性作业,了解学生在前置性学习中共同的关注点和聚焦的问题以及学生提出的一些个性化的观点,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对接预案,使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所需。如,常常会发现不少学生提出了相同的疑问,我们称之为“聚焦的问题”。这样的疑问往往具有共性,教师预设教学预案时必须关注这样问题,并在课堂上呈现。因为它们往往很容易激发起一群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是课堂进一步学习的宝贵资源。如《最后一头战象》中的预习单, 梳理“提出不懂的问题或对不理解的地方打上‘?’”这一预习任务时,发现孩子的预习任务集中指向“重披象鞍”和“凭吊战场”两个部分。这样一来,教师即可根据学生聚焦的问题设计学案,达到“以学定教”的目的。有时还会发现学生在谈自己的阅读感悟时不少同学关注了相同的内容,我们称之为“共同的关注点”。有时,这样的关注点正是教学的重点,与教师的教学预案不谋而合。当然,有时,学生中出现的“共同的关注点”并非是教学重点,这时教师就应灵动地处理这样的问题,使之成为课堂自主学习的亮点,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总之,有效设计和运用预习单,能够让语文课堂更加“生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视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主题研究长篇课文该如何教
以学定教 学教相长—长文《肖邦故园》如何短教
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应从起始阶段抓起
高效课堂的十大假象解读(一)
《麻雀》预习设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