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步步生莲

(图片来源于网络)

1.

我不喜欢余秋雨,这个行为止步于2020218日晚。

我是马兰的影迷,在少女时代,我喜欢书,也喜欢黄梅戏,尤其喜欢马兰的唱腔与演技。

还记得她演出的《天仙配》与《女附马》,那个年代,除了看严凤英的外,就只剩下马兰了。与马兰同时期的吴亚玲和吴琼都是优秀黄梅戏演员,但她们都会被我自动地排在马兰之后。

后来,不知为何,马兰再也没有作品推出,然后吴亚玲、吴琼的戏就多了起来,又过了几年,韩再芬开始取代她的前辈,崭露头角。

为此,我失落了很久。广播电视报每期一到,我就翻遍每一个角度,希望能找到有关马兰的信息,然而我失望了。

也不知过了多久,忘了从哪看到一条信息:余秋雨的夫人是马兰,是黄梅戏演员。

从此,我就开始讨厌余秋雨,极度地讨厌。别人说余秋雨的书如何如何地好,但我就是不赞同,原因只有一个,因为我从此不能看到马兰的精彩表演。

因为马兰而讨厌余秋雨,估计恨他的人中,也只有我这独一份了。想来也很是好笑,也因为这种恨,二十余年不看余秋雨的书;后来在网上看到关于余秋雨的话题,无论好坏,我一律关掉该网站,不去关心。

也正因为如此,我过滤掉了别人对他成就及地位的诽谤与偏见。也因此,在看《文化苦旅》时,心中满是沉重,也满是感动。

还记得一年前,那个时候,还在是初三沉重的仔仔对我说:“妈妈,我觉得我作文已经写不出什么来了,听说余秋雨的书很好,你买本《文化苦旅》给我吧。”

我痛快地说:“可以,”接着我又说:“不过买来你一定要看,因为我不喜欢余秋雨,所以我是不会看的。”

还记得说这话的时候,是一个周末的夜晚,我带着仔仔出去吃烘烤。时隔一年之后,我看完了这本书再回想那个夜晚,我真想把那个时刻固定下来,再用PS技术P一点羞愧的表情在脸上。

2.

我的书架上,还有十七本我没看过的纸书。绝大多数都是应仔仔要求买的散文类书,而且是我不太愿意读的那些。

也许是平日里看的种类多了,就不太喜欢讲些吃吃喝喝,烟火气息甚浓的书。所以,这十七本书里,绝大多数现在都还没有开封,仔仔现在是个懒货,他更不读。

秉着存有就要看完一遍的原则,我慢慢要撕开了这些书的塑封。此时我脑海里有一幅画面:一些闪着光亮的,圆润的珍珠们,从塑封里跳落了出来。

林清玄、汪曾祺、余秋雨。

林清玄的书,如果他名字里的“清玄”一样,到处散发着一种入世出尘的气息,换句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仙气缭绕。无论吃喝还是玩乐,他都能用文字把其中的人间烟火,洗涤得通透至极,最后呈现给读者的,就是一派仙家境界:清爽、无尘、通透。

汪曾祺,与林清玄不一样,每篇文章,都带着人间烟火的热气腾腾,第一个文字,似乎都是一个美味的食物;无论生活环境是什么样,就算是一把野菜,他也能品尝出绝世美味。

原本是用来解馋的书,结果看着看着,生生看饿了。

这样的感觉,只在看美食记录片上感受过,文字,只有汪曾祺的。

其实还有一位美食大伽的书,也会让我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蔡澜。只不过蔡澜的书,我看过的都是电子书,没有收藏他的纸质书。

余秋雨的书,是我最不情愿打开的。但当第一页的文字看在眼里之后,我就忍不住继续翻开第二页。

如果非要用点什么话来形容他,那我的内心里有这样一幅画:一个身形挺拔的书生,身着宽袖长袍,站在高高的山巅之上,迎风而立。他的身边,有一位宫装绝代佳人相伴,两人手牵着手,一同看着远方。

他们身上的衣服,似乎有些尘埃,可仔细一看,却又洁净无比。再仔细看就会发现,他们的身上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光芒,那些试图靠近的尘埃永远近不了身。

3.

而我这篇步步生莲的文章,想重点说说的,就是这位迎风而立的书生:余秋雨。

步步生莲这个词,是在我每天读五十页《文化苦旅》时慢慢浮现出来的。在我的阅读阅历中,我想,余秋雨是极少数当得上步步生莲这个词的形容的。

余秋雨,是位学者。与绝大多数学者不同的是,他的文化著作,是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研究过来的。其中,有战争的危险,有海洋风暴的洗刷,旅途中的苦,他一一承受了,同样,文化根源的追寻,他也找到了。

因此,他的文字,不是那种从书堆里抄来的,而是实实在在用生命之旅,地理之旅谱写出来的。

这样的艰苦行程,在国人的书中,只有张昕宇梁红夫妇的《侣行》勉强可以想比。唯一不同的是,余秋雨是寻找文化源头,而张昕宇夫妇则是为了满足自己探险的愿望。

但是,余秋雨与张昕宇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那种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坚定又锲而不舍的人。

那些太过于唯美的旅行小书,在诱惑世人:看哪,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值得出来一游;余秋雨与张昕宇的书,则步步惊心,告诉世人:在危险重重的世界里,隐藏着无数世人看不到的也感受不到的精彩。

“只有走在路上,才能摆脱局限,摆脱执着,让所有的选择、探寻、猜测、想象都生气勃勃。”余秋雨这句话,我是非常喜欢的,这样的生气勃勃,只有真正走在路上的,才能有最深的体会,最深的领悟,而不是那种只写在纸上的虚无假象。

4.

“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余秋雨

在《文化苦旅》里,每个故事,都充满了泥泞;而每个泥泞之中,又盛开出一朵朵洁净无比的莲。

比如《牌坊》中的空棺,意味着那些被封建礼教逼迫致死的女孩儿,在浓浓的夜色掩护下,被爱护女儿的老父亲远送他乡,永远不再回来;比如《寺庙》中那个废弃的尼姑庵,似乎那些可怜的女人们换了个身份再回来,种下一朵朵希望之花,让更多的女孩儿们识字识理,用自己的力量重新打开未来之门。

我们所熟知的白居易与苏轼,我们以为他们都是绝世文豪,可很少有人知道,现在的杭州市的发展,居然与他们息息相关。

他们为杭州的生存疏通了河道水路,他们为杭州的民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没去过杭州,但去知道西湖的名境之一苏堤春晓,这个苏堤,就是当年北宋大诗人苏轼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

在《杭州宣言》里,余秋雨这样写道:“大诗人在这里用泥土和石块写诗,把笔墨吟诵交给小诗人。他自己的诗句,只是躲在水草间、石缝里掩口而笑,绝不出声,以防小诗人们听到了颓然废笔。”

苏轼也是这样啊。

离开了民生的文化,总是显得那么不踏实,总会在某一个时空段里,一不小心没踩稳云头,一头栽在淤泥里,一辈子拨不出来。

一段段文化寻旅,轻轻撩开了历史的许些面纱,当我窥得一丝画面后,也不由自主地去想:时间,究竟掩盖住了多少真相?文字,又遮掩住了多少污垢?

5.

余秋雨,是从文革中走出来的人;也是从现代污蔑中走出来的人。羡慕与妒恨,让一盆盆脏水使用着莫须有的名义,企图让他脱不开身。

我说过,在这二十多年里,我几乎不看关于余秋雨的任何新闻,别人的关心也好,诽谤也罢,都是别人的事情。但有一点我很是佩服余秋雨:他居然不上网,不用电脑打字写文章。

他的书,是用笔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寄出的稿件不是电子邮件,而是一张张稿纸。对于现代的人来说,这是多么大的毅力和勇气啊!我们都在追求时间下的效率最大化,而他则在一灯一桌一笔几页稿纸前,静静地书写着岁月。

这样的行为,当然把一切流言都关在了窗外,关在了心门之外。当一个人真正醉心于自己的梦想时,是舍不得浪费一秒钟的时间给那些污浊的人。

“大智不群,大善无帮,何惧孤步,何惧毁谤!”

此时,通过看到他这样的行为,我似乎领悟到了些什么。虽然我做不到用笔来一笔一划地写下文字,但在处理某些问题时,也学到了如何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情。

对于那些身体力行着自己梦想的人,我总是用虔诚的心去瞻仰他们,用敬佩的目光追随他们,用思考的方式去学习他们。

人无完人,事无完事,不想花时间对世界或者人进行挑剔,只想在这个生命旅途里,去学习,学习,再学习。

看自己,并不是执着于“我”,而是观察一种生命状态,能否扩展和超脱。这是佛教的意思。——余秋雨

2020.2.2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本《文化苦旅》的流行与普及,善莫大焉
余秋雨这本书的热度有多高?超1亿人次听读过!
读书 | 原来散文,也可以写出历史的重量!
作家娶小自己16岁的明星,被写了1800多篇抨击文章,遍布大街小巷
《文化苦旅》:一场自我修养的文化旅行
马兰为什么嫁给余秋雨?一个简单的理由,千古皆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